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楹联
王严 男  43岁
  • 注册日期:2013-05-09
  • 最近登录:2024-04-17
  • 粉丝人数:639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谈谈对联的九忌

王严 发布于2019-05-13 11:11   点击:2291   评论:6  


      谈谈
对联九忌
         
文/大道

严防双失消重字,切忌义同别调声。

上仄下平收脚隐,瞻前顾后莫孤平。

绝无三仄三平尾,避免上重下比轻。

不要初时行僻典,显然易懂去求精。

以上是我新编的对联九忌歌,可能增强大家的记忆有帮助。大家在创作对联时,一定要紧记九忌,如犯了任何一忌,都是病联。下面就对联九忌扼要谈谈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上、词性里等应该对应的都要对应上,一般以落脚点(节奏点)字为对应,否则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物意失对等。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首先,节奏失对。请看下联:

歌枕有诗成笔意;

隔窗无语出山情。

此联中上联的节奏为二二一二,歌枕/有诗/成/笔意;

下联节奏为二二二一,隔窗/无语/出山/情,属联内节奏失对。如将此联改为:

歌枕/有诗/成/笔意;

隔窗/无语/说/春心。

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一二,节奏相同,平仄相对。

其次,数词失对。看下联:

二十五年将就木;

一千里路不通书。

此联“一千里路”对“二十五年”,数词失对,如改为:

二十五年将就木;

一千三里不通书。

“一千三里”对“二十五年”就数词相对了。再看下面:

绿油油白菜;

青岭岭红梅。

“岭岭”对“油油”是叠词失对,因为“岭岭”是名词,“油油”是形容词,如果将此联改为:

绿油油白菜;

金灿灿红梅。

这样将下联“岭岭”(名词)改为“灿灿”(形容词)“灿灿”对“油油”为形容词对,就不失对了。

第三,词性失对。我们来看下联:

奥运精神传友谊;

龙腾处境寄相思

此联中用“处境”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因为“处境”偏正式“精神”并列式。如果把下联改为:“龙腾境界寄相思。”的“境界”就是并列式,就可以相对。

第四,平仄失对。例如

下书海拾贝益智;

入画卷陶情养心。

仄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上联处于节奏点上的第三个字至尾连续出现五个仄声字尤其上联第三个字“海”为落脚点的字,它以下联的卷(可平可仄,在此为仄),属于平仄失对。上联处于节奏点上的“贝”、“智”下联于节奏点上的“情”、“心”也犯了平仄失替的病。作修改

下书海/陶情/益智;

游画廊/养眼/开心。

仄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仄/平平。

这样,平仄就完美了,而且词性也相对了。

第五,物意失对。物体失对是指偏枯,何谓偏枯? 指对联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也视为合掌。所以,平时要多练习对联,掌握格律规律才行。

二、失替没规律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指一个句子中,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请看这副联:
  翻书益智开眼界;

阅画陶情扩胸襟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处于上下联4、6上的“智”和“眼”,“情”和“”就属于失替“智”和“眼”都为仄声字,“情”、“胸”都为平声字。按规则来判断,上联的字要换成一个平声字,下联的字要换成一个仄声字。修改过的对联如下
  翻书益智胸襟扩;

阅画陶情眼界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修改后的对联,就避免了失替,而且平仄交替非常完美。    

三、规则

消重字是指消除不规则的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作对联使用有规则的重字,是有学问的。

请看下联: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如果在上下联同落脚点的位置也不行,因为平仄相同、失对了。

又如,本人写的一首纪念茂名建市六十周年的短文开头联,我用了一个重字:

   油梦春秋更替千年还顺手;

   滨江甲子轮回大步又从头。

此上下联用了一个重字:“油”、“滨”,这是有规则的重字;作对联也可以使用多个有规则的重字和叠字(包括顶针格),譬如,本人作的一副偶遇联: 
          五十年前朝晚见,日擦肩过,也不白发斑斑,印象依稀现,双眼柔性。
  
二三里外语言无,风拂面来,难常?叹红尘冷冷,容颜仿佛回,九山断魂。

 注:上联:“那、谁、知”,下联:“这、我、欲”为重字,上联的“斑”和下联的“冷”为叠字,上下联第二十个字:“看、叹”字为领字,上下联没有不规则的重字,但重字过多作对联难度较大,作出高水平的对联更难。下面是本人创作的一副长联共128个字,没有一个重字。题首届绿景兰亭会:

:绿景花园,右抱宝山峰,左接西湖展,丹青翰墨,聚葱白璧,散影河烟,灵光彩玉,莺歌植被令君往。曲水流觞怀古,兰亭吟唱复原,四十一子追唐访宋,酒兴痴迷还念旧;
  :轻风杨柳,背连银汉月,前通北岸开,图画诗心,邀蝶蓝天,闲情云鹤,灯色黄金,燕舞惜帘入墅来。清音落径犹新,春雨相思如梦,百零三篇耀眼扬眉,书声浪漫已曾经。

四、事异意同

义同(同义)即是合掌,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是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一大忌,要认真避之。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读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感觉没意义。再如:一联内用同义字,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中的佳、尽合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中的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再如:“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也为合掌

事异意同。在出句与对句所用藻辞典故虽然不同,但是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但含义均是思故乡。——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也为合掌。再如梅圣愈《和王禹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两者亦合掌”。(《瀛奎律》)。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拟”等会构成合掌对仗既要词性相对,又不能同义或近义

五、防乱脚做到上仄收平收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火”、“梦”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乱脚,不符合联律。将此联修改后,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

九州传圣火;

万里送仁风。

仄平
仄仄仄平

  六、避免孤平使联律更美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其实对联不受字数的限制,也没有二字一音步的规律。它严格强调的是“对字,对意,对句,对性,”可一、二字对,也可以三、四字相对,甚至有人整联相对对的核心是平仄,但上联出现孤仄也不可取。

如张月中先生的弥勒佛殿柱其中一联:
  
我若有灵,也不致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请看看其平仄关系: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多多仄,仄仄仄仄平。

此联结句上下联都犯了孤平,上联犯三仄尾。当然,作者意思是以整句对,也就是说结句的落脚点放在最后一个字,是为整句相对,这样按习惯是可以的,按专业人士解释,对联是不存在孤平之说,但我理解,为读起来不拗口,音律和谐,应尽量避免三仄尾,下联结尾尽量不要出现孤平。

、忌三平尾音调变化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理由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称作语病。

例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读起来很别扭,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讲联律了,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或者称为标语口号了。

、注意重下

大家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联重下联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看改动后:

听关山铁马声声入梦;

看万里春风脉脉萦心。

这样改动一下比原来的好些。

再说,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例如: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但下联补上了,避免了尴尬。

初学者忌使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3) 查看   收藏(1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