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温雅   
  • 注册日期:2019-05-21
  • 最近登录:2023-06-30
  •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王子居芦花诗重赏

温雅 发布于2019-07-18 21:34   点击:895   评论:2  

              傅疃河芦花

日色昏茫里,不见有人家。

吹笛惊鹭尽,满眼白荻花。


赏析:

日色昏茫里,写的是视线开始昏暗,辨识度开始降低。不见有人家,写作者身处野外,整个前三句都是为了烘托下联那茫茫无尽的白荻花的,正是因为上帘的昏茫、不见人家,及第三联的鹭尽,下联的满眼两字才显得更完美。而那种天地皆空,唯余此物,以此物为天地唯一的境界,才显露出来。

诗人横起笛子,幽幽的吹了起来,惊动了那栖息的白鹭,哗啦啦的都飞走了,留在眼前的只是那一望无际的白荻花。评者认为,全诗的最精采部分都在这两句,开始的铺垫,只是为了此时的升华,萧瑟的气氛,茫茫的天涯,携酒携笛携诗的浪子就这样孤单的像是一个影子。

下联的精彩之处,在于以上句的动,映下句的静,当鸟儿全部飞走,顿时剩下了满眼的静静的白荻花,这一联以动益静,令这静更加突出了起来。

而在这黄昏归家时刻,见不到人家,只有河畔荒野,诗人只见得漫无边际的白荻花,并与之独相对。这首诗前三句都是铺垫,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将满眼白荻花的那种孤独、失念,最后一句的托空,在诗境中空掉了所有,只用一种物象占满世界,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天地只有唯一的神妙意象。

这种写法,王子居称为“单句成境,诸句互益”,即是说一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单独成境,而这些境界相互之间又是一个整体,能够互相增益诗境。这是王子居喻诗学里面的一种写法。

这种写法,古人里面做得好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三句都是最后一句的铺垫。


再看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也是以尾句为中心,日暮写投宿的迫切,苍山远写旅程的艰难,而犬吠则写将可投宿的欣喜或安慰,风雪夜归则讲旅行的艰苦,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一个投宿为中心。也是一个“单句成境,诸句互益”的例子。

从诗的格局上来讲,《江雪》的格局非常大,自然是胜过了子居很多。

子居的《傅疃河芦花》,可以当成一首“单句成境,诸句互益”的典范来读。因为柳宗元的《江雪》,蓑笠两字,对整首诗的诗境的增益不明显。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诸句互益,但“天寒白屋贫”“柴门”则与柳宗元的蓑笠两字一样,并无增益。

所以在王子居的《唐诗小赏》里面,《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并未能入选前三甲的五绝序列。而《江雪》则只能入选第二序列。

王子居对诗歌的要求极高,24岁之前,是他写诗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他对诗歌是颇为用心的,他的诗追求混一境,即诗歌之味如大海中的水,纯为一味。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小诗也不可轻视,因为这种混一境首先要求择材极为精严,可以说是严苛到了极致。

第二,按王子居的说法,这种混一境带来诗歌整体结构的最严密状态,逻辑严谨、物象和谐、诗句之间关系周密,浑然一体。


事实上,王子居的这种写法,不光是来源于柳宗元的《江雪》,也来源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在《唐诗小赏》中王子居如此评价《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的诗意极为自然流畅,四句宛如一句,四联宛如一联,行文无半分滞碍。

这也是一首“物有情”的好诗,较之其他同类作品,这首诗算是非常成功,也是非常有艺术特色的。沈德潜说它“传独坐之神”,其实这远远说不尽它的好处。这是一首巅峰完美的诗作,先两句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独衬敬亭山之好,鸟儿、孤云,都不能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为何?因为它们行踪不定。二是加强了实际的层次,这首诗逻辑分明,诗意极为紧密,众鸟飞尽,孤云也远去了,天地间的烦嚣终于没有了,只剩下了李白和敬亭山。在这种极静的状态下,李白才有可能与敬亭山相视无厌。你看,我们说李白写诗出于天然,一点不假。这四句诗如行云流水,其暗含的内在逻辑是多么的紧密而又清楚啊。这首诗写得非常传神,不是物我两忘,而是物我交融,这就是天才李白的境界。

这首诗唯有在普适性这一点上,比不上《春晓》和《登鹳雀楼》。虽然没有太多人吟咏,并解得其味道,但这首诗感慨很深,倍寓世事无常,人情不可执著,细读之,常有令人泪下之感,感染力要胜过前面两首。它并不仅仅是一首写景物,写山水的小诗,在它平淡寻常的背后,是人世的绚烂归于平淡,是一生的浓情归于山水,是无尽的无奈暂时忘怀。它是李白经历烂漫精彩的一生,最后来到敬亭山,心态渐老,智慧成熟,再也没有少年激情,再也没有放荡情怀,一切归于平淡和真实后,写出的最好篇章,它可以作为李白晚年的代表作,是他诗道和诗艺极尽升华的一首佳作。你看,这样的好诗,如以喜心解之,则充满欢喜满足,对一个歇尽喧嚣的老人而言,有此名山相对,夫复何求?达到这种心灵之契合,使心得以安宁,确实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而如以悲心解之,则悲至极致,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各有离别,不能长相厮守,不如与此山可以终日相对。功名利禄,美女千金,求仙旅游,这一切都已休息,天下都不可恋,只有一山聊可相依,聊可相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这种心境是看倦了热闹,看倦了繁华,空余寂寞后的心境,李白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句子,极度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也是无数人的一生。

所以说,在诗道和诗艺上,李白晚年的《独坐敬亭山》是超过王之涣壮年时的《登鹳雀楼》的。


如果说整首诗的艺术技巧很特别,那么最后一句的写作技巧王子居也有说法,在《古诗小论》中他称之为“托空”。

这种手法的运用不是孤例,还有如《渔家傲》里的“堆怨叠愁墙外树,能几许,黄昏好阵青梅雨。”本来是问墙外的树到底堆了多少怨、叠了多少愁的,但却答非所问,用了个“黄昏好阵青梅雨”来以不答答之,将无数怨、无数愁、无数心绪都落在了黄昏那一阵青梅时节的雨中。这种无可言喻、只以意象总结,将无数心绪归于一种唯美的景象的写法,王子居称为“托空”,即不言而言、不喻而喻的一种意象流写法。

这种托空的手法(王子居现在称为“托空入象”)的手法,他时常运用。如在《物华催》中他写道:“人向中庭立,难采春来意。到晚空遥寒,鸿云青天际”,一个人静静地立在庭中,想要采取春来的真意妙谛,写成无上的诗篇,却始终无法成功,这种思绪难以排解,他还是用“到晚空遥寒,鸿云青天际”来表达那种莫名的、无法描状的感触。当然“到晚空遥寒,鸿云青天际”的托空入象,还需要结合全词才能真正深入地体会。

《独坐敬亭山》在《唐诗小赏》中是被选为“巅峰完美,无可为比”序列的,属于唐人五绝的前十之作。而《江雪》是“巅峰完美”序列的作品,属于唐人五绝的前二十之作。可以说,古人英雄所见略同,这种运用层层递进渲染从而最终达到空掉所有、只余唯一的不可名状之精神境界的笔法,乃是唐人诗歌中境界最高的一种创作笔法。

可以想见,这首写于王子居二十岁左右的诗作,在艺术手法上,已经十分纯熟,而王子居对于古代大家之艺术手法的洞察能力、学习能力、掌握运用的能力,又是何其之惊人。

唐人诗歌中那些最强的笔法,包括气象与意象的二维诗境,王子居在24岁封笔停诗之前,可以说早已基本能够掌握了(完全达到唐人境界并超越其维度,进无可进,这可能是王子居封笔的一个原因,紫薇诗出,子居封笔,是一个很奇妙的、值得揣摩的现象)。

当然,那个时候,王子居是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笔法或者说文法的模仿,而在2011年左右他创作《发现唐诗之美》时,才开始对唐诗进行理论的分析,这个时候,他以前在潜意识中运用过的手法,才被他较为明确地讲述出来,唐人诗中那些流传千年却无人知晓的创作奥妙,才被他总结成为一种技巧、手法。


在某种程度上,王子居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诸多未为人明确知晓的艺术手法,并且发展了这些艺术手法,再进一步理论性的总结、明确了这些艺术手法。所以对于当代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来说,王子居的诗和他的诗学理论,都是值得去认真一读的。而对于文艺理论家来说,不读王子居的诗歌和诗学理论,显然也是一种缺憾和不足。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