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5-27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2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曹操《短歌行》解读

东江闲人 发布于2019-06-18 09:27   点击:3147   评论:1  
这是十年前这个时节写的文章,当时我是北大《天益》网及其前身《燕南》网的资深网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网站现在已经关闭了。邵版主现在已经是兰州大学化学系著名教授了。文中已经说明了写作原因,不再赘述。重发此文,略有增删,以怀念一下曾经热闹喧嚣的互联网。全文约4000字。


       在《天益》鬼混也有些时日了,灌了不少水,都主要是灌在《杂文天地》了。而《诗风词韵》的邵斑竹也经常来《杂文天地》鼓励我,拳拳之意,其实难忘。




 一直想写点东西,到邵版主的《诗风词韵》灌水,也算回馈一下版主的盛意。但《诗风词韵》要求原创古诗词,而我实在也不会写。看来阳春白雪总难免曲高和寡。好在,我发现有网友在此栏目转发了我写的帖子《与愤青一起读唐诗》 ,看来版块还允许发些诗词赏析类文章。哈哈!这就好办了。

 

 诗词赏析类文章,我大致写过三篇,其中《古诗和性》很让邵斑竹难受,好在当时没有发到他主持的栏目。另外一篇是为鬼谷子1975网友的大作《评点〈千家诗〉》所做的序。都是很早就写成的了,已经有网友批评我懒惰,总靠发旧文来攒积分。

 

 无疑,这位网友地批评是对的。我也确实不怎么想写新的帖子,原因在于旧的帖子似乎总没有过时。不过,为答谢斑竹,我还是准备鼓起勇气,写点新帖子。 以上,算是前言。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大概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了。但中国主流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把他定位为白面奸臣, 定位为心狠手辣的坏人。 当然,也有不少人为之翻案,这包括了近代的名人,毛泽东和郭沫若。

   

 今天,我一点都不想讨论曹操的忠奸好坏问题。其实,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的忠奸好坏标准是非常无聊的, 因此, 基于这个标准所进行的忠奸好坏评判,也是毫无意义的。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创始人,作过不少诗文。不过,我看过的不多。印象中,文几乎没有读过一篇,而诗大概就是读过《观沧海》、《龟虽寿》,再加上下面这篇《短歌行》了。

 

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应该可以纳入中国古诗歌名篇的范畴了,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骚客注释解读。虽然大家都引经据典地咬文嚼字,但大多解读都不着边际。这主要是受制于解读者自己的思想和境界不高之故,可以说都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过往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类代表:一是及时行乐说;二是求贤若渴说;三是影响比较大也最无聊的乌鸦嘴说,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解读,就是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说明曹操必败,所以是乌鸦嘴。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新解,大意是说,曹操通过怀念早年的知音伯乐桥玄,而引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愿望。这本来毫无新意,但因为牵强上了桥玄,就生生地扯出了点新意。这也是中国堕落文人喜欢乱钻故纸堆的老毛病在作怪。

 

 通俗地讲,所谓解读,就是瞎猜。古人当时的思想,今天的人怎么能知道?所以,只能瞎猜。而受解读者自己阅历、思想的限制。基本都猜不准。因此,他解读的并不是原作者及其作品,他解读的只是自己而已。

 

 既然解读就是瞎猜,就不要迷信权威的解读,诗无达诂嘛。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我当然也就有自己的解读了,且我相信,我的解读比他们的都好。

 

 其实,曹操这首诗并不难解读,你只要对人性有少许理解,再知道诗言志这点常识,也就必然会同意我的看法。过去的那些文人墨客之所以解读得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少人性。或者说,他们的人性被中国文化的积淀尘封了。

 

 怎么解读这首诗?

 

 很简单,紧紧抓住人生几何?这四个字就好了。人生几何是什么意思呢?按今天的话讲,就是人生有多少?这是一个开放性地发问,一般的解读者都只看到了人生的时间有多少就停止了,然后,就生拉活扯上一大堆及时行乐或者求贤若渴的废话。

 

 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其实,曹操的这首诗,就是描写了他在一次欢乐酒会上,对生命进行反复思索求解的过程。

 

 在表达手法上,采用了类似现在电影所用的蒙太奇手法。画面在有形的宴饮和无限的思绪中不断切换,也就是常用的虚实相映的写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前一句,写宴会的欢乐情况,后一句就自然点出了全诗的龙睛,就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这是非常浅层次,却又十分自然地联想。这也是浅层次的解读者所能理解到的最高层面了。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虽然可以慷慨激昂地感叹人生无常,但却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而“忧思难忘。” 怎么办?回到现实。生也罢、死也罢,不如喝罢。只好端起酒杯,“唯有度康”才能解忧啊。这其实也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面对这个问题的共同宿命。

 

 酒喝了,问题还是无解,思绪自然又要飞舞起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虽然是借用古诗,但还是通过,婉转表达了曹操对这个问题的执着,就象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的执着。同时,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这个问题萦绕在曹操脑海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问题 “沉吟至今” 却一直无法解决,脑袋都大了,头痛欲裂。很可能曹操后来的头风病,就是在这时落下的病根,哈哈!怎么办?想不通就暂时不想。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段就只好又回到宴会中来,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了。

 

 但是思绪一旦放开,想收也难。这不,马上又来了。“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但又实在捉摸不住。所以有“明明如月,何时可辍?”明明觉得这个答案就象皓月当空,可自己就是无法得到。正所谓看得见摸不着。心里这个急啊!这种焦虑的心情,凝聚到笔端,自然就成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头痛啊!头痛。只好硬把思绪给拉回到现实场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看到朋友们“越陌度阡”地赶来赴宴,相互问候,诉说别后欢聚之情,曹操深深地感到了友情地可贵,也觉得受到了朋友们地尊重。但尊重和友情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吗?

 

 怎么问题又来了?抬头休息一下。自然就看到了“月明星稀”。 曹操觉得自己就象天上的明月一样,只有孤寂地在夜空中面对生命的难题。这时,南飞的乌雀又在上空盘旋,似乎想落到庭院的树上,但“绕树三匝”后,却发现无枝可依。触景生情,曹操的思绪又起:我生命的归宿究竟在哪里啊?

 

 至此,曹操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象乌雀一样,绕树三匝了,只是答案仍然没有找到。头又开始痛起来,不行,不能这样继续拖下去了。必须要有个解答,就在今天,我就要找到人生的答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好过、呆过都是一生。既然一定要找到一个答案,我就贪心一点,整个大一点的人生目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显然,周公是古代官员、文人的最高榜样。曹操认成为象周公那样天下归心、历史称赞的伟大政治家,就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实,如果我们抛开僵化迂腐的忠奸观,我们就不难发现,曹操的功业也是可以和周公相类比的。何况,曹操也并没有篡汉,而周公也有“恐惧流言时”啊。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这其实是古往今来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在今天,面对这个千古一问,我们也都还不能很好地给出答案。

 

 唐朝诗人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今天读来都还有一种莫名的共鸣。这就是因为我们和他一样,都孤独地面对着天地、面对着历史,面对着人生,试图在自己短促的生命中,寻找出一个渺茫的答案。

 

 曹操要做周公的人生答案, 是否就是他内心真实的答案呢?我看未必。 读《短歌行》 ,我们不难感受到,前面的句子都比较自然、亲切、流畅,而最后四句却显得生硬突兀。就象今天的小学生作文一样,突然来了点为“四化”做贡献,或者为共产主义献身之类的口号。 不难理解,这类口号似的套话往往是硬憋出来的,这些话是写给别人看的,而非自己的心声。 诗总得要有个结尾吧,问题总要有个答案吧。但不一定是真答案。

 

 我猜,曹操一定会想到,如果自己象周公一样做到了“天下归心”,难道生命就没有值得追求的东西了吗?人生就从此失去意义了吗?

 

 联系到现代宗教经常提到的一个著名命题, 我们就能明白曹操的幽思绵绵了。这个命题就是:人生有没有终极价值、终极追求?如果有,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不能想多了,想多了会疯。但也不能一点不想,一点不想会傻。那么,想多少合适呢?我建议,每天不超过2分半钟。^_^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曹操显然比后来评价他的那些酸丁们思考深入得多,但还是没有找到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而中国古代另外一位伟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就比曹操从容得多了。

 

论语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是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的对话,子路想当将军,冉有想当市长,而公西华虽然客气地说,只是想当一个宗庙祭祀的小小的司仪, 但主持祭祀其实是丞相的职责。 简单讲,这三个弟子都想从政,以配享高官厚禄并造福一方。

 

不过孔子却赞同了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说明孔子是深入思考了人生价值的, 甚至头脑里都有一幅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美图画。因此,曾皙一说完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老人家就立即附和:“吾与点也!”(点是曾皙的名,曾点是曾参的父亲,孔子的第一批弟子,只比孔子小五、六岁。)

 

我们不难看出,曹操诗歌里表达的人生追求,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相似,只是比他们的都要宏大很多。但这样的追求仍然属于“夫子哂之”的范畴。孔子赞同曾皙的人生追求,认为那也是他自己的追求。

 

不过,孔子的追求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了吗?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