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一个对仗的话题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12-28 20:23   点击:2121   评论:2  
五绝 以诗代序
遇事要知因,贵应多问询。问而如未答,也见不堪陈。
——下文因诗友的问询而起。写传统诗,总会遇到如何既尊重格式又有利于表达的问题。这个话题就是这样的。

一个对仗的话题

——复道和一诗友在拙作《七律·纪念毛泽东诞辰》下问对仗

 

道和一诗友问:2018-12-27 12:25

自从马列传中国,多少追求赠北风”。诗意平中见奇,只是对仗可工?或是另有考究?不解,望先生指教一、二!多谢!

 

huge回复:2018-12-27 20:40

这个问题提得好,说到了对仗的痛楚。对仗除了工对很讲究,宽对的讲究也不少。唯大多重视工对,又以为非此不可,总好在工对里摸技巧,习惯成自然,审美也随之固化,也就不重视宽对了,甚至以为宽对是次级的能力。

其实,会工对,才会宽对。工对用起来得心应手,宽对才灵活机动,并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因为学不好工对才用起了宽对。学对仗从宽对起,是学不好对仗的。学对仗就是要严格地从工对开始学,等学明白了,而且要到了随时就能组织出工对的句子,再去领会宽对。

这里尚不知朋友信不信我说的话,可以到本人的诗栏里,或文章里去看本人写的诗,猜一猜本人是怎么用对仗的,看看这个人会不会用工对,又是什么时候用工对,什么时候用宽对的,甚至什么时候又出现对与不对的,到时朋友定会有自己的判断。

说回来,如果仅仅把宽对领会成,走向工对而走不成的一种无奈做法,这时的宽对在艺术上也没有实际意义,毕竟是能力的局限。

宽对是无法用工对进行准确表达时的,一种灵活运用对仗的方式。首先是,要分清宽对与工对的界限,尽管尚没有统一的共识。我把工对定义为“形义都完全相对的对子”。除此之外,即便有可能是工对,也划入宽对,这对理解对仗更有操作意义。

对仗不都是“苍天”对“大地”,“无穷”对“有限”,“不闻”对“却看”,“未知”对“已识”,“冬去”对“春来”,“缠绵”对“苦楚”,等等这种极工的一类,也有“无数”对“几多”,“豪情”对“志向”,“河边”对“晚上”,这些以意思为主的对法,甚至也包括不考虑这些就以固语对固语的对法,如“出生入死”对“不怕牺牲”,或对“地覆天翻”。

更有“寻常”对“过往”、对“七十”的对法,以及完全不考虑意思,只从字词谐音、构成等出发的对法,如“十载”对“迁居”,“丝缕”对“多少”、对“万千”,等等这些巧借任何方式来对仗的方法。

同时,这之外还有交叉对,隔句对等情形。对仗的方法的确是不一而足,也没有一定之规,唯不能不得法。

关于对仗,因为各种情形都有,所以是说起来复杂,实际用起来并不复杂。问题往往在于,因为说起来不可能都说全,也无从说全,就往往会让初学者一头雾水。

其实,这何止初学者,有人学了一辈子,也不明白对仗是怎么回事。深究起来,不过是钻进工对里出不来了,像那些稍宽一点,或本就是各种借用法得来的工对,理解起来都会因为囿于“工对”的概念,而不得自拔。

所以,对仗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写格律诗的技巧,离开了实践去谈就不可能谈清,即使要谈,再细也逃不出大概,总有谈不到还以为例外的情形。

就拿“自从”二字来看,如果对“来至”是形义上的工对,对“此后”则是意思上的工对,却是形式上的宽对。像“自从”对“此后”这般,又因为词性和用法都不一致,把这看做工对或宽对似乎都有理由。

换个角度说,如果不想纠缠概念,只为弄清楚怎么用对仗,未必要计较具体是“工对”还是“宽对”的称谓,毕竟这还只是一般的知识,懂得大概便是足矣,待熟能生巧以后,好多疑问会不攻自破,而且到回过头来再细细咀嚼,特别是不囿于哪一家哪一言而注重从古人实践中寻找答案,就更科学。事实上,对仗的运用,只要大体能对上,就在格律的要求范围内。

况且,不考虑历史科举制度的影响,律诗有不嵌入对仗的,有对仗位置灵活的,有数量不等的,如何处理这些,都关乎对仗的具体运用和宽严的掌控,并非一定要按部就班,掉入所谓“死规凿”的坑里。

说到底,对仗的运用不仅是格式所需,更在于诗的意趣和趣味。对仗谨严适于严肃与铿锵感,对仗宽松适于变化与张弛,总体上都要靠考虑表达本身的需要。

这样说,等于没说,因为对仗能力如果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怎么能知道什么表达需要什么样的对仗呢?

这就说明,对仗的运用,比如说“怎么才算对起来”,绝对不能没有技巧上的依据。这个依据,除了简单的声调、词汇、语法这些基本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功能的破 解能力。

可是,这样一说又会吓到很多人。其实莫必。对仗运用的根本,就是以什么样的观念从古人那里学到经验,从而以什么样的观念观点来看对仗问题。这里既有知学本身的问题,也有站在什么角度进行实践的问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可以用来谈对仗,就是不能用来指挥怎么具体运用对仗。

一个人如果明白这些,只要有最基本的知学和对古人写诗充分的观察,对他如何运用对仗也就足够了,无非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

独最怕的是,他站在了成见或偏见上,这时他就剩下了纸上谈兵,以及在“死规凿”里运用对仗,进而还以井底之蛙的面目看井外的一切都是不是。于是,他所处的局面就永远是写诗指挥人,而不是人指挥写诗。

相反,另一个极端则是瞎胡来,表面上是人指挥写诗,其实无不是浅尝辄止,如同一窍不通,这无论如何都是写格律诗要坚决避免的。

简而言之,不管怎样,对仗的运用不能影响诗的吟咏,也就是听读起来得有格律诗的特点和明显色彩。听读起来有不和谐感,对作者而言,再自以为多么恰当的对仗都是“老鼠屎”。当然,如果没有对仗感,一下子不仅能看出来,也能听读出来。只要保证视觉上、听读上有对仗感,一般来说,这时的对仗就是合适的,不过带着固守的观念意识来看待对仗,还是要除外。

拙诗里头,采取的是先说“自从”,后以“多少”来对,这是一种借对,是借形式来对,是构词形式上的工对,意思上的宽对,而且也考虑了颔联的对仗效果,以及对这个颈联的影响。

当然,这一对,也有其它方法。比如“自从”与“何至”,“一从”与“数度”,“既然”与“怎又”,“为何”与“却又”等等,读一读便知道,哪个更符合诗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态度和意趣。

以上既是对朋友问题的回复,也是沟通和切磋,不一定准确,但算得上个人写诗经验之谈,至于说得怎样,朋友定夺。以诗代语,----

都说水东流,南行何不周。若能归大海,岂可上微愁。

直线空言艺,弯弓好射鸠。制宜方制事,智者法无囚。

(原址: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5584&works_id=1597452

 

【赘语】说对仗,一般适宜泛泛且罗列地谈,分析也仅适宜点到为止,但凡谈对仗也都是这么谈的。不过,这还只是对一般知识介绍性的谈法,由初学者谈,或向初学者谈,都很适合,关乎细密的实践时,这些便不复用场。

一般知识是用来理解问题的,不是用来解释问题的。凡一般知识能解释的问题,本不是问题,而是个别人的问题。解释问题需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总是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这就犹如学书法。法贴上的知识和基本功是用来学习和理解书法的,一旦书法上的什么问题都用这来解释,其书法也就学死了。书法有入贴与出贴之说,出贴就是出乎某一具体的知识与基本功之外,又不失基本功而永远在法度之内。知识和基本功都是梯子,是工具而不是负担和包袱,人不能总在梯子上玩,要有所上升和到达,又不忘记从哪里来的,且能上能下,这就是法度。超出这些就是或荒谬或极端的想法和解释,乃至做法。诗的格律,包括对仗,也是这么回事,没有此外什么玄而又玄的讲法。

由于诗友问的是拙诗中一个对子的因果,涉及创作过程中具体的运用思路及其来龙去脉,这才是问到了对仗的要害,也是具体实践的要害。

很多人不是看不到这种情况,而是视而不见,道和一诗友则提了出来,很让人钦佩。为这样的诗友赞,看得出进取之心,也催人进取!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4) 查看   收藏(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