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Yebogo野蕃哥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8-05-02
  • 最近登录:2024-03-11
  • 粉丝人数:24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龙泉风景四季如诗

Yebogo野蕃哥 发布于2019-01-27 13:12   点击:3199   评论:1  
《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风景区以明楚王墓群为基础,1981年8月21日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风景好、风水好自然不在话下。江夏也是个有悠久历史和深远文化的地方。李白含“江夏”入题的诗就有13首[1],包括他最长的自传体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和极富盛名的《江夏行》。虽然李白时代的江夏可能包括现在的武昌,但李白所提到的或游历过的鲁湖、金水河、金口和李家铺现在都还在江夏管辖之内,是我出生和少年成长的地方。
 
要提高龙泉山风景区的文化品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传递古诗词了。前些天,朋友把网上看到的四首诗传给我。说是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很多,这四首分别歌颂春夏秋冬四季。
 
明 张天佑《灵泉游春》:“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树树异,销柳苍烟处处风。”
 
明 黎淳《龙山消夏图》:“水声到地尽,山色入楼多。明月双溪柳,香风十里荷。”
 
唐 李奚《灵泉山夜》:“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
 
明 张祥《灵泉冬景》:“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晴飘香。欲识灵泉景色好,凭楼百幅当盈窗……”
 
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四季的风景,一幅幅地翻开了我对家乡的记忆,很是因诗生情,不能自已。我这个江夏人也着实骄傲了一番。与黄鹤楼、鹦鹉洲、东湖等武汉市内景点相比,江夏的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显得格外低调和恬静。这些年回乡在武汉城里总是行色匆匆,更愿意在纸坊多待些日子。龙泉山时有耳闻,只怪自己到现在都没有到实地去看一次。
 
但就这四首诗本身,又觉得有些遗憾。说起来有些求全责备,算是我对故乡的一种执着吧。遗憾什么?让我细细道来。稍微搜索一下就发现,这四首诗是描述龙泉山美景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后经人转发才慢慢流传开来。真正的出处还得留待考证。无论真假,这四首诗在格律上还有必要斟酌一下。

首先从作者上看,张天佑和李奚都是江夏人。
 
张天佑,明代官员。字仁一,江夏人。洪武二十六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不久升为詹事、吏部尚书。明还有一个人也叫张天佑(?-1355年),更有名,是元朝末年民变领袖郭子兴的妻弟。郭子兴死后,张天佑和朱元璋同时当过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的副手。后来朱元璋把他们两人都杀了。显然《灵泉游春》的作者不是这个张天佑。
 
李奚(9世纪-895年),又名李磎,字景望,江夏人,一说扬州江都人。唐宪宗时名相李鄘之孙。大中末,擢进士,累迁户部郎中,分司东都。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干宁元年(894年),进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家楼”。
 
初读起来,《灵泉游春》把龙泉风景区的青山、绿水、梅花和杨柳这四大春天特色点缀出来,特别是重叠字的运用很有点味道。但细细分析一下,第三句的”树树”两字本应为平,非要拗用,就应该对句救补,即在第一个“处”字上用平声,但这样又破坏了重叠字的美感了。不知道作者为何坚持用“树树”两字,改为“花花”或“枝枝”至少在格律上规范多了。而李奚的《灵泉山夜》,“全诗虽然不着个’秋‘字,秋意却溢满诗笺。”但是诗中第二句“水清月满川”,犯孤平。到初唐,律诗开始成熟,绝句律化也将完成。李奚生活在晚唐,本不应该犯这样的写作大忌。“河清月满川”、“湖清月满川”、哪怕是“风清月满川”都是不错的替代选择。
 
第四首诗张祥《灵泉冬景》文献中只录了四句,不知道是否是律诗的一部分?但不管怎样,这四句绝对算不上格律诗。首先“香”和“窗”在平水韵上怎样都压不到一起,用中华新韵倒是压在十唐韵上。中华新韵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发布的十八韵。难道这首诗是今人之作?其次无论怎样优化,这二十八个字中至少有九个出律。其实这首诗选择的冬天景色画面感很强,青松挺立,不畏严寒,梅花点点,暗香浮雪,上得楼来,窗外一幅幅灵泉美景尽收眼底,张张成画。斗胆修改如下:

“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暗飘香。欲看景色灵泉好,楼阁盈窗百幅当。”
 
另外,明朝有三个人名叫张祥的录入《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张祥 天顺进士、张祥 成化进士、张祥 嘉靖进士。都不是江夏人。不知道《灵泉冬景》的张祥是不是其中的一位,或是另一位更不知名的?
 
第二首诗的作者黎淳很有名气。黎淳(1423年—1492年),湖广华容(今湖南华容县)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黎淳博学多才,尤以经史著称,除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外,有《龙峰集》、《明实录》、《黎文僖集》等传世。
 
黎涥与湖北的潜江渊源深厚。路过江夏应景写出《龙山消夏图》这首题画诗应该是很有可能的。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题画诗很多都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如果加上临时起意的时间限制,写起来是有难度的。说《龙山消夏图》是应景的匆匆之作是有根据的,因为“水声到地尽”一句,“到”字出律。全句式为“仄平仄仄仄”也是格律诗的大忌病句[3]。“到”字换成平音字太容易了,“沾”字就不错。
 
黎涥的诗留下来了好多首。话说明代潜江八景之首的东城烟柳,于成化七年(1471年)县河决口时被洪水吞没。县丞李镛堵口复堤。次年,又在景点原址重筑新堤。为恢复东城烟柳原貌,沿堤岸夹树榆柳,通车马,便往来,取名曰花封堤。就为了一段断堤、一处胜景的修复,状元黎淳来到了潜江。他亲临现场看后,写了两首名曰《花封堤》的诗,对李镛称颂备至,都留传下来了。
 
不过我喜欢的是他的另一首题画诗《题画山水》:“江岸潮平水合凉,远山重叠入云苍。展书自有幽林趣,野草闲花几度霜?”
 
这里描写的山水何曾不是我江夏深秋初遇的风光?龙泉风景名胜区高处望去,江夏典型的湖光水色就在眼前。纸坊方向群山连绵起伏,近绿草仍茵茵,鲜花仍盛开,远层层叠嶂,翠林茂竹,白云飘飘,渐入天际。我尤其喜欢后两句。在这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角,题上一首小篆律诗,抒发一下闲情逸致。诗情幽幽,款款而出,留香无限又意尤未尽。我读起来,对照自己现在身处化外,随心所欲地看些闲书,可有可无地推敲一下平仄,真是感慨万分!这是前面四首单纯真接写景所没有的。
 
只要对家乡好,多找些顺口溜也是好的。我在想那么多好诗词为什么就选这四首呢?无非是要凑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四首诗虽不是诗中精品,毕竟把龙泉四季美景收尽眼前。前人作诗往往都是即兴而为,格律的运用不是那么严挌。正如文[3]所述,无关对错,小留遗憾,都没有以辞害意。
 
龙泉风景,四季如诗。

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说的是他到咱江夏买田地的事,其中描写的不正是龙泉山上所能看到的江夏春雨绵绵的风情吗?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感谢香港城市大学陈关荣教授的鼓励和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李白与江夏,长江诗刊2018.11.17。
 
[2] 徐忠影,楚天名胜龙泉山,《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12.19第七版。
 
[3] 夏小华,唐诗格律是社会遗传优化的结果,2019.01.12,未发表。
 
2019.01.26 南非Pretoria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1)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