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议诗兼谈笔力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10-31 22:12   点击:1260   评论:5  
五绝 以诗代序
日加分秒时,读点圣贤知。久则成习性,能通无不诗。
——以下是读了凌云竹诗友的诗作《品秋》而形成的互动。
原址: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94381&works_id=1545910

议诗兼谈笔力

 

一、原稿:秋画 文/凌云竹

无边绿叶染红黄,不尽清波映碧光。地北天南人汇聚,金鞭溪里沐秋阳。

huge评论凌云竹2018-10-28 22:10

虽觉得朋友这首诗味道有了,然意思却不甚深刻,究来或许是过于泛泛,全是广角,焦点不够凝聚,且上下联也乏跌宕感,学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凌云竹跟评:2018-10-28 22:20

谢谢先生点拨!我学学再改!

二、改稿:秋画 文/凌云竹

无边绿叶染红黄,不尽清波映碧光。尤有一鲵溪里卧,自由自在享秋阳。

huge跟评:2018-10-29 23:56

建议朋友趁这个季节,找个实景再仔细从各方面观察一下。

三、改稿:秋画 文/凌云竹

无边绿叶染红黄,不尽清波映碧光。愿化丹青神妙手,摘云蘸水画秋阳。

凌云竹跟评:2018-10-30 13:15

谢谢先生鼓励!此诗是在景区游览后随感而发,修改两次未能写好,实因笔力不逮!

四、拙 议

huge跟评:2018-10-31 21:52

见朋友这样改诗,包括这样的体会,总觉得还是再跟朋友交流一下好,会与这首诗有关系,也与以前的沟通有关联。

要说的是,朋友不可太从字面上相信“笔力”二字。笔力是胸怀和视野里的,没有的自然就出不来,能有的捉笔则见。养笔力就是养修养,最终让人见到的是一个人的素养和气质,是这些让写诗的人不假思索就可以形成笔力。

不知朋友会不会书法?“笔力”一词来自于对毛笔的使用,本来是说书画用笔的,进而借用到写文章。笔力的“力”不应该理解为单纯的“力量”或“气势”,这都是表面理解。“笔力”真正的意思是笔锋的表现力,也就是用笔的表达能力。

以书法为例,如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提按使转,浓淡枯润,方笔圆笔,行驻疾徐,静躁收放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技巧,也都是体现笔力的地方,然笔力于斯,却不出于斯,而出于作者是谁,怎么表现,心情如何,受什么观念和修养支配,是这些才让笔下呈现出有无笔力。

笔力是一种审美。以什么为笔力就以什么为审美,因而笔力是抽象的,是可感知的,却不是凭视觉见到的。见到的不过是有无笔力的外在形象,内在的笔力本身却是见不着的。笔力是运用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就不仅仅凭懂得技巧就可以得来的。

写诗与书法同理,都是以形象表达而得于抽象的艺术。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人的内在。比如:天赋,智商,智力,情感,意识,也如心态,修养,习惯,道德,作风,这些都代表一个人具体的精神基础和气度,是离开人的内在就不可能有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这些地方既是个性的,也是比不来的,只能进行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能比,因为笔力的大小有无都不是凭的力量。学习笔力也不是把笔力当做知识来学,而是学着化为自己的内在。

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能够由近及远地一说,一个大景就出来了,这就是笔力,其实是气度,而不是简单的技巧问题。看事情要透过表面,要知道人的气度总是相对一定的,不可能这样写有气度,那样写就没气度。作者使用什么语言表达是色彩问题,是拿捏问题,不能看成一会气度大,一会气度小。

这是其一。其二,此诗后两句忽然一转,就把整个大景概括得无人可言,这仍是笔力,其实又是个性,是从人的气度到创作能力的个性。假如用气度来说明作者用笔的常态,那么个性就是作者已经落笔和运笔的真实状态。个性是常态集中而具体的表现。

如果仅仅把这首诗的这种写法当做知识,而想不到作者是一个活生生有气度、有个性的人,这首诗的写法就成了纯粹的技巧,不用还可能是活的,用了便是死的,因为写诗不能千篇一律。

写诗实际不是笔头之技,而是人的内在精神之功。如果注意通过精神和意识层面的学习,再加之人生修养和积淀的提高,人就有了气度。有了气度,视野中的一切都能一眼便抓住大概,并有能力透过现象而集中于本质,这时表达上的语言运用就能手到擒来,又总是别人无法预知和模仿的,所谓“出人意料,不可多得”。这就意味着什么技巧都注定是随心而至的,机动灵活的,也就意味写诗走出了初学而成了艺术。

就朋友这首诗第二稿看,前两句与东坡诗很相像,景虽大,仿佛也有远近,却是散的,相互没有联 系,也乏语言特色,像个对联跟着格式跑。其实,这也无妨,如果后两句有益于把这两句合起来,且立得住,这两句也就不是缺点。可惜不是。

“不尽清波映碧光。尤有一鲵溪里卧,自由自在享秋阳”,这三句意思间有联 系,而“无边绿叶染红黄”与哪句的意思都没有相干,等于一起笔,头一个句子就成了“电灯泡”。

“电灯泡”搁哪都一样,哪怕空间里少不了它,却不参与实际联 系,也就很难谈得上表现力,当然也就说不上笔力。

三稿,“愿化丹青神妙手,摘云蘸水画秋阳”,似乎又回到了原稿的印象。就这一改看,仅凭前两句泛泛的意思便得出这一结论,如同表决心,很难说这有笔力。这种过于生硬感,反映出作者心理有虚浮艮恨的一面,看来还是要回到修养上。

朋友说,这是“景区游览后随感而发”,事实看,改与不改从精神内在上与没有游览无何分别,也就算不上“有感而发”,因为看不到作者的气度。

再从创作意识看,朋友的两次改稿都破坏了原诗的灵感和诗意,好像一首诗用什么语言表达都成,意境也可以换这换那,根本没有灵感和诗意的个性。这已然不是写诗,而是造诗了。造诗是观察不够,不真实,情感也不集中,是为写诗而写诗的表现。这不属于写诗的能力怎样的问题,而属于人的问题。

自古以来,尤其今天,造诗的现象都不是鲜见现象。这不仅仅指写诗,也包括教诗和评诗,连许多所谓“专家”、“权威”也多这么造诗和教诗评诗,可见急功近利的程度。急功近利首先就是修养不够的体现,还是胸怀和视野出了问题。

一个景,尤其大景,总会有很多角度可以切入,也非仅仅写一两个方面,可写很多方面,也可以有很多层次,但一首诗就是一首诗,再细小的灵感和诗意也有其独到的个性,即唯一性,这个是无法改的。作者可以改表达的方式和精度,就是不可以让视角来回游移。可以用一个观察,一个感受写多首诗,就是不应该把各种灵感和诗意在同一起兴下杂烩起来。一句话,不要为了写诗,把自己弄得颠三倒四,不知怎么是好。

一定要记住,笔力是胸怀和视野里的。只要胸怀和视野里有,什么都好说。有了胸怀和视野,下笔才足够有包容和开远,才收放自如而开合有度,才对各种形式和方式的表达照顾周全。

东坡诗不仅能够做到观察远见有秩,也能够做到承转自然且富跌宕,既回旋自如又开合恰如探囊取物,因而在表达上就能自自然然地给力和发力,在运用描述和比喻方面就显得天然贴切,而且词语如顺口而来,不费找寻,不费雕琢。除此,也要特别注意其中“亦”、“欲”、“总”三字对全诗的迎带和贯穿作用。

这些都是东坡这首诗体现笔力的地方,不单单是懂得一点技巧这么草率,写诗也不该以为仅仅靠懂得一些知识和用法就可以救命。笔力首先是笔触,然后才有笔力。

笔触,表面看是笔的触角,即所到之处,其实是由胸怀和视野所决定的,最终归结为视角并深入于表达所要表达的地方。笔力是笔触所能达到的深刻性,精确性和灵活性。深刻性是表达的目的,精确性是表达的基本要求,灵活性是表达的美的价值,这三者都代表来自于胸怀和视野的涵养程度,也就是精神境界。

对于人和写诗的关系,其实是这样的:凡心里没有的,眼睛便是熟视无睹的,看见了也会游离,不游离也不能集中,能集中也不能深刻,能深刻也未必精确,即使精确也可能死在里边,犹如被一个高等的窠臼俘虏而不能自拔,也就不可能有灵活性,没有灵活性还是等于乌有于胸怀和视野。

想想朋友这首诗,包括改稿,是不是这个理?再体会一下,是不是有所缺?如果认为缺的是技巧,是技巧的运用,那就试试看,光在这上面努力,半年一载能否让写诗有真的提高?

不知朋友是否看了近日的两篇拙作,《谈写诗与怎样对待真实》《写诗是怎样的艺术》,如果看了,就多少能够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这么看朋友的诗,似乎还没有谁见过谁这么议诗。

在纸质时代,由于传播的局限和发表的难度,写诗一直被认为属于少数人的天资才质,在各种各样的淘汰中他们似乎成了天生的金字塔尖,写诗也仿佛成了天生的本事,大多数人只好自然而然做起了受众。这样的局面下,人们习惯以欣赏的角度来看写诗,而忽视了从真实创作的角度来看写诗,于是对写诗过程中那些具体让创作得以进行的心理、心态及其原理等因素少有探究。

欣赏有助于写诗,终教不会写诗,然写诗也不是非依赖天赋不可。写诗最关键的是要弄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写诗这一根本原理。比如出于什么动机,什么目的,要表达什么,最想怎样表达,表达到什么程度。这些虽然就是笔力问题,可写诗对笔力的要求,怎么都是无法来自欣赏,也无法直接来自技巧,而只能来自活生生的人。

这便清楚了,写诗要想尽量摆脱对天赋的过分依赖,从写诗的深层里洞悉写诗的秘密,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疑,这对网络时代人人都想写诗的局面是极其有意义的。

观察了好长时间,看出朋友很努力,却不乏在和诗兜圈子。这就像跟我的一个学生说过的:“宁下苦功夫,不下真功夫。”

什么意思?只要道路对,苦功夫就是真功夫。一掺上功利之心,苦功夫就是直奔目的的死凿,还幻想用些手段,这就成了百分百的苦功夫而欲速不达。真功夫是有板有眼地下功夫,是有的放矢的,虽不图一时,却着眼长久。所以,这样的功夫既苦也真,又因真而胸怀有容,如饥似渴,视野开远,入目成思,这般下来由于总有收获,苦也就变成了甜。

以上,是看到朋友尚未理解我说“建议朋友趁这个季节,找个实景再仔细从各方面观察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才引起的一些思考,并具体提出了一点建议。

联 系朋友这次的原稿和改稿,真担心这样的一千次一万次地写诗改诗,也还是能力上的原地打转。以前与朋友说的恐怕还是不到位,故这次借朋友提起“笔力”二字,特别着重了一下。如有不妥,提出再复。以诗说几句:

挥毫纵是三千里,笔下龙蛇莫断锋。藕断丝连真意趣,势如破竹亦从容。

 

注:作者《秋画》下后续

凌云竹跟评:2018-10-31 22:50

多谢先生指教。先生所言均是好意,只是愚钝如我,只怕一时三刻也消化不了。容我慢慢体悟。

huge跟评:2018-10-31 23:35

说的对,什么事情都非一蹴而就。“体悟”二字很准确,就是多实践多领会的意思。领会就是多联 系实际,在思考时多给自己举例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经验教训。---

先飞诚是好,后起也能成。重在坚持住,不荒途上行。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