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如何快速写作古诗词(吴顺珍讲解)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19-06-17 07:08   点击:7675   评论:3  

  现如今诗歌、诗词的创作五花八门,有按格律诗写的,也有不按格律诗写的,我看了一下,有些作品创作太死板,表面上看完全按照古人的格律去写,但是缺少了唯美意境,我认为,不管是诗歌还是诗词,它的布局,韵律、意境都很重要,一篇好的作品,一定要顾及他的韵律及意境,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既然要搞文学,那么就应该在文学上要有所创新,老祖宗留下来的格律诗,美好的精髓,我们要传承,但在传承的基础上就要有所创新,否则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搞文学创作就是一种失败,就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他们的文学特点,即有传承、又有创新,这才是我们搞文学,应该学他们的地方,

就比如说唐诗,它的影响力那么大,但宋朝的人就很聪明,他们既传承了唐诗的精髓,又新发明了宋词,所以我们才很荣幸的学到了唐诗的精和宋词的美,所以简称精美,我们那么聪明,不比他们笨啊,那我们为什么不创新呢,所以我在这里呼吁一下,我们来一个新古结合,创作一个新诗派,也给我们的后人留点纪念,几百年以后,让他们来评论我们的作品,这才是一种成功,今天我来讲一个简单明了化的写作方法:

一、集材料

    搜集素材的方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1、实践考察。2、查阅资料。3、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通过多次的实践下来,搜集写作素材的热情就会高涨,而且写作的兴趣也会浓厚,作品质量自然就会提升。

 

二、拟标题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非常重要,写任何作品,一定要先拟标题。明确范围,紧扣题眼,重点标记;确定字数,模拟意境,选好韵律、布好格局、写出真情、构思新意,一气呵成,迅速下笔;这样的作品又快又好

三、选题材

    选好题材,明确标题。熟悉材料,反复比较;选出新颖,意境深远,真假套用,内容牢记,写出特点,赋予情趣。材料较多,仔细琢磨。

 

四、构思

 事先构思后动笔,

稳定中心宜扣题;

一篇佳作一中心;

无须字多不偏移,

意境唯美需重提。

想好开头思顺序,

明确重点具体叙,

线索明了思路清;

巧妙过渡会照应,

时间变化按顺序;

地点改变合事理,

首尾呼应要一致;

想好意境才下笔。

 

五、写作方法

   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应比较等。

 

六、论开头

 

开个好头是关键,

引入标题明地点,

设计悬念趣味见;

描绘景物抒情缘。

借古用今吸引人;

好的诗句引入文;

借用哲理巧议论,

先讲概述再具体,

文学创作须新颖;

方法较多灵活用。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有的诗,我们读了一遍,就觉得索然无味,不想再读第二遍; 有的诗,却百读不厌,而且越读越有滋味。

  其中的原因,可能就与境界有关。前者太直、太露,诗人将要讲的话自己都讲完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回旋的余地;后者则相反,其丰富的内涵欲吐未吐,深沉蕴籍,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去思考,才知其中三昧。这种境界,我们就称之为含蓄性意境。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都非常重视含蓄之境。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着意将“隐”和“秀”两种境界加以区别:“文之英蕤,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和“文外重旨”就是一种含蓄之美。这种美感,光芒内敛,温婉深曲,读起来重关叠嶂,具有幽邃之境。含蓄的美,也特别适合东方人的传统美感和生活风范。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评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之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歌内容的含蓄深隐,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是表现手法的曲折隐晦。

  我们分别来阐述下。

  

  1)内容上的含蓄深隐

指诗意始终没有正面说出,读者只能去测度、去揣摩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轮廓,因此千百年来对诗意主旨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特别是李商隐那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它的意境很凄美,议论歧义很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题旨过于含蓄之故。但是这些都是特例,一般说来,诗意含蓄还是可以理解和觉察的,如: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一副描绘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联。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最后两句更是化用成语: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要将自己不愿“端居”化为实际行动。我觉得是含蓄的典范之作。

  

2)手法上的曲折隐晦

  如何才是含蓄手法,下面有两首同是李商隐写的诗,比较一下即可知晓。

  第一首曰《夜意》:

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

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

  第二首曰《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清人纪昀对《夜意》的评价是“小有情致,亦无深味”;对《嫦娥》的评价是“意思藏在第一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籍”。

  如果比较一下,纪昀说的确有道理,尽管两首诗为同一作者,但第二首比起前一首要好得多。因为第一首相当于是正面直接道破,诗写完,诗意也随着完结,缺乏蕴籍和余味。第二首比起第一首来情味较浓一些:因相忆而形诸梦寐,梦醒而余香似乎仍在,但垂帘半卷,枕冷衾寒,一人独处的凄凉自不必言,虽含蓄但余味不浓。其实,一首好诗的内涵并不一定要特别说出,也不一定能够说出。

  其实这个就说明一个问题,古典诗词写作重在含蓄,古典诗歌贵在含蓄。忌讳直白,好比是东方女性的美,美在哪里,美在含蓄。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我们写诗填词要注意这点。

 《楚吟》是抒写楚人的感情。《高唐赋》写楚襄王同宋玉登上高唐台上,所以说“山上离宫宫上楼”。在台上谈到神女的事,说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楚天长短黄昏雨”,不论是日长日短只讲神女的事,这句暗指楚王只是追求声色享乐,不再接近贤人,所以宋玉无愁也自愁。这是借楚王来指唐皇,他的用意借后两句来透露。

 《瑶池》首写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故事,《穆天子传》里讲周穆王用八匹骏马拉车,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西王母唱道:“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周穆王答道:“比及三年,将复而尔野。”三年后再来。《黄竹》歌是周穆王看到受冻的老百姓而作的歌。穆王约定三年再来,为什么不再来呢?说明他死了。西王母是仙人,从“不重来”里含蓄求仙无益的意思,讥讽唐皇的迷信神仙。

    这一世与那一世

 

    原创:吴顺珍

 

    那一世,你为沧海,我为桑田,暮鼓晨钟,此生恋空;

  这一世,你为笔墨,我为纸砚,神州诗苑,名家迷念。

  那一世,你为楚风,我为蜀韵,楚蜀相隔,千年未合;

  这一世,你为蓝天,我为白云,风过无痕,消失凡尘。

 

  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流水,小溪暂聚,岸边无续;

 

  这一世,你为唐诗,我为宋词,时代交错,倾心已过。

  那一世,你为灯火,我为阑珊,光明磊落,天地囊括;

  这一世,你为金戈,我为铁马,折戟沉沙,统一天下。

      那一世,你为海角,我为天涯,千里之遥,天荒地老;

      这一世,你为悬崖,我为峭壁,形影相缠,注定连环。

       那一世,你为轻歌,我为曼舞,一唱三叹,世人为赞;

       这一世,你为山松,我为如风,心有灵犀,万物玄机!

赞  评论 转发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8) 查看   收藏(1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