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怀哉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5-12-29
  • 最近登录:2024-03-25
  • 粉丝人数:3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近体诗二元关系结构的数学模型

怀哉 发布于2019-09-12 20:41   点击:1082   评论:2  
文章摘要
这是上一篇《标准格律诗阴阳二元结构的一种数学模型》一文的修改稿。 是对近体(格律)诗结构体系的初浅理论探讨。
为什么有人说古体诗发展到唐代的近体诗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为什么对近体诗会有那么多的严格规定(如平仄、用韵、起收,相对、相粘、相间等)?这些规定的深层依据是什么?其合理性即内部系统自洽吗?等等,都是可以认真思索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近体诗的结构入手,抽象出反映近体诗构成之本质特征的“平仄”、“起收”和“用韵”等二元关系,通过对平仄的赋值、起收的构序等,构成“二元有序数对”及其所成的集合,再结合“相对”、“相粘”和“相间”等规则,定义这些二元有序数对集合中的“运算”,从而构成一个“克莱因四元群”。故可依此将讨论近体诗的结构问题转化为对这个“克莱因四元群”的数学讨论。
从这个数学模型的建构和演绎过程可以看到,其对应的近体诗的基本结构体系是完美(完备)、自足(封闭)和自洽(无矛盾)的。如此也就超越了文学层面对格律诗完美性的“知其然”认识,进而深入到了“知其所以然”的抽象理解的层面。
本文只是意图抽象出近体诗结构中最本质的特征,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试从结构体系上加深对近体诗内在本质的认识。这些纯粹是个人之初浅探索与认识,由于用到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且在表述上受某些条件限制而不尽如人意,可能加深读者对文章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在此先致以歉意!鉴于其实用价值较低,读者完全可以不必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阅读,或者跳过繁琐的推导过程而直奔结论,若有对此问题感兴趣的方家,还请多指教!


    序言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相对古体诗而言。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规定的依据是什么?合理即内部系统自洽吗?等等,都是可以认真思索探讨的问题。

       近体诗的结构特点,从本人《标准格律诗的方图模型》中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推广:

1.二言律绝以上形式;

2.四句以上的偶数句的形式,但对仗需要作相应的补充规定(一般是除首尾两联不必对仗外,中间所有的联都须对仗)。

3.仄韵的形式。

        从《方图》一文中可以看到,古代诗词发展到唐代的近体诗,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也从中可以看到《易经》中阴阳二元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重要的二元及其关联有平和仄、起和收、对和粘、韵和非韵等。如果我们将代表平声代表仄声,并应用马蹄韵两两平仄相间的规则,联内邻句平仄相对、两联间邻句平仄相粘,每联尾句押韵等基本二元关系组合,即构成了具有优美韵律、抑扬顿挫、流畅和谐的近体诗。


    “二元有序数对的定义及其绝句的组成条件


        本文试在《方图》一文的基础上,用二元数对的表示,进一步揭示和简化近体诗内在结构的逻辑关系。

近体诗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在中最重要的二元关系是的平仄由该句的第二字确定(因为二言中只有两个字,故只有二言中规定第一字确定),通常称平起仄起的平仄由该句的尾字确定,通常称平收仄收。如果用数字“1”表示、数字“-1”表示,二元数对(x,y表示该句是“x“yx,y1-1),我们称二元数对(xy为每一句的起收对,每首诗的起收式由第一句的起收对确定。

我们首先对绝句的四句(句子本身的平仄结构及组成可参考《方图》一文)进行分析,然后推广到其它偶数句的情形。

Mi=xi,yi  i为下标记号,表示该字母所代表对象的次序,i1234xi,yi1-1。若M1,M2,M3,M4依序组成绝句,则需满足以下条件(充要条件):

1x1•x2=-1,相对规则,表示乘法符号);y1•y2=1首句押韵)或-1(首句不押韵);y2=1平韵)或-1(仄韵)。

2x2•x3=1,相粘);y2•y3=-1,隔句押韵)。

3x3•x4=-1,相对);y3•y4=-1,隔句押韵)。......


    标准格律诗是一个克莱因四元群


        为了更好地理解绝(律)句的构成及,我们以二言句的情形进行讨论。在定义了二元有序数对的基础上,注意到相邻两句之间由相对相粘和尾部押韵的相间等规则下,相邻二元数对的对应关系,引入下述运算是合理的。

首先规定其四个基本句,A=1-1),B=-11),C=-1-1),D=11)。

集合G={ABCD},对于G中任意两个元素M1=x1y1M2=x2y2,定义一个加法运算“+”M1+M2=x1•x2y1•y2

其中“•”号是普通乘法运算的符号。

故易知{G+}构成一个克莱因四元群,单位元为D=11)。

G+}具有以下性质:

1)若M1M2属于G,则M1+M2也属于G。即满足运算的封闭性。

2A+A=B+B=C+C=D

G中任意一个元素M,都有

M+D=M,(D单位元)

即非单位元素ABC的阶为2,单位元素D的阶为1

3-A=A-B=B-C=C-D=D。(“-”“+”的逆,若M属于G,则满足M+-M=D。即具有自逆性。

4A+B=C=B+AB+C=A=C+BC+A=B=A+C。即具有交换性。

5)若M1M2M3属于G,则有

M1+M2+M3=M1+M2+M3

即满足结合律。


    绝(律)句的推导及结构形式


       以下推出绝句的组成条件和结构形式: 设(M1M2M3M4)是G中依序组成的一首绝句诗,

       若(M1M2M3M4)首句不押韵,根据前面组成绝句诗的条件,则有:

xi•xi+1=-1^i

yi•yi+1=-1i=1234

或者表示为:

xi+1),yi+1))=

-1^i•xi),(-1·yi

i=1234

故可推出绝句诗的一般表达式:

M1M1+CM1+BM1+A

M1分别取ABCD,则得到四首不同结构的绝句诗:

ABCDBADCCDABDCBA

        若(M1M2M3M4)首句押韵,则有:

x1·x2=-1y1·y2=1;或

xi·xi+1=-1^i

yi·yi+1=-1i=234

或者表示为:

x2y2=x1y1+-11

xi+1),yi+1))=

-1^i•xi),(-1·yi

i=234

可得绝句诗的一般表达式:

M1M1+BM1+CM1

M1分别取ABCD,则得到另外四首不同结构的绝句诗:

ACBABDABCADCDBCD

    (仿上易得

       首句不押韵律句诗的一般表达式:

M1M1+CM1+BM1+AM1M1+CM1+BM1+A)。

四首不同结构的律句诗为

ABCDABCDBADCBADC

CDABCDABDCBADCBA

       首句押韵律句诗的一般表达式:

M1M1+BM1+CM1M1+AM1+BM1+CM1)。

四首不同结构的律句诗为

ACBADCBABDABCDAB

CADCBADCDBCDABCD。)


    其它条件的表示


设(M1M2M3M4)是一绝句诗,

1.平仄韵的条件

平韵:M2=BD

仄韵:M2=AC

2.首句押韵否的条件

首句不押韵:M1+M4=A

首句押韵:    M1=M4

3.平仄起式条件

平起:M1=AD

仄起:M1=BC

4.整体性质

M2+M3=AM2+M4=BM3+M4=C

(证 略)


       综合以上条件可得以下,n言(n大于等于2)绝(律)句诗的组成表:

IMG_1499.JPG



    几点启示和感想


        通过前面的探讨和分析,似乎初步回答了文首提出的几个问题,并且 了新的启示和进一步拓展的思路。

1.绝句是源,律句是流。

        对于绝句和律句的关系,文学和文学发展史上的认识是先有成型的律诗,然后才有绝句体,所谓截句、所谓四句中对仗的种类等等,都是将绝句体作为流,附着于律诗来加以界定认识的。本人从文学及其发展史也赞成这种认识,因为事物发展在实践层面上经常是曲折反复的,并非是由内在规律性的支配而理想化的直线式发展。但从对律绝诗克莱因四元群模型来看,律句显然是绝句组成规律的自然延伸和组合。故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律诗只能是。从可将四句诗、八句诗推广到六句及偶数句的排律的更大范围来看,绝句体作为的本性就更显无疑了。

2.首句不押韵的绝句体为什么是正格?

       近体诗中,首句不入韵的是正格,首句入韵叫别格。至于为什么这样规定,自有其文学层面上的解释。如果再看本文数学模型中“相间”规定的数学表达式,当首句不押韵时,押韵的相间性在整个结构中更简洁、统一,而首句押韵则带来一定的复杂程度。故从规律表示的连续性、流畅性来衡量比较,首句不押韵确定为正格,首句押韵为别格,也就较为自然了。

3.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很多规律性知识的获得,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经验的积累,在方法上起作用更多的是归纳法,很多知识都还是定性的认识,谓知其然。但真正使其建立起科学体系,则必须使用数学方法和工具进行数量(定量)分析、抽象分析,建立适当的模型,明确体系中的结构及其关系。这样既可以帮助理清事物发生之初的出发点、联 点和基本线索,明确界定事物的性质、状态和范围,还可以在模型的引导下,推广应用范围、探究发展方向等,即知其所以然。中国古代诗歌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在古代中国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二元论哲学思想的浸染下,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和改进,最终发展到了完美的近体诗体,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形式的文学体。这里面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应该还有很多,如伦理的、美学的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其它传统文化等等,沟通和理解这些方面的 将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