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木刀 男  72岁
  • 注册日期:2014-04-25
  • 最近登录:2024-04-23
  • 粉丝人数:26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新浪成哥:《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

木刀 发布于2018-07-11 01:45   点击:2766   评论:0  

新浪成哥:《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bf54e01018suk.html
 
    古人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因为善用虚字,所以其作品开阖响应,悠扬委曲。善用虚字不仅不会影响诗歌的审美特征,反而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所以说“虚词详备,作者神态毕出”。现在有不少的作品被读者谓之写得太实,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没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

    在诗词创作中,善用虚词能够起到增强语言的表达情感和增强逻辑关系的修辞作用。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序言中说:“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清代学者刘淇也曾经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这些话明确说明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它会使诗词变得“意”味有余,“情”味十足。

    古典诗词的词性分类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其词类划分较为简单,仅划分为实字词和虚字词,所谓实字包括今之所谓名词,虚字则包括今之动、形容词、副词、介词、叹词等。

    实字有所长,也有其所短,而其短正好用虚字来弥补,尤其是在表达比较隐晦和曲折的内心思想情感时更为重要。

    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晦涩、缠绵而著称,表达的思想情感非常隐曲,被人们称之为“朦胧派”的祖师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商隐善于运用虚词。他选择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诗句之中,借助读者丰富的想像力去补充诗句的意蕴,形成一种形断而神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他把“虚”“更”二个虚字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使诗歌具有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

    此外,运用虚字可以使诗词的结构更加丰富,婉转跌宕;灵气十足。绝句和律诗容量有限,但诗人却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出万千世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诗人善于利用虚词,使诗的结构更加灵活、巧妙、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无限的思想内涵。如傅璧园老师的《东堂十咏》之一云

    葛帐筛风枕簟清,小灯明灭酒初醒。
    忽然觉得檐霤动,听取空阶滴雨声。

    转句中的虚词“忽然”的运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酒后小息,清风习习,枕簟宜人,灯光在微风中摇曳,第三句通过虚词一转,巧妙地用流动的檐水把思绪从似醒非醒中拉回了现实,此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于意料之外,很自然地引出了“听取空阶滴雨声”的结句。其艺术效果是无法用其他的实词来替代的,此诗可谓结构上起承转合锤炼的范本。

    在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就能使诗句产生一种流动感,使读诗犹如读散文。这种诗句可以使诗篇产生一种整中有变、流畅健练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诗中有文,词调流畅”,说的就是这个         
    如叶元章老师的《秋蝉》:

    梧桐叶落空庭晚,细诉离愁又一年。
    回首不堪清夜月,伤心无奈夕阳天。
    云烟过眼应疑梦,风露盈肩欲化仙。
    秋色绵延千里外,铜铺石井莫相牵。   

    这首诗虽然句句合律,对仗工整,但读起来却毫无滞碍、呆板的感觉,显得活泼婉转,给人以一种流动的韵律感。两联之间的节奏变化使诗篇旋律轻快,诗句语气纤徐有致,语调悠扬流畅,读来别有一番情味。这种表达效果与诗句中“不堪”、“无奈”、“应”、“欲”等一系列虚词的表现力是分不开的。

    在诗词创作中,把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可以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得到化呆滞为流畅的效果,使你的作品更加自然流畅,多了一份灵气,多了一份飘逸。

    上段日子,有位诗友写了一首题为“至亲有恙有感”小诗,可是自己总是觉得不满意,但又找不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寄给我,请我修改一下。诗云:

    闻亲有恙偶得
    山水迢迢再见难,知您染恙更心酸。
    飘飞树叶为根落,人在他乡却不还。

    这首诗的主要问题是讲得太实在,诗这个东西也有点怪,实话实说了反而会缺乏一种美感,因为读者也需要遐想的余地,因此我们常说“虚实结合”,而不少朋友的作品往往是实有余而虚不足,虚不足的关键则是没有充分运用虚字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因此,我把这首诗稍微动了几个字,整首诗就活了起来,承接、转合都显得自然多了。

    山水迢迢欲见难,忽闻染恙更心酸。
    应知叶落归根去,君在他乡怎不还?

    起句一个“欲”字,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思,表达了一种相逢的欲望,可是山水遥远,欲见犹难。相比之下,“再见“就显得实在了一些,且缺少了一些诗的韵味;次句一个“忽闻”则表示了事情的突然性,本来已经相思犹苦,忽然对方又患病,岂不更加令人心酸不已?第三句是转,在原诗中作者想说清这个道理,但又有点言不达意的感觉。一个“应”字,肯定了叶落归根,人老还乡之常理。且引出了结句。在结句中,把述说句改成疑问句,把虚字“却”换成“怎”字,更加细腻地体现了一种至亲至切的情感,这是埋怨对方,但却是出自关切的埋怨,叶落都知归根,而你却如何不知归乡?

    虽然此诗动的字并不是很多,只不过几个虚字而已。可是一经几个虚字的运用,却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增加了诗的韵味,这就是善用虚字的魅力。

    当然,虚字的应用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才能正确的表达作者的本意,不至于引起读者的误解。

    古代有个笑话,就是因为乱用虚字而引起的。

    说的是有人作家书与其兄。时同居疫死一人;而屠肆中肉价大贵;佃户不足,,雇一人充之;又其嫂将分娩。假如实话实说,倒也容易,可是其弟好用虚字,其书曰:“同居死了一人,其肉卖至一百七八十;家中新添一佃户,嫂嫂所以肚子又胖矣。”其中用了两个虚字,“其”和“所以”。其兄接书大惊,即报书曰:“家丑不可外扬,人肉岂容乱卖。”令人绝倒。

    笔者曾写过一首《过灵隐寺》,诗云:
    才过九里松,忽见梵王宫。
    佛号云霞里,游人磬鼓中。
    性愚难悟道,意懒不敲钟。
    暂且过溪去,漫看灵鹫峰。

    诗中尾联中虚字“暂且”和“漫”在写作中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因为对于佛教我并不信仰,可是也没有怎么排斥,难于悟道,并非道的过错,不过是自己悟性不够,所以颈联中说“性愚难悟道”;可是“难悟道”并非永远“不悟道”,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定,故而“暂且”过溪看飞来峰;结句中是用“漫”还是用“闲”,也是反复了好几次,最后还是选了“漫”。因为我觉得这个字更能表达那种随意、洒脱的心情和神态。实际上,我既不钟情于灵隐寺,也不钟情于飞来峰,只不过是平凡的过客而已。

    诗词的艺术境界乃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除了内容精心营构之外,虚词的运用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而虚字的用法变化多端,既无定法,也无定数,故而古人有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的感慨。

    假如你想把诗词写得飘逸而又有灵气,那么请多亲近一下虚字,因为它是诗词作品中的润滑剂。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