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馆闲话 > 帖子
天书   
  • 注册日期:2018-11-08
  • 最近登录:2024-04-20
  • 粉丝人数:23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关键词的思想提炼和美学演绎》刘波

天书 发布于2019-01-29 08:17   点击:898   评论:1  
洪荒之远处

泉子


爸爸,我宁愿永远不再长大,

如果你可以永远不老,

如果我们一家人可以这样永远在一起。

小区边一个临时的羽毛球场上,

一次挥拍的间隙,

点点说。

如果时间在这一刻停滞,

世界会怎样?

我们会被成功囚禁在球拍最新的一次挥动中吗?

而球停在了空中,等待洪荒之远处,

重新落向大地的一瞬
关键词的思想提炼和美学演绎

刘 波



如果说以哲理诗来概括泉子近期的写作,那可能过于简单了。与世俗的日常美学不同的是,泉子朝向了生活的另一面,并对接了我们思考中冥想的空间,这一空间里有无限拓展的精神内涵。他可以直接将日常的人生思考转化成诗,甚至还将高深的哲学置于理性的表达里,貌似有说教意味,但他正是以提炼生活关键词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哲思之美。



泉子似乎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要向写作和思考的内部挖掘,这是他的思想型诗歌能够成立的前提。他并不忌讳哲学术语入诗,也不太担心“格言警句”会将诗歌带入庸俗之境,那种相对理性的声音,或许就是他的风格,并且契合了他的日常思考。这一“诗与思”的逻辑,是泉子的方法论,也可能是他的美学立场。所以,诗思融合作为写作背景,让泉子更注重生命的内在感受,它是鲜活的,也是内化于激情的一种智慧,这也可解释他何以如此专注于历史感书写的原因。不管是对自然物事的思考,还是对人伦社会的理解,泉子都可能将其转化为个体对时代生活的深度阐释,这种阐释里暗藏着公信力,还有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幽暗性。他的自我教育,不一定完全来自书本和具体的工作,它也可能源于对风景的发现。“我是在江南的持续教育,/ 以及二十年如一日地与西湖朝夕相处中/ 得以与今日之我相遇的。”(《教育》)这种阶段性身份认同的意识,也是在回望与反思中逐渐确立的,它看似静态且不动声色,但实际上还是有着隐秘的流动性和变化性。江南山水构成了成长的参照,它又是诗人获得自我的一种尺度,在相互的衡量中,任何一方都可能面临再选择的机会。诗人选择对风景发言,而山水反过来赋予诗人以文化的厚重情怀。他写《成就》《并非对无的执着》《见证者》,皆立足于山水之境,将自己释放在了对自然的感恩和重新认知中,这是他如今走向高处并超越自己的一个基点。



泉子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洞察式书写里,隐含着一种深沉的命运感。他试图通过思考接近世界的真相,但有时这种真相又被掩盖或遮蔽在了彼此的对峙中,也就是说,自我与真相之间可能隔着更多无来由的矛盾,我们往往在冲突和博弈中消耗了自己对日常之美的感受力。如何避免这种自我消耗?是继续沉迷于日常,还是去直面生活的肌理,这不仅需要在场性,而且还需要主动寻找可直接抵达本质的机会。“只有认识到物质的有限以及局限性的永恒不灭,/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繁盛而荒凉的人世。”(《物质的有限》)这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法,也许正是诗人的日常感悟所得,它并不代表某种真理,而仅仅是思考的产物,是修辞世界里的一条精神通道。当它们化为诗时,诗与思的辩证法又形成了真正的张力,这种能量转化也能彼此成就对诗意的想象,而且并不影响终极意义上哲理诗意的生成。这是诗人基于语言创造后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他从中找到了通往至高觉悟的路径,当然,他不是直接诉诸推理和执念,而是在内外结合的力量中保持清醒的价值观。“一个真正的诗人一定拥有着对事物的独特穿透力,他在语言中为我们开垦出了那通往本质的道路。”(《关于诗歌的35 个断想》)这是泉子的勉励之语,对自己,也对更多有抱负的诗人,穿透力是一道隐性之光,它并不显现于常态的世界,恰恰内化在了诗人的观察、感知和对自我的召唤中,以此把握世界的奥妙。



就像泉子在《东方式辨认》这组诗里所渗透的那种阐释性,每一个关键词都对应着一场理性而沉重的思考,这并不是说他的诗没有激情,他的激情是节制的、内敛的、隐于字里行间。因此,东方式的肯定、接纳与包容,当是泉子在这组诗里所追求的美学秩序,他向外敞开了所有的秘密之门,让自己的心得变成诗性的体验。“每一个人、每一粒微尘都是一个微型宇宙,/都携带着宇宙全部的信息。/ 或许,正是这样的秘密领悟,/ 终于触发了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的/ 一种东方式伟大辨认。”(《东方式辨认》)这种终极思考不完全指向修辞层面,诗人所完成的更像是一种使命,他由外向内寻找个体和宇宙之间的时空维度。“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意义,/ 都在于我们历经几亿亿年的存续后,/ 最终能否重获那无善亦无恶的绝境。”(《绝境》)无论他的言说是否获得认同,但言说本身就是对世界的精神建构,它让我们能在大视野中重新返观自身作为个体的价值,这种对比的张力正是存在感所带来的无穷意蕴。如同泉子在诗中所言:“永恒是这人世最坚固的荒凉,/ 是终于将全部未来与往昔熔铸在一起时/ 永无止境的苍茫。”(《永恒》)这不一定是诗人在对永恒下定义,也许这只是他能把握的对永恒之意的确信,除此之外,再多的理论概括都可能是一种误读乃至曲解。我相信,诗人之所以敢冒险在诗歌中言说自己对“永恒”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诠释,那是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追寻诗歌的哲学“源头”,在冥想中重塑开放的文学空间。“我愿意承接一场体内的暴风疾雨,/ 如果它终究带来的,是一个你此刻所见,/ 干净如洗的人世。”(《暴风疾雨》)冥想对接了人世的体验,他才会诉诸包容和理解,并去接纳外界持续的洗礼。这样一种美学的回应,对于诗人来说,还是交织着从经验到超验的想象,它引领着我们去回望生活的隐忧与秘密。在诗歌里追问命运的终极面向,而命运又如何回报诗歌以丰富的可能?这种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转换,需要把握好义理和辞章之间的平衡,它们之间可能形成一种相互抵抗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诗人需要通过冒险来重新“发明”的深度表达。



从这种冒险和探寻的意义上看,我觉得泉子是有着少有的极富觉醒力的诗人,当他并不避讳直接去书写哲理时,其实就是在拒绝封闭。他所打开的首先是话语创造之门,一方面是修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是在表达基础上对世事新的感悟。尤其是取消了时代性之后,这样的言说还是否有效,这是他在形而上的思考中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也许,困惑才是泉子以如此方式来写诗的动力,如果仅仅针对世俗的日常生活,他不会生发那样的感慨,只有思索了内在的人生后,才会由阅读带出自己更为独特的世间领悟。这不是知识所能解释的现象,他唯有取道于伦理的审视,方可处理那些人生的疑难与困境。“人伦是我们试图从一个整体/ 来审视人世的一种世代相续的努力,/ 是我们在通往我们所自的本来处的漫漫征程中/ 那必须被发明出的束缚与凭藉。”(《人伦》)我们发明出人伦来束缚自己,这看起来像是一种悖论,但人世又何尝不是由悖论所绑架和裹挟呢?在无奈的接受中,也要从“绝境”里找到希望和出路,这是诗人所秉持的方向。而《洪荒之远处》中的父子对话,似乎正契合了“绝境”里的救赎,它建构了另一种日常经验书写的主体性。“爸爸,我宁愿永远不再长大,/ 如果你可以永远不老,/ 如果我们一家人可以这样永远在一起。/ 小区边一个临时的羽毛球场上,/一次挥拍的间隙,/ 点点说。”孩子天真的话语,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正是因为这能够打动我们的场景,被定格在“一次挥拍的间隙”,它才真正形塑了即兴的诗意。一场假设通往另一场假设的路并不长,它就是瞬间的转换,父亲的回应由此构成了诗,“如果时间在这一刻停滞,/ 世界会怎样? / 我们会被成功囚禁在球拍最新的一次挥动中吗? / 而球停在了空中,等待洪荒之远处,/ 重新落向大地的一瞬。”从写实到想象,从对话到感喟,细节让诗人对伦理世界保持了好奇和敬畏。而那些“洪荒之远处”的力量,在常态下我们很难捕捉到,唯有当其化为诗并成为某种人生象征时,它作为带有超越感的意念方可被纳入独立的审美秩序,这种审美秩序属于综合了各种复杂经验的思想空间,诗人就是在力图靠近这一空间。



泉子的东方式思考,也成就了其东方式的诗歌美学。他以这样的方式在为自己营造具有传统色彩的诗性氛围,但不是说诗人就在古典里完全找到了诗的思想源头,其实,现代性是被隐匿在那些论断中的精神气质,如其所言:“那些隐匿的部分,它们以不可见的方式存在着。”(《关于诗歌的35 个断想》)在东方式言说的背景下,泉子仍然在集结他“诗与思”的现代意识,其思考中自由的美学赋予他的写作以活力和更为内在的对话性,这也是诗之探索精神的体现。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