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4-01
  • 最近登录:2019-05-20
  • 粉丝人数: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寡欢寡和的癫狂和自剖——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细读

lzx73672 发布于2019-04-17 17:27   点击:2840   评论:2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贬官湖北黄州时十分寂寞、十分渴望友情但没有人和他交朋友时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的抒写。我2015年觉得我分析得够仔细了,但最近突然发现,我对“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理解还是不够仔细、不够透彻。由此可见,要真正透彻地理解一首诗词,是多么地不容易。——李最欣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17:27于杭州。

 

寡欢寡和的癫狂和自剖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细读

作者:李最欣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种子、胎儿和思想

 

01

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种子破土而出,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种子长眠不醒。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胎儿呱呱坠地,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胎儿死于腹中。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思想被人理解,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思想哑然无声。

 

02

种子腐烂前的抗争姿态因无人关注而难以知晓,胎儿濒死前的挣扎过程因无人描摹而难以知晓,思想埋没前的躁动不安因无人记录……

 

03

不对,思想埋没前的躁动不安已经有人记录了,因此可以知道一点。记录这件事的,就是苏轼(1036年-1101年)44岁前后所写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现在就去瞧上一瞧,看看苏轼都说了些什么。

 

(二)事情发生在秋季的深夜,人们都睡了

 

04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主要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注意,不是苏轼写这首词的时间)。事情发生的时间是秋季,而且是秋季的夜晚,更而且是秋季夜晚所有人家都华灯初熄、人方入睡的时刻。但是,就象回答“今天几号了”、“现在几点了”之类的问题时,不同回答者的语调、语速、语音、反应快慢等特色能够反应不同回答者的态度、心境等内容一样,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当然是交代时间的。但是,不仅仅是交代时间,在交代时间的同时,还通过词汇的选用、组合、排列来暗示背景,渲染主题。此话怎讲?且听慢慢道来。

 

(三)是缺月,不是新月,连残月都不是

 

05

与圆月相对的月亮,有好几种说法。除了苏轼这首词所说的“缺月”,还有“新月”、“残月”、“钩月”。例如冯延巳《鹊踏枝》中的“平林新月人归后”、韦庄《菩萨蛮》中的“残月出门时”、元缜《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四十韵》中的“露盘朝滴滴,钩月夜纤纤”。至于“玉钩”、“银钩”、“垂钩”、“悬钩”之类不含“月”字但实际仍然指月牙儿之类的说法就更多了。

 

06

苏轼这里如果不用“缺月”而用“新月”、“残月”、“钩月”行不行?行,甚至从某个角度而言还更好,例如说成“钩月”,则在树上挂得更牢靠。但是,“缺月”更能让人产生“缺憾”感觉。所以,还是“缺月”更适宜。当然这首词中,“缺月”一词的主要功能是交代时间是夜晚。但是,交代时间是夜晚,也可以用圆月、满月,苏轼写月牙儿而不写圆月、满月,说明整首词的内容多半是不妙的。其实不止是苏轼,古今文人,以月牙儿为题目或者描写对象的,都很难是什么好事(据说老舍有篇小说《月牙儿》,所写估计是比较悲惨的故事)。

 

(四)“挂”字有意趣,“挂”字很平凡

 

07

“挂疏桐”的“挂”字,猛一看,用得饶有意趣,甚至不无奇情异彩。仔细想来,“挂”字之所以显得妥帖,仅仅是因为用得自然而已,并不能说明苏轼选字用词多么考究。

 

08

一个原因是前人早就用过了。例如李白有诗句:“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送杨山人归嵩山》);陆龟蒙有诗句:“漏移寒箭丁丁急,月掛虚弓霭霭明。”(《江城夜泊》)许浑有诗句:“山径有云收,水门无月掛鱼竿。”(《村舍二首》之二)。“掛”通“挂”。这三个唐代诗人中,许浑用“掛”字最为有趣:即使没月,他还可以用“挂”字,他想象无月可“挂”呀。可见,苏轼的“挂”字并无新意,也不难,只是妥帖而已。

 

09

另一个原因是,月牙儿在树梢上是常见的生活现象,哪怕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只要不是十分刻板的天文学研究者,都会说出或认同“月亮挂在树梢上”的话,而不会认真而执着地纠正说:“大树才多高呀,月亮在几万米高空以上很远很远,怎么会挂在树梢上?你是眼睛有问题呢?还是脑子有问题?”在古代,视力不好的人确实更容易认为月亮挂在树梢上。但是,今天发达的拍照技术,还可以拍出手托月亮的效果、还可以拍出大拇指和食指弯成半圆或环形夹住月亮的效果。这样,月亮挂在树梢,就更容易理解了。

 

(五)梧桐是好树木,只是有点悲惨

 

10

《南华真经》卷六云:“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只有梧桐树才能配得上鹓鶵这种不凡的鸟,可见梧桐树不是一般的树。俗谚云:“家有梧桐招凤凰,家有相公招姑娘。”再次说明梧桐树是一种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的树。看到这里,你当然能想到,这首词中很可能隐藏着神鸟一样的神人。这想法当然不错。但是且慢,这里的梧桐树是“疏桐”。这是什么意思呢?

 

11

“疏桐”应该不是说梧桐树很少,稀稀拉拉得只有几棵(哪怕只有一棵,长得枝繁叶茂,就不能说是“疏桐”),而是说,梧桐树上的叶子落了许多、快落光了、几乎落光了。总之,这里的“疏”,是指树叶稀稀拉拉。这说明时间是秋季,也说明景色萧瑟,还暗示主题并不吉祥如意。听到这里,敏感的你必然绷紧了神经:啥事要发生?啥时候发生?白天?还是夜晚?不着急,慢慢来,看苏轼怎么说。

 

(六)所有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

 

12

苏轼进一步交代:“漏断人初静”。“漏”指“漏刻”,又叫“漏壶”,是一种计时工具,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一开始是用水,后来也有用沙的,而且用沙的更为流行。名气比较大的是元代书法家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漏刻的构造和原理肯定不如今天的计时工具复杂、先进,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例如,水或者沙滴着滴着就不滴了,这就叫“漏断”,漏断表明夜深了。那么,人早上起床就是看天色而不是看漏刻了,这样,漏刻的计时作用就很有限。这个问题就不讨论了,只要知道“漏断”表明夜深就行了。2017年11月28日补:《汉语大词典》第3429页注释如下。“漏断:漏声已断。指夜深。宋苏轼《卜算子·感旧》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李最欣按,“漏声已断”这话是讲不通的,读者也听不懂的。漏声彻夜都有,怎么可能断了呢?合理的解释是:“漏断人初静”的意思是“人初静漏断”,意思是人都休息了或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沙漏的沙或水漏的水滴落下来的声音才清晰可闻。这里的“断”就是“落”、“滴”的意思。《后汉书·西羌传论》:“头颅断落于万丈之山,支革判解于重崖之上。”断就是落,落就是断。所以,“漏断人初静”就是“漏落人初静”,也就是“人初静漏落”。哇哇哇,“漏断”这个词的意思连玉皇大帝都不知道,就我一个人知道,而且给谁说谁都听不懂,给谁说谁都不承认。这就不是“曲高和寡”了,这是“曲绝和无”哎。来,自己的嘴唇把自己的脸蛋亲一个,使劲亲。(亲完后擦嘴科)嗯,这脸蛋果然很香很美。

 

13

“人初静”是说人刚刚入睡或者刚刚进入梦乡。注意,这里的“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所有人(当然容许有例外)。所有人都入睡了,都进入了梦乡,就时间而言,在农村,应该指晚上11时前后,在城市,应该指晚上零时前后。刚才你还担心今天啥时候有惊恐的事情发生呢,看到已经到深夜了,也没见发生啥事。这时候,你大概会长舒一口气,悬了好一阵子的心慢慢地放了下来。注意,事情发生了……

 

(七)是人看见了鸟,不是鸟看见了人

 

14

苏轼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幽”字,在《汉语大词典》中有13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潜隐”符合“幽人”之“幽”的意思。幽人,又称幽子、幽士,即隐士,苏轼诗词中使用较多。其《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曰:“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其《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诗曰:“夏畦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卧义轩。”其《江月五首并引》诗其二曰:“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这些句子中的“幽人”都是隐士的意思。看到这里,你会奇怪,不就是有个隐士么?发生什么了?能有啥发生?你咋咋呼个啥?注意,苏轼不仅说有个隐士,而且说“幽人独往来”、而且说“谁见幽人独往来”、而且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呢。2017年11月28人星期二11:30分李最欣补:“幽人”“幽子”“幽士”解释为“隐士”很勉强。“大隐隐于市”就不说了,有的深山老林的“隐士”还是著名的隐士呢。例如初唐隐居在终南山的卢藏用。又如李白33岁到37岁时在山东任城的竹溪一带隐居时,列名于“竹溪六逸”中,名气很响呢,一点也不“幽”。所以,“幽人”“幽子”“幽士”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一般人、寻常人、“泯然众人”的人,或者说没啥名气的人而且在世俗人看来没啥本事没啥前途的人。类似于“低(那个)端人口”,只是苏轼很笨,宋代人很笨,发明不出来“低那个端人口”这样的词汇。“幽人”就是没名气的人、没人关注的人。幽微幽微,幽就是微,微就是幽。和“幽人”相反相对的是“达人”“显人”。

 

15

这时候,你应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夜已深,人皆睡,但就是有一个人不睡。他何止是不睡啊,他还到了室外呢。他何止是到了室外啊,他还在路上(或田野里)走呢。他何止是在路上(或田野里)走呢,他还来来回回地走呢。他何止是来来回回地走呢,他还是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呢。他在路上走来走去干什么呢?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说,他想找到一个人。

 

16

那么,有人看到他吗?没有。有人注意到他吗?没有。如果你足够细腻、敏感和仁爱,一个夜晚睡不着觉的人,一定让你有点着急(我估计你要让他数羊了)。一个因睡不着觉而跑到室外的人,一定让你比较着急(我估计你要让他再数羊了:“重新数,刚才的是公羊,现在数母羊”)。一个跑到室外独自来来回回走动的人,一定让你十分着急(这次不知你要让他数啥了,数羊崽吗?)。一个一直想引起别人关注而一直无人关注于是在深夜的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一定让你万分着急(这次我估计你要药做杀手锏了)。

 

17

这就是今夜发生的令人惊恐不安的事情。不是地震,不是海啸,不是火山喷发,不是彗星相撞和核弹袭击,故不能给人和地球造成外科手术般的伤害,但可以引起人心灵的震颤。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足够地仔细、敏感和富有爱心。

 

18

你可能会说,这个人虽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但是,他引起了一个鸟的注意,而且不是凡鸟,是仙鸟一般的鸿雁啊,你看苏轼不是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吗?不是的。这个深夜里焦灼不安地在路上来来回回走来走去的人不但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也没有引起任何鸟的注意。苏轼只是说:谁看到我这个隐居的人在夜晚的室外焦灼不安地走来走去呢?谁都没有看到。我没有看到任何人,我只是看到比较远的地方有一只影子模模糊糊的鸿雁。缥缈,是高远隐约的意思,这里显然与高远无关,就只是隐约的意思。注意,苏轼没有说这只鸿雁看到了苏轼自己,苏轼只是说,是苏轼自己看到了这只鸿雁。怎么知道是这样?下文有交代。

 

19

插说一下,苏轼在某个夜晚真的在沙洲上看到了鸿雁吗?当然不是,按照习性,鸿雁夜晚从来不会落到沙洲上,苏轼看到的是习惯于夜晚栖息在沙洲上的一种普普通通的鸟,苏轼为了托物言志,把这种普普通通的鸟想象成鸿雁。这种鸟叫什么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就知道古代有个学者提到这种鸟。

 

(八)“惊起却回头”的五层含义

 

20

下文苏轼说:“惊起却回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一个人在荒郊野外来来回回地走来走去,他希望碰到一个人,他又害怕碰到一个人。希望碰到的原因是,碰到了,他就可以向不期而遇者倾诉衷肠和观点,这样就有人理解自己了。害怕碰到的原因是,以他的经历和经验,他所碰到的人,全都不能理解他。白天他已经向无数的人诉说和解释过了,从无人理解他,人家都把他当作弱智和疯子一样取笑和嘲弄,至少也是调侃,反正就是不理解他。到了夜晚,自己好不容易有时间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绪,一个人享受孤独、享受自我,同时又渴望得到共鸣,渴望孤独得到减弱或者消除。如果碰上的人还是听不懂他的话,不同意他的话,那么,他岂不是又一次受到打击。白天的打击已经够多够重了,夜晚时再来一下,他还能受得了吗?所以,他又害怕碰到人。

 

21

那么,半夜里,他在荒郊野外看到远处隐隐约约地有一只鸟,他肯定感到些许安慰:这下好了,我可以给鸟倾诉我的想法和情感,鸟虽然不一定能够听懂或者听不懂,但是,鸟好歹不会拒绝我,不会嘲笑我吧?他正这么想着,并且想慢慢靠近这只鸿雁的时候,这只鸿雁发现他了。可是,发现苏轼的这只鸿雁见了苏轼并不亲切。苏轼在这只鸿雁之后,这只鸿雁在苏轼之前,这只鸿雁觉察到身后有人注视它、靠近它的时候,先是吓了一跳,然后耸起脖子,抬起头来,并且回过头来,充满戒备地看着苏轼。何以知道呢?从“惊起却回头”这一句知道。

 

22

现在对“惊起却回头”的意思分析如下。第一,“惊起却回头”是倒装句式,本来的顺序是“却惊起回头”。第二,“却”表示转折,说明与苏轼的预期和愿望相反,这只鸿雁没有和苏轼谈心的意思,也没有倾听的意思。第三,“惊起”说明这只鸿雁受惊了,赶快耸起脖子耸起身,这一方面说明这只鸿雁警惕性高,另一方面说明这只鸿雁受到过伤害,因而没有安全感。所以,一碰到意外情况或者陌生的人,立刻紧张起来。第四,“回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只是把头回过来,把头回过来是为了看,这是戒备和敌意的表现。另一个意思是说,回头的时候只是把头回过来,身子没有回过来,身子没有回过来,是做好了逃跑的准备。这显然是把苏轼当作了坏人和敌人。

 

23

那么,苏轼伤害过鸟吗?没有。苏轼有伤害鸟的打算吗?没有。那这只鸟紧张什么呢?这就是“惊起却回头”需要解释的第五层意思:注意这是一只孤独的鸿雁、离群的鸿雁、睡眠时高度警觉的鸿雁。为什么会孤独?因为离群。为什么会离群?因为和大家合不来。为什么和大家合不来?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那么,难道不能违心地迎合众人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天生不会苟且,因为天生性格孤傲。这样的鸟,不就是我苏轼自己的化身吗?

 

24

从生活经验和常理来说,苏轼这天夜晚碰到的事情很常见、很普通,不就是苏轼自己一个人于夜深人静的时候跑到荒郊野外散心碰见了一只落在草丛或者芦苇丛中的鸿雁吗?鸿雁不过是一只鸟,而且是一只凡鸟,品性和见识并无过“鸟”之处(当然更无过人之处)。仅仅是因为鸿雁的形单影只、惊恐不安、小心谨慎让苏轼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点影子,于是,苏轼就借这只鸟予以发挥,以下三句其实就是苏轼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托鸟喻人、托鸟喻己。

 

(九)鸟有恨,是因为人有恨

 

25

苏轼接着写道:“有恨无人省。”如上文所述,这只鸟紧张地耸起脖子耸起头看着苏轼,只是怕苏轼伤害自己而已,至于这只鸟内心是否有忧愁,是否有埋怨,是否有不满,谁也不知道。但是在苏轼看来,这只鸿雁内心就是有忧愁,就是有埋怨,就是有不满。“恨”在《汉语大词典》(缩印本,1997年4月版)中有3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怨恨、仇视”。第二个义项是“失悔;遗憾”。“有恨无人省”的“恨”当然可以含有“遗憾”的意思,但是主要应该是“怨恨”的意思。“省”是知道、明白、了解的意思。苏轼说:这只离群索居的鸟心头有怨恨、有不满、有忧愁,可是没人知道啊,人们不但不知道这只鸟的怨恨、不满、忧愁是什么,而且人们不知道这只鸟的内心是否有怨恨、不满和忧愁。这只鸿雁为什么就只能一个鸟孤单单地落在沙洲上难以安眠呢?是被迫?还是自愿。是自愿。为什么自愿在沙洲上深夜受苦?且看下文。

 

(十)不是捡尽寒枝,是捡尽了所有的树枝,更是瞧不上所有的树枝

 

26

下文苏轼写道:“捡尽寒枝不肯栖”。这只鸿雁为什么要落在草丛中和芦苇丛中?是找不到一个好一点、高一点的树枝吗?也就是说,这只鸟干嘛非要捡寒枝呢?难道不能捡“暖枝”吗?不是的。这只鸿雁压根儿就瞧不上那些树枝,不,不是那些,是所有。这只鸿雁瞧不上所有的树枝。它认为所有的树枝都配不上自己,落在那样的树枝上,顶多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丝毫找不到被理解的温暖。而且,被那些树枝接纳,就算那些树枝不会嫌弃我这只鸟,我还觉得它们这些树枝配不上我,跟它们在一起,我觉得格格不入,还不如我随便找一个低矮的地方自己呆着舒服呢。这只鸿雁何以知道是这样呢?因为它试过了,而且一一试过了,全部试过了,所有的树枝都试过了,全不合适。这就是“捡尽”的意思。

 

27

那些树枝本身是寒冷的吗?那倒不是。但是,在我这只鸿雁看来,它们确实是寒冷的,寒冷得就象……不对,它们何止是寒冷的,它们简直就是冰块做成的。不是它们冷,而是对我来说不合适,我觉得它们冷。这就是“寒枝”的意思。“不肯栖”就是不愿意栖息,既然说是“不愿意”,必然是有栖息的条件和机会,甚至有人推荐了,有人邀请了,但是,这只鸿雁拒绝了。这就是“不肯栖”的意思。

 

28

这句话当然是比喻意义。因为就天性而言,鸿雁就是栖息在草丛中、芦苇丛中,而不是落在高高的树枝上。苏轼当然知道鸿雁天性就是落在草丛中、芦苇丛中,他这么讲是故意的,仅仅是托物言志,苏轼说鸿雁“捡尽寒枝不肯栖”类似于说鱼捡尽高山不愿游、捡尽沙漠不愿游。那么,假如苏轼说鱼捡尽高山不远游、捡尽沙漠不愿游,这错了吗?没错。鱼确实不愿在高山上游、确实不愿在沙漠里游。苏轼说鸿雁“捡尽寒枝不肯栖”这样的废话,完全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手法,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称之为“激诡之致”。

 

29

苏轼真正的意思是,我苏轼之所以时时背运,事事受阻,处处不受欢迎,不是我不会讨人喜欢,不是我不能讨人喜欢,是我不愿意那样做,不愿意讨那些人喜欢。不论是司马光(1019年-1086年)的旧党,还是王安石(1021年-1086年)的新党,都没有资格得到我苏轼(1036年-1101年)的赞同和推崇。相反,我对这两个党派均多有批评。这就是他们都不喜欢我的原因,也是我处处倒霉、事事不顺的原因。那么,倒霉和不顺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境遇和感受呢?还是看苏轼通过鸿雁境遇怎么交代吧。

 

(十一)真正的寂寞是聚众狂欢,真正的寒冷是抱团取暖

 

30

苏轼又写道“寂寞沙洲冷”。从这句词可以看出,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睡不着觉,一个人不但跑到了室外,而且跑到了荒郊野外,而且跑到了河边。在河边的沙洲上,他惊动了一只孤零零的鸿雁。鸿雁的习性是喜欢栖息在水边的草丛中、芦苇丛中。这就是“沙洲”的含义。水边的沙洲,自然会有冷风嗖嗖,自然会有寒意阵阵。再加上这只鸿雁是孤零零的,感受不到群居时友谊的温暖,这又是一种冷。可见,“沙洲冷”的“冷”有二层含义。不论是沙洲的荒凉,还是沙洲的寒冷,都在渲染一种孤独、被抛荒的气氛和感受,而这种气氛和感受,也可以说成是“寂寞”,这种寂寞,对于形单影只的鸿雁而言,显得尤其真切和深刻。

 

31

这句词的意思是说,这只鸿雁因为不苟且而不合群,因为不合群而在沙洲,因为在沙洲而独自品尝着荒凉之苦、寒冷之苦和寂寞之苦。可是,这种生活是这只鸿雁自己选择的,是自愿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只鸿雁看来,为迎合大家而背叛自己的意愿,那是比沙洲上的荒凉之苦、寒冷之苦、寂寞之苦还要苦的苦,那才是真正的苦。这么浅显而又深刻的哲理,真的是水边一只鸿雁的领悟吗?当然不是,这是苏轼自己的领悟,是苏轼自己的独白,也是苏轼自己的自我剖析。

 

32

会自我剖析的人,反省能力极强,忍受苦难的本事极大,这种人即使离群索居,不管是心灵的离群索居,还是身体的离群索居,或者是身体和心灵一起离群索居,都不会崩溃,不会疯掉。不但不会崩溃和疯掉,而且会自解其苦,自享其乐,并且会把这种解苦和享乐的过程记录下来。他记录的本意,仅仅是为了抵抗寂寞、拒绝无聊、化解苦难。可是,无意间这种记录成了后人认识苏轼的介质,也成了后人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的源泉。这就是苏轼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用意和价值。

 

(十二)蛇足一下:一定程度的孤独,是思想家的必要条件

 

33

一个到处受人欢迎的人,很难是思想家,尤其很难是杰出的思想家,因为杰出的思想家一定是孤独的,而且越杰出越孤独(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只要是孤独的人,就一定是思想家)。

 

34

苏轼的本事太大了,人还不丑(纵然不是美男子的话),一生中不但有许多美丽的香女人与其有瓜葛,而且生前和身后,还有无数美丽和不美丽的香女人梦想着与苏轼有瓜葛。但是,真正与苏轼心灵契合的香女人,应该是一个都没有,两个川妹子王弗和王闰之不是,杭州姑娘王朝云不是(但愿她们与苏轼居家过日子的生活是契合的),传说中的湖北王姑娘也不是。这从苏轼写给她们和没有写给她们的诗词文可以看得出来。

 

35

还是因为苏轼的本事太大了,人还不丑(纵然不是美男子的话),一生中愿意和苏轼相识相交的有钱有势的臭男人太多了,而且生前和身后,还有无数有钱有势和无钱无势的臭男人想与苏轼相知相识甚至相爱。但是,真正和苏轼相契合的臭男人,一个也没有。司马光不是,司马光的敌人不是,王安石不是,王安石的敌人不是,大宋王朝的皇帝、大小官吏和平民,没有谁是。这从苏轼写给他们和没有写给他们的诗词文可以看得出来。真的是一个也没有。那么,半个有没有?哦,半个有。那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这是苏轼写给弟弟的痴痴情话,也是喃喃自语(苏辙和苏轼政治见解多有不同,真的只能算半个)。

 

36

瞧苏轼这一生寡欢寡和的倒霉样,那他真应该是一个并世无两的思想家了。肯定是,一定是,绝对是。遗憾的是……不对,非常遗憾的是,苏轼究竟有什么思想、什么见解、什么超越时代的看法,现在完全不知道。就知道他跟谁都合不来,而他又特别想和别人合得来。

 

(以上字数:7698字)(2017年11月28日星期二补充了2个注释后是8413字)

 

作者:zuizui 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于杭州

(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改于杭州)

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补:“谁见幽人独往来”的意思是,我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我总是独来独往,没有人和我交朋友,你们谁看见我了?你们谁心疼我了?你们谁喜欢我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