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11-22
  • 最近登录:2024-04-16
  • 粉丝人数:14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格律诗基础知识

东篱坊主 发布于2019-09-11 07:56   点击:5749   评论:3  
格律诗写作基础知识(珍藏版




概念



格律,格为格式,律为音律。格律又称近体诗,唐代学者为与古体诗区别开来,定为近体诗。



字数



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通常采用五言和七言的句式,七言中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每两句称为“一韵”。古代科举考试一般采用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称为“应试诗”,也叫“试帖诗”。



平仄



1、所谓“平仄”其实就是古代文字发音的声调。古代也有平、上(shang3读三声)、去,入四个声调,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同的是,古代除“平”声以外,其余三声都称为“仄”声,而现代则将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作仄声。



2、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其实就是采用是平声与仄声相互交替的形式,以便在吟咏之时产生抑扬顿挫之感,与乐理相通。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乍听之下有些许错综复杂,剖析结构之后才发现其实是很简单的。



3、古代写诗的平仄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在七言句里第一、三、五的平仄是不用考虑的,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第二、四、六字的平仄都是固定的。(在五言句里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句口诀对新手来说很容易牢记,但有这句口诀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能犯“孤平”、“三平尾”。什么是“孤平”和“三平尾”呢?下面笔者会详细说道,先介绍一下平仄的格式。



4、我们在诗词平仄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等。这里说的“起”,其实是按首句的第二个字来算的,“收”则以首句的末字。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句就是按“雨”字来算平起还是仄起的,显然此处是仄起平收。一般来说,首句什么声起什么声收,这一句就奠定了整首诗的平仄框架。我举一个仄起平收的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七个字除了首句可平可仄,其他句中单数句末字必须是仄声,双数句末字必须是平声。我们只看第二、四、六字的话,其平仄是这样排列的:



仄—平—仄,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对)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粘)

仄—平—仄。(与上一句相对)



通过这个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每一句的二四六字都是错开的,只要第一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么接下里的每一句二四六字基本都定了,就算继续接下去写成律诗,原理也是一样的。比如



我们拿掉第一句,那么原来的第二句就变成了第一句,成了平起平收,其二四六字结构就成了:

平—仄—平,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对)

仄—平—仄,(与上一句相粘)

那么我们第四句应该接的就是:

平—仄—平。(与上一句相对)



诀窍就是句中双数字的平仄与前面相反,单数句与上一句相粘,双数句则与上一句相对。剩下的可以举一反三,兹不胜举。



对仗



“对仗”是律诗最大的特点,在声韵的基础上添加了对偶的条件,使得全诗的形式更加丰富,颇具观赏性。“对联”的由来,也是从律诗中发展而来并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问的。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采用对仗的方式,偶有首联也对仗或者尾联也对仗的情况。对仗有几种形式:宽对、邻对、自对、错综对、流水对,几种对仗的内容以后再详细介绍。对仗一般要求词性相对,而且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叠字不算)。



押韵



“押韵”是写诗最基本的元素,其原理是在句末采用发音相近的字以达到每一句都声韵协调的目的。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即需押韵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许多不了解格律的人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今人写诗采用两种韵法,一种是古代语言为基础的“平水韵”,现今少数方言仍保留古韵的特征;另一种是现代普通话对应的“新韵”。两种用韵没有优劣之分,以方言入诗采用平水韵在朗诵时可以更加体会声韵的优美,以普通话入诗则推荐用新韵。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两种韵的韵部。



1、平水韵,平水韵分为106个韵部,写诗一般用的平声韵部有30个。分别是:



①、上平: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②、下平: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每个韵部都归类了许多发音相近的字,写诗只能在同一韵部里找不同的字进行押韵,这里就不细分。要想牢记平水韵没有捷径,只能靠多写多记,古来如此。



2、新韵:相对“平水韵”来说,新韵就显得简单多了,这也是个别使用平水韵的人看低新韵的主要原因。新韵的分部也有几种,这里采用最简单的中华十四韵表:



1、麻 a,ia,ua

2、波 o,e,uo

3、皆 ie,üe

4、开 ai,uai

5、微 ei,ui

6、豪 ao,iao

7、尤 ou,iu

8、寒 an,ian,uan,üan

9、文 en,in,un,ün

10、唐 ang,iang,uang

11、庚 eng,ing,ong,iong

12、齐 i,er,ü

13、支 -i,零韵母

14、姑u



孤平拗救



孤平拗救:是指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韵脚的那个平声字以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是绝句、律诗写作中常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法。在词、曲的写作中也用“拗救”。“拗”和“救”其实是两个意思。拗,是指在该用平声的地 方用了仄声;救,是指在该用平声的地方已经用了仄声,那么就要在本句或与之相对的句子中的相应的地方进行“补救”,即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这 种变通以后形成的句子,叫做“拗句”。上述仄平脚的两个句型,通过“拗救”,就产生了相应的“变格”(即拗句)。以下是孤平拗救的三种方法:



①、本句自救:如果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用平声字补偿。这为“孤平拗救”。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三平尾)”,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②、对句相救:用对句第三字的平声来补救出句第四字(或三、四两字)的仄声。

1、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③、一字双救:既自救又互救。用对句第三字的平声既补救本句第一字的仄声同时补救出句第四字(或三、四两字)的仄声。

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没用仄声,只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

三平尾



①、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



②、三仄尾: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的话便为三仄尾。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

四平头



四平头:又叫四同头,平头原是指声律——即诗各音节的平仄,上下句中开头的词音调相同的就叫平头——当然这是在近体诗出现以前人们常犯的毛病,因为那时对平仄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近体诗出现以后就把这个毛病克服了,结果到了清代又有人借尸还魂,把律诗颔联和颈联中四句开头的字词词性一致、词义重复且联式相同的称为四平头,还列为了“碍格”。



押韵八戒



①、落韵:在本该押韵同一韵部的地方,用了其他的韵部的字,比如平水韵中前面押“中”字(一东部),后面却押了“窗”字(三江部);

②、重韵:在韵脚押了相同的字;

③、凑韵:在押韵处用了同一个韵部,但是内容没有任何的字;

④、倒韵:为了押韵,把惯用的两个字颠倒过来,比如“萧瑟”写成了“瑟萧”;

⑤、哑韵:发音低暗,不好读;

⑥、复韵:在韵脚处使用了同一韵部但意思是相同的字,比如“忧”与“愁”;

⑦、撞韵:在不用押韵的一句,使用了同一韵部但是是仄声的字,比如:“有”和“忧”,“洗”与“西”;

⑧、挤韵:在句中使用了和韵脚同一韵部的字,比如“相逢之处草茸茸”(卢仝)中,“逢”与“茸”都是二冬部。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2) 查看   收藏(1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