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于伟 男  43岁
  • 注册日期:2018-07-01
  • 最近登录:2024-04-04
  •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唐诗中的灵与肉(初唐篇)

于伟 发布于2018-08-18 15:34   点击:2167   评论:3  
欣赏唐诗,至从表面入手是最不恰当的,我们应该结合多元素去欣赏每一篇唐诗!撮合唐诗中的名篇佳作,提出自己的点滴看法,与各位共勉!(本人才疏学浅,写作此文,也是为了我个人更好的学习唐诗,文中多有不足还望各位老师、诗友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初唐

每当我们欣赏每一篇唐诗的时候,我们只是被诗篇中的某些词语所折服,可是我们往往忽略掉了诗中的意境和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并却也大多数人忘却了作者生平时代,这样诗中的重要元素就忘却十之七八,这是不应该的。欣赏到了唐诗的皮肉忽略掉了诗中灵魂就好像走马观花一样,只觉得辞藻运用之精巧,行文如流水等等,可是其中真正的东西比如历史和社会环境就变得与诗无关,这样就枉费了诗人所表达真正意义的心思以及社会状况。我们在欣赏唐诗的时候就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作者的生活和思想环境,这样我们才能从是中找到历史的落脚点,才可以进一步接触历史分析历史,从而达到思想环境美轮美奂的氛围。也只有深知作者思想深处所要表现的环境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唐诗,才能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传承我国古典文化的创作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

比如在初唐四杰中,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因为王勃出生于(约650年—约676年),他所成长的年代是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贞观之治结束之时,并且又是在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儒学世家诞生,其表字子安又是汉族人。王勃写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而悲哀。如果我们只注意到本诗是一首离别送行的诗,并且还只注意到言辞之细腻,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写他本人在送别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着当时送别时的情意,本诗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这还只是诗中的肉还不是诗的灵魂,灵魂在哪?灵魂就在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庚戌年。唐高宗李治册命王思政的孙女王氏为皇后。正月,有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立命斩之。无忌乃高宗母舅,开国功臣第一,与褚遂良同心辅政,高宗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之时,朝廷内外政治环境极其融洽,诗中姓杜的县蔚要到四川上任做官,王勃在长安与其送别。政治环境虽然太平,可是两个人的友谊却深似海,难以分别之情义无以言表,作者不担心姓杜的仕途而只关心两个人的友谊,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月,所以说作者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作者和友人心心相牵,无论朋友去了哪里两个人的灵魂都会在彼此之间陪伴。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被学界公认为送别诗中的不朽经典,如果我们看到标题只是觉得作者想劝慰友人好好做官摆正之间的关系,而忽略掉难以分别的友谊这一重要内涵,我们只是看到了诗中的肉而忘却了诗中的灵魂。全诗虽然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说不完的缠绵,还有两人分别之后难以再见面的思想安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篇诗可以堪称为初唐诗篇的经典。

再比如初唐时期的卢照邻,他生于公元约636年卒于公元约680年。他本人出生在名门望族,在他的生平时间内少年时期正处于“贞观之治”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政下,当时的唐朝经济环境一片大好,可谓是荣华富贵衣食无忧。后来的青年、中年时期又处于“永徽之政”经济环境极其繁荣、政治环境又是那么乐观的时代,其作品《十五夜观灯》中就诞生了。诗中写道:“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其中作者感概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道出的是社会之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太平。正月除夕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在社会繁荣昌盛的时代,新衣美食自不必多言的环境中,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但是在儒家教条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春节时期,对年轻人的行动自由以及生活环境的约束还是比较严格的,在没有太多自由的情况下,锦衣素食已变的唾手可及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和行动的自由。

  所以作者就写到“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这句说明作者对自由的理想就像与天相连的灯一样那么遥远那么纷繁。虽然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 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可是作者在游玩的时候心事却似那么沉重,不但概叹繁荣昌盛而且还感叹男女之间婚姻、以及人身自由都是受到严重束缚,“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女人的笑声只有遥远的听见,却不能抱得美人归或者与君共枕眠。只有等到宋代以后,宋代元宵节的热闹繁华相比唐朝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这就是诗中的灵魂。

历史中初唐时期的诗人杨炯中的诗也是非常露骨的,其本人生于公元约650年卒于约公元693年,生于华州华阴,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刚进弘文馆的时候,杨炯因为年轻,对出仕与否还不太经意。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馆“待制”,心里已经感到满足。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和学识的加深,“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强烈地萌动起来,期间杨炯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在一个政治环境安稳的历史时期,并且又是在九岁左右的时候就到弘文馆做了皇帝的顾问,相当于当时官五品,此时弘文馆相当于国家资料档案库,九岁余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不但在知识的增长或者是仕途的顺利都是非常难得的。可使其本人并非仕途平坦,也是非常跌宕起伏的,正是他的仕途多舛造就了杨炯的文学才华出众,其本人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作仅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内容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在其作品《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中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什么杨炯在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时有如此的感叹。本诗是唐垂拱二年之后写成的,当时国内环境属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属于武则天重用酷吏时期,武则天称制之后,知宗室大臣人心不服,自徐敬业起兵反,尤疑天下多叛己,垂拱以后,遂大兴告密之风,任用酷吏,诛杀立威。凡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五品食,则天亲自召见,授官爵不等,所言不实亦不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则天将被告交付酷吏,酷吏竞造讯囚酷法以邀功。时有酷吏来俊臣、周兴、丘神绩、索元礼、侯思止、万国俊等。彼等造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等酷刑,被告不胜毒楚皆自诬。酷吏索元礼讯一人,必令诬引数十百人。来俊臣私养无赖数百人,专事告密,欲陷一人,令数处俱告,事状如一。俊臣并与万国俊撰《罗织经》数千言,教其徒诬陷无辜。酷吏本性残忍,即遇赦令,亦令狱卒先杀重囚,然后宣示。则天多次赏赐以张其权,因此,天下惶恐,人人自危。在那样天下惶恐的环境中胜作一书生就是作者身在官场而身不由己的想法,此诗也正预示着唐朝从兴盛逐渐转为衰败,不然烽火不会照西京这就是始终的灵魂所在,而美好的意境雄阔的言辞则是诗中的肉,虽然肉态丰满意境非凡,但却显得平常黯淡,可是从历史环境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所处环境我们就很容易将历史联想起来。

之后的骆宾王,他本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其辞采华胆,格律谨严独具一格。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遗世。他出生于约公元638卒于公元684年,字观光,汉族人,出生在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其中《咏鹅》中作者写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当时作者生平年代处于“永徽之政时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多次转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政治观念。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骆宾王在写作该篇时不但细致观察了鹅在水中的动作,而且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为何“壮士发冲冠”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藏王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芝赞赞普派禄东赞之弟大论尊业多布南下,趁虚占领了云南的洱海地区和四川的盐源地区。为什么在中国尚处于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唐朝,国富力强,影响着世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的时候,一些国家纷纷效仿唐朝做法,又被藏王侵略国土呢?因为在和平的环境中国富民安是大势所趋民之所盼,所以发动战争是人人愤怒的事情,壮士怒发冲冠就是对叛乱者的憎恨,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河,也是骆宾王本人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自己的真实感情。

自初唐四人的“初唐四杰”之后,唐朝开始了诗文革新其中代表人物便是陈子昂,他本人生于公元659年卒于公元702年,表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本人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本人确实命运多舛但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其中《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本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所谓的前不见古人是说在唐朝开始建国到现在无论从武力还是从政治角度都没有出现过当时类似的状况,以后的唐朝能出现武则天类似的女皇帝的可能性不会很大。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怆然泪下正是作者当时的思想感触,从内心悲伤到命运的孤独所以内心只能哭泣流血。

相对陈子昂,沈佺期的命运相对好些,沈佺期生于约公元656年卒于约公元715年,两人同年出生且比陈子昂长寿,表字云卿生于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与宋之问齐名史称“沈宋 ”。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沈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有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独不见》: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该诗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情景结合,意境鲜明,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该诗创作于万岁通天年间沈佺期任右补阙这段时间,着重于景物渲染,更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作者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该句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作者想到的是女子闺怨思君不见君的心理感受,更进一步透露出作者对贵族少女的同情,难见天日的愤慨,只落得一人独守空房而又慢慢老去的惨淡生活。
(未完待续)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