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无想思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5-09-22
  • 最近登录:2024-04-14
  • 粉丝人数:7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李清照的回廊-----罗姆巴赫的密释学系列4

无想思 发布于2018-12-09 05:01   点击:1603   评论:1  
本文发表于南京诗词学会,主要介绍现象学和现象诗学。将陆续用实名发表
李清照的回廊-----罗姆巴赫的密释学系列
                  张宁海

     建筑是体量最大的人造物体。现代技术出现以前,世界几乎除了自然就是建筑。建筑应该比诗词古老。而且建筑本身就有艺术的特质。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艺术必然对诗词产生巨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篇著名的现象学的学术论文《建·居·思》。文章劈头就问:

       何为定居?
       建造何以属于定居?

    同时海德格尔提醒读者,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学思想,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将建造追溯到万物之所属的那个领域。人存在于大地之上。现在我试着用最简短的语句回答海德格尔的问题:
   建造达成定居,定居是安置,即人存在于大地之上。建造是一个过程发生,建造过程本身也被安置,也存在于大地之上,所以建造属于定居。
   如此语义重复的回答有什么意义呢?有,因为现象学所谓的意义和语言学里面的语义是不同的。必须“诊断和治疗”。这的确是学习现象学的一个难点。而困难的事情往往是有价值的事情。格律诗词也是一个建造的过程发生,所以也是一个定居,也是一个建·居·思的过程。建居思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场所精神”。这对以下两节的叙述非常有价值。因为格律诗词的创作中,特别是词的创作中“场所”不是写它的实景,而是写场所的“意义”。下面将用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词学家叶嘉莹的学说阐释这个问题。
    建造是一个符号。意义“不在场”的时候需要符号。一位业界人士出现在某个社交场合,开一辆好一点的车子,穿戴配饰适当名牌还是需要的。因为此时他的财富不在场。需要好车名牌这个符号“意义”他的财富。这样有助于扩大他的人脉,原本不相识的人也会有和他交往的意愿。此时名牌这个符号会产生“衍义”,成为另外一个符号----一个“商业邀约”。
     现在这位业界人士需要装修他的别墅了。他的意愿是将别墅装修的如阿里巴巴酒店般的金碧辉煌。那我就会对他说:别墅就是您的财富,它是在场的。装修不需要再强调财富的意义。装修应该表达不在场意义,您的气质,修养,文化。表达这些也是所用不菲的,也间接的表达了财富。这样一次装修表达了财富和文化两方面的意义,这才是高价值的。如果他同意了我的观点,我会建议参观他的花园,和他随意的交谈,以了解他的性情,爱好,宗教信仰等。甚至会找机会和他的管家,女佣了解主人的脾气,秉性。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别墅周围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初步的设计方案。
   建筑是有诗意的,建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表达诗意的过程。建筑不仅仅有物质意义,而是人存在于大地之上。建造的意义在于和谐场所的整体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诗词也处在这个环境之中,那么写词怎么让意义在场不在场呢?下面请先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说。
      梁思成(1901年-1972年)建筑学家。清朝著名维新派人物,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其诗“三山寻五帝,百越探三皇,南中隐大荒”。梁思成先入清华学校,继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成归国后,在抗战前后的艰难岁月里,考察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读通了古建筑“天书”宋朝的《营造法式》。之后主持设计了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建筑。
    梁思成把建筑看成一个“文本”。构成建筑的一角一勾一砖一瓦都是符号。这些符号都含有民族文化的基因。称“秦砖汉瓦”。中国建筑有自己的传统架构(不是结构)。这些符号,文本,架构不仅仅产生了“建筑文法”也产生了文化。(参见梁思成《大拙至美》)
    中国古典建筑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框架结构”。建筑的主体是梁柱椽檩等组成的框架,所有的墙壁都可以不是“承重墙”。而西方的古典建筑的特征是石头“承重墙”结构(不是架构)。中国的架构式建筑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性。各厅室可以灵活安排。各个方向都可以开门开窗,可以栏转廊回,方便的和其他建筑相连。最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宽宏叙事”。民间的四合院,皇帝的紫禁城。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西方是在钢铁用于建筑结构以后,框架结构才成为主流。哪怕是西方后现代主义也是中国古典框架式结构的后续。这甚至分别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性。
西方文化的特色是“高宏叙事”。因为承重墙建筑结构向四围连通受到约束。向上连通必然成为趋势。教堂和寺院的尖顶升入天空。向上去的哲学含义是和神沟通。所以西方文化宗教色彩非常浓厚。中国建筑向上去的欲望不是那么强烈。就是向上也是屋顶四角向上翘起。“宏大的向上”,非牛角尖的向上。
 
屈原·天问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工,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安当?东南何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和所沓?
 
     天是由生在地上的八根柱子支撑的。中国建筑的“大屋顶”就代表天,称“穹顶”。天问能当一部“建筑现象学专著”读,相信读过楚辞的会赞成这个说法。
向四围连通的哲学含义是人与人的沟通。仁,二人为仁,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仁。在中国是儒学而不是神学占主导地位,这一点也不奇怪。禅宗就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
   

七绝·有巢氏

洞阙无遮被兽欺,
见习鸦鹊树安居。
千灵万物何为首?
造罢悬巢想造梯。


    诗可以这样写。而有巢的主要功能还是防止水患。上古人穴居在山上。《易经》:上古穴居而野处。巢大约是窑洞之类的建筑。巢的本意是地穴。《孟子》:下着为巢,上者为营窟。营窟就是许多巢穴集中的分布在一个较高的区域内。那南方或平原地区地下水位高,不能造窑洞。就只有向雅雀学习了。即便在北方只种山地收成也不高,到平川去是必然趋势。那雨季洪水来了怎么办?巢不是要被冲毁吗?这时候中国古代的建筑现象学《风水》就成为一门学问了,很简单------- 依山傍水建“鸟巢”,既防水也防兽,但必须带梯子。大禹治水应该是“三过家梯而不上”。所以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没有“诺亚方舟”这个东西。中国人不靠上帝的“方舟”拯救,靠“建筑现象学”自己救自己。所以连中国的神都是世俗的。
     建筑是体量最大的人造物体。现代技术出现以前,世界几乎除了自然就是建筑。建筑应该比诗词古老。而且建筑本身就有艺术的特质。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艺术必然对诗词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建筑的架构当然也会对诗词的架构产生巨大的影响。“鸟巢”还蕴含了人生哲理和时空哲学。诗人就住在建筑里,他们的诗词必定也闪烁着哲人的灵光。实际上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思想的发端,建筑学是重要的领域。(参见[英]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梁思成“建筑是文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界。
    在建筑学界,梁思成主张中国文化应该融入现代建筑。不是到处搞“大屋顶”。而是让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意境体现在现代建筑之中。让现代建筑充满中国气派,中国的诗意。现在中国的建筑是向世界开放的。西方的建筑师把他们的设计带到中国,无不注意吸收中国的“建筑文法”,而不是把哥特式建筑,东正教建筑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当你看过梁思成对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案论证,掩卷短思,也会感慨梁思成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

    萧默·清华大学建筑史博士,敦煌学专家。中外建筑的比较学专家。师从梁思成。
萧默比较中外各类建筑的文化特质,研究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他在《建筑的意境》一书中仔细的构图比较了中外各种建筑的高度和幅度。认为古代西方的建筑的意义在于“神”。中国的古代建筑的意义在于“礼”。故宫布局的纵横铺开,没有过高的建筑是为了彰显“礼”。平稳,庄严,壮阔。皇权的等级秩序。四合院等民宅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矩。他的老师梁思成强调建筑对文化的影响。按传统观点当然文化统御建筑。笔者认为在远古建筑影响文化多一些。到现在文化影响建筑多一些。这里有一个结构和解构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乐府等到唐代架构成律诗。宋以后开始解构,一直解构成白话诗。解构不是一个贬义词,白话诗写得好也很不容易。写好白话诗也需要借鉴古典诗词。
    在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说各种建筑的意境,这对于我们写诗应该有助益。能够归化复原事情发生时的场景和意境。表达在场不在场的意义。笔者举例说明。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一句非常关键。一般的解释是: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这样的解释没有什么错。但是缺少意境。寻寻觅觅,在那里寻寻觅觅?那么必定是在某一空间里面找。饮酒,将息,窗儿,黄花堆积,那一定是一个带园子的住宅。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那园子不会太小。有了这些“意象”我们就可以复原场景了。悲悲戚戚不是在找东西,而是一种情绪。那么家中什么地方最容易产生寻寻觅觅又悲悲戚戚的情绪呢?萧默在《建筑的意境》中说到,建筑有“灰色”地带。灰色地带会带给人“灰色”的情绪。据此可知。完全空旷的地带“晚来风急,那属于“黑色地带”,女子应该产生害怕的情绪。在室内“三杯两杯淡酒”那不是寻寻觅觅。只有半空旷半室内的地方才是灰色地带。而且这个灰色地带应该有一段路程供作者“寻寻觅觅”。这个灰色地带应该是回廊。作者走向室内时经过回廊,幽暗的光线,回转的栏杆外是黑色的空旷,乍暖还寒的气候,稍有些紧张恐惧。联想起当时的处境,作者犹如在坎坎坷坷,左右局促,寻寻觅觅。怎不叫人感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回到室内,三杯两杯淡酒,心情有所平复。可是雁鸣让人把目光投向窗外,菊满地,尽憔悴,雁飞过,似相识,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我是怎么从黄昏熬到天黑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加上场景才体会到诗写的一波三折,见功力。这样的叙述未必有什么意境。但是做为对作品的解释应该算讲清楚了。意境还是应该回到原词里面去再找!你想写词的时候把握场景的意境吗?看看这些建筑艺术的书还是必要的。当然建筑的灰色地带不限于回廊,黑夜白昼感觉也不一样。此为思路,这样的一波三折式的写词未必不可以是套路。没有建筑的场合也可以写。山水常有柳暗花明,谁人能将灰蒙写成恢弘?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思维现象。现象学是研究思维现象的哲学。可以这么说,李清照是中国最早的“现象派诗人”,而且是婉约派的“建筑现象学”大师。下面这首词是笔者学步李清照。
 
声声慢·失落·秋山行女图(词林正韵·入声韵)

盘盘曲曲,
汨汨潺潺,离离瑟瑟郁郁
水漫山桓,斯僻柔生涓续。
心高自行涉走,已蹒跚,黯然含掬。
纵有怯,莫与咽哪处,暖乡怜玉?

瀑涧斜行折欲。
廻急涨,不堪浅深情促。
洌洌清清,似影柳羞桃恧。
阶间小吁力气,意难平,敢挡往复?
落满地,看枫叶,红换旧绿

    笔者的这首词肯定比不上李清照。而差在那里呢?差在李清照是“写思维”。写建筑环境中发生思维的过程,写情绪,写室内,室外,回廊,野地不同场景中不同“梯度”的情绪,而不直接写建筑环境。笔者是“写存在”,写环境,写发生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发生思维的过程。有看头没想头。所以应该象李清照这样写词才对。领会恩格斯讲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在场不在场的关系呢?邯郸学步也并非易事。下一节将由叶嘉莹教授做更为详尽的阐释。现象学的解答,思维与存在的解答。以及笔者的这首词应该如何修改。
    叶嘉莹教授是著名的诗学教育家,1924年生于北京。旅加华人。获中华之光年度人物奖。“叶嘉莹教授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合,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叶嘉莹教授的名著是《人间词话七讲》。
     叶教授开宗明义的说,她使用的是西方意识批评理论(Criticis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批评理论和现象学密切相关。如胡塞尔的“意向性”和梅格庞蒂的“知觉性”,海德格尔的建居思。叶教授还“慧眼识鸿蒙”指出王国维用的也是西方理论,而且用的还很皮毛。我也看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实在的没看懂。看了叶教授的七讲,真是叹为观止有茅塞顿开之感。

五绝·T台

怯走邯郸步,哪能舞羽裳。 
学得三分蹙,不画美人妆。


本文节选自拙文《空朦的意域----格律诗词与结构信息论》中国现象诗学的现代学案一章。已经著作权登记,谢绝商业转载。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