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樵苏   
  • 注册日期:2018-10-17
  • 最近登录:2021-08-02
  • 粉丝人数:1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说诗

樵苏 发布于2018-10-18 13:34   点击:1324   评论:6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有这样一句话: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名手。
意思就是,有些诗作篇幅周到,通首格律布局老道娴熟,内中却没有能令人读后回味不已的佳句。有些诗作在篇幅上没有贴切恰当的行文笔法,却有那么一两句能让人称道的好句,奈何通首不能篇幅相称,即是有佳句也不能算是会写作。
前者手法熟练,是下了功夫的成果,可是于此中欠些天分,所以写不出佳句;后者却是工夫不够,功力浅薄,行文下笔未能掌握,于全篇布局不得法,即是偶有佳句也不能算好手。只有篇幅周到、亦有佳句的才能称作真正的好诗。
这段话实际上是概括了写诗的两个要点:一为法、二为气。
法即是方法,在篇幅布局、下笔行文上使诗作从辞藻炼字、声韵格律、比兴转折等技巧性方面能恰当有序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使诗作自然、意境流畅。这是只要肯下功夫去钻研,加强自身诗词功底便能够做到的。
气即为气韵,这是除了要有极好的语感外,还要有很好的悟性,好的悟性能使人于胸臆之中体察事理物情之至性,再通过语句的凝炼,使之达到句有余韵、诗有余味,诗作读后能使人有余韵在口嗡然不绝、耐人寻味的效果,凡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句子都能称之为佳句,随便百度一下唐诗名句都是这一类的句子。
这也是‘诗贵乎情’的具体表现,情发于心,凝于胸臆,至达于笔方能情气合一,成佳句,自古佳篇名作无不是如此而来。
当然,偶然的灵感一现往往也能得到佳句,但一首诗不是一两句佳句便能称作好诗的,如果诗词功底不够,无法使这些佳句与整篇诗作浑然一体,那便是浪费了。
我观今人写诗,及豪放诗词,则非刀即枪,非血即骨,非风即云,非雷即涛,作恼羞成怒状,实乃可笑,殊不知真豪放者重其气而不重其势,概因其心胸坦荡为之然,势可以堆砌文字堆出来,但气是装不出来的,如苏东坡写‘大江东去’真豪放,这便是气,流然于读者之口,假豪放者则成‘怒江东卷’之类了。这就是所谓的:有气必有势,有势却不一定有气。
又有写婉约者,喜欢堆砌柔词,镶嵌艳字,绮丽有浓,风骨不足,须知真婉约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到了假婉约手中,必有:落花人憔悴,微雨燕呢喃,以为妙,实则读来味道之寡矣。这两者皆因情未纯,不得气。
因此,一首好诗必须要有成熟的笔法和合乎其情。若只以辞藻华丽、行文取巧等为道,则诗必浮夸浅鄙,空乏枯燥,读来无味,沦为文字游戏之流;若一味追求句子的味道独特或句子标新立异,则诗必章法凌乱,奇异怪人,涩晦难通,沦为不是诗的‘诗’。
现代诗坛之中,写近体诗的,照我所观,大多数都是大白话、老干體,连打油诗都算不上,打油诗起码一句“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读来都有转折的余味,而现在大多数人写的大白话老干體,无外乎把平时说的话截成五字、七字为一句,这便谓之为诗了,实际这类人是懒得在诗词一道下功夫,哪怕仅仅是问他一些古人名篇佳作如何解读,估计也是答不上来的,写诗词对于这类人来说,只不过是自我满足与炫耀吹嘘的资本罢了,虽然这个资本是如此的拙劣不堪而不自知、不自省、不自学。
那应该怎样去做呢?从笔法上来说,由于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的变更,对于古典诗词无论语法、语感、韵律方面都已尽不同,若用我们现有的语法去写诗词则必如隔夜开水,其味越寡。须知诗词第一要法在于‘比兴’,如何去‘比’,如何去‘兴’,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掌握的。因此,第一要务是将我们的诗词语法语感培养出来。方法很简单,就是颇费功夫,要肯下功夫——手边有唐诗全集一部(或有《唐诗三百首》一本),时常阅读,也无须规定一定要通读多少遍多少遍(《唐诗三百首》建议通读三五遍),之后在闲暇时随意翻开来,即翻即读,细细品思其中诗作的字词意境,久而久之,语法语感就全都有了,这是相对方便的方法(学词亦然)。我学诗时正读高中,备有本子,凡在试卷、学习报、图书馆书籍等各种途径看到的未曾读过的陌生古诗词则必抄录于本子上以待细读,高中三年,这样抄录的陌生古诗词最后竟有两千余首,得于这段经历,后期于诗词格律进境颇快,就是因为语感有了,平仄节奏已经熟悉上口,写作上便不难掌握。在此过程中还能积累词汇,学习诗词行文布局,一举三得。这般语法语感有了,再加上韵律使然,经一些时日去练习磨笔,要想写出一篇中规中矩的诗词来,便不算难事。这也只是能中规中矩而已。
一首好诗或好词,还要做到合乎其情,合乎其情则其佳自来,只因情到如水到,诗成便如渠成。有人有极高的人生境界,有人有尤佳的悟性。这两种都是胸有锦绣、物情事理了然于胸者,诗有所出则必要合乎情。另有一种,有人因一时灵光闪现,一两句佳句不请自来而成于篇章,《李长吉小传》中记载: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李贺本人也比较喜欢这种灵感一现的感觉,有空就带着书童,骑着驴,背着背囊各处游玩,如果偶尔想到一两句就马上写下来投入背囊里,待回家再行整理。
如这样一番修行,写出来的诗才是作者自己的诗,时间长了于诗之道体悟越多,诗风便越稳固有度。若有人不想下工夫去钻研,刻意为之,或求古,或刻新,反而容易铺盖言辞,各种取巧,诸般求新奇,更有画虎不成、各种打油,则如刻舟求剑,反而失剑之所在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