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几点基本认识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12-16 14:38   点击:1145   评论:3  
七绝 以诗代序
有何认识有何为,思想关乎大问题。纵是群群千里马,不明路向枉跻跻。
——以下是对诗友留言的回复,谈到的多是认识问题,摘来搁此。

几点基本认识

 

一、诗的选韵

1、复黄了[黄春生]在拙文《写诗与“打铁自身硬”跟诗

朋友诗性大发,又于这么窄的韵,且反复坚持,佩服!谈谈本人写诗感受:

咏吟择韵岂无分,费尽心机十二文。苦想冥思挠阔步,翻来覆去迈群坟。

为人做事如偏此,化吉生凶怎树勋。诗起三行应识窄,不跟犄角较牛筋。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7263   2018-11-29 15:49

2、再复黄了[黄春生]在拙文《写诗与“打铁自身硬”下跟诗

跟着朋友兴致,再试一首,窄韵可玩,却伤费脑力。---

风风雨雨总殷勤,白发千根岁月熏。绿水青山新洗日,红披锦绶旧成闻。

前潮拍岸重重雾,后浪翻江处处云。未等洪流都到海,人生谢幕已纷纷。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7263 2018-11-29 16:08

3、复马秀兰在拙作《五律北风下感松柏气魄》下留诗

马姐此诗感觉有太多笔下痕迹,也就不觉自然。上阕,“崖壁俏梅婷, 松涛柏毅青。溯风萧瑟舞,冷雨雪霜聆。”“俏”与“婷”重义,且“婷”多连绵使用,不便单用。“毅”、“青”都想说,就不凝练,且“松涛”与“柏毅”也不顺。“萧瑟”为拟声词,表凄凉,似不好与“舞”搭配,也不好借为“箫瑟”来与“雪霜”对。同样,“溯风”不等于“朔风”,也就不好对“冷雨”,是结构对不上。还有“聆”,此处不好解释。

下阕,“岁月催人老,光阴似箭形。枯荣随四季,一岁一芳龄。”颈联因有明显对仗想法,“形”是名词,就与“老”不相称。末联语句无妨,意思上除了找不到与全诗契合处,则又显得无奈而强词夺理,主要是“芳”与“枯荣”之间不能顺理成章,也就无法水到渠成。

从末联看,全诗是说枯荣的,除了颈联,前四句与此还无法联 系起来。同时,用青韵,好多字并不是很好用,选择余地就不大,如果思路不开,只重具体语义,就不免留下捉字痕迹。这时就需要在表达上面,给语义拓开一个相对较大的区间,以方便韵脚字的选择,也就是把思路打开。说几句:

吟诗慎九青,择韵莫贪形。看似寻常字,终为窄憋经。

合观多固语,单看尽幽灵。若使堪其用,还须分渭泾。

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5584&works_id=1584929   2018-12-14 23:45

二、诗的格式

1、复湖边小镇在拙文《从莺啼序看传统诗词创作七》下留言

谢谢朋友。从创作看,一个词调,至于韵多少,应以最少的范词为基本,这样也就不会迷茫。任何事物的格式,都不会超越形式本身,仅仅起到的是一般规则的作用。-----

博大精深者,悠悠传统诗。一招和一式,最是不该痴。

恰似铺棋子,又如分泳池。几条规则事,至顶算初知。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9161  2018-12-14 15:37

2、复酬笔道在拙文《从莺啼序看传统诗词创作七》下留言

对形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进而有能力透过形式而把重点深入下去,以达到一方面保证不受形式掣肘而影响创作,一方面又保证不脱离形式而变得不伦不类。----

欲谙传统诗,形式要先知。做事轻规则,将来悔已迟。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9161   2018-12-14 15:43

三、诗的读音

复王树昌在拙文《关于旧韵诗的听读和写旧韵诗》下问询

请王老师不要多想,“用什么时期的语音‘写’就用什么时期的语音‘读’!否则就可能不流畅不押韵。’错在哪里?”不能这么问,也实在没法这么问,就如同问一个人和他的影子有什么错一样,这个问题不成立。这里没有对错,时空在变,条件在变,各种环境和局限也在变,更主要的是参照在变。

在一定的情况下,影子变化不代表人变化,这之间可以推断,却不可判断正误。同样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说人是什么样,影子就是什么样,但不能把推断用于不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变化了的情况。

文字作为语音的记录符号,从二者的历史稳定性看,读音就犹如文字的影子,古人怎么见识就怎么读,然而今人见识的文字有的能够推断出从前的读音,有的则完全不可能了,又怎么办?即便是从前的读音,古人听读和谐,今人听读不和谐怎么办?这就需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该灵活对待,该妥协一下的,还是退一步好。

这里没有对错问题,只有认识和观念问题。所以本文也是先给予肯定,然后才指出了相关的认识和理解方面。

如开头说:“觉得二位说得都有道理,应是那么回事,也就很科学,可惜历史旧账非要翻出来,这就成了一堆糊涂账,当今哪个人也几乎说不清。”

然后才指出:‘总带有对“押韵”二字的现成理解模式,以为非得拿耳朵嘴巴衡量不可,那么就一定认为,今人读旧韵诗就必须按照古人怎么读,今人就怎么读,也就是“否则就可能不流畅不押韵”’。

认识和观念是影响欣赏和评价的审美基础,欣赏和评价只能反作用于认识和观念。认识和观念停止在哪里,审美就停止在哪里,认识和观念进步,审美就跟着进步。这个道理是唯物主义理论最终认识的结果,即基本知识,是不宜怀疑和争论的,我也是从这里出发,来看待和阐述的这些问题。诌几句,以诗代语,并致诗礼:

艺术缘何名创作,天将审美赐人间。为从美丑观天下,须把零和思想删。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8028  2018-11-28 23:59

四、诗的用语

复渔阳刘五在拙文《关于旧韵诗的听读和写旧韵诗》下留言

朋友好。拙见:“汀茫久矣”类作为玩笑,或有特定语境,入诗未尝不可,泛泛入诗,不可否认,便有故弄玄虚之嫌。什么人,什么时候,以故弄玄虚写诗都是恶习,不可鱼目混珠。--

世道何奇怪,有人生事哉。为求惊地语,异想诈天开。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8028  2018-11-29 08:13

五、诗的美

复游龙戏凤在拙文《写诗与诗的自省》下留言

朋友所关注的地方很让人高兴,这说明了对诗的理解倾向。写诗不是走道不问路,自顾自地摆八字或走猫步,而是要知道到底要干什么,到哪里去,怎么样才对得起人这双脚。谢谢朋友会心。---

历世长和短,人生只一回。坐行无显摆,起卧见栽培。

春夏知繁茂,秋冬察靡颓。居能明所得,出亦识依偎。

http://www.52shici.com/space.php?mem_id=5584  2018-12-03 12:20

六、诗的禁锢

1、复酬笔道在拙文《关于旧韵诗的听读和写旧韵诗》下留言

“奉古而贬今者,失掉了蓬勃的生长与活生生的时代。”朋友这样的认识很可贵,不是说一重视传承,老祖宗的东西就什么都停止了在过去,而认识不到传统内在的发展和与现在的联 系,以及今后向哪里的问题。

比如,文化遗产的继承,不仅仅在保留,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推广和传播,而是要坚持同时探知它的深远文化影响并把这发扬光大,对糟粕部分还是要坚决剔除,这才能既保证民族传统的根,又保证吐故纳新,永远进步。诗也是同理。据时下,道几句:

吾辈要知根,图求不忘恩。先宗三万代,后嗣一条魂。

家国常思祖,官民莫失痕。今朝登富路,大道岂无尊。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8028   2018-11-30 14:56

2、复酬笔道在拙文《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二》下留言

任何禁锢都离不开牢狱似的作为,行为和思想上的禁锢也是这样,其根本就是出在一个人抱有什么样的观念。人是观念的产物,最终也是观念的创造者、维护者、俘虏或受害者。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观念,其实并不好说。----

为人何不易?总是面将来。将来难直识,非聪无洞开。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9239   2018-12-14 15:51

3、复酬笔道在拙文《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三》下留言

朋友说的有一定道理。先人总是后人的梯子,既不能盲目否定而寻求标新立异的痛快,也不可囫囵吞枣似的照搬和不加分辨地全信。----

一日一今天,朝朝昨日前。若无频昨日,何有祖宗先。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9544  2018-12-14 16:06

七、诗的比赛

1、复树阴照水在拙文《从莺啼序看传统诗词创作六》下留言

朋友很关心“擂台”,我倒建议朋友看得更远些。---

人瞄打擂台,心欲出头来。中有虫蠕动,输赢都是哀。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8855  2018-12-14 22:55

2、复树阴照水在拙文《从莺啼序看传统诗词创作六》下留言

朋友对格律的看法,还处于现象判断,或受环境影响。近体诗用平韵,是历史使然,沿袭至今,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叫实事求是。

如想用仄韵,且让声调全面成为格律体,就把平韵脚改为仄韵,把白脚改为平声,也就成了“仄韵格律诗”,至于叫不叫格律诗,又有什么关系?即便跟历史比还叫“古风”,或站在现在就叫“仄韵格律诗”,这只是称谓问题,算不上该纠结的东西。该纠结的永远是,让诗不管怎样写出来都能实现很好的表达。

又说到“擂台”,只有目光不远,才会老瞄着它,且心里痒痒,如同臭棋篓子看臭棋篓子下棋,就老想参与和说三道四,甚至不掐起来都不过瘾。

这里面有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问题,不同界别,有不同的目光,基本是牛是牛,琴是琴,掺乎起来便很难说清。

什么事要想做好,要想进步,就不能不时刻反思这里面的界别问题。以诗代语,---

纵然水有浊和清,不可心无分子明。事乱从来难乱本,剥离混杂见澄莹。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8855  2018-12-14 23:12

八、诗与简化字

复酬笔道在拙文《近体诗格律探究与试解四》下留言

朋友指出,“现时提出恢复旧体繁体字的声音也有,一种认识为书写书法漂亮,应在技巧的方面欣赏,而仅仅空自的欣赏与八股文的科考何异。”应该说,这是有见地的。

文字简化是不可逆的总的趋势,文字的厚度不在皮形而在根上。文字的根是时代使然,是记录形式与实用性的结合,二者互为表里,忽视实用性而谈记录形式便没有意义,借某种实用性而对记录形式想当然,也非科学。

文字是语言实用的结果,也是自身实用性发展的结果,既是伴随有声语言而来的一种现象,也是自身具有记录性的本质使然。本质和现象有时是同质的,有时是不同质的,汉文字的厚度就在这种同质与不同质的变化之中。

从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字,哪一阶段的记录形式都是汉文字厚度的一部分,任何盲人摸象的做法和念想都是片面的。

艺术也有自己的厚度,这种厚度只能越来越丰富,绝不会相反。用文字反映艺术,或用艺术反映文字,都是对各自厚度的相互结合,做不到这样的结合唯有从创作者自身找原因,而不能嫁祸于创作的对象,更不能因此推而广之向社会提出任何不合唯物主义的要求。

比如书法,用简化字写不来,可以用繁体字,乃至用任一时期的记录文字,这属于个人创作习惯、理念及其行为,无可厚非,就是不能否定用简化字写书法,不能开倒车。同样,写诗也可以这么做,但要认识到,诗并不是什么视觉艺术,而是听读艺术,非得用甲骨文写出来,算不算闹笑话,扪心可知。

我这个人既写书法,也写诗,有自己深深的实践体会,这方面还是上当不了的,也就从不人云亦云,故对朋友指出的现象总是深恶痛绝的,也对朋友的认识和态度表示推崇。------

空气堪流动,周遭才起风。无端生事者,不过揣蛔虫。

有贼居心眼,何妨做鬼功。盲人如摸象,个个以为聪。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209729  2018-12-16 12:22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