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舍得轩 男  48岁
  • 注册日期:2012-07-11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24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词写作的几个认识问题之5

舍得轩 发布于2018-07-10 01:19   点击:2185   评论:7  
5.写诗从“律”开始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题目是鄙人反感的题目。

为什么?既然写作诗词,选择了这个体裁,就有一点约束。所谓“带着镣铐舞蹈”,受格律限制!如果跳出这个限制,那么所谓的诗词作品就不能够叫做《五律》、《七律》,就不能够叫做《五绝》、《七绝》,更不能称为《满江红》/《陌上花》/<贺新郎>、《潇湘夜雨》、《忆江南》了。所谓挂羊头卖狗肉。

因为,它们的文字,也就是“歌词”具有基本的音调、音韵要求。

 

5.1律韵是从先秦就演绎下来的东西,不是现代人的发明。

韵律古已有之,比如,屈子之《离骚》言:“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鹭兮,阖埃风余上征。”这个句子类型在《离骚》中,不胜枚举。除去“兮”这个虚词,它们对账工整、押韵和谐。看来在先秦就已经具有律、韵的诗歌实践了。于隋代,四声有“皇帝万福”的说法故事;于清康熙一朝,有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个歌诀是当时文人学士对律韵的基本总结。现在不能够详细知道了,因为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可是,依照韵律学开一代新风的老先生王力: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为什么撤这个无聊的问题呢?因为,四声是平仄的基础,也就是律韵的基础,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而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外没有四声的研究与结论。

就如同中国老百姓从宋始就“一日三餐”了,而西方是17世纪才开始一样!国情不同、背景不同、传统不同!

这中间涉及民族迁徙、融合、“官话”要求等等问题,不一而足。但是,不能够丢去传统!更不能割裂传统!

 

5.2律韵是写作格式在演唱声调方面的简化。

5.2.1音调在古代是什么。音调有高低,总结是“五音”。即: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使用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古人通常以音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礼记·乐记》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张炎词源》亦曰:十二律吕各有五音,演而为宫为调……黄钟宫(均):黄钟宫(调式)、黄钟商(调式)、黄钟角(调式)、黄钟变(变徵调式)、黄钟徵(调式)、黄钟羽(调式)、黄钟闰(闰宫调式)。

五音的第二级音,为音。古人认为,商,属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入声商七调

古代虽然只用了五个音符,但有着独特的魅力。目前,在简谱、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的“工尺谱”就是“五音”的活化石!比如:琴谱之《广陵散》《春江花月夜》、琵琶曲之《菩萨蛮》、鼓曲之《兰陵王》,还是姜夔之《十七谱》、开封仅存<相国寺>谱等等都是工尺谱。

啊!原来诗词是音乐啊!文学作品还有音乐性啊!二者不可区分吗?

5.2.2词调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谈到这个问题就可能出现“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其实,从文字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文字是结绳记事----象形表达----象形符号----象形文字----石鼓书----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步步演化而来的。音乐也是这样,形成乐谱是一个演化过程。如果我们把文字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成熟的过程是在始皇时代形成的,因为“车同轴、字同种”的李斯解决了中国“字”的问题。只不过音在前、字在后至少说还有孔子的六艺之一《乐》的证明。在2200年前的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乐”的规范要求了!而其“文字”从其后。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乐”是声音的规范,首先有声!其次,是文字的规范,是“韵、律”。他们的结合体就是广义的“律”。

因此,诗词写作是“咏律创调”然后“以律填词”。

无论是“咏律创调”,还是“以律填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文字的四声+逗,结合起来形成“文字的五音”。

“我唱我吟”是每一个人的本性体现。“唱、吟”多了也就成为“套路”----“踏路”----“曲路”----曲子(诗词),这实质形成了“咏律创调”的实践基础。典型是《竹枝词》,就是刘禹锡根据目前三峡地区老百姓的演唱,整理写作的“咏律创调”不朽作品!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姜夔旅居长沙,“于乐工得商调霓裳十八阙,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ˋ霓裳道调ˊ,此乃商调”----在《霓裳中序第一》中的题叙记载。这个故事说明“以律填词”不是“虚设”而是“要求”,更别说“胡来”。

当然,也有柳三变《望海潮》这样词、律自创的不朽作品。

5.2.3词调在有宋以降是如何发展的。词调在南宋以后的元代,发展在“曲”。看两副名联,其一是:颜筋柳骨晋翰墨,唐诗宋词汉文章。其二是: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冬梅春兰夏竹秋霜菊。无论书法、无论植物,它们都赋予了美好的追求,与其相提并论的是唐诗宋词元曲。而且是按照时代发展的文学产物、作品。在元曲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的作家作品,如马致远、白蒲、关汉卿等等。尤其是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其中的每一篇唱词就是宋词的延续。它们运用的词牌也是宋词的词牌!只不过加入俚语、虚词罢了!

看来,诗词的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啊!

有清以降,诗词在三代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回归理性!无论哈都刺的“豪”,还是纳兰性德的“情”,还是王叔真的“文”,以及明代杨慎的“理”,都延续了唐诗宋词的文脉!

至民国孙中山、秋瑾、鲁迅,现代柳亚子、毛泽东、启功等等,都是唐诗宋词的文脉依存!

当然,仅仅一篇文章、说明不了说明。要深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诗词写作爱好者就不得了!只是从典型作家诗词写作中,我们能够得到一点点启发,就达到本文写作的目的了。

 

5.3作为文字的诗词与作为韵律的诗词是“后生”。

虽然韵律即音乐、声音长短高低组合,是首先产生的;后来的文字读音声调,即四声是后来发现的!它们的完美组为歌与词的融合,成为古典诗词的不朽!

如果割裂它们是什么?

每一个写作诗词的人都可以找到答案。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2)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