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记忆馨篮 男  
  • 注册日期:2018-02-28
  • 最近登录:2024-04-24
  • 粉丝人数:19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读书偶感——民国才女的命运

记忆馨篮 发布于2019-04-08 09:57   点击:828   评论:3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作者,却在四月的第一天香消玉殒。是天妒英才还是红颜薄命?才华与美貌,可能就是改变命运之果的那个因缘。


读书偶感——民国才女的命运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关于林徽因的一篇文章,才想起来今年是她去世六十周年。这位民国时代的“话题女王”近几年很受关注,可谓依旧“话题不断”。与大家津津乐道其早年趣事不同,这篇文章对她后半生坎坷的命运做了长篇累牍的叙述,颇发人深省。

    说到林徽因,总会让人们联系到徐志摩和梁思成,一个新月诗派的创始人,一个是中国建筑学的泰斗。二者都千丝万缕地影响和造就了林的“才学”,从诗文创作到建筑设计,后者应该造诣更深,在中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可她的非凡成就又总被这两个男人的光芒遮掩,不知道是“幸运”呢,还是“不幸”。

    论感情纠葛,把林徽因当作普通女子看,就不难理解了。别看她精神上自由前卫,行动上却保守循旧。徐志摩对其发妻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绝情,真叫“不留一片云彩”,如何做的了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呢?与梁思成虽有家庭包办成分,可对方的大度和包容,对林徽因这样思想活跃的女性还是比较靠谱的,一段美眷才得以延续直到她香消玉殒。至于传说金岳霖为其“终生不娶”,我看应是众人臆想,仅供谈资。

    林父给了她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充分的教育机会,而其母的可悲的命运又形成了她“哀愁、敏感和好胜”的性格。本来嘛!出身名门、聪明颖慧、才学出众,更要紧的是:还拥有“姣好的容貌”,“太太的客厅”自然成为“爱秀”的林徽因与重量级的才子们海阔天空的“文艺沙龙”,因此“话题”就有了,嫉恨也扑面而来。守旧的人不喜欢,女人缘更是差到极点。能把一坛醋送给冰心,如此尖刻之举想不得罪人都难。恃才傲物、锋芒毕露,何时何地都会让人侧目。性格如此,难免会波及命运了。

    文章读到这里还算轻松。林徽因最光彩的时光就是在北平时期,谁能想到峰回路转,她的命运会发生急转直下的变化。

    日军入侵华北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携家“狼狈”地逃出北平,长达一年颠沛流离在逃难途中。其间曾两次几乎命丧日军轰炸,更要命的是,陈年肺病复发让迢迢路途愈发艰难。这段时间林的书信中流露着哀伤和悲凉,自认为“无用之人”。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在昆明度过不长的略为安稳的日子,林徽因全家又辗转到了四川宜宾一个不知名的李庄,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年与世隔绝、贫病交加的岁月。这时她的病情愈加严重,整个人都好像干瘪了,几乎完全是在病榻上完成了建筑设计论述。傅斯年曾向国民政府为他们求援,却不知了了,感觉是无人帮助、无人过问,处在一林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民族深刻的危急中,每个人都很难保全自己,但对林徽因来说,是否有更深层的个人原因,我不敢猜测。

    在武汉时,我参观了宋庆龄在抗战时的寓所,豪华程度到今天也令人咂舌。民族灾难深重时能有如此待遇,令人称羡。比起林徽因一家的磨难历程,天壤之别啊!我不想把她们做比较,真的没有什么可比性。宋庆龄毕竟是大名鼎鼎的孙中山的夫人。

    且不谈正规史观的表述,我对孙中山的印象就是:别人在前面冲锋陷阵,他在后面坐收名利。其政治才能和素养远不及同时代的袁世凯,甚至人品修养也不如后者,但他是极善于蛊惑人心的“画饼大师”,作为“党国”体制的始作俑者,被国民党人捧上了神坛。就连中共,也因为与孙中山有一段各怀鬼胎的“苟合”,而取得了某种政治合法性和发展壮大的契机,对孙推崇备至。

    孙宋的结合,是孙中山“天大的馅饼”,而宋庆龄呢?嫁一个在日本蓄幼妻的半老头子,是出于“英雄崇拜”,还是别的什么,真不好说。再联想到她的姐妹,不得不让人佩服,宋家这个买办商人家庭,真是太会嫁女儿了,而且目光精准。宋庆龄这个看不出有什么过人才华的女人,一顶“孙夫人”的名号,让她享了一辈子福,身边什么都不缺。

    插说一段。上世纪五十年代,诺贝尔奖得主,智利左翼诗人聂鲁达曾去上海拜访宋庆龄。宋用一个“镶满宝石”的烟盒招待他,交谈中烟盒忽然不见了,用聂鲁达话:她“用看贼一样的目光盯着我。”后来在宋的披肩下找到了,才又谈笑如初 ······ 这个故事让人挺不舒服的。其实嘛!大家别太意外。本质上,宋氏三姐妹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绕了这么大的弯子,回到正题。我只是想从这两个民国名女人身上,找到人的才华和其命运的关系。也许上天太看重才华了,总是吝与世人,一旦赋予某人过多的才华,必剥夺其一生很重要的东西,如财富、亲情、健康甚至生命本身,美其名曰:上天是公平的。何止是红颜薄命,才女也薄命。民国时代的石评梅、萧红,都是典型的例子。

    文章的末尾,讲述了林徽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是她事业的辉煌期。作为“一向珍视中国”女知识分子,对民族的文化倍加珍爱。北京新建设中拆毁古建一事让她痛心疾首,但又回天乏术,以至于拒绝治疗、郁郁而终。一代才女的一生就这样划上了句号,留下无数的话题让后世的人去评论和猜测。

    有人说民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这并不准确。应该说,从个民国建立到1928年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它的终结以王国维先生投湖为标志,以后的金色渐渐褪去,直到鲁迅先生去世。随着民族危机加剧和政权的更迭,这种淡去的金色变得铁青,个性张扬、文化异彩纷呈的时代一去不返,文人们更像贾宝玉口中的“书蠹”,要么卖身为奴、要么噤若寒蝉,不然大刑伺候。林徽因纵不早逝,也只有活受罪的份儿了。



WILLIAN LV  2015.6.10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0)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