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黄河吾爱   0岁
  • 注册日期:2015-02-23
  • 最近登录:2024-03-30
  • 粉丝人数:4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浅淡七言绝句的创作技巧

黄河吾爱 发布于2019-01-04 16:50   点击:13792   评论:4  

浅淡七言绝句的创作技巧

 

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说起写诗,人们最早习练的就是所谓的七绝。在我们半懂不懂的时候,往往爱好写一些七言四句的东西,还会毫无犹豫地把它称之为七绝;只有真正会写诗之后,方知不妥。学习近体诗是要从五七律入手的因为不论从格律、平仄、对仗、押韵、谋篇等方面,七律都能系统的体现出来。写好七律,才能写好近体诗的其他体裁,乃至为古典诗词的所有体裁的认识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也正是在熟悉七律的基础上,我们来了解并研究七绝的写法。同时交流本人的心得,以期各位方家指教。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偏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因为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很大拓展,大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李白的七言绝句则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中唐时,擅长七绝的诗人更多,如李益刘禹锡等,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及至晚唐,七绝在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手里又有了新的发展。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自秦汉以来,多少人征战于沙场,而又不见回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与明月上朔到秦时,大有历史变换,但征战未断,是作者发出的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他阐述的文化艺术与人民大众的辩证关系,走进并融入了人民生活,按当前的话说,叫接地气。

唐代诗人王昌龄便以精湛的七言绝句赢得了七绝圣手的美誉。终其原因,主要是王昌龄一生唯爱七言绝句,并将他做到了极致。他一生共流传下来74首七言绝句,而整个盛唐,根据施子愉先生的统计,一共才留下来472首七绝,王昌龄一人独占六分之一。同时,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创作七绝时间最长,诗名早著。他享誉诗坛时,已经40岁,即开元十五年,而这时李白、王维只有27岁,高适25岁,杜甫16岁,岑参仅13岁。  

一、诗人的生活情趣

一个人若要写出好诗,学识和修养固然很重要,最关键的还得有生活,要观察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诗者首先是喜欢与爱好,然后就要多读名作,培养学诗的兴趣,直到了解七绝的写作方法每一个人每一种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律,掌握七绝写作的技巧,那就得继承和传承唐诗宋词的创作传统。一般来说,我们学的读的就是这个传统。然后是技巧,但需要有修养做基础。写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这种爱好是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基础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在写作中享受生活;只有满足精神上的追求,才使人活得充实

生活情趣到底指哪些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情趣生活情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乐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审美感觉上的自足。良好的生活情趣可以放松紧张的情绪,驱走身心的疲惫,享受生活的美好,陶冶高尚的情操,甚至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在此我们来探讨一下清代诗人袁枚的生活情趣,以及对性灵说的影响。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荒废已久,春风不能花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就势取景并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中,是这样描写随园景致的: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如此诗情画意,令人向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足迹遍踏名山大川,品茶评茶藏茶,更有独到妙法绝论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那些长久不衰的诗文,读来就像品味好酒好茶,韵味悠长,诗人流露出的生活情趣很是让人羡慕。又如苏轼·《海棠》

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七绝,像是写他自己在欣赏海棠花时,天晚了,意犹未尽,月亮都上房来了,还不想离去,只恐夜深了,怕海棠独自睡去,亲点蜡烛守着,犹如守着虞美人。从诗意中看到了苏轼对生活的浓厚情趣作者就是表面看来似容易而实在是从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学古人的名作洞悟处之绝妙。这类绝妙的诗中意境,体现的就是诗人的情趣。苏轼的诗,其描写的画面都很平常简单,但我们读后都觉得这诗写得非常的好,因为抓住心灵,不仅是诗中的形象,而在形象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喜欢写七绝,就要下功夫去研究。一些人觉得七绝字比较少更容易成诗七律有八句,而七绝只有四句,从句子数量上说,是少了一半的规模,用韵的字数也不多,对词性又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而且还不要求对仗,七绝从表面上来看是比七律容易成诗的。但七绝其实是比七律更难写好,字数越少对字句的锤炼要求更加严格,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成含义,甚至一语双关,写又不能平铺直叙,内容要含蓄,读起来有嚼头。七律的字数多些容量又大些,所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更容易一些。这与说话是一个道理,如果一百字能够说明白的一件事,那么限制只用十个字,这个肯定是变难了。所以,写诗不能有畏惧的思想,别去担心自己的文化底子薄,只要平时多读多看多悟,要做有心的人好的作品来自生活,没有亲历写不出感人作品,如: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不仅有细腻的观察,还有丰富的想象,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会突破困难,蓬勃发展的。七绝比七律更难写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七律的末句一般收回来,也就是照应或总结前面的诗句,即谓合但是七绝的末句一般要放出去,扩展空间,扩大余味,严格地说,七绝的末句是“合”中有放。一般地,我们把七绝的四句分别看成是“起、承、转、合”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广义的“起、承、转、合”每一句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七绝中的四句诗,也的确是如此,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好的七绝名家古代很多,在唐代,首推李白和王昌龄。李白天姿自纵,王昌龄被称作“七绝圣手”学写七绝,首先就要学习他们的风格。古代大诗人都是各有擅长,比如,李白的七绝,杜甫的七律,王维的五律等等。所以学诗写诗,首先要有一种敬畏之心,找最好的作品去学习。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若取法于下,则难以入流。其次是要掌握写作技巧和窍门。再次,就是一定要有恒心,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不管写律诗还是写绝句,都是靠诗的语言或写景或咏物或言志,实写与虚写,都要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写诗必须要有立意,所谓立意就是要明确自己在一首诗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意象告诉读者,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就是该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具体一点,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了某种的感触以后,面对所掌握的生活题材,如何确定主题思想、怎样进行艺术构思和设计,使意脉贯通整个作品,从而对作品的布局、气势、情调都能做出合理妥善的安排。所以要立意,意是诗的灵魂。

七言绝句的音韵格式

对于七绝的概念,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绝句也就是截句,七绝是从七律那里截来的。所以,我们对七绝的认识,常常认为它是掐头去尾的七律。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我们都知道,七绝写作的特点,一般是以起句押韵为主的,起句的平收而押韵的特点,就是打破了截句的平衡对称的概念。七绝的文体特点,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更适合表达一种“意”。细腻的情感抒发,表达出了诗意的起伏状态。从诗中意境方面可以肯定的说,七绝不是七律的“截”,而是自成一体。近体诗的几个体裁中,七绝的特点是最鲜明的。这里先欣赏几篇古人的名作感受一下七绝的韵味。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执袂还应立马看,向来离思始知难。

 雁飞不见行尘灭,景下山遥极目寒。

再来看看诗仙李白的七绝: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首先,从音韵的角度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七绝,我们约定俗成的写法是起句要押韵。当然这是指多数情况而不是死框框,七绝起句仄收的情况也有,但是只占了很少的部分。

郭令素心非黩武,韩公本意在和戎。

两都耆旧偏垂泪,临老中原见朔风

 

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

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
    这就是起句不押韵的情况。但必须注意,起句不押韵的,前两句多为对仗句。也就是开篇我们所说的具有截句的性质,是体现了一种对称性,其特点体现在音韵上。七言的音节表述比较充分,比如我们用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里的平仄分配形成了音韵的起伏感,而五言呢?在格律上,不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去掉每句的前两字,往往就组成为标准的五律或五绝。五个字,在节奏感的表达上,当然没有七个字表达的那么充分,因为七言诗句子中,比五言多的两个字,多是用来表达意境,或许是着意用来丰富作者情感的特定词组。所以五言诗的特点,在音韵的表现上,多为句和句间的配合。因为一句五个字,表达不出一个完整的旋律段,所以,五绝或五律的起句多为仄收,用下句来完善它音韵上的完整性。上下句合起来,才读得出起伏错落感,形成音韵完整的美感。七言,七律或七绝所用的七言字,本身就可以完整的表达了。这就是七言诗为什么起句多用平音字而收,并且要押韵的原因。必须注意的是写七绝起句仄收的,一二句必须是对仗句。
    翻看一下全唐诗就会发现,不押韵的七言起句,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五言,则相反,这不是谁规定的规则,这是音韵特点所决定。七言起句的押韵,还可以压住全篇韵律的基调。开篇时,十字一收韵(五言)可以接受,若十四字了(七言)再收韵,就容易使音韵感散了。对于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七绝,更是如此。七绝,短短四句话,第一句就押住韵脚,会使诗的节奏感鲜明,会加强诗的韵律性。第一句的押韵,也打破了截句性质的对称性,使得七绝具有了不对称的灵活性。这就是从音韵角度分析的结果,希望能说清七绝起句适合押韵的原因。诗乃韵文,韵上的和谐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首要任务,没有音乐性,难以称之为诗。

七言绝句的喻象艺术

诗的意象是个特殊的概念;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著名诗人王安石,从中又化了一句: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不过总觉得只是一种死寂,没有王籍的那种意境了。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曾说:自唐以后,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可见,写好七绝是作诗的必要门径。当然,要写好七绝有许多讲究和技巧。 读唐人七绝,我们发现,一些优秀作品常用一种手法,就是在绝句的后两句推出一个新鲜、恰当的喻象,诗的意境便跃然而出。这不仅表现在写景、抒情中,也用于写人、咏物或说理时。唐人多有借助喻象来写景。其佳作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日光中香炉峰紫烟缭绕的背景下,一条瀑布悬挂于山川之间,前两句已是非同寻常;在富有想象力的诗人眼中,从云端飞流直下的瀑布就像一条银河从天而降。一个神奇的比喻,不但庐山瀑布的声势、气势全出,而且,白色的银河与紫色的云烟相形相衬,造成瑰丽的视觉,给读者以审美效果。刘禹锡《望洞庭》诗则前二句、后二句皆用比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明净秋月下,洞庭湖水波平如镜,洞庭山静立在湖心,这图景宛如在白银盘里放了一颗玲珑的青螺。多么新巧的比喻!秋月下的湖光山色被写得真切别致,惹人怜爱。诗人雍陶《题君山》同样写洞庭湖山湖水,后二句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君山在湖中的倒影,若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因设喻角度不同,所以又写出了新意,表现出湖山的静谧与秀丽。再看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以真珠比清露,写出新月下露珠的圆润与光泽;以弓比天幕上那弯新月,不仅形似,而且更见精巧,妙喻中透出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欣喜之情。晚唐诗人崔橹在描写华清宫的荒凉景象时: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以梦一般的云,尘一般的雨,渲染一种迷离恍惚的氛围,传达出诗人面对盛世古迹时的感伤情绪。以,以无形之象比可见的形象,颇有新意,蕴含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思。如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不见乡书传雁足,月明荞麦花如雪。

杜牧《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无不是后二句写景时运用比喻的佳作。以上所举多为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诗作,有些七绝的比喻则只写喻体,而将本体隐藏起来。如杜牧《叹花》:

自是寻芳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又题作《怅诗》,文亦有不同: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写下此诗,言自己错过了花期,而今已是花落叶茂,枝头果实累累的时节。诗以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景物暗喻女子的结婚生子,既深婉含蓄,又新颖有趣。唐人七绝借助喻象来抒情。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玉壶中捧出一颗冰心来告慰洛阳的亲友,以此比喻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这一喻象取自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苍茫江雨中,孤立的楚山,又加以玉壶之冰心,诗人精神之宽广、坚强和高洁,全部被表现出来了。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唐代诗人刘叉的胸中却有一把万古刀。看其《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磨损的万古刀比喻胸中被压抑的正义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及其刚烈的个性,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李商隐的《日日》一诗先写春光引起的无名愁绪,后二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何时才能摆脱骀荡春光引起的缭乱意绪,使心绪像百尺游丝一样呢?以游丝百尺长心绪浑无事,写出心绪的容与、悠闲、渺远等种种微妙感受。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以满眼春色比相思之情。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以江水作比,生动写出思情之悠长不尽。这些都是以喻象实现抒情效果的佳作。唐诗还借助喻象写人物。如杜牧《沈下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中唐文人沈亚之,善诗文小说,却一生沉沦不遇。诗人先赞其诗之清,叹其无人能和;又写其旧居荒芜难寻。在梦中,诗人来到沈下贤故居所在的小敷山下,只见一条清流,一弯素月。溪流铮琮作响,仿佛其人之环佩声;素月澄明皎洁,又如其人之衣襟。襟,又有襟怀意。通过巧妙的比喻,诗营造出清廖的梦境,写出沈下贤襟怀的高洁和诗魂的寂寞。杜牧《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以二月初含苞待放、颤袅枝头的豆蔻花来比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小歌女,比喻精妙而不落俗套。武元衡《赠道者》: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在红莲丛中,白莲显得那么高洁脱俗,诗以白莲比白衣少女,见出诗人对女子的神往之情。雍裕之《农家望晴》:白发老翁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以鹤比白发老翁,给人以持久、执着之感,传达出老翁盼望晴天的急切心情。唐诗借助喻象来咏物。如钱栩《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春风暗拆看。

首句从色泽着笔,将未展芭蕉比作冷烛、绿蜡;次句又将其拟人化,比其为芳心未开的少女。末二句进一步作比,没有开展的芭蕉多像一封书札,其中深藏着少女的多少情愫!当春风吹来,芭蕉叶会一点点舒展,就像书札被暗暗拆看一般。新颖巧妙的比喻,是这首诗成为千古流传佳作的主要原因。贺知章《咏柳》诗可谓家喻户晓,尤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句尤为人称道,这新巧的比喻是其主要魅力所在。晚唐起义领袖黄巢《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将满城黄色的菊花想象成带着黄金的盔甲,这一比喻一扫菊花的高洁幽美,赋予菊花以战斗精神,表现出起义领袖的豪情。此外,唐诗还借助喻象表现哲理。无名氏《金缕衣》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诗劝人珍惜青春年华。用花比少年时光,用折花比莫负青春,诗人将一个人生道理化为优美的形象,说得深入人心。尤其无花空折枝的意象,堪令虚度年华者心惊。

唐代如此多的七绝佳作末二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由此可见唐人七绝写法上的一个明显特点。究其原因,七绝篇幅短小,四句二十八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需要高度集中,突出一个意象,以收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的效果。若是抒情,必须写出最动人之处,而情是无形的、抽象的,只有借助优美生动的形象作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传达出情感的丰富性,以打动、感染人的心灵。王昌龄用玉壶冰心表明自己品行的高洁,刘叉以万古刀写胸中之正义感,都是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佳例。至于写景,景物本身就是具体的实在的通过景物唤起人的审美联想最动人、最美之处写出来,就是要发挥想象力,创造一个饱含诗意美的喻象。如李白以银河落九天写庐山瀑布之壮美,白居易用露似真珠月似弓、刘禹锡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状景物的优美。另外,写景七绝若全是实写,则不足以传达出景物的神,必须找一个喻象,使景物生动起来,甚至像人一样活起来。如杜牧《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是一首将比喻、拟人结合起来的好诗。诗将金谷园的落花比作坠楼人,引出绿珠石崇坠楼身亡的故事。在比喻中,传达出诗人对绿珠命运的无限感慨。所以,恰当的喻象不仅仅与本体形似,而且要新鲜、优美,还要饱含情意,才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意境。倘若比喻中还有象征意味,更可以大大拓展诗的内涵和容量。如李白《哭晁卿衡》: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以明月沉于碧海比喻晁衡溺海身亡,

喻象优美,明月又象征着晁衡的高洁品格,短短一首七绝借助比喻、象征传达出诗人对日本友人的深挚情意。

当代诗人也吸取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借助比喻手法,写出优秀作品。如当代诗人星汉《葡萄沟食葡萄》:

周身染绿入冰湖,一饱已贪无再图。

万贯贾儿休傲我,而今满腹是珍珠。

以晶莹的珍珠比葡萄,表现出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其蔑视万贯贾儿的神态呼之欲出。当代诗人钟振振《松花湖》:松花秋水一湖清,四万里山围玉枰。最爱夕阳红湿处,渔船似在火中行。写松花湖秋日的美景,着笔于夕阳时分湖水的美丽。在夕阳照射下,湖面被映成通红一片,渔船就像在火中行走一般。以这一喻象,生动写出夕阳下松花湖的瑰奇景象。当代诗人甑秀容《送别》诗获2002年七夕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二等奖,后二句中的巧喻功不可没。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南国送别,正值春日,暖风拂面,柳叶含烟,一串骊歌已饱含离情。后二句巧妙化用王维《相思》诗意,又结合送别之景,将夕阳比作红豆,将晚霞说成是满天的相思,给人以无比新鲜的艺术享受,且又契合了红豆·相思节这一大赛主题。真是不由人不叫绝!

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人、咏物、说理,在写作七言绝句时,注意把景物、情感提炼到最精巧集中的一点,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创造出奇妙的、饱含情意的、充满诗意美的比喻,诗的意境就会生动完满地呈现出来。今人若能借鉴这一艺术手法,必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七言绝句,为诗苑更添珠贝。

、七言绝句的意境描写

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境”就是境界。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许多可遇不可测、可知与未知的事情诗并不能象散文或小说把这漠无边际的人生世相模仿过来在诗中必有取舍,必有剪裁,必有创造,也就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人生世态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完成上述这些写诗也就进入了意象和意境描写

诗是表达感情的载体,必须写自己内心的激情。作为一介诗人,是把灵魂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奉献给读者。以时代意识激活超常思维,从中获得创作诀窍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新鲜而又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白来到金陵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成千古名作。杜牧来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是千古名句。而乌衣巷,则终于等来了刘禹锡,等来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它们都是从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用心神领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再来看王昌龄《闺怨》,从中领略意象和意境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用简洁而明了的手法把闺中春日上翠楼看到田间小路上柳枝吐绿,万物生翠的情景,触景生情,把闺怨、闺愁,为谁梳妆和孤单的心情用一个字表达出来。意象:、春日、翠楼、杨柳意境: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而蓄势。第三句象是与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用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七言截句就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闺怨在这一点上正是抓住闺中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继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唐代诗人刘方平《月夜》中意象和意境描写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多么好的语言,多么美的意境!散发着盎然的春意,读后令人心醉开头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一片寂静,诗人窗前眺望,只见银白色的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那迷人的月光又把诗人的视线引向了天空,在群星闪耀的夜空中,他看到了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有已横斜。这两句从庭中的月光写到天上的群星,随着视线的转移,画出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意境开阔。在这寥廓的画面中,有月色、星斗、人家,透过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位不眠的诗人。更深人静,诗人为什么不能成眠呢?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原来是春的信息触动了诗人。在夜半更深、万籁俱静之际,突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这虫声驱走了严寒,报导了春回大地。闻虫声,我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仿佛看见了千树梨花。本来是听到唧唧虫声而知春暖,可是诗人却先写感到温暖,再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具体音响来说明春已闯入人间,构思新颖,引人入胜。今夜偏知春意暖,正说明以前没有感到;虫声新透绿窗纱,则说明以前没有听到。偏知是所感受,新透是所闻,一感一闻,相辅相成,把诗的意境和盘托出。读到这里,那早春之夜的美景以及诗人兴奋喜悦的心情都跃然纸上。闻虫声而知春,诗人更难以入眠了。是思念家乡?怀想情人?嗟叹身世?还是什么别的?诗人一概不提,极其宛转含蓄,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首诗描写细腻,刻画传神。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从气候的细微变化中捕捉到春的信息,用平淡无奇的字句,淡淡几笔,即将一片夜景绘出,热情讴歌了那蕴含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生趣横溢,逗人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小诗别开生面,不落俗套。诗人写早春,一般选取的色彩是的,意境是的,往往是阳光灿烂的白天,还多和花草在一起。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以月夜为背景,色彩是淡的,意境是静的,然而淡中有味,静中有动,更见其妙。最后一句宕开一笔,把诗的意境与读者的思绪均宕开了去,激发读者无穷的联想。

好诗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包括作者想象力的丰富,语言的高超,讲究音调和意象的营造,一句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是有的诗形式上太僵硬,过于单调,没有转折,如著名的打油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虽然前面都很单调,但最后一句把整首诗都救活了。

一首诗,要成为好诗,

第一在一切旧事物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东西,要说出一件已经真相大白的事物新的秘密。这里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独一无二地找到和发现别人从未找到和发现的感受,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强调惟一性和独创性。一个诗人比一个哲学家更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写黄鹤楼,崔颢写了,李白就不敢写,只能留下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喟叹。因为李白没有在黄鹤楼这件旧事物上找到新东西,或者说他能找到的崔颢先找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成了千古绝唱,而其他人写黄鹤楼都被崔颢遮蔽了。二是找到新的秘密,用什么样的语言,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这是诗的基本要素,也是一首诗好与坏的重要标准。

第二、读诗是需要瞬间直觉的。读到好诗时,我们常常说眼前一亮,这一亮就是瞬间的直觉,而这直觉只有在遭遇到被重新命名的事物,才能瞬间一亮。就像一个在你很多年的印象里一直灰头土脸的老同事,两年不见突然西装革履,红光满面。你在惊讶的同时在心里快速地完成了对这个老同事的重新定位和命名。平庸的诗总是让人恍恍惚惚,昏昏欲睡。总是让人感觉到他的诗在另外一个同样平庸的诗人的诗集里看过。一写到女人就是花,一写到雨就是泪水,一写到雾就是忧郁,一写到秋天就是落寞。

第三、理念上创新,由于心脏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谓之好读来给人一种瞬间震惊的效果

第四、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祖国,爱人民。诗人的第一件功课,是感悟世界、热爱人类。诗人会把全人类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在诗人的身上,不可或缺的是悲悯情怀、忧患意识。老年杜甫穷困潦倒,犹寻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后世尊之为诗圣的原因。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字里行间,皆是一种伟大的人本情怀,故而诗仙不朽。

第五、诗,一定要写个人内心所独有的东西。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真正伟大的诗歌。即哲学,完美的哲思以意味的东西来感发人、让人看到未来的世界。

诗是诗人内心激情的外在体现。诗是火,是岩浆!内心种种激情的冲突,总有一种激情战胜理智,最终不得不拿起笔来,只有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文学经典。真正的诗人,博学审问,仰天俯地,胸怀广阔的宇宙。作品是为新时代的号角,体现时代的风貌、 引领时代风气,针砭时弊,以天下为己任

2018.12.26 写于清心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6) 查看   收藏(1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