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5-27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2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就红楼梦中香菱的困惑说格律拗救

东江闲人 发布于2019-06-19 16:09   点击:1857   评论:2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向黛玉学诗,黛玉就律诗的立意、词句、格律以及写作、欣赏发表了很多评论,后人统称为黛玉论诗。当然,这其实是曹雪芹通过黛玉之口,发表了自己对诗的看法,因此,称其为曹公论诗也不错。

 

如果就这一章节的黛玉论诗进行讨论,可以写出很多文章,比如诗词的立意,字句的锤炼,平仄拗救,盛唐诗人写作风格的评价等等。今天只就香菱的困惑“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说一下平仄拗救。为方便阅读,节选红楼梦原文如下: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格言学写近体诗的人多半都知道,但这句话只是通过七言诗大概描叙了平仄规则。我今天来试着分析以下,这句话有多少正确的成分。大家都知道,七言诗只有四个基本平仄句式。为以后引用方便,我将其编号。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论是四句的绝句还是八句的律诗,甚至更多句的排律,都由这四个基本句式组成。其实,分析平仄拗救规则,用五言更合适。因为五言才是律诗的核心句式,七言只是在五言的四个核心句式上,依据平仄相间的规律在前面加了两个字而已。在此,顺便将五言的四个核心句式也列出: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准备工作完成,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正确性了。这句话是针对七言诗而言,因为五言诗根本就没有“六”。那么,我们逐个来看,显然,“一”不论和“二”分明对七言诗来说都是正确的。

 

而“三”不论则有一些问题了。七言的“2.(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正格只能平不能仄。对其它三句来说,“三”不论都是正确的。

 

不过,2.(仄)仄平平仄仄平”在拗救情况下也会出现貌似“三”不论的情况。为方便说,用对应五言句型“2.平平仄仄平”解释。这句如果变成“2.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出律了,按王力的说法,孤平就是一句的最后五个字里,除了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平平尾例外)。由此可见,孤平只在韵句里出现,而非韵句就没有孤平问题。其次,判断孤平的依据是五言核心句型。就是说如果七言基本句型“2.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2.平仄仄平仄仄平”,虽然除开韵字还有两个平声,仍然是犯“孤平”出律了。

 

纠正“孤平”出律有两个办法,一是将“2.仄平仄仄平”纠正为正格“2.平平仄仄平”;二是拗救成“2.仄平平仄平”,这是最常见的拗救之一,对五言诗即所谓“一拗三救”,对七言诗即所谓的“三拗五救”。只是在《诗词吾爱》软件检测时会出现两处失律的情况,其实并没有失律。当然,这种拗救在初学诗的香菱看来也容易造成“三五”不论的错觉,而不容易察觉到这是有条件的。

 

杜牧的“樯似邓林江拍天,越香巴锦万千千”,“谢山南畔州,风物最宜秋” 的首句都是这种拗救“仄平平仄平。”王维的“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第二句也是。

 

经此分析,我们知道“三”不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却不完全对。

 

同理,由上面分析我们发现,“2.(仄)仄仄平平仄平”拗救句式也容易造成该句“五”不论的假象。还有没有其它句型的拗救可能造成“五”不论的假象呢?有。我们首先排除“五”必论的句型“4.(仄)仄仄平平。”这个句型无论如何不能拗救成“4.(仄)仄平平平。”因为出现“三连平尾”,属于律诗大忌。这样就只剩下“1.(仄)仄平平仄”和“3.(平)平平仄仄”要讨论了。

 

拗救变化最大的句型是“1.(仄)仄平平仄”句型,它可以拗成“1.仄仄仄平仄”,甚至拗成“1.仄仄仄仄仄”,这样不仅“五”不论,且“六”都不分明了。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这样。“四百八十寺”是“仄仄仄仄仄”而“楼台烟雨中”是“平平平仄平”,这个拗救是靠对句完成的,就是将对句改为“2.平平平仄平。”那么如果是“1.仄仄仄平仄”或者“1.仄仄平仄仄”呢?答案很简单,还是用“2.平平平仄平。”救。在律诗里,“1.(仄)仄平平仄”句型可以说是最不讲究的了。

 

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属于这种拗救。

 

3.(平)平平仄仄”句式允许拗成“3.平平仄平仄”。这又会形成“五”不论,“六”不分明的错觉。这个拗句也很常见。杜甫的“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出句都是这种拗句。

 

由此可见,“六”分明也不全对,当然它的不分明只限于这两种特例。

 

顺便说一下,“3.(平)平平仄仄”在唐诗中也常见拗为“3.平平仄仄仄”。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维的“轻阴小雨,深院昼慵开”。杜牧的“凝缸暗醉夕,残月上汀洲。”红楼梦里湘云和黛玉联诗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都用了3.平平仄仄仄”。今天我们认为“三仄尾”和“三平尾”一样出律,但我认为“三仄尾”也可视为拗救,比“三平尾”好多了。

 

最后说一下“四”分明,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在各种拗救中似乎都没有提到“四”有什么变化,那么,“四”分明就应该是正确的了?基本可以这么说,除开一种很小的概率,就是该死的“1.(仄)仄平平仄”句型,因为它几乎可演化成任何样子,比如演化成“1.仄平仄仄仄”,“四”就不分明了。但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七言诗里,因为如果五言诗这样演化就会造成失粘、失对的出律。因为律诗的粘对首看每句第二字。

 

就此,我们大致解释了香菱的困惑。总结如下:

 

就七言正格而言,“一”不论完全成立;“三”不论只有四分之三的机会成立。“五”不论不成立。

 

在七言拗救情况下,“一”不论完全成立;“三”不论通常成立,“”不论通常成立。

 

无论正格和拗救情况下,“二”分明都应该成立,“四”分明绝大多数时间成立,只有一种罕见拗救情况时不成立,且不会发生在五言诗里。“六”分明在正格时完全成立,而在拗救情况下经常不成立。

 

本来,到此文章就应该结束了,可世事无绝对。因为有一位唐诗大拿还给我留下了一个大坑。这位坑人的老先生就是我喜欢的王维。他有一首名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其实是失粘而出律了,但因其太有名,就如黛玉所说,好诗可以践踏一切格律规则。何况王维只是失粘,其它都符合格律拗救。所以,后人只好向他投降,追认此诗合律,名为《折腰体》,估计也有向他弯腰致敬的意思^_^。但附加有条件,必须是七绝,必须是王维的这四个基本句式,必须是这样排序。毕竟格律的尊严也要维护啊。哼哼!

 

其实,王维老先生写过不少失粘的诗。比如这首名诗前两联就失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啊!忘了,这可是一首《五律》哦。大家装作没有看见,以我前面说的为准^_^。当然,还有七律,就是这首著名的馆阁应制诗: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大家注意到没有?最后两联失粘。与王维一起应制的杜甫、岑参都没有失律哦。哎,真是丢尽粉丝的脸哦。

 

由于王维的捣乱,我们其实解决不了香菱的困惑。且我也糊涂了,前面的文字自己都不知所云!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