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缘wz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6-05-18
  • 最近登录:2024-04-15
  • 粉丝人数:3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诗词术语

缘wz 发布于2019-01-24 00:16   点击:1406   评论:0  

      诗词术语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排律】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应制诗】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古绝】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诗余】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句式】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参考【节奏】。

【谋篇】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归结起来一般为“起、承、转、合”。

【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普通话来说,“平”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原来平是指平声,仄是指上去入三声,但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四声】即语调的平上去入,合称四声。

【平起与仄起】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平声,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仄声。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构成之一种。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构成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句脚仄起平收】这是近体诗押韵的基本规则,即上句不押韵,仄声收,下句押平声韵。

【对句与邻句】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粘对】即是指在平仄上,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具体请参照【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

【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对句相对: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

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如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失对与失粘】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孤平】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但这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

【三平调】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三平调有两种情况: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工对】对仗的两句词性要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借对】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流水对】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合掌】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诗韵】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着《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叶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唱和】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韵】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出韵】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挤韵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撞韵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出现这种情况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应避免。

【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通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换韵】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窄韵】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

【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折腰体“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失粘”者,指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断”者,则指两句之间紧密,意脉不断。

【进退格】亦称进退韵。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等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亦称辘轳韵。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亦称葫芦韵。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通押,先二韵,后四韵。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孤雁格孤雁格一般分为“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就称为“孤雁出群格”;而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要注意,这两种“格”不可以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在同一首诗里“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不允许同时并用。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