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山,智者见水。 动地蛟鱼,或许本想写成蛟龙的也说不定。
此作是对苏东坡《石钟山记》的致敬。所以其中一些词语:凌云鹳鹤、动地蛟鱼、操舟徵郦注等其实都是出自苏轼的文章。没什么奇怪的。 尾联的“古今情”,古情是苏轼游石钟山写记,今情是自己的诗。应该没什么值得“悠远”的吧? 要说尾联的几层意境:一是表达了对苏轼验证郦道元《水经注》的向往,二是表达自己能否再多验证一点其它《水经注》中的说明,以增加阅历。三是表示对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认同。 说句题外的:就我所学过的教科书上说,其实苏轼的所谓“得其实”,也是捕风捉影而已。所以这诗也就尾联技法值得一学。其它泯然众人矣。
万石铿鍧天籁发,千艘奔放大江横。 凌云鹳鹤浑无迹,动地蛟鱼亦有声。 看对偶,铿鍧可看成自对,同样奔放同是。换个角度,前面的二个字偏旁类同,奔放呢,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此,对偶是有问题的。不整齐,即不工。至于鹳鹤对偶蛟鱼,是工对。可是蛟鱼动地那是胡扯。此联对仗可以看成是凑对。 看章法:首联叙述做起,言山陡峭高耸貌。颌联承续,言江水被此山所阻塞,激流与被搁置的交通工具。颈联,做转,是换个视野,言此山阻塞交通枢纽之后的荒凉凶恶环境。尾联:唉,水经注记载到了而今,还是得划着小船溜达呀。言外意:大同世界源远流长,那时候怎么样现在时候这么样子。 章法上调理清晰有层次,就是文采上一般,夸张的笔法用的过了就成了虚无。
学习如何咏物。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