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孤岛湘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8-11-19
  • 最近登录:2023-03-14
  • 粉丝人数:1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吾爱网【诗情词趣诗论第22期】转载:当代诗词名家,诗词评论家〈薛维敏诗词园圃(诗/文纪行之五)〉

孤岛湘 发布于2019-01-18 12:50   点击:817   评论:0  
薛维敏:
1950年11月生,安徽舒城人。新疆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新疆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人100家》第五卷、第六卷主编。近年来在《中华诗词》 、中华《诗词月刊》、《当代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心潮诗词》、《马邑诗词曲》、《江海诗词》、《重庆艺苑》、《中州诗词》等省内外100余家专业诗词刊物上发表作品八百余首。为新疆博尔塔拉州电大客座教师,讲授《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作品选讲》等课程。
薛维敏诗词园圃(诗/文纪行之五)
陕西篇(上)

01
过汉中拜将台
楚汉云烟尚未空,设坛拜将忆称雄。
萧何成败佛前树,吕雉死生帘外风。
曾笑英贤游圣彀,枉为社稷立奇功。
愿留长夜一轮月,但得追星在梦中。

水龙吟·登长安明城墙
       逶迤遥接苍穹,时空隧道开通处。斜晖一抹,疏钟一杵,直通今古。铁马金戈,军威声壮,冷光刀斧。落花流水去,无头乱绪,看紫燕、风中舞。
        固本高城坚础。岂知晓、为民吐哺。星移物换,城头送目,秦川楚楚。谁忆沧桑,王朝迭易,载舟黎庶。望炊烟,缕缕随风袅袅,散同云树。

满江红·瞻仰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雨过晴明,天空阔、螭龙欲舞。高耸处、沧桑未改,风流云度。但寄江山镌伟绩,何需文字流芳谱。挽狂澜、妙手著春秋,谁堪侣?
        迎骇浪,风云吐;关社稷,苍天补。更兼涉文史,齐农商贾。汉武文功输粉黛,长安武略羞吴楚。叹乾陵、无字对苍天,吟今古。
        注:“长安”,武则天701---704使用的年号,此处代指武则天。

02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由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面刻"拜将坛"3个字,阴面刻《登台对》。西碑 阳面刻  "韩大将韩信拜将坛" 8 个字,阴面刻七绝一首:
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
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二零六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祭祀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
         "拜将台"是汉朝元年公元前二零六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屯军汉中,拜韩信为大将时举行仪式的"坛"。即《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设坛场"的"坛"。古代封建统治者在举行重大典礼时,常常"起土为台",当时叫作"坛"。
韩信,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幼失父母,但读书习武勤奋,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经萧何举荐,刘邦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汉中城南,筑台设坛,祭天拜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北出汉中,定三秦,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兵仙神帅"。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少年时,曾"寄贫漂母,受辱胯下"。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投入项梁起义军,后又追随刘邦。韩信通晓兵法,加之在当时反秦的农民运动中,亲自参加作战,从战争实践中又经受了锻练,遂成为有才能的军事家。他曾多次向项羽出谋划策,均遭拒绝;后来投奔刘邦,邦以外貌量信,按一般将校收用,信不得志,遂离汉东归,行至"寒溪"位于汉中留坝县马道镇被萧何追回,并向刘邦引荐,推荐韩信的军事政治才能,建议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南台:拜将坛之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
        北台: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03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
        早在明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全国统一后,朱元璋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墙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中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关中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
       西安明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
        明西安城最终形成以秦王府为中心,两城相套的格局。明秦王府城或称秦藩城,又称秦王府,是明代秦王在西安的王宫府城。秦王府城城墙分内外两重,形制均呈南北纵长方形。西安府城内除了秦王府外,尚有多处郡王、将军府,连同各类官衙,占去城内大部分面积,其余尚错杂分布有一些寺庙、道观及学校、商铺。为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至明朝后期在东、西、南、北门外己都建有关城。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
         历经了朝代更迭饱受战火蹂躏,古长安城的城门几经损毁和修复。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04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一千多年前,武则天,一个50年的女人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被埋葬在距陕西西安80公里的梁山上。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而且在千年的时间里原封未动,这在中国历代帝陵中都是最特殊的一个。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百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上有《狮马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
        对于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字不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观诸说,主要有三种说法:“夸耀功德”说、“罪孽深重”说、“自知之明”说。果真如此吗?非也。不少史学专家对武则天其人其事早有评说。
“夸耀功德”之说,认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千载独步,唯我一人”,她自视功绩遍布寰宇,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只能以“无字碑”来夸耀自己,把“无字碑”看作“表功碑”。对此,有不少学者不同意此说。
          那种认为“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遭世人辱骂,还是不写为好”。或认为“武则天建立大周朝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更害怕世人责骂起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这是一种好意的猜测。
“自知之明”之说,认为武则天是个极其聪明的人,驾崩前深知自己名声重要,碑文语言轻重很难把握,干脆来个“走为上策”。将此谓为“何等睿智”之举。果真如此吗?非也。
武则天是一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这里所言“机智”,无非是说武则天善用权术,就是说,武则天在立碑之后,没有即刻把事先撰好的碑文刻上。尚钺《中国古代通史》对于武则天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述,认为武则天没有特别的功德可言,若有亦为上代之策,明言道:“武则天以狄仁杰为相,一切政治政策,基本上还是承袭着唐太宗的遗策。”武则天为了排除异己,任用酷吏,使用酷刑苛罚,枉死者甚众。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也指出:“不能只说她是打击关陇统治集团,也不能说她只是打击了门阀世族,而不包括世族和庶族。不论什么人,只要有一些迹象表明是在反对她,她就残酷地加以镇压。……不知屈害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冤案。”如此骄矜、傲慢和残忍正说明武则天是“徒有其智却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武则天竖立巨碑的初衷就是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完整巨石,通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重达百吨。高大雄浑,巍峨壮观。与西边的“述圣纪碑”相对应。其位其势就足以表明了立碑者的主旨和自我评说。
        为什么又“一字不镌”呢?众多学者及界外人士对此捉摸了一千二百多年。一直围绕武则天的身世为人来考察。看来,单从武则天身上,特别是从武则天的思想境界上寻找原因,所得出的“夸耀功德”说、“罪孽深重”说、“自知之明”说等,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答案。
        今读“李显拒刻”之说,倒是很有见解的新颖之说。提出此说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他们研究后认为,“无字碑”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寻找原因,而需要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考量,从她的继任者身上寻找底细。此话持之有据,令人信服。
         那么,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到哪儿去了?田亚岐等研究推断,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3000余字碑文,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一起被埋藏在乾陵的地宫里。由此看来,“无字碑”之谜,惟有打开乾陵地宫才有可能大白于天下。

(诗/文作者:薛维敏)
2019----1----16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