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还说诗怎么写(起承转合)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3-09 09:36   点击:2415   评论:2  
五绝 以诗代序
播春须播种,未见坐而赢。纵有花开遍,芬芳非现成。
——此诗是说写诗的苦与乐。下文由诗友的一首诗的谈论开始,不期而写下了此篇。

还说怎么写(起承转合)

——给春草儿在拙作《五律·初春》下的回复

 

引 子

春草儿:2019-03-07 07:08

如期如意如花絮,幼树虫声惊蛰光。不到文章约酒饮,春风先笑试新装。

huge回复:2019-03-07 15:54

感觉朋友这首蛮不错,很清新,唯似乎觉得缺一点题记什么的来有助于诗的清晰理解,这尤其关乎诗的转折和跳跃方面。---

有根才发芽,哪有去根葩。除却商场里,未观无本花。

春草儿跟评:2019-03-07 15:56

你看看这首,我写了个题记。

春草儿跟评:2019-03-07 15:57

傅佩荣老师提到超越界,我觉得很好。

于是我想,新时代,人应该建立超越界之上的关系。

圣经里说:上帝与你同在。说的就是这关系。

佛陀讲:缘起性空。说的也是这关系。

西方哲学家荣格说过: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共时性。

易经卦卜先知参照的也是这个共时性。

而这一切也都在说明这个关系。

建立起这个关系,就能安之如怡。

和谐社会不止讲的是物我世界的平衡,更讲的是精神层面的通融。----

春倒秋风也是输,英雄寻觅自当初。时间已换人模样,我做疯癫不做孤。

huge回复:

朋友立马实践,这很好。不过,这不是题记。题记一抽象,就不轻松了,反而转移了理解的重点和视线。题记要与诗的内容有一定关联和针对性,是什么就说什么,实话实说。即便用朋友这样的内容做题记,也要重新概括一下。

朋友这首诗,首句消极,第二句解释不了第一句,这就要看下面怎样,但是第三句好像说从蒙昧走来,还要有解。这样最后一句担子就重了,可是这个末句又太朦胧,解不了前面。写诗即使挂上题记,也是独立的,不能题记说一半,诗说一半。--

诗从一气成,不可乱纵横。杂想虽堪用,必须条理清。

春草儿跟评:2019-03-07 16:21

任何新生事物都会变成旧事物,所以会输。英雄要看他小时候,或是初心。时间换成了人,人多好啊,我要找朋友。

 

正 文

huge跟评:2019-03-08 00:08

看来,朋友所想的算是一段复杂的思维了,其中好多事情的内在联 系并非容易说清,且也非一两句话就能够概括,这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和逻辑语言表达能力。

按朋友的解释来分析,第一、二句间还是没有必然联 系,第三句转得太远,如果要立住就得靠下一句来接住,可是第三、四句的联 系让末句句子的不好理解给破坏了。比如,把“疯癫”与“孤”对立起来,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形,问题就出在怎么写诗上。写诗就是写一段话,一条意思,一个念想,一触之感或一个故事,而不能承载过多。过多,就不是诗而该是文,况且也不好组织语言。这是一。

其二,诗再短也要把想说的意思概括全,写完整,不留漏洞。文字没写的,要从写了的文字看得出来。如,我要说“饥肠饱腹不相知”,实际是通过修辞而省略了“人”字。

同时,写诗一般讲究起承转合。“承”就是“起”后的自然的引出,如从“春”引出开花,从开花引出喜悦,再如从“暮春”引出落红,从落红引出愁楚,又如从“柳”引出柔情,从“松”引出浩气,从“竹”引出虚怀等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都是“承”的意思。像这些情形,通常不允许扭着来,不能作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涉及到约定俗成的审美规律。

换句话说,这就好像一问一答,自问自答,不问也答,前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如,“岱宗夫如何”与“齐鲁青未了”。这种关系是不能违反的,如果成了所答非所问,就是笑话。

“转”则是跳跃,是转向高潮来说核心意思。核心意思是写诗的根本用意,可以是具体的一个意思,也可以是具体的情,但不能没有核心意思。没有核心意思,或让人弄不懂到底要说什么,就不叫写诗。

“转”虽允许说无关的事,却不能真的无关,哪怕这个句子无关得跑得老远老远,下一个句子也要拉回来,且能够解释得了。如“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个句子与汪伦送李白这件事的确无关,像个谜,可“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情”字,就是解释,一下子谜就开了。这说明“转”与“合”的关系,与“起”与“承”写法类似。

倒是要说说余味,或曰“言外之意”。这是表达能力的反映。语言越有概括力和感染力,情绪就越显得饱满,在吸引人和影响人上就越好,给人的联想余地也就越大。但这些都不是靠省略一些话不说就能做到的。

省略话不说,起不到有余味的作用,只能让人莫名其妙。写诗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默契关系。默契对于写诗就是多一个字就多,少一个字就少的关系。也就是说,多一个字就是老鼠屎,少一个字就让人猜谜。

所以,写诗不要写不相干的话,但相关的话必须要说出来,不说出来,别人就不理解,也就像猜谜似的。这不是余味,而是不会写诗。

写诗不是心里留一半,写出来一半。一首诗之所以出现别人不懂、不明白的情形,就是因为作者知道怎么回事,而读着想知道的却还在作者的脑子里,诗里反而见不到。

写诗不管写什么话,对读者而言,每个字都是重要的,即使作者以为没大用,对读者却影响着理解,故不要让这些东西成为坏汤的老鼠屎。另一方面,作者也不要引申过多,总怕诗写得没味。殊不知想写的越多,意思越乱,条理越无法掌控,如果一首诗写成了杂货铺,味道还能好否?

就完整地写一首诗讲,理解了“起”和“承”的写法,就等于理解了“转”与“合”的写法。比较这两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组句子单看起来,各自都是“起”与“承”的关系,也是“转”与“合”的关系。

由此看出,“起承转合”最关键处是“转”。“转”写得合理,全诗就站得住,写得不合理,全诗就是支离破碎的。

但是,也不要被“转”这个字吓倒,而把写诗看得高深莫测。一般来说,“转”虽占据诗的核心地位,只要写得合乎情理,下面“承”上来,或说“合”起来,都不会有什么难度和问题。

唯要注意的是,不要学哪些刻意追求名言警句的做法,这么一追求,什么就都成难度了。想一想,生活里从来就没有追求过的精神境界,从没有过的思维和语言,非要让写诗写出来,能没有难度吗?

写诗最怕搜肠刮肚。一搜肠刮肚,就总会顾此失彼,注意力就一会这、一会那,弄得想这个忘那个,还总怕说不全、说不满,于是什么都想说,还想往高处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不自知地乱中取乱,搞得最终有“起”也“承”不上,有“转”也“合”不上。

果真这样写诗,每一首诗都必定是鸡飞蛋打的,也就最是得不偿失的,哪怕写上一千首诗,除了巩固错误的做法,就再也不会有好的结果。这种情况,别说写诗的提高和进步,反而让作者觉得经验老到,自以为凡人不懂,神仙不解。

例如,很多人都把写诗的本领压在“合”字上,以为诗结得好就是好,更有人把“转”看成立意要高,这些都是巩固错误经验的结果。

写诗还是要有自信,根据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以及具体精神境界和做为来写诗,有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这么写,无非就是借助点写诗的规则。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独到之处,这一点对写诗足够了。

说到这,就知道写诗是来不得虚荣的,来不得跟人比。如果比用为人处世来写诗还可以,要是比一些这个人有、那个人没有的,写诗就一定会假大空起来,也就让写诗没有劲了,在没有劲的地方写诗,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是从朋友这首诗和看到朋友的解释想到的,算与朋友交流,供朋友参考,说得不对,就请多包涵。不过,包涵归包涵,还是期望能够给朋友以启示的。

接下来,亦诗一首,以为礼友:

诗心不用藏,尽在自芬芳。有话堪相赠,一聊聊到长。

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5584&works_id=1677146 2019-03-08 00:08

 

补记:文中引用了杜甫《望月》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在说明“承”与“合”的写法类似,懂得这层意义,但凡有文章经验,一是知道诗怎么写和怎么才能做到写着顺手,直到游刃有余,二是也知道写法的类似不意味章法职责的全等。“承”毕竟处于开篇,作用总是承上启下的,而“合”则一定是承上而来,又是收结全篇的。

同时,具体到一首诗,对章法的起承转合不可理解过死。通常讲的,四句诗以句分为起承转合,八句诗以联分别起承转合,只是大致的看法和写法,其实起承转合的写法极其灵活,总是要依据具体情形来安排。这也是创作灵活性的体现。

比如,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可以按联看做起承转合的,而《七律·长征》则中二联都是“承”,“转”与“合”则交给了尾联,而尾联出句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也是形式上的“转”,事实上的“转”和“合”都在最后一句。

《望岳》写法与此类似,中二联也是“承”,“转”和“合”也交给了尾联,然而两个句子却是职责清晰的。

不难明白,诗的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就是各种文章都有的“有开头就要有结尾,有交待就要有起伏,有起伏就要有高潮,”这种结构的需要,也是创作本身总要有张弛开合的反映。

开合不仅体现在整体结构上,小的结构上也是如此。比如,在《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全诗的“起”,这两个句子自身却是一起一承,一开一合的,作为“合”的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亦如是。

还有,对“起”和“转”的写法,在道理上也不无类似。虽然“起”意味从无到有,“转”意味从一个跳到另一个,但是“转”未尝不是又一个“起”。这就是写法上的交汇点,无外乎“起”是从外界触发而“起”,“转”则是从诗的内部触发,根据具体内容有条件的“起”。

“起”和“承”不一定总是递进的关系,如从小到大,从泛到细,受景情的关系需要,还可以虚实转换,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从实到虚,“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从虚到实,也可以是并列的叙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而“转”则一定是不允许并列的。

“转”意味进入高潮,要有明显的跌宕感,可以递进,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以虚实转换,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乃至虚对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实对实,如“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但如果与前或与后并列,则不利于高潮的起来和收束。

与“承”比较,“承”是开放的,才有利于启下,“合”是“收束”、“收结”的意思,职责是接住上面的话而又具有总的概括和归纳作用,也就是所谓“归上”和“回扣”。这时,只要让“合”有接住上句和总结全诗的意味,“合”也就完成了任务,过度引申反而不好,否则故弄玄虚、说大话、表决心、跑题,就都有可能。

以上是对本文的补充。总之,把话能够说通顺,有一段完整意思,不贪求假大空,知道一些起承转合的原理,写诗就不见得有多大讲究了。

不过,诗是来自生活中语言能力的迁移,包括一定的修辞能力,讲话立意的能力,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整段话的逻辑结构能力,更包括作为灵魂的思想境界和做人实际表现,这些都是写诗的基础,反映到写诗上就是诗的语言技巧、色彩和感染力,如果生活中有欠,光凭写诗来抱一下佛脚,也是远远不够的。

下以一段意思试一试,看看即兴应用起承转合的样子,也包括想一想,这是写诗写出来的,还是生活里就有的,然后顺而结此附记。---

天地襟怀好作诗,便无只语意无迟。此情若为名和利,不似呻吟也似痴。

这样的情形,一旦展开,便可以通过对内容进行丰富而写成一首律诗。如:

天地襟怀好作诗,便无只语意无迟。银河摆渡人间事,红日澄明物上知。

一指青山能定世,复抛热血岂浮时。此情若为名和利,不似呻吟也似痴。

这是用中二联作“承”的写法,如果将起承转合平均分配给各联,或可这般,如:

天地襟怀好作诗,便无只语意无迟。银河摆渡人间事,碧海澄明物上知。

休借乾坤夸大口,一将面孔逐浮时。豪情若为名和利,不似呻吟也似痴。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3)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