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于伟 男  43岁
  • 注册日期:2018-07-01
  • 最近登录:2024-04-22
  •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唐诗中的灵与肉(晚唐篇)

于伟 发布于2018-08-25 19:00   点击:1618   评论:0  
欣赏唐诗,至从表面入手是最不恰当的,我们应该结合多元素去欣赏每一篇唐诗!撮合唐诗中的名篇佳作,提出自己的点滴看法,与各位共勉!(本人才疏学浅,写作此文,也是为了我个人更好的学习唐诗,文中多有不足还望各位老师、诗友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晚唐

经过对唐朝诗人前三个时期的了解,不难发现唐朝诗人大多都是仕途出身,李白虽然没有参加科举可是做官也达翰林院,其他未曾提起一些诗人诗作也是很好,但是前唐诗人多以真情而表露自己的内心,简短的语词中透露出真挚、复杂、孤独等等思想内在美。在盛唐时期的李杜诗将中国诗歌推向了历史巅峰,是继《诗经》之后中国文坛又一大杰作,中唐之后的一段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者,可是他们作品都没有超越盛唐时期的诗歌水平,这不乏让我们引起思考,为什么晚唐甚至以后乃至我们的现当代作品都没有达到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水平呢?那么我们还得从诗人的创作环境,以及诗人的生活时代说起。像小李杜,首先李商隐,他生于约公元813年卒于约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被历史称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所谓的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而李商隐正是在这一时期做的官中的进士,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及背景下生存,思想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不得志,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不得志的情况下他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好诗歌。继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使唐朝皇帝完全失去了对官僚的控制,而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商品经济渗透到政治斗争中,以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付一切竞争对手,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他们结党营私、行贿受贿、出卖人格和族望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一个目的:争夺权势。李商隐在一个充满污浊的环境中生存,一个清高自傲的士大夫文人在这方面他始终充满了不得志的精神状态。其中李商隐的诗中就始终表达的是这样的思想环境,在他的诗歌《锦瑟》中这样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李商隐本人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岁出头便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句更进一步透露出作者的怀古伤今灵性深处的无奈,由于晚唐时期的没落以及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政治、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加上朋党之争所造成的自身压抑,谁都会怀念过去怀念天下太平的曾经,可是在一个皇帝都无能为力的现实中多一分怀念就会多一分伤感。作者写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能说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只能当成自己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可是这又是什么情呢?是对过去的伤感还是对未来的希望?如果这么理解那就出现问题了,作者是说过去的所有事情已经过去了然而现在却又想起来了,现在想起来又有什么用呢?还去回忆曾经的过去不得不让自己感觉到,当时那个时候心里边太茫然了,这就说明如今再也不是曾经的一无所知,也表达出作者深深记挂着的志向难申的思想状况。

这样《锦瑟》这首诗的灵魂深处,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答案,由于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在他的个人交往过程中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有人说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这首诗的灵魂就在于现在怀念妻子还不如当初对妻子好些,或者说知道现在的自己还不如当初改变自的注意,走属于自己的道路达到自及的人生目的。

而杜牧生于公元803卒于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等,都是非常典型而又非常富有文化特色的例子。其中最常见的则是夹叙夹议似的散文体诗歌。杜牧受韩愈诗歌的影响在古诗中喜好发表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意义,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像中唐时期的诗人那样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时期的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在当时诗坛享有很高的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杜牧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如《江南春绝句》宛如一幅图画。杜牧的律诗数量较多,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江南春》一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这首诗的灵魂就是迷人的江南,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朋党之争各自为王,就如同相同的一个颜色,但是这样的景色使人想起了南朝的寺庙,依然还在风雨中顶着各方的压力,可是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历历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还在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褪了色,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经过对大小李杜的了解,其实这个时候的温庭筠的诗歌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其诗歌以《过陈琳墓》:“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为其代表作。

从温庭筠开始唐诗开始将词与诗区别发展了,这首《过陈琳墓》是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其中“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不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李商隐咏史佳作不差上下。单从咏怀古迹一体来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佳篇。

继温庭筠之后许浑、章碣、雍陶,也有佳篇留世,许浑公元约791卒于公元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这首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章碣生于公元836年卒于公元905年,字丽山汉族唐代诗人,睦州桐庐人章孝标之子,乾符三年(876)登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章碣赋《东都望幸》诗讽刺之:“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达了对科场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著有《章碣集》等,章碣一生创作了“变体诗”,在律诗中,一变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东都望幸》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头两句写: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佩带珠翠,登上高台,盼望皇帝临幸;她们那双像初月一样美的弯眉,也因为怨恨而紧锁着。对于她们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的原因,后两句诗作了说明: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来的。也就是说:她们盼望临幸的愿望是要落空的。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宫怨”,是东都宫女对君王的怨恨;实际上,这是一首隐喻诗,它的主旨不是“宫怨”,而是“士怨”,即准备应试的知识分子对主考官的怨恨。《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据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卷九“好知己恶及第”条云:“邵安石,连州人也。高湘侍郎南迁归阔,途次连江,安石以所业投献遇知,遂攀至整下。湘主文,安石摧第。诗人章碣赋《东都望幸》讽刺之。”可知这首诗为讽刺唐代科举制度中拘私舞弊的情形而作的。全诗文情自然,比拟切至,妙用隐喻,而能使人心领神会,感到含蓄有味。诗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三、四两句自然流畅,犹如口语。一、二两句瑰丽多姿,雕饰工巧。“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等寥寥几字,把宫女姣美的形貌和懒洋洋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愈写出宫女之美,愈显出“君王”之恶,是富有表现力的。诗中形象优美,除别有寓意外,仍然具有作为宫怨诗的完整的意境。方干《赠进士章碣》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首小诗用的虽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却写得新颖别致,也可以说是“用旧机”织出的新“锦”。

雍陶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约公元834年前后在世工于词赋。主要作品有《题君山》《城西访友人别墅》等。雍陶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进士,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年),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工诗。《人问应举》:“莫惊西上独迟回,只为衡门未有媒。惆怅赋成身不去,一名闲事逐秋回。”在晚唐时期依然还有一大部分诗人,这些诗人有的开创了新的诗体,有的诗歌作品还具有划时创性的意义。晚唐时期像韦庄,他生于约公元836年-卒于约公元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既是晚唐诗人、也是晚唐词人,五代时期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年),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谥“文靖”。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他的一首体画诗《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题之画的作者已不可考,这位画家并没有为晚唐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后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韦庄想:真个是画不成么?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晚唐五代诗人韩偓生于约公元842年卒于约公元923年,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其诗《醉著》:“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带,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显得轻松自然悠然神远。“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这首诗的灵魂则在于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也是自己的心情写照,在短暂的时间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造成了他对待生活孤寂的人生观,加上他本人生活的时代处于晚唐灭亡,五始的战乱时代,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又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自己却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自然会感到孤独。

晚唐时期出现了不少的诗人,可是这些诗人比如:郑谷,吴融,司空图、罗隐、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他们的诗作也是很好的,可是在唐朝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鼎盛的时代,就在这个时代许多诗人的作品虽然好,但是更好的作品依然层出不穷,就这样在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就会转向其他的问题,因为诗歌体的饱和,造成了晚唐开始向宋词的转变,我们把这个时期以及将来出现的作品称为:“唐诗宋词”,其实唐诗宋词就是从初唐到晚唐一直经过五代直达宋朝。(完结)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