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南门月   0岁
  • 注册日期:2011-03-24
  • 最近登录:2023-02-24
  • 粉丝人数:45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诙谐有趣剥皮诗

南门月 发布于2019-05-20 15:40   点击:2972   评论:4  
剥皮诗是依据人们作诗的方法来界定其涵义的,或者说,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下的定义。那么,按照作诗的不同方法就可以划分出剥皮诗的种类,主要有下述四种:


1、在原诗基础上改动若干字词的剥皮诗。这是剥皮诗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应当说现在存世的剥皮诗绝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如前面所举出的三例便是。下面还看两例。
原诗: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例是:某朝某地,先后有两个县令(一说巡按),先者执法如山,政治清明,人称“铁面”,后者昏愦贪腐,乌烟瘴气,人称“糟团”,有文人仿崔护诗写出剥皮诗贴在衙门大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依旧醉春风。”
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另一例是:某朝年间,有父女两个在某桥头开斋铺卖麻花。一位读书人竟然爱上了卖麻花的姑娘,一年过后,他再去桥头看望姑娘,姑娘已不在那儿了。便仿崔护诗作了一首《再过桥头斋铺》的诗:“去年今日此桥过,人面麻花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2、在原诗基础上添字的剥皮诗。例如,汪精卫也曾是一位豪气干云的爱国志士,因刺杀摄政王载泮时被捕,他即口占诗一首: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抉,不负少年头。”
何等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视死如归。后来汪投降日寇成了大汉奸,诗人陈剑魂在汪诗上增字作成剥皮诗: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抉,终惭不负少年头。”

与原诗意境立刻迥异,极具讽刺嘲弄之威力。

再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考生应考,看着考卷半天都做不出来,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了一首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再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考官批阅考卷时,看到打油诗,觉得很可笑,便在打油诗的每句后面各批了两个字,整首诗就成了这样: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再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

整首诗变得讽刺戏谑,饶有趣味。虽然不能叫做正宗的剥皮诗,但按其写作方法来看,当可看作添字剥皮诗的一个特例。


3、在原诗基础上减字的剥皮诗。如,唐人魏扶任地方科举主考官,因考场乃自己当年参考之处,触景生情,亦想表达自己一片公心,就吟诗一首:
“梧桐落叶满庭阴,锁闭午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晚负前心。”

但实际上他非常苛刻,考上者极少,令考生一片哗然。有一个考生便将魏诗每句去掉二字,变成一首减字剥皮诗:
“落叶满庭阴,午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今晚负前心。”

此诗也极具辛辣的讽刺和嘲笑,气得魏扶几乎吐血。再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很是著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嫌该诗不够精炼,便将各句都减去二字,变成一首减字剥皮诗: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倒也顺理成章,也算一段佳话。


4、巧变原诗诗序的剥皮诗。例如,唐朝李涉游览某佛寺后,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平生半日闲。”

后来,宋朝一位诗人路过此处,对这首题诗颇为欣赏。诗人同庙里的住持和尚谈了一阵,觉得这僧人平庸无能,十分俗气,便起身告辞。可僧人硬缠着要他题诗留念。诗人无可奈何,把李涉的诗一字未改,仅将诗序做了调换,写出一首这样的剥皮诗:

“又得平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对僧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由于剥皮诗一定是在他人之诗的基础上写成,它与原诗之间必然会具有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依据两者的这种关系也可将剥皮诗进行分类。

譬如就诗意而言,拟可以分为相同、相近、相异等三种类型,而相同、相近两种类型或可根据程度还能够再细分(笔者就做过“升华型”与“降级型”的区分),相异类型又可有“由褒意变贬意”与“由贬意变褒意”的区分,这样做太过繁琐,也没有必要,不说也罢。

不过,它们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倒是值得诗家给予了解和关注的。例如,三国时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显然是含有贬意的诗,据说鲁迅仿《七步诗》作了一首剥皮诗:

“煮豆燃豆箕,箕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此诗与原诗诗意相同,但却达到了升华,将原诗的悲戚变成了尖利的讽刺,很具有战斗力,给了段祺瑞手下的杨荫榆之流狠狠一击。

而郭沫若仿《七步诗》所作的剥皮诗则是:
“煮豆燃豆箕,豆熟箕亦灰。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与原诗诗意完全相异,将贬意变成了褒意,产生出积极作用,可以用“化腐朽为神奇”来形容,人们称这类剥皮诗为翻案剥皮诗。

又如,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诙谐有趣,足以引起每个游子的情思,应当是含有褒意,至少没有丝毫贬意。

清代有人改动这首诗嘲讽科举制度,因某人年近半百,尚在为童子试拼搏,担心面试通不过,便剃去了胡须,假充年轻小伙子,结果仍被淘汰,其友人仿贺知章诗云:

“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
夫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

此诗充满戏谑,但一改原诗诗意而成贬意,令人难受悲怆。

再如,南宋高翥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后来有两家大户为争坟地大打出手,有人仿《清明》作剥皮诗:
“南北山头争墓田,清明殴斗各纷然。衣衫撕作白蝴蝶,脑袋打成红杜鹃。
日落死尸眠冢上,夜来儿女哭灯前。人生有事须当让,寸土何曾到九泉。”

两诗诗意相近,但后者有了较大的升华,理性更强,增强了教育、感化功能。据说两家儿女看到诗后深受感动,握手言和,共同妥善化解矛盾,从此两家和睦相处,并传至后代。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3)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