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无想思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5-09-22
  • 最近登录:2024-04-14
  • 粉丝人数:7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再谈唐诗格律跟谁学----入声等于仄声吗?

无想思 发布于2019-09-03 20:57   点击:1683   评论:2  
再谈唐诗格律跟谁学----入声等于仄声吗?

这次从拗救说起。前次发帖对拗救发表了愚见:所谓拗救,我认为现在弄的有些复杂。其实“可孤仄不可孤平”就可以了。如允许用“平平仄平平平仄”,无需救。可以算作“宽律”吧。还有“仄仄平平平仄平”也可以用,无需救。岂不省事的多。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就是平平仄平平平仄。没有拗救。而不孤平是底线。举名家大家为证。非不敬也。
有好意网友指出。拍为入声本不需救。我反问那时已经通行白话文,拍不读平声?又有网友指出主张白话文的新派人士写诗词仍用旧律,诗用平水,词用正韵。你的观点可以表达,而例子用的不妥。我的帖子本是质疑别人的观点的。现在自己反受质疑了。而且说的对。当然应该接受批评。我删了这一段话。
讨论争论是好事。可以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我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入声等于仄声吗?
清代写《词林正韵》的戈载在《词林正韵发凡》中说。韵书可分两类。时音和古音。时音大约就是当时的“普通话”。 《词林正韵》研究的是宋代的古音。他是怎么研究的呢?研究材料有二:古人词作“总以彼此相符灼然无弊者。即可援为准的焉。那“彼此不相符”而“有弊”可不可能?二是韵书。前人韵书也可有时音古音。如何分辨?
古代也没有录音机。清朝人研究宋朝的发音。可见难度之大。戈载还提到“平水韵”。平水韵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刘渊。刘渊是南宋人研究唐朝的发音,难度肯定也不小。
刘渊的平水韵不分诗韵词韵。戈载自称他才完美的区分了诗韵和词韵。词韵和“曲韵”是千丝万缕的。“曲无入声”。词牌是用于歌唱的,歌唱和朗诵对平仄的感觉当然不同。戈载又说“入派三声”。 “凡入声之正次清音转上声。正浊作平。次浊作去。随音转协。始有所归耳”。我的理解是歌唱时入声是不必“三派”的。“曲无入声”,就这么混着唱。而朗诵时是不是就不一样了?“上平去”不分合适吗?而刘渊只管分辨韵律,并没有说诗里面平仄应该怎么分派。怎么到了我们这里,入声就一定归仄呢?诗主要是用于朗诵的。喜欢用平水韵写诗的朋友要当心了。按照戈载的高标准严要求。遇到入声可要仔细的“三派”一下哦。

我们现在通行的诗律是王力等人主要根据唐诗研究出来的。如:

七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没有提到入声。这很容易理解。王力的格式是供今天的作者写诗用的。平水韵可以用。主流还是现在的普通话。理由很简单,连中小学教科书古典诗文都一律用普通话读。我用平水韵写读者会用平水韵去读?用平水韵很高古。那分是谁。大作家大诗人请上几位著名朗诵家开个作品朗诵会,专门用平水韵,词林正韵读,那是很高古。但也不能天天搞。其他人就是自娱自乐了。
还有就是中国的汉字字形相对稳定。读音总有变化。特别是声调变化很大。戈载论及南渡北归纷纭复杂这里也不能尽述。历朝也没有个“文字语言委员会”。那里来的普通话。平水也好,正韵也罢都是作者个人所为。能搞到这个程度非常好了。也无可替代。喜欢而不为窠臼,应该是正确的态度。千万不要拿着王力的格律,刘渊的平水韵,戈载的正韵去“检查”唐诗宋词。现在最新出版的唐宋诗集也不分格律。这是聪明的做法。也尊重历史。今人的诗集公共出版物也无必要刻意标记格律。除非是研究或比赛。

还是说说平平仄仄仄平仄是不是孤平。我这里没有说“犯孤平”。 建议不要用贬义词“犯”。不能因为诗用孤平就不是好诗。我是赞成启功的“两仄夹一平”是孤平观点的。而且平平仄仄仄平仄不能为正格。这仅仅是用于今天的作者写诗用。无关古人如何写诗。有网友发来: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仄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问我怎么解释。伟人是今人不错。伟人这样写也唐有前例。而伟人写诗是为了到吾爱来参加擂台赛吗?例子举的不妥。格律诗词比赛是当今诗坛经常举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了公平起见严格的规则是必要的。要用正格,不用“宽律”,一般也不允许拗救。而用正格写出的好诗非常多,这是事实。
平平仄仄仄平仄不能为正格。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能用于对仗联。
平平仄仄仄平仄 对  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还是对仗吗?去问问中国楹联协会。有说只用于固定位置。如七绝第三句。而人家第四句一定要对仗怎么办?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要照着写怎么办?律绝的每一种句式都是可以对仗的。唐•王昌龄:(平仄)律调其言,言无相妨。(《诗格•声调》)。每一个位置的平仄都不能妨碍其他。这是律绝的结构。第四句写不了对仗了。言有相妨。平平仄仄仄平仄从结构上看是行不通的。

诗何以为诗?平仄?对仗?押韵?都对。而最紧要的是结构。这一点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说的可能最地道。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讲述了散文的 “句子摞起来就是诗”。卡勒把一段新闻报道摞起来成了“英文诗”。笔者按卡勒的原理用汉语语法改写了一下。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行驶,撞上一颗法国梧桐,车内四人全部丧生”。

昨天在
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以时速
一百公里行驶,撞上
一颗法国梧桐,车内
四人全部
丧生。

“昨天(还)在”今天就“丧生”了,首尾照应;七号路上“上”黄泉。美国车撞法国树;中间几句都是数字开头。新闻变味“无厘头”的嘲讽。卡勒没有说这就是诗,而是读者思想上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期待”,是读诗的感觉。把需要强调的东西放在突出位置,比如放在句首。卡勒的意思结构就是诗。现在不少国人也这样写“无韵诗”。上古的书因为文字简洁,摞起来就是诗:

尚书•夏书•胤征

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
尔众士同力王室,
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旧染污俗,咸与维新。
呜呼!
威克厥爱,允济;
爱克厥威,允罔功。
其尔众士懋戒哉!

句子摞起来何以就是诗?卡勒说这是“空白的边界”在起作用。空白就是纸上没有写字的地方。按中国的说法就是留白。诗是文字组合的特定图形,而图形是结构的最显著的特征。有了这个特征那就是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是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诗的图形?在这个图形中平仄,对仗,押韵都安排的神话般的和谐,所以林语堂说:诗是中国的宗教。而排在结构之后的最重要的元素是对仗。
     唐•上官仪《笔札华梁•论对属》:凡为文章皆须对属。成以事不孤立,必有匹配而成。对仗是格律诗词的核心和起源。可以严格的对仗是汉语的独特现象,世界独一无二。对仗应该是汉语的原始基本状态。格律诗词对这样的语言美学加以规范就是诗律对仗。对仗关联使格律诗词具有了强大的结构张力。“成以事不孤立,必有匹配而成”。
对仗的重要性论述很多。各个角度的都有。从结构的角度看当然是应该“言无相妨”的。平平仄仄仄平仄不能对仗,自然不能为正格。
曾经有评论说,系统,结构,等不适合用于论诗。诗就是诗,理工理论,真的令人生厌。其实系统,结构并非理工科理论。而是哲学理论。请看《新大众哲学》,系统,结构赫然在列。该书可是政府出钱的“文化工程”哦。大众哲学用于大众论诗应该是可以的吧?



附前文:也谈唐诗格律跟谁学

先从中平仄仄仄平仄是孤平说起。按现在通行的规则是出律了。吾爱也是这个规则。启功给出了解释,两仄夹一平算孤平。有评论质疑,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行就是两仄夹一平,为何不算孤平,启功自己也这样写。启功字面表述同樣並不完善。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正格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每一句的第一字可平可仄。那么即使第一字用了仄,仍然按正格看待,不算孤平。这个逻辑并不复杂吧?那么启功的两仄夹一平算孤平还有问题吗?名家点到为止,参悟还是自己。那平平仄仄仄平仄很多唐诗就是这么写的,包括大小杜,李商隐等名家大腕。说他们出律犯孤平不是对古人不敬吗?
       海德格尔说“时间和存在”,这么无聊的问题,他还写了一大本书。实则观察存在必须紧扣时间。律诗成熟于唐朝不错。可是诗词理论成熟于什么时候?谁能说的出?唐朝的诗人写诗是不是象现在一样打括弧注明是七绝七律或是古风还有平水新韵。所谓格律成为格式成为规则肯定是大小杜,李商隐之后的事情。
唐朝应该没有严格的我们所说的格律。那时如果认为平平仄仄仄平仄这样写就是格律诗有何不可?而所谓格律是后人根据唐诗归纳的。所以孤平不孤平是后人的事情。那就要问启功的“两仄夹一平”有没有道理。而非对古人敬或不敬。何况不算律诗可以算古风,算古风就很不像样吗?
我赞成启功的说法。首先是唐人写了大量的不孤平的诗。再说说今天的理由。用系统和结构的眼光看。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1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所谓的七律的正体。这是一个严整的矩阵结构。拼音文字不可能这么严密。这么严密才可能把平仄规定到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结构,首先要有差异。有差异才有信息,系统的熵不归于零,宇宙不归于死寂。所以要分平仄。而差异又不能无序,无序导致系统的崩溃。唐•王昌龄:(平仄)律调其言,言无相妨。(《诗格•声调》)。每一个位置的平仄都不能妨碍其他。只有矩阵结构能够做到。七律就这么精细精确。
      孤平。诗要抑扬顿挫。仄声为抑平声为扬。诗歌尚扬。扬既可器宇轩昂,也可意境幽远,故而韵脚多用平。而两仄夹一平明显是在抑扬,坏了整体结构。可孤仄不可孤平,就是这个道理。有诗友从语音角度发来评论。照录在后:

      仄音相对于平音,发音重而短。中国汉语大多数是两字了一词组,形成一个音步,仄音即便是处于第一个字,也因为其发音重而短,很容易把“仄平”组合音步的重心夺去。如:举头,剑光、北风之类的,读起来组音偏仄字了。所以才允许孤仄而忌孤平了。可谓仄声夺平,两平等于一平,故尔不能孤平。很有见地。

     每一句开头可平可仄,何也?太极元初阴阳不明故而可平可仄。系统形成的开端一定是离散的不会是收敛的,故而可平可仄。每一句都是一个分系统,所以每一句开头都可平可仄。
        三仄尾,三平尾。系统的末端有收敛也有发散性。末端而没有发散性系统就会僵化。三仄尾,三平尾,尾大不掉收的太紧。故而不能用。
       其他位置的三连平三连仄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这是因为“言无相妨”不影响其他位置。而且增加了系统的裕度。充分利用资源使表现力更强。
        第一句可以是韵脚。一首诗是一个大系统。那么第一句就是开端。开端有离散性,所以第一句可以是白脚也可以是韵脚。
        以上是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说孤平,三尾之不可用。这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名家如何说。
需要强调的是现行的规则是供现在的人用的。而不是拿来苛求古人的。
       至于所谓拗救。我认为搞得有些复杂。其实“可孤仄不可孤平”就可以了。
如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无需救。就算“宽律”吧。岂不省事的多。如果放宽到这个程度还写不出来。那就不要写格律诗了。
       再就是一三五,二四六,粘不粘,对不对。初学者一般都一头雾水。可以不去管它。下面是笔者推荐的方法。列位看看有无道理。

附录:律绝格式的“魔方”记忆法。

格律有各种记忆方法流传于世。自然各有成效。然愚观之皆是“平面记忆法”。现代思维科学人的思维是“空间立体”的,就像魔方在转动。效率却比平面记忆要简约高效。受此启发笔者在记忆律绝格律时做了一点尝试。只需记住“仄平仄平”四个字,其他贯通应该也是一种简单的办法吧。对青少年初学者魔方也生动活泼。

一,魔方的第一面,基本面。也就是常说的七律的仄起仄收式。按首联,额联,颈联,尾联的次序横列,标记为1234行。纵列用英文大小写字母标记。记住了魔方的这一基本面,32种格式的记忆迎刃而解。这就是魔方记忆法的奥妙和魅力。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1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一般都习惯于横向记忆。而横向一行有14字,纵向一列只有四个字,而且规律明显,自然要好记的多。
1,A列是仄平仄平,很好记。其他各列由此推演。也好记。B列平仄和A列一样。CD两列和AB两列平仄相反。E列全部是平。唯一要强记的是F列和A列平仄相同。G列全部是仄。字母小写的列相对应大写的列平仄正好相反。
2,12两行和34两行的平仄是重覆一样的。这样空间纵横交叉加强记忆。
3,可平可仄规律如下:
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三连平或三连仄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句首两平的跟在后面一个字可平可仄。

这3条一定要记住。既然要写格律诗,一点也不“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在下或许是把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到最低程度。而且纵横交叉加强记忆。

二,魔方的第二面。
我们开始转动魔方。把第一行调到最后一行。这就是平起仄收式。也就是把A列变成平仄平仄。这样纵向类推,更容易记忆。这就是魔方,两个方向转动效果一样。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1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魔方的第三面。

再转动魔方。把以上两式的第一行第一句的EG两个字的平仄对换。只需要动两个字,其他不动。就变成了仄起入韵式和平起入韵式。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1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七律的四个式样就比较轻松的记住了。

三,魔方的第四面。
再转动魔方。把七律的中间两行对仗联去掉。就变成了七绝的四个式样。如仄起仄收式: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1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类推。这样七律和七绝的八个式样就都记住了。顺便说一句,如果一首七律把对仗联去掉,自然成为一首好的七绝,那么作者必然是高手。如:

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所以写七律可以先写七绝。满意了再写七律。

四,魔方的第五面。
把七律或者七绝的每一句的头两个字去掉,就变成了五律或者五绝。如:

C D E F G     c d e f g
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联
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对仗联
4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 D E F G     c d e f g
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余类推。这样五律和五绝的八个式样也比较轻松的记住了。

这是一种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思考方法。 从仄平仄平这个最基本的元素单元开始结构。结构成仄起仄收七律,这是一个标准的结构。然后开始解构。解构成其他律绝的形式。实际上宋词可以看成是律绝的解构和重构。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