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北郊村人 男  58岁
  • 注册日期:2016-06-20
  • 最近登录:2022-08-11
  • 粉丝人数:2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通韵》编修中的误区及我的建议

北郊村人 发布于2018-10-30 14:38   点击:2475   评论:9  

《通韵》编修中的误区及我的建议 

程宝庆 

一、前言

首先,十分感谢中华诗词学会领导安排笔者在(武昌)《中华通韵》(下称通韵)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发言!

很高兴教育部语言司张燕处长亲临现场倾听了笔者的发言!

很遗憾的是笔者发言时,《通韵》编修的“关键先生”范诗银常务副会长(下称范会长)不在场。如果范会长能够亲自倾听笔者的拙见,一定会改变许多关于新韵问题的成见。

作为《汉语新韵》的作者,笔者不得将发言稿重新整理,再次上书领导——汇报十五年来,笔者在新韵课题方面的所学、所思与所得。

二、新韵研究中存在的重大误区

(一)重大观念存在误区——认为韵部划分并没有标准、界限

在座谈会上,笔者有幸聆听了范会长、星汉副会长以及赵义山教授(川师大中国语言文学首席教授)等大家的发言。但是,亲耳聆听大家的高见后,笔者感觉心情更加沉重!

星汉先生的主要观点是,分韵方案没有必要征求意见,我们(编写组)敲定方案报教育部,教育部颁布了就是法律,你必须遵守,否则违法!

赵义山教授纵论古今,祖述了韵书发展史。关于新韵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韵部划分从古至今没有权威的标准。

范会长在会上多次发言,就《通韵》韵部划分引发的争论,表达了他个人的无奈和迷茫。

范会长的主要观点是:修韵就是韵部的重新整合,而整合韵部就是一件拆东墙,挪西墙的工作;韵部划分从来没有明确的标准,现今又没有像黎锦熙、王力那样的大家权威,没有人能够一言九鼎。

笔者深为忧虑!如果中国诗词界权威人士、修韵主导者持如此观点,新韵编修工作还要走多少弯路?!

新韵问题是音韵学范畴的课题;音韵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也是非此即彼的容不得半点含糊的科学,怎么到了中华诗词学会就变成了拆东墙挪西墙的糊弄之学呢?

王力先生在其大作《诗词格律》中早就有论断:“不同韵头的字,只要主元音和韵尾相同(如果有韵尾的话),就算是韵部相同,可以互相押韵了”。  

这不就是韵部划分的标准吗?!

此外,笔者花了15年时间,学习、思考、研究新韵问题,自费出版了《汉语新韵》,其中对韵部划分标准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书稿给你们寄了,书也给你们寄了,各位领导为何不能抽点时间审阅一下呢?如果各位领导怀疑笔者的理论,为什么不从大学里请几个教授音韵学的老师鉴定一下呢?

(二)修韵团队的非专业化,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困难

从分韵的结果看,杨亦鸣教授是不熟悉音韵学的。

如果杨教授精通音韵学,就不会将eie/üe划在一个韵部。从音韵学的角度看,韵母e的发音为[ɤ],而韵母ieüee的发音是ê[ɛ],两者并没有共同点。

此外,杨教授错将i-i放到一个韵部。从音韵学角度看, -i是指zh[tʂ]、ch[tʂʻ]、sh[ʂʻ]、z[ts]c[tsʻ]、s[s]的韵母按声母发音。i-i没有共同的主元音,两者之间完全没有谐韵关系。

黎锦熙先生在《中华新韵(1941年版)》已经将i/-i分为“衣期”、“支思”,这是韵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杨教授却又退回去了。

经笔者检索证实,杨亦鸣教授是语言学家,并非音韵学家。教育部是问错了人,走错了路。

此外,从《关于制定<通韵>的说明》,从《通韵》研讨的发言中,中华诗词学会领导、诗词界泰斗级学者等基本没有运用音韵学的理论阐释各自的观点。

(三)新韵研究的思路、方法出现重大偏差

前文言及,新韵是音韵学范畴的问题,应该用音韵学的理论作为依据、作为指导。可是《通韵》课题组仍旧用“语感”、前例、共识、裁定、统计等非音韵学的方法(甚至非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研究思路是错误的,研究方法是落后和非科学的。

三、《通韵》草案存在明显缺陷

(一)缺乏系统性的理论依据

虽然《通韵(征求意见稿)》强调其严格遵循音韵学理论,但从其实际论述过程和实际结果看,基本看不出与音韵学之间的逻辑。

没有系统性理论支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就不具有科学性。

(二)存在无理分韵的现象

《通韵》将eie/üe划在一个韵部,将i/-i划在一个韵部,这是广受诟病的问题。这些韵母之间既无相同的韵腹,也无相同的韵尾,不谐韵或谐韵效果很差,完全没有依据。

(三)缺乏明确的分韵标准

韵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分韵标准问题,分韵标准不清是无法着手修韵的。否则,修韵的过程必然是争论激烈,修韵的结果必然是广受争议。

例如《通韵》“十二恩”将en/in/un/ün划入一个韵部,显然,课题组是以韵母的韵尾前鼻音n作为分韵依据。既然如此,an/ian/uan/üɑn都是前鼻音韵尾,为什么没有划入这个韵部?

又如:《通韵》“十四英”将eng/ing划入一个韵部,显然,课题组是以韵母的韵尾后鼻音ng作为分韵依据,既然如此,ang/iang/uang/ong/iong都是后鼻音韵尾ng,为什么没有划入这个韵部?

这种标准不明,自相矛盾的分韵方案恐怕课题组自己都说不清楚,如何让大家信服?

四、新韵研究亟需正本清源,回归正途

(一)研究新韵的正确方法

1、新韵编修应当请专业人士去做,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应当组织一个由音韵学家汉语拼音专家诗人组成的团队完成此项工作(不需要语言学家)。

2、新韵研究应当以音韵学作为理论依据,应当采用音韵学的研究方法。

课题组所采用的“语感法”、前例法、共识法、权威裁定法等,确实是古人常用的方法。但是,到了21世纪,音韵学理论、汉语拼音学理论已经十分完善、十分科学,我们已经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轻松阐释押韵的原理,分韵的标准,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原始的、落后的、非科学的方法呢?

我们运用音韵学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像解析数学难题一样,一步一步逻辑性的推导出韵部划分标准、划分方案,这才是研究新韵的、科学的方法。

(二)研究新韵的正确思路

1、揭示押韵的原理

语音之间为什么会押韵?押韵的原理是什么?这是现代音韵研究必须揭示的课题。

押韵是语音韵母之间的一种谐音现象。韵母之间为什么会谐音?

我们知道,标准的韵母由韵头(又称介音),韵腹(又称主元音)和韵尾三部分组成。韵母可以没有韵头,可以没有韵尾,但绝对不能没有韵腹。以韵母uang为例,u是韵头,a是韵腹(主元音),ng是韵尾。

构成韵母的最基本音节叫做“音素”,如uang。在韵母中,究竟是哪些音素对韵母之间的谐音起作用?哪些音素起主要作用?哪些音素起次要作用?笔者将这种分析方法称之为“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

2、归纳押韵的定理

笔者运用“韵母结构音素分析法”,归纳出押韵的定理:

(1)  押韵现象与声母、声调没有关系;

(2)  押韵现象与韵母的韵头没有关系;

(3)  押韵现象与韵母的韵腹(主元音)、韵尾有关,但是,仅仅韵腹相同,或者仅仅韵尾相同,这种押韵关系并不完美。

(4)  当韵腹和韵尾完全相同时,韵母之间具有完美的谐音关系。

3、韵部划分标准

我们根据上述押韵定理,可以轻松的推导出韵部划分标准:

韵腹(主元音)相同,韵尾相同。

4、韵部的整合与韵部的数量

根据“韵腹(主元音)+韵尾”的分韵标准,现代汉语分为21个韵部。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对韵部加以整合压缩。

例如:我们可将“儿韵(er)”整合到“支韵(-i)”中;我们可将“姑韵(u)”与“鱼韵(ü)”整合到一个韵部。

但是,这种整合不是盲目的捏合,不是简单的拆东墙挪西墙,是在有明确的分韵标准前提下的整合。

关于韵部的数量,也不是随意确定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的:

在遵循分韵标准的前提下,分韵越细,韵部数量越多,韵部内谐韵效果越好;反之,分韵越宽,韵部数量越少,但韵部内谐韵效果越差。

5、坚持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新韵书的基础语音。

《切韵》没有坚持单一的基础语音  ,这是“平水韵”谐韵效果不佳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当汲取教训。所谓照顾南方,照顾北方,照顾方音之说是荒谬的;所谓保留入声之说也是不成立的。

以上建言,请中华诗词学会、教育部语言司领导高度重视。

北郊村人 程宝庆

2018年1024日星期三于武汉
——————————————————————————————————————————————

注释: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第22页。

见《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另见王力《汉语音韵》第52-53页。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