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川宁吟草 男  60岁
  • 注册日期:2015-01-17
  • 最近登录:2024-04-03
  • 粉丝人数:4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邻居

川宁吟草 发布于2018-11-18 16:04   点击:1726   评论:2  
     走在大街上,迎面过来一位中年妇女,感觉似曾面熟,心里嘀咕着,这不是我们小区的邻居吗!此时应该对方也看见我了,相互对视着没有言语,各走各的路,很快擦肩而过,一种莫名的,只能心印的那种默契,不可言传了。倘若在小区内相互见到面一般会不以为然,在外踫到还真有点小惊咤了,人就是这么奇怪。
     我自搬进新居入住已有十多年光景了,小区内近二十来栋住宅,有多层的,有小高层的。当拿到新房的那一刻,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兴奋、那么的美异。无论从房屋的结构、大小、层次,还是楼宅的外立墙面、绿化布局、路灯设施等,我都十分得意,与周边小区相比,还算是超前配套。小区里的景观水池、绿化品质、地下车库等人性打造,不失为时尚、宜居、优美等元素叠加起来,而用心用情地去赞美它,统而言之就是赏心悦目。眼前让我觉得只是一些设施陈旧了,而最具亮点的还是那密集的绿化覆盖面积,那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随着时间的推移,长的茂盛无比。从高楼望去,繁茂的绿植物,已遮住多层住宅的四层楼的窗台;不大的景观池,清水随风卷起微微波浪,仿佛吞噬在口中,融化在心里,是那么的沁人心脾;池旁的多种树木花卉映在水面,交织一起如幻影成像,摇曳着美丽的身姿,绽放着迷人的笑容,散发着诱人的馨香;起伏有致的坡形道上如陌路一样,给人的感觉如身临美丽乡村那股寄韵设色,并极神秀,使幸福并快乐的心情,油然而生。我相信居住此处的邻人也会是同样的感受吧。
     然而,我每天至少一次往返在电梯里,只有在此遇上住楼上或楼下的邻人,这才知道我们都是同一单元的住户。那“熟悉”的人,实际上只是谋面而没有说过一句话的那种熟和面孔,住几楼大概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的邻人;也有偶尔遇上的“陌生”人,就是那种很长或很久似见又未见的那种人,我称其为熟悉的陌生人,而恰恰合适不过了,熟人也好,生人也罢,我统统都冠之为“上下楼邻居”。就因为除邻居这层意思以外,彼此就没有任何关系了,才会如此感到冷漠、淡溥、健忘。
     我也有过自作多情的时候,先行一步进入电梯,顺便问一句:“几楼?”对方回复道:“J楼。”我就顺手在电梯数字健上,帮别人按下“J”,就立在那儿,仰着个呆傻似的脑袋,面无任何表情,嘴里默默数着数字了,或想着自己心里谁也不知道的那些事儿。而对方目无旁人似的拨弄着手机,只有那广告**播放着商家产品的声音“一个梦想、二个梦想、三个梦想……”,回荡在狭小的空间里。偶尔兴致高时,我也会主动与邻人搭讪几句,别人是礼貌性的回答一个字或者二个字,这也太吝啬了。说句实话,我也反思过自己,你也别要求别人对你怎么样的答话或是说些什么,人家朝九晚五的工作规律,真的是烦了、倦了、疲了。一大清早,脑子经过一夜的休遣,一出门又要想着今天上班,准备做什么,一些事情的处理,跟谁去说怎么去说;下班后又一路上,满脑子里还装着工作上发生不尽人意的事情,被老板训斥了,或与同事争执了,或被客户奚落了,或者是临下班时间,话说多了,在电梯里就根本不想搭理你那些无聊的问话。
     当然,能说上话的,还是身边带有小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人了。因为,孩子有可爱的、有玩皮的、有逗趣的一面,自然大人之间就有说话的由头了。可乘坐电梯,就那短短的几分钟,又能说什么呢?只能是“孩子几岁了?“这娃带的真好!”等等,尽是些谀舌夸口之话,但你也千万别过分了。或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打着见面或离别的招呼。
     我对住一楼不乘电梯的一位邻老,印象深刻。他七十多岁了,人蛮客气也热情,听口音是南京本地人,有时经过他家门口,传出民族器乐演奏的音乐声音,听说在帮助别人的孩子辅导“笛子独奏”音乐教程。他闲遐时也常常出门散步,那一条黑色的泰迪狗,紧跟其后,摇头摆尾,憨态可掬。有的时候我吃过晩饭后,也有出门走路的习惯,见他在门口,背着手在溜跶呢,我会主动上前与其打招呼说:“吃过了?溜狗啊!”他慢条斯里地答道:“没——有,在等她们回来吃饭。”我知道他是在说她的女儿和女婿。一楼就这两户人家,对门挨着,对于这两家人而言,自然就称不上邻居了,邻老与其老伴单独一户,隔壁女儿女婿另居一户,两户人家进出门自由自在,十分方便。还真不错,适合老人家养老,子女也享个无穷的逸致,独门独户,互不干扰,可惜他要有个外孙或外孙女那才圆满了。试想,有个小宝宝陪伴,在自家两扇大门进进出出,随随便便,不时地呼喊着爷爷奶奶,那他真的别太惬意啦!怎么办呢?说不清楚,那只能归给予命吧!突然又想起了唐朝诗人所作的一首诗,“居处东西接,年颜老少同。能来为伴否,伊上作渔翁。”赠与邻老作一精神上的弥补。
     可能你要问了,我的隔壁是什么人居住。那我可愉快地告诉你,在我的眼里是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儿子,江苏扬州人,两口子在南京读的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安家立业。儿子幼儿时,爷爷奶奶从老家赶过来住在一起,照看孩子,自孩子上学后就未曾见二老了,听说是不习惯住在这里。我掐指一算,有七八年没见着了。这户三口之家,整天忙忙碌碌的,男人很少见人影,就不说他了。女人好像任职某公司,也算是白领了。我与她和她的儿子也是难得一见,但姓啥叫啥也没问过,也就无从知晓了。反过来人家也未必知道我姓啥名啥的,再说我也没主动介绍过自己,还是保持着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未尝不可。她儿子自读高一后,几乎每天晚上,我坐在家里看电视,每到一个特定时间里,就清晰听到门外“咚”的一声关门声,知道是她和她儿子回来了。去年中考后,曾在电梯里与她闲聊过几句,知道其儿子在河西新城某高校的附属中学读高一了,每天一大早送儿子去学校,晚上9点半又去学校,把儿子接回家。还说后年就要高考了,大人辛苦点也没什么。我又好奇地问她:“你儿子非常用功!现在孩子读书真的是辛苦!”她自信满满地说:“我觉的还行啊!”简单的一句回答,我察觉到她儿子是读书的料,猜想该是学霸类型的。我偶尔也与她儿子一同乘坐过电梯,想起他在十年前屁颠屁颠地跟着她妈妈后面的情景,跑上跑下。如今她儿子已经长大成帅小伙了,可能读书精力花的太多,与他交流有点吃力了,好像答非所问,还有些腼腆害羞。
     “低头不见抬头见”这句俗话,一般寓于人与人之间的处事态度或方式方法,用于邻居相处则是更加实际、直观、易懂了。过去在此居住的邻居,没住上一二年,为了孩子上学搬走了;有的家庭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没住多久也搬走了,一个个都不知去了何处。所以说,邻居常换再正常不过了,我又要自做自受地重新去认识,去发掘什么。当新邻居来时,装修的噪杂声和电梯里的灰尘也随之扑面袭来。当然也包含租房的房客,多数为长期合租房的打工妹或务工仔,少量的拆迁户以整租房的方式在此过渡生活。
     因此,邻居们为了生计,就这么不停地折腾着、奔竞着、劳碌着,快乐并痛着地生活。邻里关系已不能与几十年前同日而语了。兴怀那时互相窜门,互相照应,互相聊天,邻居大门敞开着,无拘无束,没有什么防范,没有什么“隐私”可窥见。窃以为,人心里亮堂了,尘间也就亮堂;人类简单,世界也就简单了。而现在邻里关系,不知从何时起,变的那么巧诈虚伪、傲慢势力、猜疑忌妒了。“远亲不如近邻”之距离感的哲理,已经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可能是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户籍制度的大力推进、人员密集而频繁的流动,等等,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使然,微妙之变化很难说个清楚,也无必要去说清楚。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