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怎么才用不着憋诗?二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5-15 19:59   点击:1957   评论:6  


五、实践与以讹传讹

写诗,归根结底,是美的实践,也是实践的美,是以美的方式说话,即美的表情达意,是集情、意、理于可吟咏的语言之中,而特别具有美的交流和打动人的功能的美,是这种实践让写诗成了艺术。其中,语言、语言形式,包括技巧都是艺术的工具,具有艺术美,却无法代替整体艺术的美。

这可以用晦涩难懂的诗来反证。诗写得如天书一般,艺术美也随之荡然无存。一旦连艺术美都没有了,又何来艺术的美?也说明,写诗不是做摆设,也就无法把形式美放在第一位。

写诗的灵感也证 明,诗意最先让人有的是以诗说话的冲动,而非毫无意义的词语堆积念想,总是有相对明确的情感指向和要说的意思。可见,憋诗这种只重视形式美的现象,是受以讹传讹之毒害的结果,是一种不合理的写诗现象。

还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句,本来是诗圣谈的教训,反而被以讹传讹地拿来以为这就是写诗真谛似的当做了宝贝。这种情况,像不像早些年出现过的一个情形,可比比看。

这就是,很多年前报纸曾经发表了一篇对全国第一例注水肉的批评报道,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是,竟恰恰成了一个秘诀的广而告之,事与愿违地立马引起了全社会对注水肉普遍效仿之风,并导致所向披靡,如火如荼,一直延续至今再也遏制不住。这个事件可能有人不知道,也不一定引起思考,对注水肉总是人人有体验的。

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出了问题?罪魁祸首不在于谁怎么提出了什么,而在于以讹传讹。何以以讹传讹?是人的是非观出了问题,也就是所谓“肠子坏了”。一旦“肠子坏了”,什么都可能是急功近利的,既不择手段也不论是非,其后果就是实践跟着走偏了。

实践走偏和人走偏是一回事。憋诗显然是逃不出这种情况的,也就是这样的后果。信手拈来则正好相反,是最能适应和反映诗这种短小精悍艺术形式及其实践的一种创作风格,其实就是写诗这一独特艺术的必然结果,本身就具有憋诗无可比拟的美感。

六、信手拈来感

比较出鉴别。从李商隐《锦瑟》和《夜雨寄北》可知,《锦瑟》尽管写得很美,可是所联想到的东西足以冲淡原始情感和情绪,实际成了情感和情绪的游离,并非有效联想,不得不认为是有憋诗之嫌的。

《夜雨寄北》则完全不一样,字字句句都与情感和情绪紧扣,从联想到引用比喻再到引为象征,自然流畅,真实贴切,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故给人以情感在前、语言在后的感觉,因而才感人无比。

所谓“情感在前,语言在后”,或相反,这只是个感受,无法真实排列。这种感受,是体验一首诗扑面而来的是什么,什么先扑面就是什么在前。

《夜雨寄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情感扑面而来得犹如不用语言似的那么默契,根本觉察不到表达痕迹。回过头来品味,语言还是顺畅得几乎不存在似的毫不费力。更甚者,仿佛要是不回过头来,其形式美就像要溜走似的,引得人不得不赶紧细细咂味而美不胜收。这就是表达美和形式美的双重效果。

《锦瑟》由于中二联的华丽作态,又由于即使剪掉也伤害不到首尾两联的完整意思和情感基调,反而增加了全诗表达的臃肿和忸怩感,且因这两联思维劳动量既复杂又不必要,更不得不导致全诗琐碎而零乱,虽富丽堂皇上可加分,内在却让中二联成了画蛇添足的一笔。

画蛇添足,正是古来众多写诗者的恶习。这个恶习本来根源在于对生活感悟不足和认知欠缺,反而硬生生的变成了写诗者对写诗表达的不满足,老怕哪说得不全、不够,也就老想添点什么,添着添着就成了憋诗。

只要不给人以憋诗的印象,那么各方面就得流畅起来。流畅就是,或如一涌而出,或轻轻滴淌,都要自然奔流与蜿蜒,不能出现滞障感,即使有起伏也要有制服起伏之势,不能显露故意制造起伏的痕迹。

为什么说《锦瑟》有憋诗之嫌?就是因为中二联的起伏有明显的制造痕迹。如果诗写得有价值,且流畅自然,这就是信手拈来感。

七、信手拈来的体验

要想体验信手拈来,除了自己尝试,就是多多观察别人是怎么信手拈来的。只建立在自己尝试上,往往由于经验不足,免不了盲目和被动,是不太靠谱的,即便自以为信手拈来了,写诗的质量也不一定跟得上来。

不当的信手拈来,也是写诗的误区。比如,有些人自以为有两把刷子,写诗每每图快,写完了却啥也不是,东拼西凑得如杂货铺一般,这就把路走歪了,既不叫写诗,也不叫信手拈来。

其实,观察别人固然好,机会也少得可怜。这是因为能够信手拈来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况且还有的人更宁愿把这当做天机收着藏着,说到底也是不自信。

所以,除了周围有朋友会信手拈来,可能有机会观察,剩下还是要说好的师承了。为什么要说好的师承?因为所谓的“师承”也很多,庸师并不少,能够信手拈来的老师更少。

只有现场观察信手拈来写诗,才能获得第一手经验。诗一写出来,现场经验就停止了,余下就只能观察诗写得有无信手拈来感了。没有现场经验的人对判断一首诗的信手拈来感是有欠缺的,出现误判也说不定,这都会影响到写诗。

现场的好处就是,对具体的创作过程有可直接的见识。如预测、期待、感知、体验、问询、对照、矫正,特别是从哪里入,到哪里出这种最关乎表达的来龙去脉问题,又如构思、章法、手段、收放、开合等。

事实上,写诗提不提信手拈来,都应该是信手拈来的。一般情况下,诗的篇幅都不很长,句子也很短,实际上要比写文章容易构思,容易摆布,困难只在于一个人擅长不擅长的问题。

不擅长的东西,怎么做都是难。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不能把这种情况赖在事本身上。憋诗,其实就是不擅长写诗,或说不擅长写哪一类、哪一首诗。如果擅长了,怎么会有憋诗的可能?

八、信手拈来与悟性

悟性是人脑与自身和外界所能够发生的质的联 系和这样的性质,主要表现为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悟性包括感悟和顿悟两个方面。感悟是悟性中的感知能力发生质的变化,也就是“领会”。感悟是一个过程,相对的就是顿悟,是突然的质的飞跃。

顿悟实际就是豁然开朗的意思,其结果是把不能领会的东西偶然或必然地变成了领会的东西,代表新的境界和新的世界的打开,也才表明经验从量变发生了质变。

顿悟是对一般感悟的结晶,开启的是智慧的闸门。一个人顿悟越多,涉及方面越广,智慧就越高,可塑性越强。长于顿悟是思维敏捷、认识深刻化的表现。

认识深刻化,恰恰是诗的寓意、立意、托意的需要,没有认识的深刻化,这些需要就无法进行,就等于没有新的东西出来,实际也提不上创作。

对写诗,每一首诗都应该是感悟和顿悟的结果,因为每一首诗都要有升华,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指的是感悟和顿悟的效果。又可见,憋诗也许能够憋出假装的感悟来,憋出顿悟则是不可能的。憋诗里面不可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钥匙。

信手拈来,与其说是随时随地能写诗,不如说是随时随地能有所感悟,也只有这样,信手拈来才有价值。要说的是,写出来的诗,能够给人以有价值、速度快、不雕琢的感受,首先是称得上有信手拈来感的,是不是真的出自信手拈来,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

就具体实践看,抛开写得啥也不是的不说,信手拈来不代表就一定能写出有信手拈来感的诗,有信手拈来感的诗也不一定是信手拈来的,这是一对矛盾,里面有很多可以让写诗顿悟的地方。

(未完)

本文系列:

1《怎么才用不着憋诗?一》

2《怎么才用不着憋诗?二》

3《怎么才用不着憋诗?三》

4《怎么才用不着憋诗?四》

5《怎么才用不着憋诗?五》

6《怎么才用不着憋诗?六》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9)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