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碎诗煮酒 男  99岁
  • 注册日期:2013-11-23
  • 最近登录:2024-04-08
  • 粉丝人数:89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论诗闲笔

碎诗煮酒 发布于2018-07-12 16:09   点击:1909   评论:4  
由碎诗煮酒(莫洪飞)编著、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树喜教授作序题词的《诗词快速入门》一书已经出版面世。
该书是一本专为爱好诗词、但苦无诗词知识的爱好者而量身* 定*制*的启蒙、入门小百科。
赠书活动虽已结束,但尚有一些繁体本,如有需要者,可加我微信:gdlujishi ,赠完为止。
还有:但凡千人以上的中学图书室;以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中学(图书室),只要学校需要,都可免费赠送3-5本(老少贫地区全免,即快递费都免);赠书时间至7月31日止,先要先得,赠完为止。
寻求帮助:我有意送几百本《诗词快速入门》给台湾或金门的学校(中学或大学都行),如果您能玉成,请加我微信 gdlujishi !酬谢!
非*诚*勿*扰!

若须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
           略谈绝句与写诗(原创)

试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噪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一首千古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规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1,3,4句的第一字可平可仄,但第二句的第一字则必须平。否则该句就变成了孤平。

译回白话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登鹳雀楼的景物已让人美不胜收,目不暇接;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弦外之音,那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她要告诫后人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展现出的不凡胸襟和抱负,她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抱负和襟怀。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时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的壮观和磅礴气势。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显浅、通俗的语言,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眼前的万里河山景色,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后读到这十个字时,还如临其地,如见其景,也为之感到胸襟开阔。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际,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的景物。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融入了诗文里面,使视野和画面显得特别恢弘、宽广、豁达。就诗句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东去而产生的意中景(意象),是把眼前景(实景)与意景溶为一体的高超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恢弘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太阳的光辉肯定减弱,此时的实景肯定有些暗淡,所以诗人的笔锋直指“白日”;至于“黄河”。当然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画面。这幅画图还在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既是一种动态的美,也是充满无限生机的美。后人都深深地为诗人笔法而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探无止境的襟怀,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眼力所能及的地方,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意象奔放的空间。“欲穷”“更上”词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她既别出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承接得天衣无缝;同时,在结尾处用一“楼”字,更起了点题的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该诗的“眼”和“根”在“欲”和“更”,点在“楼”;“意”在“千里”和“一层”。

从这后半首诗中可以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看尽远方景物,便(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该诗看似平铺直叙地写登楼过程,而其含意却非常耐人品味。

   这诗既展示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更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之所以会流传千古,虽与诗人满腹经纶、超凡脱俗的文笔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诗歌不能只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写景、说事、道理;而应该把哲理与景物、情事溶为一体,使读者在自觉不自觉间徘徊、思考、留恋其间。登鹳雀楼不愧是这方面的形象与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它是通篇全用(排比)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就形式而言她是非常完美的。

 沈德在《唐诗别》一书中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没有超凡的笔力、充沛、洒脱的气势,一意贯连,就会显得呆板或支离破碎。而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即“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宏大;后一联用的是两句相对(实则是排比对),但是没露出一点对仗的痕迹。因此,诗人这种娴熟的对仗/排比写法、技巧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与临摹的。

 而要学到诗人的高超技法,那么您必须博览群书以充实自己,以开阔视野;另外还必须努力、虚心地多看,多读,多炼……努力吧!朋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3)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