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记忆馨篮 男  
  • 注册日期:2018-02-28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19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读书偶感——多面的梁经伦

记忆馨篮 发布于2019-07-14 14:10   点击:870   评论:2  
多年前的偶感,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读书偶感——多面的梁经伦


       很遗憾,我并没有读过《北平无战事》的小说原作,只是从头到尾把五十多集的同名电视剧观看了一遍。虽感觉有些冗长繁琐,但作品的深刻蕴意和个别人物的成功刻画,还是颇吸引人的眼球。特别是那个身份暧昧不清、心理复杂隐晦的梁经伦教授。
       剧情的展开是以一九四八年的“七五”为背景。当时国府经济濒于崩溃,民不聊生,甚至像北平这样的大城市的市民和学生都在挨饿,而国民党内部“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尽人皆知。”。有识之士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超脱于党派和主义之上,以普世价值和基本的人文关怀去看待和评价革命的得失和政府的成败,更多的理想主义者在翘首着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
       在剧中众多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中,身为燕大经济学教授的梁经伦总是一身长衫、不苟言笑,厚厚的眼镜片后,目光时而坚定、时而游移不定,阴郁神情隐藏着苦闷和无可奈何、隐藏着他不便言表、却不得不充当的多重身份。表面上既是共产党员、也是国民党员;本质上是打入共产党内部的国民党;思想上却游离于两党之间。梁经伦更像是改良主义和原教旨主义者。本一介书生,超脱了低级趣味,用蒋经国的话作注脚,那就是“国之栋梁、满腹经纶”。虽然有时不择手段,却并无害人之心,更做不了政客和党棍那般龌龊事。
       学联负责人和“铁血救国会”铁杆成员,是梁经伦的另外两重身份。在“学运”中的作为,并不只是被指使被利用,也有发自内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铁血救国会”卖命,有报答知遇之恩的因素,更多是为“振兴党国”的理想驱使。虽然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仍抱着复杂的侥幸心理,跟随蒋经国等国民党内“清流”势力,实现“变法”的愿望。“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所有的困惑和不理解,“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士为知己者死”。与剧中另一位“铁血救国会”铁杆曾可达将军相同,梁经伦也有中国传统“士”的观念。不同的是,一个读的是“曾国藩”,一个读的是“萨特”。作为当年被蒋经国一眼相中的“经济人才”,梁经伦一生的成就可谓仰仗这位“伯乐”,本应“国士待之,国士报之”,可多年留美的经历和自由主义情怀,使他不会为某人,甚至某“国”去殉葬。
       黎明前的夜最黑暗的。对心爱的学生之死,深藏不露、临危不乱的梁经伦不禁留下了忏悔的泪水。在他的导师、燕大副校长何其沧面前,把头深深埋在膝间,坦白了自己讳莫如深的身份。一个孤儿,视蒋经国为“大哥”,视面前的导师为“父亲”。由他和导师为国府起草了粉饰太平的“币制改革”方案,是“为民请命”,还是“为虎作伥”?受煎熬的是北平饥饿的民众,被拷问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
       剧中的一个高潮是梁经伦勇闯“民调会”,此时的幡然醒悟的他,从长期的身份困扰中解放出来,主义的界限已经模糊,党派的身份无足轻重。面对中统鹰犬徐铁英,他不惜以共产党的身份慷慨陈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四亿多农民,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三民主义。他们只懂得,没有土地,就没有饭吃,谁让他们生存,他们就跟谁走。”。。“国民党因为物价飞涨在推行币制改革的时候,共产党在西北、在东北,在华北,在华东,共产党已经在他们的解放区全力推行了土地改革,一亿三千万的人民分到了土地,一亿三千万的人变成了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在国统区,占中国三分之二面积的农村,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三亿农民没有饭吃。城市的资产,掌握在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手里,上千万的居民,居然要靠美国的救济粮活着。”。。。“少数人的利益被你们保住了,国民党却被你们一步步地推向失败,推向灭亡。”
       这时的梁经伦,已真正回归了自我,其所言只代表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最后的良心。与另外两个有唐吉诃德情结的共产党员方孟敖和国民党人曾可达相比,梁经伦在信仰上也许没有那么直截了当,有小资般的自我伤感却执着于理想追求,有士的观念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国士”。理想的幻灭比起被利用和被抛弃的结局更让他痛苦。经历造就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但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见解不愧于“经纶”二字。他一语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挥之不去的问题:土地和贫富不均。
       土地和贫富不均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虽然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却通过国有的方式束之高阁;而贫富不均确是今日面临的大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国民政府的覆亡就是前车之鉴。三民主义的纲领就是解决土地和平等问题,孙中山后的国民党却没有认真地执行。蒋介石一九二七年的“清党”,剥离了党内左翼势力,使国民党日益走向僵化乃至腐朽,而与他联姻的孔宋家族更成为他执政的“灾星”。取得抗战胜利仅四年就丢掉江山,看似突然,其实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的天灾人祸就是预兆。剧中所讲的“金圆券”的发行,就是国民党在做了所有的错事后最伤天害理的一招,无异于强取豪夺。“北平无战事”吗?“断人钱粮,父母”,国民党在后方、在大城市里已经彻底失去民心。它的失败表面是军事,本质却是经济,而根源在政治。高喊反腐却无力回天,打虎行动铩羽而归的蒋经国,在方孟敖的眼里只不过是个“孝子”而已,整个国民党已完全丧失了自新能力,如此政府不亡天理不容,一九四九年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不容置疑。如果国民党继续当权,只能是民族更大的不幸。新生的中国虽然走过一些弯路,而今天,我们正处在民族的百年耻辱后最接近民族复兴的时代,这也是不容置疑的。本剧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正直的国民党人力挽狂澜,却回天乏术,还面临被抛弃的命运。梁经伦的同志兼上级曾可达在理想破灭后,倒卖军粮接济百姓是他最后的良心发现,他从此走上了不归路。而方孟敖对他和蒋经国的评价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只有拔枪了断以殉党国。
       本剧的最后,以梁经伦的出国为结局,也许是比较好的归宿。同那个书生气十足却性格耿介的何其沧以及远离政治却拥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的方步亭有一样感受:偌大中国竟无容身之地。他把自己塑造成西西弗斯式的悲剧人物,却不愿放弃对未来的憧憬。他离去了,凄凉的诗和着悲怆的曲调。
         “古老的夜晚,和那来自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



WILLIAN LV  2015.7.31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9)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