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与灵感(二)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7-16 18:32   点击:2369   评论:8  

六、如何获取灵感

灵感是天生就有的,却不是让人随时可以呼之即来的东西,灵感需要挖掘和培养。挖掘和培养也非人人可为,不然随便谁一挖、一养,灵感不就出来了吗?

灵感如同池塘里自然生长的鱼。鱼的大小、种类、习性总是有差异的,这有天生的问题,也有后天的问题。比如水面大小、水的深浅、养分怎样,环境如何,对鱼和水,包括各方面条件的干预情况,这些未必是天生的,特别是后天的干预对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灵感也如此,后天干预是什么?是人的情感和认知的主动积累和养成。灵感的挖掘和培养是从这里进行的,不重视情感和认知的积淀,别说竭泽而渔,简直等于无泽而渔,恐怕不似水中捞月,也似竹篮打水。

1、挖掘灵感

应该明白,挖掘灵感不是对着灵感使劲,也是不刻舟求剑,没有的就是没有,怎么急功近利和唯此是求都没有用。

灵感在潜意识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如同鬼灵般的存在着。潜意识即无意识,是一种状态,有成为意识的可能,却是指挥不动的“意识”。

如何在指挥不动的“意识”里,把灵感捞出来?方法就是触发。但凡本能的东西,不触发它,就和不存在没有差别。例如,疼痛感是人的一种本能属性,怎么证明这种属性的存在?外力可试。

是所有的外力都可以试出来吗?其实非外力这一形式本身,而是外力的性质,比如外力的主体属性,形状锐钝,力的大小,加力方式等在起作用。如果不考虑这些,就不一定试出疼痛感来,弄出个瘙痒感也说不定。

瘙痒感与疼痛感是不同的性质。如此写诗是要避免的,因为不存在歪打正着的可能。

同理,诗的灵感也非靠外界一景一物就能自然得来的,而是靠人加给外界的感受才激发出来的。人的感受哪里来?灵感本身不会自带,外界也不会自动生发,而是来自于人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和认知。是人的情感和认知,让本能的灵感不但有了反应,还有了可利用的具体意义和价值。

情感和认知是对活生生的人在一切现实生活里的概括。人与生活分不开,生活与人也分不开,一个人只有学会把自己放到生活的大熔炉里熔炼,才有可能得到灵感的垂青。

换个比方,生活是人人都有的一个天地,挖掘灵感便如同拨云见日。灵感像太阳一样就自自然然地处在那里,是徒劳的去寻觅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还是驱散遮蔽它的一切阴云?

2、培养灵感

灵感的特点决定,灵感是不会自然冒出来的,只有受激而发才让人有获得灵感的机会,那么促其受激而发也就使培养灵感有了可能。

生活尽管是创作的源泉,可以自然触发灵感,但一个平日里对生活不善动脑和细心体会的人,怎么期望他对生活有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并由此形成丰富的感受?感受跟不上,又怎么用生活去触发灵感?

可见,只有日复一日的一般生活是不够的,灵感与生活也不是这样的泛泛关系。切不可把上过学当做有写诗的本领,把日常活着当做有生活,写诗和生活都不是这么肤浅的事。

培养灵感,需要的是对生活的主动情感表现和主动认知活动。情感依赖于长期的修养和坚守,态度和作为。认知依赖于有意识的学习和观察,思考和实践。满足了这些,说明一个人才有生活,才有机会面对灵感,才有触发灵感的可能。

只有可能的事,人才可以去做。做事情需要能力,能力也需要培养。能力的培养就是干什么学什么,持之以恒,然后熟能生巧。培养灵感也是这样,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学习和坚持。

例如,学习把平时一点一滴的各种感悟用各种形式写下来,坚持多动手,多动脑。任何感悟都是创造,没有灵感是得不来的。有感悟就能证明灵感。

能有行动,就是对情感和认知多多少少的积累。不过,浅尝辄止地行动还算不上应有的积累,因为粗浅的情感和认知既无法深入,也无法稳定,基本等于没用。如一知半解,朝三暮四,用这点东西糊弄灵感,“掩耳盗铃”还行,蒙得了自己,却蒙不了别人。

同样,“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个人只有这般情感和认知,可见他的人生有多么靠不住。对这样的人,或许灵感能冷不丁地冒出来陪他玩玩,终因主人的不给力,也会泡汤的。

灵感是看人“下菜碟”的。这不是“看风水”,也不是“见风使舵”,而是谁有能量支持谁。能量是什么?就是看谁活得更像人,更有人性。这是因为灵感是自然的,是为了赋予真正的人而成为人的本能的。又因为这个本能属于高级的灵动效应而与生存无关,所以它不是动物性的,也就不是势力的,更非用于趋利避害的。

这是灵感的特质。特质是最无法绑 架和伪装的一种品质,故灵感非与人的人生联 系起来便无从落脚,难以站住。正是灵感的这一特质,才要求人有经历,敢于面对做人,敢于冲破坎坷,敢于有所坚持,并因此而获得足够的情感和认知积淀。

没有坚持,灵感是与人亲不起来的。有坚持就一定有感悟,感悟就是灵感。一个人生活中有坚持,有感悟,这本身就是对灵感的培养,写诗不过是其中的一件想干的事情,灵感自然而然就在其中了。

培养灵感也不能一曝十寒。生活的积累不是无意识的,需要的是长期乃至一生的积累,否则便如死水。死水有鱼的概率能有多大?一曝十寒,不等于死水也等于死水。有零零散散、一时半会的感受,又能怎样?用时没自信,说时人不信,自顾自地当做灵感揣在兜里玩,尚且心虚,偏偏还要写诗,有什么意思?灵感会钟情于此吗?

培养灵感也不该急功近利。把培养灵感当做为了什么而什么,即使人生有积淀,即使创作的态度谦虚好学,踏实认真,但受制于目的性过强,涉略面必然过窄,因而心胸缺乏包容,思维开阔不到哪里去,给灵感的支撑必然单薄,生活也就不会回馈给这样的人,以深深具有普遍意义的感受。这种情况下,灵感是不易培养的,甚至得不到,得到也无价值。

苹果砸在脑袋上,不是谁都能发现万有引力的。如果没有这方面坚实的物理学基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多少个牛顿也是枉然。反过来讲,即便有雄厚基础又如何?物理学家不少,苹果砸在脑袋上也非独见,灵感还是只给了牛顿一个人。

这说明,一个人的灵感培养,没有支撑是绝对不行的,有支撑也不是定然的,无论如何相应的支撑总是不可少的。

3、调动灵感

苹果砸在脑袋上不过是个启示,不是灵感,这是自然发生的偶然现象,是个外力。一味靠外力培养灵感,同守株待兔没什么两样。

灵感本身是人的一股无形的内力。是这个内力在外界的启示下,引燃了人的全部身心并发生了聚合效应,才使人有了创造的冲动。只有重视这个内力生于何,居于何,成于何,外力才有切实的帮助。

所谓“全部身心”,当然是指已经准备好的现成的情感和认知,没有这些,灵感就没有足够能量引燃聚合效应。

至于创造什么,可能与外界启示相关,也可能无关,人以预期的心理去接受或寻觅外界启示,是不一定能够得到所要的灵感的,绝不能把对灵感的培养寄托于一事一物,或局限于某一次和某一方面。

人的灵感是多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本身就是另一方面的启示。那些为做一件事情去寻找一次灵感的心态和做法,是不好的,也有违人的智慧。违背人的智慧而得来的“灵感”,是可想而知的,算不算灵感也是值得怀疑的。

正常情况下谁也无需为灵感而苦恼。只要重视身心储备,灵感会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接受激发而不经意地窜出来,不一定非得被动地迎接外界的启示。比如一个梦、一个闪念、一阵自言自语,这些都可能具有想象不到的创造力。

很多情况下,灵感不需要挖掘,甚至也无需培养,需要的是对灵感的调动。调动当然要有调动的空间,因为空间越大,越便于调动。

又如,当一个人到了处处都有生成灵感的经历和经验的时候,他的灵感总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的,那么这时他还需要苦苦挖掘和故意培养灵感吗?

事实也是。有些人的灵感就像是现成的,可以用灵感干这个,干那个,做什么都能体现出灵感来,都比别人有创造性。这足以见得,灵感是可以被人长期拥有的,无非怎么调动而已。

就写一首诗观察。表面看,需要的是一次性创作灵感,其实,具体到创作过程各种各样的灵感依然在起作用,总会意想不到又机动灵活地跳出来参与创作,甚至到了创作结束,也可能有新的灵感介入进来促成作品的修改和完善。

这说明调动灵感是随时随地的,因而制之的,不能急功近利,要大面积开花。急功近利可能促成写诗的开始,却保证不了写出像样的诗。哪个人不想写出像样的诗?

所以,调动灵感首先要有的调动才行。很多方面的灵感,并非什么人没有,而是长期没有用武之地,或一时不敏感了,也就继续回到潜意识里“睡”去了。这时,只要唤醒它们,它们就依然是活跃的。

灵感尽管不是以复制的形式存在的,却总会以新生的面貌出现。只要有一定的运用灵感的经验,并保持适度的敏感,一个人调动起灵感来也是轻而易举的。

调动灵感是对灵感的倒逼行为,而不是等着灵感来了以后再去处理它。像常见的一些采风活动,如参观、游览、考察、访问、体验等,都是倒逼灵感的做法。

倒逼灵感,虽然印象上是给灵感寻找一些启示,实际上并不在启示本身,而是通过这种做法主动给生活增加厚度,让人在各种所见、所闻、所感等的启发下,把固有的情感和认知与新的视野、经验、思考等联 系起来,形成新的情感和认知,这个过程中灵感也就参与了进来。

说到底,灵感是除了来自人的内力而不有的能量。这种能量如果没有后天各种情感和认知积累做供给,又实在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用越多越好的后天积淀不断与这种能量反复聚合,这种能量才具有灵感效应,才能派上用场。

也就是说,只有首先提高后天的积累水平才是倒逼灵感的第一保障,也只有保证后天积累足够,灵感才有倒逼出来的可能。如果后天积累不足,灵感便怎么都不买账。

七、灵感的其它性质

灵感到底有多少性质,无人说清,也无法验证,只能交给经验来观察。其实,灵感是一个需要慢慢体会和大量感受的东西。

下面说些灵感的其它性质,也许比上面说的那些特点更有点意义。

1、脉冲性和关联性

灵感虽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灵感状态时,灵感并不是这样,而是可持续的,有规则的。这时的特点就是脉冲性和关联性。否则,也不可能有灵感思维。

脉冲是一组有规则的信号,从某一点出发按一定间隔和顺序向外释放。规则和顺序代表了这组脉冲信号的关联性。毋庸置疑灵感是有信号性质的,承载了大量灵感来临时所要释放的信息。

灵感的脉冲性让灵感相互可以关联,不至于让一个灵感同另一个灵感毫无联 系。关联性让灵感可以呈脉冲状态,可持续、有规则,从而为人所用。

灵感是瞬间的,但从接受灵感到完成创造却需要一个过程。有过程就需要一定的结构和秩序,包括具体内容安排和处理,如素材、题材、体裁,主题、立意、情感、美感等。这些都需要复杂的考虑和构思,单纯靠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很难完成的,没有灵感思维参与就不可能把千头万绪灵动地组合在一起,更何况以美的欣赏为主。

人不是机器,就保证不了像机器那样,依照复杂而固定的思维程序按部就班,所以创作情况一方面是千姿百态的,一方面不论什么人都可能出现跑题现象,即使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灵感保持脉冲状态,关联性就强,关联性越强,灵感的脉冲性就越有规则。这说明,灵感状态好,灵感思维就能保持,人的思维就是灵动的,就有创造性。反之,灵感状态不好,灵感的脉冲性和关联性就不易维持,人的思维灵动也随之消失,跑题是自然的。

灵感对那些捉不住它的人是稍纵即逝的,对处于灵感状态的人则是可保持的,而且一旦丢掉这个状态,灵感也必然还会稍纵即逝。

为什么说,一个人苦读书、死读书是不行的?灵感的这一性质,应该是个启示。

2、延伸性和延展性

灵感虽是突发的,偶然的,但灵感来了并非不可捕捉而且还可以支配,这说明它有接受控制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就是它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延展性。

也就是说,灵感在不改变总的质量和根本性质的情况下,有接受应变和形变的能力。应变是主动随着外部影响而发生的大小、宽窄、长短等围度变化,形变则是在外部作用下所发生的相应姿态变化。

质量是一种物理性质,指固有的重量、能量和信息,其组成的方式、结构、大小、用途和优劣程度,属于根本性质。

总的质量和根本性质代表了根本属性,不同的属性又代表不同的事物。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根本价值和用途。比如,用发明灯泡的灵感去写诗,或用写小说的灵感去写哲学著作,便似关公战秦琼,是不可能的。

灵感就是这样,如果不改变原有根本属性,做些物理变化还是可以的。比如,在灵感应变状态下,同一个主题既可以让人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又可以让人简而言之。又比如,在灵感形变下,同一主题可以选择写成词或诗,可以选择字数,还可以选择情调,等等。

这说明,灵感是有弹性的,可发挥的,也是有可塑性的,可干预的。想一想,为什么在人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变情况下,会有平时难得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现象,为什么有特定场合超常发挥现象?

再想一想,人的顿悟、猛醒等豁然开朗的感受,往往不一定是在人的情感和认知结构发生彻底变化的时候出现的,灵感真的会让从来没有过的知识和能力无端长出来吗?

这些疑问,如果不从灵感的这一性质里找答案是解释不通的,都把答案归入虚无缥缈子虚虚乌有里也是不合适的。

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神秘归神秘,不能因此就认为其中没有道理而否认探索的可能性。况且,神秘本身就是可以探索的一个性质。

灵感是人潜意识里的。潜意识里本来就有大量尚待开发的东西,包括先天继承的和后天睡去的,是这些东西在以人的潜能量存在着,潜能量一旦迸发出来,一切都是可以想象的。

3、传导性和辐射性

在良好的灵感状态下,灵感犹如一个热源具有可传导、可辐射的性质,既可以被一定的媒介向一定方向传递,甚至传给另一个灵感,也可以像热辐射一样有辐射效应。

灵感虽然是不可复制的,但不能不承认灵感是种能量。这种能量的出现往往激发出人的大量感性情绪和大量感性思维,直到人的情绪平缓下来和进入理性思维阶段才渐渐逝去。其中,大量情绪和大量思维都需要一个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灵感的传导过程。如果灵感出现后没有及时释放,这种传导性也就无法体现。

灵感来了总是让人亢奋的。如果灵感不被传导就逝去了,这时能量是否一同逝去,尚难论证。不过却有这样的事实,灵感一去,往往引来有些人大发雷霆,变成一通毫无用处的臭脾气。或许,这就是灵感的转化也说不定。

不管怎么说,灵感作为能量总是可以传递的,转化的,甚至守恒。比如,有些人创作完成后意犹未尽,兴致所致,立刻出游聚会运动,虽曰“放松”,算不算能量转化?比较而言,有些人则马上进入下一个创作,算不算能量守恒?

灵感还具有辐射性。辐射是把能量向外界扩散的意思。灵感也有这种性质。比如,一个人的灵感能够引发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灵感。

这种情形网上是很直观的。有时人人都不知说什么,有起头的立马就蛙声一片,要么一写词都写词,要么一写诗都写诗,真仿佛是一个灵感能带出一大片似的。

灵感的传导性,揭示了创作为什么要讲究一气呵成的秘密,也揭示了把保持灵感从可能变为持久创造力的奥妙。

灵感的辐射性则证明了,灵感和灵感思维也是可以学习和仿效的,唯不可误认为灵感是可以抄袭的。也就是说,学习可以,学得再像也无所取代,因为灵感的创造性及其独特的个性,是怎么也不可复制的。

4、迁移性和转移性

灵感迁移性,是指灵感具有相互影响和接受影响的性质。一个灵感对另一个灵感的影响就是灵感迁移。例如,创作中不经意间适度合理的思维跳跃。

创作讲究“趁热打铁”。比如,从完成一个创作马上进入另一个创作,从一种形式马上转入另一种形式,都能说明灵感具有迁移性。但是,有了灵感马上开始创作,则不属于灵感迁移,而属于灵感转化,即把抽象的灵感变成具体的创作思路和行为。

灵感迁移仅指同一个人从灵感到灵感的迁移,不同人间的灵感相互影响不属于灵感迁移,属于灵感辐射。

灵感迁移性让人保持在良好的灵感状态成为了可能,也让人满足高效、多产的创作愿望有了灵动的思维基础。

灵感状态,是指站在一个和几个灵感上的创作状态。良好的灵感状态,是指处于随时有灵感的一个氛围里,可能是创作状态,也可能未处于创作状态。

文字工作中有“编辑”、“编纂”、“编著”、“辑录”等情形,也包括集句诗,不属于灵感迁移,也不属于下面要说的灵感转移。这些还只是对现成东西的采集能力。采集尽管有时也需要一些灵感,因为缺少独创性,算不上真正的创作。

不要认为一切创造都是灵感的。创造也有偶然出乎灵感之外的情形,比如盘尼西林的发现。灵感指向创造,不是绝对地有所创造。创造需要灵感,也有其它情形。灵感是火花,尚不可绝对化,可以绝对化的倒是不能缺少必要的情感和认知。例如,一辆没有油的汽车,怎么打火也是开不起来的。

灵感转移性,是指在同一主题下从一个灵感跳到另一个灵感,两个灵感没有关联,而后一个灵感却是在前一个灵感触发的思维中冒出来的。如“跑题”现象。

灵感转移与灵感迁移的区别在于有无关联性。灵感转移在灵感思维中是要避免的。不然,就会出现思维秩序混乱还情绪满满而不自知的怪现象。

要避免灵感转移是很难的。拿思维跳跃来说,灵感迁移出现的思维跳跃是合理的,因为有着很好的灵感与灵感间的联 系。这种联 系总能保证思维跳跃处于适度之中。灵感转移出现的思维跳跃,因为缺少这样那样的联 系而造成灵感与灵感毫无关联,思维总体上没有章法,零零碎碎,东一锤席一镐。这种情况下的思维跳跃就是不合理的,属过度思维跳跃。如果这样,说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激情澎湃,口若悬河,又能何用?

人在情感和认知上的经历和经验不同,思维结构就不同,因而拥有的知识面及其深度,思维活动和构图方式,信息处理都不同,进而影响着的情感倾向,认知心理及真实动机也不同,人的具体思维和表达能力就必定是参差不一的。

不管如何,一个人的思维能否凝聚而专心致志地思考,能否发散而博采众长广得智慧,能否有足够的注意力观察事物而处理信息,能否有充裕的精力守住思维条理而显现具体能力,这些尽管是智力层面的东西,但智力有相当一部分是离不开人的天赋的,因而灵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就知道,思维缺乏条理不仅仅要改变后天的思维习惯,还要关注先天的思维结构和秩序,进而通过强化训练学会控制灵感,特别要把博闻强识当做日常情感和认知的积累来消化,杜绝一说话和写诗就旁征博引的陋习。

放着自己的话不说,旁征博引再能证明什么也是拾人牙慧,这样的灵感要不得,招来的都是弊端。过度思维跳跃的人大都有炫耀心理,相反一个不善表达的人说话反倒很少跳跃,这是值得反思的。

5、唯一性和排它性

写诗的人一般都有过体会,一首诗改来改去最终还是回到了初稿。这就是灵感唯一性体现。

灵感来时如同手电筒的光,有一群射线能量。这些能量都来自一点,灭掉这个点,能量存在与否且不论,能量的源至少是没有了。光源失去,光来自哪里也就成了问号。

灵感形成的创作,恰恰就如一道射束光的留影。每一个完成或未完成的创作都能够证明这个留影的存在。无法证明的是,这束光产生的一刹那将被怎么利用。不过,仍可设想这束光一旦被利用的情形将是什么样子。

灵感不仅是光源,也是这道射束本身,它们是分不开扯不散的。改变射束等于改变它的光源。光源注定了这道射束的能量,增加或减少能量都等于改变光源。

无法改变这道射束的能量,但可以改变能量分配。比如,取任一条或一组射线,虽然射线无法测量,却可以截取线段。这就是利用灵感创作的原理,也是修改创作的可能之处。

不论把创作当做灵感射束还是灵感射线,能够改变的是能量分配和截取位置,而不能改变能量的大小和方向。大小和方向一变,就必然出现小马拉大车或牛刀杀鸡的情形,定是过犹不及的。所以,当我们想要改变能量的大小和方向时,要么换个灵感,要么回归灵感,只有保证能量大小和方向不变,才有可能对能量进行“修改”,也就是截取我们最需要的部分。

这些部分,当然就是我们的创作思维和语言表达。只有当创作思维和语言表达不恰当、不正确,才可以调整和更正,而且越靠近端点能量越强,思维和表达也就越有力。

这些说明,灵感之所以有唯一性,是因为灵感是以射线或射束的方式引起创作和参与创作的。是类似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这一性质,决定了灵感有唯一性。

灵感的唯一性注定了灵感的排它性。比如,把一个灵感写成诗或词,即使换成现代诗,抑或换成文章,都是对灵感射束某一或某一组射线能量的截取和分配,可是当改变里面各种所见、所闻、所感这些事实的时候,就等于在改变灵感发生时的真实能量状态,必然会扭曲能量的大小和方向,也同时会改变原有姿态。

灵感的排它性,决定了不能冒用灵感来扭曲事实。创作必须遵循真情实感。不过,灵感可以接受对表达方式的选择。

比如,“风起雾浓”,这是憋诗现象,灵感就是假的,不成立的,但“风起雾浓今与昨”就可能是成立的。“起来抚琴”未必真实,因为有可能也是憋诗现象,如手头没琴还这样说,而“风如琴抚弄人怀”,若“风”字真实,这样说就是合理的。这就是事实与表达的关系。

事实就是事实,容不得破坏。不在事实中的,可以运用灵感迁移进行联想或想象,如比喻,象征,夸张,通感。借助这些表达方式,就可以既不破坏灵感的真实,也可以满足对灵感丰富能量的运用。

联想和想象在一般思维中属于一般思维能力,在灵感思维中则是灵感思维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灵感发生。例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是通过一般思维能力可以联想到的,而“燕山雪花大如席”,“席”如没有灵感是不敢这么用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灵感思维不同于循规蹈矩似的思维,是因为有灵感的参与。一定要记住的是,灵感思维不是无基础思维,而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垫高了人的灵感本能,这是人的能动性的反映,所以才有了灵感思维的灵动效应。

灵感的真实是一瞬间就确定了的,丰富的情感和认知则是提 供给它的能量。是这个能量可以无限延长,采集,分配和截取,而非别的什么东西。

再比如,表达的直白与含蓄,语言的婉转与激越,内容的讽刺与赞颂,意思的揭露与赋予,等等,这些都是情调、手法和风格上的,可以任意选择,不涉及灵感能量的姿态、大小和方向,仍属于对灵感能量的截取和分配,无外乎着重的是方法,把什么放得离光源近些,远些,多着些光,少着些光的问题。

这解释了灵感和生活的关系。灵感来源于生活,然后推动创作,创作截取生活,如何截取生活则代表了创作的全部。

为什么灵感是宝贵和要尊重的?为什么创作讲究真情实感,不可扭曲?为什么说对完成的作品改什么不能改灵感?看来,本该就是如此。

6、不可干扰性和可记录性

灵感有不可干扰性,这是人人能体会到的。灵感就像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哪怕先天继承有强大基因和健壮体魄,哪怕已经注定生命力是顽强的,缺少必要的呵护,生命又是极其脆弱的,也最怕外界感染。

灵感不被干扰,它总是像太阳一样充满能量地向外辐射,并有条理地以一道道射线的方式转化为人清晰的思维脉络,可是一旦出现阴晴变化,灵感这颗太阳也便随之明灭。

换个角度想,因为太阳永远与天同高,又是无可遮挡的。那么灵感呢?也可以做到。灵感是可以记录的。

要知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比天大。对待灵感只要不是眼高手低,来了灵感肯于捉住不放并及时记录下来,哪怕一时不能进入创作,灵感的信息和影子还是能够留下来的,最终也就成了跑不掉的东西。

恐怕有些人的灵感是强大的,些许干扰算不了什么,这不能证明灵感不怕干扰。在一个人与外界的碰撞里,大量的灵感都随时逝去了,能够利用上的灵感是绝对少而又少的,没有人敢说他能够不折不扣地运用一生所有灵感。

或许有些人的灵感也不怕间断,间断后还能拾起来。相信这些人的记忆力和抗干扰能力本来就是很强的,抵消了对灵感本身的一些干扰。

总之,创作还是越专心越好,没人期望一边创作一边桌子板凳打架。可以把这个情节记下来,成就另一个灵感,这一个灵感用起来依然是怕干扰的。

八、如何保持灵感

已经知道,灵感是能够保持的,包括为什么有这种可能性。以下说一说这方面的方法。不过,无意说去干些什么,有什么招数和花样。这是功利的,也是容易的,倒是要说说怎么做和为什么做,之间有什么联 系,相信会有人想到“鱼”和“渔”二字。

前面多次强调过“灵感状态”,因为灵感状态是维持灵感的保障。没有好的灵感状态,灵感维持起来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许因人而异,难度是免不了的。

这样说来,保持灵感首先就是保持有一个好的灵感状态。影响灵感状态的因素有很多,但凡需要灵感的人,不能不重视。

1、心态和情绪

心态是最影响灵感的因素。心态是指心理活动的状态,包括习惯的和暂时的。

心态与很多方面有联 系,如自身习得的意识,观念,性格,学习,工作,修养,好恶,所感受外界的环境氛围,职场压力,尊严比对,社会评价,等等,特别是个人能否有很好的自我评价和定位,这些都关乎一个人的心态状况。概括而言,心态是一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良好的心态就是正常的心态,不存在有比正常心态还好的心态。好的心态有自然得来的,有修养得来的,其实就是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且不失进取。像积极主动,乐观包容,热情自信,能忍有勇,勤思果行,明禁知非,这些都是好的心态不可缺少的。

好的心态不是去随大流,而是有耐心,有定力,有人格,不自扰,是不消极也不激进的一种看待世界和为人处世的心理方式,否则任何一点外力都会招来超乎寻常的苦恼和困惑,心态岂有不颇?

好的心态都与民族传统有着解不开的联 系。或来自家传礼教,或来自社会教育交往,这种心态是一代代沉淀下来的,得益于传承又有很深的传承意识,因而总是利国利民,利人利家利千秋万代的。新中国成立后增加了一些内涵,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移风易俗,迎难而上,一不怕牺牲二不怕苦,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拒腐蚀永不沾,甘当无名英雄等。改革开放后随着金钱意识的置换,好的心态事实上已经很少见了,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

有好的心态才利于创作,才越接近艺术的美。对想创作的人来说,这就是创作心态。相对而言,非创作心态则是生活心态。正常情况下创作心态与生活心态没什么分别,非正常情况下则不好说。

有好的心态才能维持应有的创作情绪。情绪和灵感都是感性的,但情绪不是灵感,灵感却是情绪,只有好的心态引发的情绪才是灵感的温床。好的心态下的情绪亦非都平心静气,轻松快活,而是有正常的喜怒哀乐,大可愤之,小可吟之。

好的心态总是让人津津乐道的,也就是美丽的。有美丽的心态,做什么都不会太丑,也必定是可以有作为的。在这样的心态里,所有的情感和认知扭曲的可能性很小,创作出来的东西才真正称得上是活生生的,有真正见地的。

相反,有的人认识世界总是自私偏狭的,个人功利的,狡诈唯心的,腐朽堕落的,或随波逐流或标新立异的,这些也都是心态的反映。这说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人认识世界有巨大影响。

创作是人情感和认知的综合体现。灵感对什么敏感,对什么不敏感,是显而易见的。人是因灵感引发情绪,还是情绪孕生灵感,现象上尽管没有区别,在正常心态下,人的情感倾向和对外界的认知都是趋向合理的,为普遍所接受的,而非正常心态下的情绪和认知则往往一无例外地是片面的,二者对创作的影响孰优孰劣,不难分辨。

2、情趣和兴致

心平气和,爱憎分明也是好的心态,如果摆不清与创作的关系,又恰恰是最不利创作的。

心平气和是生活观,不是创作观。创作离不开感性和激情,对什么都“心平气和”,灵感何来?爱憎分明是生活观,也是创作观,因为创作总需要合理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感受,但没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怎么保证爱憎分明是合理的?所以,创作总面临以什么情感和认知倾向为出发点的问题。

摆正倾向与创作的关系很重要。比如,平时不喜欢某个人,有必要为此创作吗?要看看这个人是否带有周围普遍现象特点。自己工作一般般,对单位考核不满意,创作是为反思自己,还是为把人描得一团黑?看到一次次群众到政府门前集会,创作是否还需平心静气?这些都涉及情感和认知的倾向问题,如何创作便成了一个创作意识问题。

创作意识反映着为了谁的问题,是艺术的美的意识,也是灵感感受的基础。创作意识来自于平时习惯的了关注。这种关注,不能只关注个人问题,更要关注普遍问题,要能发现眼前的光明和美,也要能洞悉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把这些统统纳入日常观察和思考中,既作为创作的源泉,又作为生活的积淀,进而看清和端正个人本能的生存心态,完善和缔造合理的创作心态,从而让创作总能够反映艺术的美,而不是简单的一己之感,片面之观,这才是应有的创作意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时,人才能以心平气和的心态生存生活,也不失爱憎分明,又能将这些合理地融于创作且富于激情。

激情是人的强烈而又难以遏制的情绪反应,既是情趣的表现,也是兴致的体现。

情趣是指人的生活格调和日常为人处世作风,代表一个人的生活色彩。情趣是人惯常情感和认知的自然流露。故意显摆给人看的不叫情趣。兴致就是人有兴趣的样子。兴趣是人的心理倾向,往往以强烈的需要感和欢愉感为特征。

情趣和兴致有高雅和庸俗之别,不都是有用的。良好的情趣和兴致从哪来?就来自于健康的生活,而健康的生活恰恰需要有好的心态。

既然想保持灵感,想要一个好的灵感状态,就不能不想着创作和带着创作意识去生活。用的时候把生活想起来了,不用时两不干,这是兼得心理,不是好的心态。没有好的心态,什么情趣和兴致与艺术灵感的关系都是“拉郎配”,这样的灵感对于创作可想而知。

健康的生活是积极主动有意识的生活,是有着很强分辨力的生活,有明确的情感和认知做基础。只有健康的生活加上良好的创作意识,才能让人时刻有着强烈而美好的创作冲动。

例如,一个人有良好的生活关注,不仅是说说,而且有切实行为,比如及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字和体会,甚至加以认真研究,那么他的人生情趣一定是丰富而扎实的,就不愁没有深刻的生活感悟。又如,一个人有良好的创作意识,说明有稳固的实践积累,那么就一定有健康的人生兴致,有广泛的爱好,持久的兴趣,就不愁保持不住灵感。

生活关注代表了一个人的情趣。创作意识代表了一个人的兴致。关注和意识又都是一个人敏感性的反映。常常保持这种敏感,灵感会青睐谁?

3、习惯和状态

保持灵感是保持灵感状态,保持灵感状态实际上就是保持一定的敏感。对什么都不敏感,这样的人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也不可能参与任何发明创造和艺术创作。

或许什么人以为受过点教育,懂得一点文法,知道些词语,心血来潮选择写诗。这其实是不少人的心理。诗字数少,也算得上艺术,还能赚得眼球,这也是事实。

什么人选择写诗都无可厚非。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有点像模像样,况且有能“赚眼球”这一项。像模像样写诗,就离不开要点灵感。有灵感,诗才好灵动起来,才好赚得眼球。实际上,懂得灵感,离走向艺术也就不远了。灵感注定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只要能够坚持,本着像模像样,这个过程中人是能够得到修身养性的。

如果真能够同修身养性挂起钩来,而不是停留在皮毛上,赚眼球对“艺术”二字也不算坏事。只要写出来诗里有美,有可读出的人生,凭这两样足以成为诗人,恐怕要比有名有号的一些人还要强。

一旦诗里有美,有可读出的人生,就已经进入了一种境界,意味着有个性、有风格、有主见了。这也是创造性的体现。

如果保持住这样的写诗习惯,写诗的路也会走远的,因为灵感开始了有规则、有迁移、可接受调控地,而非零零散散东窜西串歪打正着地为人服 务。如果再坚持以这种创作意识及其视角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那么就一定能处于时刻有创作源泉的状态,意味着开始走出了“憋诗”的堡垒。

灵感终归不是靠跪着求出来的。人没有能量,灵感也就没有能量出来,有也是干瘪的。只有保持一定的能量积蓄的习惯和应有的状态,有大地一样的勤劳,有天一样的胸怀,有懂得怎么坚守人生的修养,此时灵感就在人心里,看到什么都能迸发出灵感,任人料想。

前篇:1《写诗与灵感(一)》     后续:3《写诗与灵感(三)》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2) 查看   收藏(1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