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怎样把诗写明白二(思路;内容)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7-24 19:13   点击:2044   评论:3  
1、此文各个话题围绕的主旨都是,怎样做到:既不把诗写成读不懂,也不把诗写成白开水。
2、本文是为那些真想学会写诗,真诚对待写诗,对写诗尚自觉有彷徨,而且善于学习的朋友们写的,不是为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和过来龃龉的人写的,故仅写给有感想和愿交流的朋友听,其它莫议。
3、本人论诗重在实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拿来某个观点出来招摇,总是探寻和针对写诗的规律和方法,必要时结合一定的创作演示,不搞光说不练,也不搞脑洞搬家。
4、期待得到务实的言论,欢迎实话实说和实际感想,不希望出现干扰视线和注意力,把话题引跑的情形。

                怎样把诗写明白(二)

  三、一叶知秋

来说思路。思路是创作的基础,是创作成功与否的保障,更是创作的一项根本手段。思路就是把想法凝聚起来再发散开去,这个过程讲究的是条理。
  想法是由思维结构反映出来的,不一定有脉络,也许是杂乱的,甚至是无用的。如何把这样的东西变得有用,靠的就是思路。思路是思维结构是否有条理和秩序的反映。

来了灵感想写诗,而灵感通常是大体的一个方向,不一定带来一个完整且缜密的思路,这时就需要对灵感加以控制。不懂控制灵感,往往造成什么都想写,又什么都捉不准。如果盲目动笔就免不了东锤西镐。自以为情绪满满,其实连自己都不知言何,更不知说到哪,而且还会受本能的自我爱惜心理左右,对别人的指出耿耿于怀,进而影响了谦虚,修养,胸怀,这有一连带的关系。

思路是可以建立、组织和调整的。在纷纭复杂的想法中,直接建立一个思路并确定下来,就是个好办法。比如毛泽东《七律·长征》,这么大的主题得有多少想法出来?每个想法都可能组织成一首新的诗,如果杂于一首,恐怕也就无人能懂了。在各种想法中,选择从总览入手,一个清晰的思路就建立了起来。

组织思路是指对复杂想法进行梳理,编排和最终确定的一个过程。调整思路是指在思路确定以后,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重新规划。

一首诗思路一旦确定,中途可以做微小的调整,最好不要轻易改变。改变思路意味着结构和条理都随之改变。这也等于改变了灵感初衷,是大忌。若非改变不可,只有选择重来才是明智的,否则写出来也可能是思路紊乱的。思路紊乱,意思也跟着紊乱,内容也就成了杂货铺里的东西。诗是不能这样写的。

思路解决了,还有一个驾驭的问题。既然人人有想法,就都有能力组织出一定的思路。有思路不意味就一定能实现它,这就是驾驭问题。

比如,想把飞机改造成飞碟,像UFO那样神奇,从设计,材料,程序,生产都形成了很好的思路,可是在条件,技术,环境,保障,测试等关键问题上还不能保证,这个思路就是无法驾驭的。

写诗也如此。思路不能凭幻想来实现。比如,一句一句试着来,赶到哪算哪,然后拉扯出一个得意的意思一收,就算心灵结晶,灵感大作,这是不行的,写诗要凭真本领,还要量力而行,既要知道自己的思路是怎么回事,更要知道自己能与不能。这叫知己知彼,又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己都搞不明白,思路就真的成了幻想,是驾驭不了的。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贺新郎·读史》和《七律·长征》,都是学习驾驭思路的好样板。把如此大的主题,写得如此通俗易懂且深入浅出,没有强有力的驾驭思路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其实写诗的整个过程,包括从素材选择到选词择字和斟酌定稿,都是思路驾驭的体现,无非是对主思路,次思路,分思路,小思路等,从主干到枝蔓怎样处理和这样的一个过程。

说是这么说,一定要知道有些思路可以有,却非人人能为。像主席《念奴娇·鸟儿问答》《贺新郎·读史》和《七律·长征》,都堪称大手笔。何以“大”?因为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写诗技巧,而决定于一个人的视野,视角,胸怀,修养,学识,实践经验,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以及贴近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等方方面面的情感和认知基础。

一首诗怎样,决定因素不在诗的本身,恰恰在于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写诗是人的一生在某一阶段总体思路的反映。这才是写诗的真门道。

所以,有了思路,要先问自己行不行,不行就不要舍不得。强扭的瓜不甜。行,才可以动笔写下去。这时写诗的重点就在思路的驾驭上。

驾驭思路的关键是牵好“牛鼻子”。像上面李清照《一剪梅》的“愁”,毛泽东《七律·长征》“不怕难”,都是诗的“牛鼻子”。

“牛鼻子”就是确定下来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不管深浅,越凝聚越好。意思不凝聚,就会发散,就给人以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说不明白的印象。意思凝聚,思路才好围拢过来。这就叫“一叶知秋”。

一首诗不管选择的格式大小,字数多少,空间即使充分,也不可承载过多。不能想写这个意思,还想写那个意思,或者更想多写一些别的,总怕不周全。不是这样,要围绕主题来。游离了主题,核心意思也就不好凝聚了。

比如,想以黄浦江夜景做主题,表达一下城市生活的美好变化,怎么办呢?可以入手的地方很多,人、景、物都可以选择,切入角度也可以有高低左右深浅,手法可以有对比,联想,渲染,刻画,抒情,遣意,总之只要指向“生活美好变化”这个核心意思的哪一层都可以,就是不能什么都写。

即兴一例,算分享,题《七绝·过黄浦江》:

东江水上出明珠,五色斑斓赛画图。流水不知根底浅,人间高过月中湖。

想起了当时经过黄浦江,虽走马观花,此刻尚有印象,故这般写来。其中,第二句如果要具体写出各种各样的城市倒影是不可能的,从水面转开视角去写实景,视角一散不光意思跟着变,也不好收回来。一首诗每一次视角变化,都意味思维的跳跃,过于跳跃就变成了大忌,何况只有四个句子。

接下来怎么办?通常手法是要转的。转就是要把前面的思路归拢过来,为引出核心意思服 务。如果这时觉得前面渲染不够,还想写景,说明前面写得没有概括力,就需要调整前面,而不应顺坡就溜,把压力全部交给下一句。

同时,诗是表达的,不是说的。这个分寸一定要把握。如果后两句改成“过去今朝两天地,人来沪上有心无。”似乎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城市变化,也道出了应有的意思,可惜“过去今朝两天地”这个意思是说出来的,属于感受性质,要有铺垫。用在此处,前面一是没有铺垫,二是我对上海以前生活并不熟悉,这样就等于以猜测代认知,是说瞎话。一说瞎话,诗句再好也没有了内涵。

不是所有的经验和道理都是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做例子的,这不科学,也不符合实践论。用即兴写诗做例子,才易于此处说明驾驭思路的重要性和它的好处。不即兴而深思熟虑后的东西,因时间充裕和可反复修改,驾驭性会降低,已经说明不了什么。这种即兴出例的做法,前面有了,下面还会有,无异于自己挑战自己,故职业语言才谓“教学相长”

写诗必须在驾驭思路上有一叶知秋观念,既要让人明白最终写的是什么,也要让人能够顺着意思摸到完整的思路,这才能让人体会到诗的美好。不然,一味知道写诗,稀里糊涂地做个诗匠,到头连怎么死的都搞不清,不是愚蠢也是愚昧。

一叶知秋,既是驾驭思路的需要,也是以小见大这一美学欣赏观念的反映。写诗要给人以启迪,就要给人以更多的欣赏空间,让人有充分展开美的联想的余地,又不至于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意思才要凝聚集中,简洁明快,深入浅出。这就是以小见大。

例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一个战役概括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么深刻的哲学思想,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

普遍认为写诗,包括写文章,要从小入手才能以小见大,我则不这么认为。写诗可以任意入手,只要有合理的思路,能够驾驭,都未尝不可。

以小见大,非唯小才大。以小见大要以辩证思维来看,不能以直线思维来看。凡创作有新意,凡能让人豁然开朗的,都是以小见大。像王之涣《登鹳雀楼》,苏轼《题西林壁》,都非小处入笔,亦未必不是以小见大。

有的人在搞评价时,包括做指点,见到人家主题大,上来就一通否定。这是不好的。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不足,当做有理似的来断定人家也不足。要看人家具体是怎么回事。驾驭不了说驾驭不了,不是驾驭问题,是别处出了问题,就说别处的问题。

甚至,人家还可能比自己写得好,要敢于承认。不能鸡蛋里挑骨头。既然想指点人家,自己也要经得起指点,不做手电筒照人的人。这样才能保证对人家也是客观公正的。这时的指点,即便一时出现了偏差,心理上至少是无愧的,因为无愧也就不至于强词夺理。强词夺理现象是很普遍的,值得思考。

不过,指点也有指点的难处,容此为指点者说几句。尤其像我这个做了几十年教师的,生活中总免不了被人要求指点,想说没能力人家都不信,故有时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不得已的,并非什么地方都力所能及。

网上亦如是。这里引一段话,是在写此文时回复陆海舟诗友关于这方面的讨论的,可见一斑。摘录如下:

朋友的感受是普遍的,尤其自学。解铃还须系铃人。写诗在学习和体会,指点只起微小的作用,更多的是要自己对学习有想法,有一大堆思维活动,且能够谈出来才行。

这一是对联 系写诗体会有作用,一是别人才能找到指点的根源。期望一次次就诗指点,是功利的,达不到指点的意义。能指点的人不会这么做,会做的是瞎指点,(其自身就有待指点。)朋友考虑。
 
相反,到所谓“以小见大”就一通大呼,好像遇到梦寐以求的鬼魂似的感慨万千,也是不理智的。这是选择心态。“以小见大”不应该是写出来的,要有也是心怀里早就有的意识,写不写诗都一样。

当然,对处于一般泛泛生活状态的人,不写诗时以小见大的话语可能真不一定有。即便如此,也不能误以为是写出来的。以小见大是一个人精神视野里的东西,写不起决定作用,往往是在一定生活基础上灵感使然,是潜意识的功劳。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是否出于对思路的主动驾驭。如果不是,“以小见大” 则大也白大,是空洞的,无根的,不该小题大做的,反倒要提醒写诗不应该自我拔高。

四、删繁用简

说一说内容方面,包括与意思和思路的联 系。内容好说,这个联 系不好说,忒抽象复杂,不好领会。试着说下去。

内容是从对素材甄别、选择和处理而得,并作为具体的主题而框定出的要写的范围。素材是内容的原材料,内容又是要写的原材料。当内容介入思路以后,首先就是确定从哪一方面去写这个内容,并从其中抽出想要的意思,以便当做要表达的核心来让全部思路围绕之。

素材是多种多样的,生活就是素材的全部。从一个素材加工出来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王维《鹿柴》写景,贺知章《咏柳》咏物。从一个内容提炼出的主题同样各有差异,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也是写景,却以抒怀为主,与王维《鹿柴》就不在一个主题上。一个主题还可分成这样那样的小内容,如李白《赠汪伦》与王维《渭城曲》都以送别为主题,内容依然不同。

就一首诗讲,小内容才是关键的,是题目的指针。一首诗围绕什么内容来写,就可以起什么样的题目。当然,题目的起法不一而足,并不局限于此。

通常说,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意思。这话没有多大价值。素材,主题,题目,也可都这么说。唯思路不同,意思才不一样。不过,从实践看,这句话似乎反过来说也可以,姑且不论。

例如,可以问一下,诗与诗的意思为什么总是诸多不同的?除了选择题材、内容和主题的方式不一样外,更多在于切入的角度。角度受人思路的控制,是思路选择角度,然后诗与诗才有各自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思路注定不同的意思范围,是思路走向决定意思是什么,这才让意思与意思有了这样那样的分别。

比较毛泽东《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素材不同,内容和主题却是相近的,都是借古喻今,但一个意思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个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显然一个积极,一个消极,反映着不同的人生感悟,有着不同的思路走向,意思也就不一样。

但是,人与人的想法有相同或相近的时候,不然人与人怎么沟通?不同的内容,主题,题目,也可以有同样的意思。

再比较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尽管作者所选择的素材、词牌、内容、主题都不一样,意思却出奇的一致,只是表达的方法,处理语言的结构不同而已。这说明两首词的思路走向是一致的,都是想表达“千里与共”的意思。

这两个例子说明,写诗的思路一方面是复杂的,比如,有的交给创作安排,有的交给内容和意思,有的交给情感控制,有的交给认知处理,等等,这才能完成具体的创作,一方面,内容对于创作固然是重要的,却不是主要的事项,主要的事项是如何处理内容的思路,从而把所要的意思捋出来。

进而可知,人有了创作冲动,或许也有了想写的内容,单凭这一点是不好动笔的。只有待有了相对完整的思路走向和一定意思范围,才好拿起笔来,否则内容的价值,包括创作能否进行,便很难说。

内容是为主题服 务的,也就是为意思服 务的,最终是为人的表达服 务的。那么,内容对于意思也是素材,就不该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有明确的甄别、选择和处理,也就是加工和提炼。

只有内容中对引出对意思有贡献而不是掣肘的部分,才是要写的真正内容。这时,过甄别剔除不必要的东西,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并引入创作思路,就是删繁用简。

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思路看,作者当时的想法一定是复杂繁冗的,但在对历史的引用时,一个以“惜”字引来,一个以“遥想”带出,都是在控制思路的走向,同时也把不必要的人物和事件剔除了出去,只留下了对意思有保证的东西。

删繁用简对写诗很有意义。比如,有的人总是好写大的词牌,就要问一问自己是否脑洞有散漫的习惯而造成思维不好聚拢,不得不像耙子一样搂出意思不可。有的人为什么总是为了引出某个意思而故意在词牌里填空,是选择词牌不当吗?显然不是。

还比如,本该写成四句的,偏要拉成八句,就要想想是否语言提炼能力不够,对内容切入角度不准,思路控制不了。又或者是,如果对题材和内容不熟悉,没有足够的感情,没有站得住的观点和感受,因而驾驭不了。这时,要么就补补课、充充电再动笔,要么远离这部分内容,不写这些。

比如,这样写诗:

社会主义制度好,人民幸福拍手笑。小康路上迈大步,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样写未免太泛泛了吧?这样写,说明作者虽然在这样的生活里面,却只有简单的感受,而无具体的认知和体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根本不熟悉社会主义制度好在哪里,不理解这种制度的特点和有什么特征。如果改成这样:

社会主义制度好,改革中心不动摇。人民利益高一切,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里既未提“幸福”,也不提“小康”,是不是意思一点未少?这时的诗才算有美,才有的分析,才不似味同嚼蜡。

比如,首句道出态度,次句阐明制度的保障,第三句指出制度的核心,这两句本身就有很深的内涵,也同时赋予了首句以内涵,不然首句就真成了说出来的空洞口号。那么,最后一句也站住了。即,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生活变化和这样的喜悦心情。同时,因为中二句都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具体发展情形与写作时间是暗合的,这时“幸福”,“小康”这样的词语还有必要点出来吗?

前后比较一下,看看这种改动有没有意义?当然,很多人对这种改动前后的好与不好是不一定看出来的。这不是坏事,等看出来了,写诗也就提高了。
  当然,写这种诗,因为需要一定的理性认知,已远非物景之能,很多情感的东西要隐于背后,也就给人以不很突出的印象,甚至被人误解是不是诗都有可能。明者自有其知,不多论

诗重在表达,意思也是表达出来的,只靠说出来往往就是泛泛的。每句话都像白开水似的没有内涵就直奔意思而去,无疑等同了平时说话,不是写诗。

表达离不开具体的内容,不了解就深入不进去,表达起来也必然是困难的。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也就是要干什么,就学习什么,包括相关的一切。

把握表达的关键,首先是把握住内容的关键。内容的关键是特点和特征。特点和特征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所以创作总是要从抓住内容的主要特点和特征入手,这是一切创作的根本手段之一。

写任何东西,在确定写什么内容之后,都要借抓住主要特点特征来说话,否则抓不住、抓不准,都会让人不知所云,即使说出点皮毛来,也必然是浮于表面而不深刻的,就谈不上栩栩如生般感人和吸引人。

任何创作都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而且是有深深经历和感受的的内容。只有这样,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各种性质,包括特点、特征、特色等才了如指掌,否则就没有创作可利用的价值。

  对别人可能有价值的内容,对自己没有,就要忍得住不用,要敢于舍弃。也要知道,越熟悉的东西,因为感受越深,写起来就越简单和得心应手。这就是对删繁用简的运用。

还是那句话,说是好说,其实这很困难。一是人人都有“种地惜苗”的心理,一是对待事情处理的心态和方式千差万别,这让删繁用简做起来特别不容易。

唯一的途径就是,写诗之前要把思路打开。如何打开?就是放开视野,提高看事情的角度,从多个方面来攻一个碉堡。

其实,这样说也没有用。谁不想把思路打开?思路打开还会犯这样那样的毛病吗?

说到底,打开思路还是要从平时做人开始,重视增加个人修养,提高胸怀品质,养成自知则为,不自知则不为的,良好心态和这样的生存生活观念与态度。有了这个观念和态度,人就有了自知之明,就知道搬不动的石头不搬,一旦搬起来就游刃有余。总之,绝不能跟在人家屁股后头亦步亦趋,羡慕嫉妒恨。

要知道,没了羡慕嫉妒恨,不等于没了动力。一个有良好心态的人,他的各种能力的成长都不是从羡慕嫉妒恨里得来的,而是得来于对学无止境的信心,耐心和执着。这个道理就是,救火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长能力则欲速不达,非遵循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可。

删繁用简不是删繁就简。删繁用简是主动对待创作和创作内容的一个积极策略,是自知的表现,它不属于技巧范畴,而代表着创作以简,修养以繁的人生美学观念。删繁就简则是指对某件事情主动或被动地处理技巧和方法,跟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概念。

本文系列:

1、《怎样把诗写明白一(语言;意思)》

2、《怎样把诗写明白二(思路;内容)》

3、《怎样把诗写明白三(内涵)》

4、《怎样把诗写明白四(艺术性)》

5、《怎样把诗写明白五(章法)》

6、《怎样把诗写明白六(开合)》

7、《怎样把诗写明白七(本真)》

8、《怎样把诗写明白八(回归)》

9、《怎样把诗写明白九(后记)》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7) 查看   收藏(1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