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怎样把诗写明白七(本真)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8-11 19:04   点击:2140   评论:8  
这一部分文中用拙诗举例,是发这里时后加的,还是意在增加写诗的直观性,以便于说明实践。

怎样把诗写明白(七)

 

九、返璞归真

说一说写诗的本真。什么是本真?这是个认识问题。认识决定观念意识,观念意识决定价值取向。一个人好什么,不好什么,甚至看着什么不舒服,乃至非龃龉不可,都是价值取向的表现。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让人回归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合理地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单这一条就足以教会人怎么把诗写明白。

诗该怎么写,既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也有各种各样观念和观点,各执一词者众。各执一词对“百花”、“白鸟”有好处,对人未必有好处,对写诗就更难说。

比如,前面说过的这些,通俗易懂,有人就不屑,认为这没有诗味。深入浅出,有人说这不可能,认为诗本来就不是给大多数人写的。说到思路,哪有那么多讲究?诗人的思路不是一般人的思路。说到内容,选对题就行,得出其不意,先声夺人,抓人眼球。至于内涵,恰恰相反,诗重的是技巧只要有“佳句”,只要“立意高远”就行,涵是虚的,没用。宁拙毋巧,更不对了,诗好就在技巧高妙,都会写诗就不是诗了。提到章法结构,这倒对,不过诗得先跳跃起来,不属于常人的思维。开合意识,哈,没听说过,只知道诗有这个忌,那个病,诗是给懂它的人看的。这些就是我们面对的“各执一词”,不知害人还是害己,都能拿起个观点就在网上发,人人有想法,又都是你我他各自龃龉的。

写诗在创作上是活跃的,态度却是严肃的。观点可以有,体会也可以有,唯独不成熟不可以发言。写诗毕竟是精神文化之事,不是立竿见影的物质发明创造,更不同于可以来点投机取巧的功利性事务。

在这上面,哪怕一点点经验和观点,一个人没有十几年二十年是验证不了的,三五年十年八年根本不出什么,更何况有的人一百年也得不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好多事急不得,不能一个个把自己当天才,有些话搁在肚子里烂不了,吃透了再说一点不晚,这也省得误导人不是?

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意识,即,什么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观念,什么人都可能凑成一个小圈子,但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和圈子里的高矮,混同为这之外也同样生死,既不要蛊惑别人从井底看天,也不要幻想苍天从管洞看人,要时刻防着自己贻误他端。更要知道,即便矬子里再高,依然是矬子,不等于此外也能高出于人

这么说,能不能理解?一是路有正偏,不到正路不可能豁然开朗,似是而非的东西怎么能当做经验来瞎说八道呢?一是人在儿童期可以有“小皇帝”心理,但要知道,所有的想法出了家门是不可以轻易开口的。在文化面前,每个人都要懂得低头扪心自问,问自己走的路,偏正与否,问自己是否还处于儿童期,任性和幼稚改了没有。

即使想创新,也不能违背传统诗词本质上的发展规律。尽管很多人都在不顾规律地极力想“创新”,虚荣和功利终究不了历史,只能阻碍历史,一个人只有想法儿做出个真真正正,不折不扣的明白人,才有资格说点什么。

说诗道词不是说平常话,往往涉及真理,没有点“天下皆醉我独醒”的勇气、洞察力和自知之明,想说话也得憋着。不憋着,就等于鼻子上插大葱,自以为有意思,其实没意思。

可以相信,关于到底诗该怎么写,“把诗写明白”这个观点,反对的最少。这说明,但凡能懂得“明白”二字,还是什么都好有共识的。

那么,就来看看下面有没有共识。以此来验证一下什么是路的正偏,什么人还处于儿童期。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相信这首诗还是有好多人明白的,不过也未见得。试问一下,这首诗是告诉人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不要呢?

显然,这首诗谈的是写诗经历和经验。诗圣把自己年轻时的做法和老来的体会做了对比,因而悟出什么。悟出了什么?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老去诗篇浑漫兴”?

更奇怪的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么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不就此展开,而一转“老去诗篇浑漫兴”?诗圣要表达什么?

况且,这样写也不合一般人习惯的作诗法。比如,次联是要承上联的。难道才说了两句就跑题了?看看诗圣是怎么合的,“春来花鸟莫深愁”。原来诗圣要说的是,他用“老去”的代价,才体会到了“春来花鸟莫深愁”这种至深至重的人生感受,才换来了对写诗真谛的感知:“诗篇浑漫兴”。

从结构上分析,也能这样解释是通的。此诗的写法,如两首七绝合并而成,前四句就已经充分完整地表达了诗圣写此诗的意图。那就是告诉写诗的人,他当年比谁都“为人性僻耽佳句”,更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到底这是教训,白白等到“老去”,才懂得“诗篇浑漫兴”的珍贵,才懂得“春来花鸟莫深愁”这种看似平淡,却深含至真至理而又无处不在的生活内涵。

反过来也告诉人们,只有体会到“春来花鸟莫深愁”,才可能达到“诗篇浑漫兴”,可惜还是“老去”了。于是,才用整整后四句扣住 “春来花鸟莫深愁”这一深深感受,通过描述他老年的生活以及想与陶令同游的心理,来表达对年轻时做法的深深遗憾。

于是可知,不刻意也不忸怩自自然然的表达,才是写诗的本真。这个本真用诗圣的话说,就是“诗篇浑漫兴”。

毋庸置疑,诗圣用此诗解释了他一生所困惑的事,即为什么会“为人性僻耽佳句”,为什么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原来是个教训!有人从诗中看懂这个教训了吗?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可证,稼轩是看懂了。他不仅看懂了,而且道出了教训的结果。即,“爱上层楼”意识下的“强说愁”。

亦毋庸置疑,稼轩更直接地说出了一个秘密。写诗一味好高骛远,只图一鸣惊人,写出来的东西最终是空洞的,除了“强说愁”便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真正能够体会生活,才知道写诗原来是朴实无华的,要返璞归真的。

何谓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就是“天凉好个秋”,语言看似平常浅显,语不惊人,内涵却是“欲说还休”,非此便不能“尽识愁滋味”。

再对照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四句话: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由此不难见得,古人对艺术的审美,始从以自然和谐,原汁原味为最直观的审美基础,到了今天难道就不是了?如果一首诗一眼看上去,或读不懂,或听来无味,也就失去了表情达意的功能,还算诗否?

“诗篇浑漫兴”的好处,无疑是有利于人们从此远离无味雕琢,远离呻吟室里憋诗的。

憋诗现象在写诗界是很普遍的,几乎司空见惯得到了人人不以为耻的程度,甚至就以为这是写诗的规律,不然也不会抱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句,当做救命稻草似的抓住不放。这个无须举证,谁有这样的心理,就都是。

也不要拿“推敲”的故事来说事,古人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这都算不上可以憋诗的借口。

卢延让《苦吟》: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诗中虽说的是写诗体会,却只与怎样表达生活有关,而与憋诗无关。

贾岛《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相传作者写完这首诗,对其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得来颇有感受,于是写了下面一首诗。

贾岛《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可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是说的怎样表达,也不能拿来做憋诗、搞呻吟的理由。

表达与人的语言能力有关。无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指的是把生活中的感受和所见所闻,如何更好地“形容”出来。这是语言上的“推敲”,而非凭空捏造,与“诗篇浑漫兴”并无矛盾。

憋诗现象恰恰相反,虽看似推敲语言,其实质却是脱离生活的玩弄语言。憋诗以从语言到语言为能事,玩的是“强说愁”,根本不是对“欲说还休”的形容。要改掉憋诗现象,就要从“诗篇浑漫兴”做起。

“诗篇浑漫兴”既需要丰富的生活积淀,也需要强有力的生活感知,更需要深厚的语言能力。只有感知和语言能力而缺乏相应的生活积淀,即便是天才,表达也受局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相传这是白居易十六岁应考时作。十六岁的生活总之是有限的,能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般感知,足以是个天才。但是这个年龄段会形成以下的感受吗?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会说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番话语么?即便说出来又意味着什么?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乐天这首词为什么不是十六岁写来?果真写于十六岁又让人怎么看?还是天才么?

这说明生活对一个人写诗多么重要。换个角度想,有生活而感知不足,就不会有切实清晰和深刻感受,语言能力即使再好也还是会空洞无物,这时再怎么玩弄语言也同样是无益的

“诗篇浑漫兴”是在对生活的充分体验和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语言潇洒自如地运用。如果单单是语言表达出了问题,此时不论怎么推敲,即使“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乃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可以理解的,唯抛开这些谈什么“推敲”,都是不正确的,也是毫无价值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诗篇浑漫兴”才是写诗的本真。也只有“诗篇浑漫兴”才能保证“天然去雕饰”,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写诗的本真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也没有什么事情允许做极端理解。不能一说“诗篇浑漫兴”,就以为写诗可以乱来了。什么事都有内在的法则,本真就更是遵循内在法则的集中体现。写诗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想把诗写得是那么回事,就一定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绝不能绕着走。

前面说过“删繁用简”、“避难择易”,也不是叫人绕着走,而是启发人们对待写诗要遵循因而制之。这属于自知之明的范畴,就如同上面比较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忆江南》那样,对真实生活能有什么感知就写什么感知,是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不扭曲也不虚饰,始从以“诗篇浑漫兴”的达观心态来对待写诗。

写诗有天才自是好的,没有人会拒绝像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小小年纪便一铭千古。乏于天才固然对写诗不利,干什么事还不都一样?世间并非都是天才在做事,写诗也是此理。

人人不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但凡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这何尝不是天才?事实,凡做不好事情并非都是因为能力的大小,很大的原因都在自知之明的有无。徐才厚那么大的官,还不是成了贪污腐败的俘虏?顾城那么有名,还不是最终也找不到光明?

这些都很能说明问题。任何才能都是经受不住扭曲的,也不是从扭曲中得来的,更不是硬憋出来的。与其像东施效颦那样弄出笑话而不自知,何不从发现自己独到之处做起,活出一个活生生的自我?这才是对“诗篇浑漫兴”最恰当的解读。

归根结底,写诗的本真是自自然然的写诗,是实事求是。就像一个人,只有他活得是大写的,你才可以去大写他,他活得本身就有故事,你才不必担心写出来真实与否,他活得浑身都是良知,你才无须为虚构他美好的语言而胆战心惊,这就是从本真出发写诗的规律。
  这种规律要求,写诗既要符合生活实际,又要符合能力的本分,既不能自我拔高,也不能故步自封忽视脚踏实地的提高。

如此,再来看一些人的追求“佳句”现象。佳句果真是追求来的吗?非也。观察可知,佳句总是和诗里的其它句子浑然一体的,是作者对生活感受的自自然然的流露,无非是那些不仅代表了个人,也代表了更多的人的心声的句子,因而成了可以被广泛引用做代言的句子。

佳句最明显的特征,是瞬间就能给人以抓人的美感。表面这在于语言的说法,深层则是语言力量的体现。这种体现,或有打动人的情感,或有直抵命脉的意理,或让人身心愉悦,或让人坐卧不安,内涵却是生活,是一个人具体的,也是总的情感和认知的反映。
  一个写诗者,如果还没有对生活到达一定的感知,乃至感受程度,佳句又怎么能自自然然地流露出来?即便憋出来一两句似是而非的所谓“佳句”,首先就连自己都蒙不了,又怎能幻想去蒙更多的人?

其实,追求写出佳句的心理简单得很。无非看到人家一两个句子就可以传咏千古,于是以为这只是语言上的一时功夫,也想学着来玩一下这里的“聪明劲儿”,满足一下永垂不朽,青史留名的小欲望。殊不知,人的语言背后总是跟着对生活的强大感知的,没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敏锐体验,想说出同样的话语是枉费心机的。

正如一片森林,每棵树都自自然然地长在那里,哪怕经过人工一定的正常修理,也不会失去原有的厚重,每个人都看着和谐,人人都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共鸣之念,也就意味无处不佳,可是一旦遇到胡砍乱伐和环境污染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人们还会以为是自然和谐的吗?

已经清楚了什么是推敲,也知道了推敲只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就要与刻意追求佳句分开来看。推敲属于写诗过程或事后修改单纯的语言问题,而刻意追求佳句是心理扭曲的表现,属于“做不来惊天动地的事,还要做惊天动地的人”的不健康意识,至少是再自以为有生活,也本来说不出英雄的语言,却硬要挖空心思来说这种虚荣心作怪。

毋庸置疑,追求写佳句也是东施效颦的,不是写诗的本真。要知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尽管是自我的,但现象总是多少与人有共性的,只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准确,也不缺这样的能力,他的语言就总有被人共鸣的地方,这时说出的话语何愁不是佳句?

人的内涵是佳句之源,单凭对语言本身的追求是站立不住的。无疑,这也说到了对本真怎样运用的问题。

例如,乐天《赋得古原草送别》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确是佳句,但这不过还只是对一种现象的感知,虽足以是天才的,却不足以过分解读。因为此诗中尚看不出对这种现象做出了多么有实质的揭示,所以这个佳句仅仅得来于自自然然,并非有意追求,更非有意追求就能得来,还仅仅处于与作者的人生相辅相成,是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与主席诗比较,《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说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佳句的同时,不仅有另一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与之互相支持,也使两个佳句的内涵前后联 系得更加紧密,更具有相互深化的效果,最终成了不仅是对一次战役现象的感知,也是对正义与非正义战争总的规律这一实质的揭示。由此不难看出,人生积淀所产生的主动意识在这首诗中有多么强烈。

乐天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则没能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佳句的内涵进一步延续和深入,而依然以天才的笔触去继续写景并仅仅止于别情,这种因为生活局限而不得不造成人的内涵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此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是世人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理性解读,帮助和促进了对这一佳句内涵的延伸和理解,而这是不能用来混同于写诗本身对生活的依赖,也是不能借此认为有天才就可以弥补生活,甚至取代生活的。只能认为,天才有助于对生活的感知和表达,除此无它。

这也,历来佳句“可遇不可求”之说本应该是让人醒悟的,可是为什么又总被人误读为,不可求的东西反而是“可欲”的呢
  幻想是拦不住的。例如,总有人不时把佳句归于“立意高远”的结果,或就把写诗看成用“立意高远”来衡量。试问一下,难道凭个立意高,诗就高了吗?
  这仍属于“换汤不换药”,是变着法想把写诗引导到自我拔高上来。这种观点非今天才有,短视者说,历来就没断过,甚至早就是某些人张嘴闭嘴的评价语言,充其量是对写诗表面现象的认识,切莫以为真

还是以拙诗做例,来分享写诗体会。前日写了篇《写诗与论诗》,有几个朋友留言,本人做了回复,也照例回复后随口以诗收尾,列来如下:

拙诗(第708首,复望江郎留言)《五律·早起上网》:

立秋逾几日,暑热一无消。茉莉蒸中放,梧桐火上骄。

窗前真夏景,室内伪秋朝。每见惊人语,会心多忘遥。

拙诗(第709首,复如果当时留言)《七绝·立秋三日后感》:

欲问秋风与暑风,转头烈日照当空。一番昨雨应无迹,却有清凉剩未穷。

拙诗(第710首,复高山流水留言)《五绝·议诗》:

人人欲论诗,越论越无诗。指点江山众,江山不见诗。

拙诗(第711首,复陆海一舟留诗)《顺口溜·有嘲》:

我是人间一颗心,脸皮厚到城墙门。如魔如鬼如强盗,无可奈何命一根。

拙诗(第712首,复酬笔道留言)《五绝·议事》:

世间人所欲,岂可不知之。若要人宜己,先从己自知。

拙诗(第713首,复陆海一舟留言)《七绝·赞友》:

一股精神一股风,未曾有破尽空空。敢于知己方知世,人到潮头立是嵩。

这些都是即兴吟来,想做作也来不及。那么,还是先别顾着定高调,好不好也且不论,就说叫不叫诗,明白不明白,有没有意思和内涵,语言能不能体现出力量来,自然不自然,怎样遵守和处理格式章法,比那些忌这个病,那个病,追求写佳句的味道怎样,立意如何,是不是憋出来的诗,像不像呻吟?

写诗的确是要有追求的。不过,写诗的追求不是佳句本身,而是超越一切肤浅皮毛的东西,力求用诗来修身养性并由此给人以感染和有的欣赏,这之中才是尽量找到最恰当的语言,从而使表达准确再准确。

想象一下,如果离开了“这之中”三个字,语言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好与不好,准确不准确,有没有所谓佳句,又算得了什么?

本文系列:

1、《怎样把诗写明白一(语言;意思)》

2、《怎样把诗写明白二(思路;内容)》

3、《怎样把诗写明白三(内涵)》

4、《怎样把诗写明白四(艺术性)》

5、《怎样把诗写明白五(章法)》

6、《怎样把诗写明白六(开合)》

7、《怎样把诗写明白七(本真)》

8、《怎样把诗写明白八(回归)》

9、《怎样把诗写明白九(后记)》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6) 查看   收藏(1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