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评诗友的一首诗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3-15 21:24   点击:1397   评论:7  
古风 以诗代序
人来几十字,我复字几千。是否自寻苦,况乎遭变天。
——此诗说的是这方面常遇到的状况。以下是刚刚写给诗友的一个回复,涉及一些诗风问题,搁此。

评诗友的一首诗

——复诗友守卫在拙作《七律·写给视界和心界下留诗和修诗

 

守卫:2019-03-15 01:55

读诗不觉已三更,乱拨清茶水未平。多少凄凉贫苦客,寻常寂寞老酸丁。

谁将望帝啼千古,我用梨花叹一生。拟把闲吟浇入酒,丹炉小火落琼英。

守卫跟评:2019-03-15 08:50

晨起修改。读诗到子夜,看到huge各篇文章时,略自感怀。乃作七律一首,聊慰同样这般勤谨苦学之人。

读诗未晓已三更,乱拨清茶水不平。多少凄凉贫苦客,寻常寂寞老酸丁。

谁将杜宇啼千古,我用梨花叹一生。拟把闲吟浇入酒,丹炉小火落琼英。

 

huge跟评:2019-03-15 21:12

首先谢谢朋友留诗,并认真修润,还补加了题记,也感谢朋友对拙文的费劳之辛苦,可见这样的诗友之珍贵。

不过,我是个崇尚直白爽快且实话实说的人,朋友既然拿诗过来,我就当做我这个读者被召唤了,不说点感受,或敷衍一下,都是对朋友的不尊重,也不是我的风格。朋友初次来吧?没有接触过,或许还不了解,有什么不到,还请莫怪。

朋友这首诗改前改后其实一样,无甚分别,有分别也是细微的。如“杜宇”和“望帝”怎么说都是一回事,“未晓”则不如“未觉”自然而然,这一来反让后面“不平”也不如原来“未平”自然了,多了一出故意制造“不平”的做作感。倒是朋友在修润后,补加了题记,这很好。

这首诗粗读蛮好,文人雅气跃然纸面,细读则不觉而生问。主要是真实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写诗的观念性问题,如情、情绪、场景、动作、联想,这些该以什么态度观之和处之?不管怎样,任一方面缺了真实,则全诗皆毁。

朋友这首诗原来因为没有题记,尚不知写的是个人情怀,还是网上感见。若写的是感见,则脉络前后不合,且颔联趋向狭见,不好卒读,若表个人情怀,则还好有的说。现在加了题记,知道朋友是读本人拙作时所起,属“略自感怀”,也唯有这样,这首诗才读得通顺。就依这个题记,容慢慢道来。

“读诗未晓已三更,乱拨清茶水不平。”,起句很好,交待了时间和做什么事,且是“未晓”中的,说明精神很投入。次句承以“晓”以后的事,也很自然,但为什么要“乱拨”呢?遇到什么了?从“未晓”到“乱拨”,这是个跳跃,那么就看下面怎么说了,能否接得住。

“多少凄凉贫苦客,寻常寂寞老酸丁。”这句是接得住上面的。不过,从出句看,朋友居住何方,处于什么环境,做什么职业?“客”是泛指还是有什么说处?这些与这个时代怎么联 系?

对句“寻常寂寞”则无妨,只要出句真实,这也就自然,然“酸丁”与前面“读诗”虽有联 系,而“老”则说明,不仅读诗习惯“老”,其实也隐含年龄“老”,这就要问朋友的年纪了。

为什么要问年纪?年纪与经历、修养、见地、习惯、作风等有联 系,一个“老”字至少说明,作者不应该低于50岁太多。

果真如此,则连其下两联来个整体看,此诗的技巧运用和写法,对情感的处理,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诗的内涵的提炼,又不无稚嫩感,给人以年龄上不太成熟的印象。这话还请别附会成不好听,对怎么写诗可是有益的。

所谓“稚嫩”,就是在上述方面还有套路感,有爬格、模仿、偏好、不到位等痕迹,给人以不能自由出入、灵活运用的印象。

单从写法看,如果今人写出来的诗,总有像学李商隐《锦瑟》那样可模仿的表象,而不是像学他《夜雨寄北》那样不可复制的本领,就必定是稚嫩的。相反,非稚嫩的东西总是极具“天然去雕饰”的个性的,犹如不经包装便已美不胜收。

这时,诗写出来虽貌似朴实无华,波澜不惊,其实越品味道越足,尤其内涵越丰富,不得不让人与之共鸣。像李白《静夜思》,杜甫《客至》,就是如此。这样写诗的本领,都不再是从诗里就能够直接学得到的,非从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悟便不得感知。

能够专注人的内心世界来写诗,且手法灵活机动,自然顺畅,如同游刃有余,这便是脱离稚嫩的标志。

再就朋友这首诗的内容看,朋友所写的这类主题,恰恰是“人到诗才到,人不到诗也很难到”的一种东西。写这类诗,最受人的局限影响。当然,初学写诗的人一般还认识不到这些,未受过专门引领的人遇到这里也很难明白和走出来。

这涉及到怎么写诗和写诗的规律,包括对经验、观念、见解等的领悟,以及该怎样去伪存真和察讹辨谬并能够充分认识这些,没法一言两语说清。

不过,这在本人的诸多拙文中,倒是一再指出过,其实就是“写诗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且拙文里对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举证和分析,并给出了很多主意和方法。朋友要是看过,就定会明白我上面说的话,有哪些道理,为什么对朋友这首诗要这么判断和有这样的判断。

朋友这首诗的颈联:“谁将杜宇啼千古,我用梨花叹一生。”用自喻“杜宇”和“梨花”来转接和概括“寻常寂寞”这一状态下的心境和选择,其虚写本领颇有文采的想象力,唯意象俗套,造成寓意局限于狭隘和无奈,明显与这个开放多为的时代不合。这暴露出了写诗的观念,是自觉不自觉染来恶习的后果,也是由此养成审美酸腐气的体现。

要知道,学诗写诗是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完善自我,进而实现创造美的过程,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提高再提高的过程,根本不是一个入套、进窠臼、扎藩篱而不想自拔的原地因循过程,更不是以为这就是诗和写诗。

写诗是不能变相离开作者的。作者得先实事求是,诗才能实事求是地美起来。有些人靠一点聪明劲和一定墨水就写诗,是对写诗的误解,乃至亵渎。本人常说的“两层皮”现象,也是在说这个。

比如,再拿朋友这首诗的尾联来看。“拟把闲吟浇入酒,丹炉小火落琼英”,按照上述对诗的说处,就知道这两句不管作者怎么极力想象,也立此不住了,况且写诗写到末尾,如果以离开现实的想象做为收结,总是要小心的。

也就是说,写诗该落地时一定得落地,即便想引发读者想象,也要不失这个根。所谓“落地”,就是实事求是。

写诗的开头和结尾都要注重真实,哪怕中间可以放开联想和想象。换言之,“起”总是要有真凭实据,“合”则必须扣回现实,不能给人以没边没沿,如入雾中的不适感。这等于说,身边有什么就起什么、合什么,非让人觉得实在而可信不可,比如“一片冰心在玉壶”。

换个角度想,朋友这首诗,从读诗、饮茶,到想到境遇,不管过程真实与否,脉络还是合理的,如果颈联也有益于此,也就不无合理性,都还是能够让人感知到这种“寂寞”的,可是到了最后一联,作者却把读者扔开不管,顾自“拟把闲吟烧入酒”,这是要为何?

这么写来,如果手头有酒也就算了,读者会体谅到是在借酒消愁寻欢,诗句也能立得住。相反,若没有酒,读者又使什么来对此共鸣?

这样写诗,是把话引到了一个从未出场的事物,是作者脑子里有一半,诗里有一半的现象,而读者恰恰弄不清楚的是作者脑子里的一半。

未出场的事物是可以引出来的,但要在各方意会之中。还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可是,酒与愁和欢的联 系,对读者不是必然体验,而是个别体验,那么“酒”的出场就不能由作者越俎代庖。看得出,朋友的体验也不多,否则就不会这么说,多少有点“强说愁”的意味。

可见,写诗不真实,抓不住读者,这两方面就成了脱离实际写诗的一个弊端。即使这样写诗,能够让作者逞一时聪明才气,可没有哪个读者会买账,又能如何?

于是,可以断定,把“丹炉小火落琼英”再怎么奢尽想象,也无异于幻梦,剩下的就只有用“呻吟”二字来概括这首诗了。

说到这里,恐怕还没有人这样为朋友说过诗,想必朋友听了会有失落感,先说声抱歉。然后说,其实大可不必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因为朋友这首诗放在别人那里看,完全可以确信,多半给予的是好之又好的评价。

再要说的,就是一些题外,也不题外的话。这就是,特别赞赏朋友这个补加题记的做法。

写诗不仅见的是诗,还有诗文化。冷不丁的一首诗,事实上很难看出它的价值,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基本也没有谈的意义。

这种情况,如果还让人有话说,不敷衍,且有帮助,又句句有针对而不东拉西扯,其可能性简直是奢望。这也是为什么浮夸虚誉之风,不得不盛行的一个原因吧。

可以肯定,像冷不丁就拿一首诗过来,而且还能得到细细致致地对待,在这个网,恐怕只有我这里有这个待遇,也只有我给得了这个待遇。说这话,也是在跟朋友交心说话,朋友体会得到。

写诗都是有背景的,也是在有背景的前提下完成的,否则如空中造屋也不叫写诗,而叫“憋诗”。写诗让人看,通常要交待一下前因后果,比如像朋友这般加点文字题记什么的。

即使在平常,我如果找人家帮助看一首诗,或别人找我来帮忙,都是要说:我这首诗是怎么怎么写成的,哪里自己觉得表达不好,什么什么东西想怎么写,然后才说“您帮我看看”。

哪怕与人玩诗的游戏,包括和诗,也是要说这些的。这就是诗文化,是良好的对人对己的表现。

关于诗文化,本人的文章里都有涉及。我是提倡“人诗合一”的,强调做人和反对文而不化,永远是本人说诗论诗写诗的一个主线,因为只有这个主线才能把写诗挡在歧途之外,而少走弯路。如果能这么想一想,就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写诗了。

从人诗合一的角度,再来看朋友这首诗,在格式运用上,包括对仗能力上,都做得极到位,堪称妙手,可这也只是在诗本位上的份内功夫,以及这样的简单写诗资格,除此朋友还有路要走。

当然,还是像开头说到文采那样,朋友的才气是高位的,这个不容否认。不过,我倒是为这很少有说话的欲望,偏偏是看到有所担心的地方才要说话。比如,朋友这个才气会不会不知不觉变成虚荣和傲气,而看不到应该走的那段路?

总的看,朋友在写诗技巧上该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应学习的地方,缺的正是怎么看待写诗和如何实践这一最大关键问题。这里面有观念问题,也是经历问题,又所谓“功夫在诗外”。

一首诗,仅仅56个字,我则说了这么多,算不算与人为善?是不是初次就乐意与人交心?其实,应该认为,是朋友这首诗让我有的说,也才能如此说出来。朋友要是没有热心和勇气拿诗过来,我即便想说什么,也没的说了,更不可能有此时这多思考,我也要谢谢朋友。几句感言, ----

万物听来皆是咏,苍天大地本为诗。风云雨雪无从外,春夏秋冬安有迟。

若以技当真本领,怎堪心会广相知。花香鸟语须人懂,草木山川非不痴。

 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5584&works_id=1685815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7)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