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芦苇片语 男  
  • 注册日期:2017-11-09
  • 最近登录:2024-04-09
  • 粉丝人数:13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词零拾:写诗填词让自己写明白了

芦苇片语 发布于2018-11-27 19:38   点击:2304   评论:4  

诗词漫笔:写诗填词让自己写明白了
文:芦苇片语

我自幼喜欢古典文学,读过背过一些古典作品,但是写却是另一回事。通过不断实践地写和填,写诗填词的水平虽然提高不大,但是逐渐让自己写明白了。

一、      明白了怎么读诗词

最初读一些诗词曲赋全凭喜欢,上学时读和背是为了考试,而今自己写并读,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无拘无束,反而明白了一些诵读的规律。

《诗序》上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以看出,诗词是充满情感的,所以要咏歌之,这种“咏歌之”绝不是随意读,而是有着独特的诵读习惯的。高声诵读自己的诗词作品,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情,读出音节,两字或者三字相连要有停顿,上句的末一字要提起,下一句的末一字,要沉吟,特别在一首诗或者词的结尾,要读出其中绵绵不断的情味来。再有不同的情感会有不同的读法,悲壮、豪放、柔婉、掩抑等情绪不一样,读法也不能一样,尤其读自己的作品,更应该如此!

有时读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手足舞蹈,很过瘾呀!

不要小看诵读,是很需要玩味的,读出平仄高低,读出味道,有意思极了!

《登高》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我在读时,读出与众不同的感觉,也明白了此诗的意思。节奏这样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读时,体会这首诗的句法,无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景物描写非常紧凑,并且相当工整。句法,前三联皆为4/3 式,而其上四和下三组合句。这六个组合句都采用那种大小景互衬法,上四为时空恢弘的大景: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下三则是与之衬托的特写小景,既有引发愁绪的景物,也有诗人伤感的自我写照。最后两句是2/5式,上二下五组合句,形成因果句。因为“艰难”,所以苦恨繁了霜鬓;因为“潦倒”,所以新停了浊酒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加强上二后的停顿,增加句中的断裂感,那么诗人抒发内心感慨的情感则不言而喻。

二、明白了诗句之间的关系

古体诗虽然用字有数,但是层次分明,笔墨平均,更能体现古体诗庄重典雅,严整工稳的特点。主要还是体现诗的各句之间的关系是连贯的。起承转合赋予这种关系。

起承之间的连贯性,承转之间的连贯性,转合之间的连贯性,合起之间的连贯性。一首好诗,会成为空灵倏忽、风韵万千的有机体,更是一个整体。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应该注重诗句之间的连贯性,必须是尾首相连,绝句是第二句首连接第一句的尾,第三句首连接第二句尾,第三句尾连接第四句首,第四句则照应前三句。

例如我写的绝句《园林深处》:

                                                临流枕石冬初忘,吟水红鱼日晚听。
                                                       隔断城墙游客语,幽栖绝野入闲庭。

第一句写时间是南方的冬初,水在石头上流过,第二句写水中的鱼在傍晚吟水聆听,第三句虽承转,但连接的是日晚听,听城墙外边游客的话语声,第四句照应前三句,美好的景物都体现在园林深处,达到合的目的。虽然这首诗用了比拟的手法,但是连贯性更能体现一首绝句的完整性。

律诗则是联间的连贯性,写古体诗要有格式,但是能在格式里游刃有余是关键。想达到游刃有余,必须注意格式内的互相,做到联内相承,不管对仗如何,不管上下句叙述角度是相同还是相反,都必须相承。联内上下句不允许去讲两件毫无关系的事。实际上就是诗词的章法要讲求起承转合,首句开篇,起式;联内相承;联间递转;尾句整合,照应全篇。写一首诗,一阕词,首先要考虑到起承转合。

还要有一个明确主题,开始到结束。开始的时候,一般起句能吸引人眼球。来些铺垫,然后转结句,也就是承接句为腰,要站得直,接得上。不要歪歪扭扭。末句要有力。如我曾经发表过的七律《秋苇》:

杆节高耸生清妙,秋暮垂头翘楚吟,

叶吮残阳霞透骨,花呼孤雁雪操琴。

曾经绿浪回波舞,过往烟云厚道心。

沃土归依萦远梦,山河壮丽更雄深。

 

首联写秋苇的特征,高耸逐渐低垂,联内相连,由“高耸”到“低垂”,这是联内的,颔联递进,取芦苇的“资微物”——“叶”、“花”,叶吮吸残阳如彩霞透骨,花招呼断雁似雪弹琴,进一步写芦苇的细节。颈联转折回忆曾经绿浪如波,以此喻人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尾句深化总结,秋苇虽然已经开始枯萎,将回归大地,但是有更远的梦想,孕育明年的芦苇之萌芽。

三、      明白了写诗如画,画中有意象,意象和人的情感分不开

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两位虽然不在一个时代,但是都在说明“平淡诗境”难达成。确实欲造平淡难,平淡是诗歌的一种风格,不同于平庸和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写出,平淡而不失思想,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而不淡,淡而有味。本人认为,天然需要画景加情感而形成意象,让意象有了人的视觉、动作、以及诉诸各种感官,使意象更加鲜明逼真。

例如

杨万里的《舟过谢潭》诗句:“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好山略显笼统,但是一经打上斜阳的光照,也就是人的视觉,一下子鲜活了。

杜甫的《宿江边阁》诗句:“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月翻浪中,则是动作的运用,妙就妙在杜甫将静态的画面写成活动的画面,“点睛欲飞”波光粼粼,月影摇曳,一下子就拉到读者面前。

我们一般读诗都将目光放在唐代,而清代也有好诗。如许绶诗句:“药草行多屐齿香”。人在种药材的田间走多了,连屐齿上沾的泥土都有药材的香气,用人的嗅觉,写得具体动人。

还有汪绎的诗句:“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写农村的饭香是嗅觉,再加上鸡啼,儿孙嬉笑声诉诸听觉,满屋檐的日晒又诉诸触觉,将农村吃饭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写活了。

清代离我们近一些,学习一下还是大有好处的,又如清代一位女诗人写的《听琴》诗:“待月焚银叶,疏香透几层。松风添逸韵,弦脆七条冰。”月亮升起,焚上一缕香,香气缭绕透过几层纱幕,松风送来琴声,脆如冰的乐曲感人。这里有各种感觉的错综交融,将诗中的意象写得如画,美轮美奂。

当然大师们的诗词曲赋中,有很多我们吸取的营养,不再枚举。

下面举一两首我写的诗,尽量学习写如画的意象,再加上人的感觉。

                                               绝句•瓜梦

                             六月香瓜翠玉晶,贪馋童子觑窝棚。

                             几多憨涩酥甜梦,尽碎乡翁喝斥声。

绝句·禅客

钟声悠远岫初晨,禅客吟诗伴月轮。

寺院朝曦台殿寂,白云深处有僧人。

七律·秋思

芦花散尽絮轻纱,如血残阳舫影斜。

水鸟寻欢钻苇荡,孩童玩耍逮青蛙。

青春不再无迟暮,垂老还存有彩霞。

沉寂掌声难复现,桑田沧海驾犁铧。

我学习写诗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是尽量追求突出意向的逼真如画,写一首诗最起码是一幅画面,其中有人的各种感觉,让读者亲身去感受,唤起共鸣。绝对忌讳讲大道理,用议论写诗不会生动感人。清代的论诗家已早有“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之说。王国维的“境界全出”也是说写诗填词必须意象逼真,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一层不隔,有神韵。

分析前人的诗词歌赋的目的就是学习,将理论成图画,将静态成动态,尽量加强色、声、味、触觉等辅助描写,使画面立体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以引读者走进声光色泽逼真的图画之中。

这是我学习写诗填词的一点体会,最大的收获将自己写明白了,不仅仅如此,还有一些一家之言,希望再有机会诉诸读者。

本人的一些体会全是学习而得,也可能是一家之言,原是择而食之,去粗取精,以壮自体,倘不择而食之,言不适己,则易伤身,学习别人,丰富自己,如把酒一醉,何其潇洒。

                         于201811曰27日晚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4)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