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舍得轩 男  48岁
  • 注册日期:2012-07-11
  • 最近登录:2024-04-24
  • 粉丝人数:24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词写作的几个认识问题之3

舍得轩 发布于2018-06-27 22:34   点击:1911   评论:5  
3.写诗从“韵”开始
   

3.1韵是什么

韵是什么?目前没有一本书、一个专家下一个准确的结论。《辞海》对“韵”的解释综述如下:语音,一个音节的收音,和谐的声音。这个解释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从实践看,是人说话、唱歌、口腔动作发出的声波;二是从技术看,是口腔动作发出声波的“尾”;三是从艺术看,是和谐、悦耳、动听。从现代汉语讲,就是KH和谐,ONGUNG和谐,AOHAO和谐,ZHISI和谐等等。听着悦耳就是和谐、美听。《水浒》的《好了歌》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一首北宋民歌的每一句结尾字是“了”,顺口、悦耳;诗词中的一个变体《独木桥体》也是一个例证。从实践的角度看,就是强化一种声音,刺激个人神经,强化一种记忆,留下一种音响,坚强的声音存在感。

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简单的结论:韵是相同、相近声音强化的过程。

试看:512地震留下一个“猪坚强”,山体滑坡留下一个“房坚强”。韵就是诗词的“音坚强”!说这话不是大言不惭吗?还真不惭!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P247言:“南渡以后,词渐渐不能唱了,…..格律的理据成为……悦耳”。就是诗词韵律的美听、强化手段啊!

3.2目前诗词作品的“小尾巴”是什么

3.2.1韵书不一。大凡写作诗词的主儿,在其作品后面加一个连缀-----《平水韵》、《中华新韵》、《词林正韵》,或者第几什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 “小尾巴”?因为,韵书不一。

《平水韵》、《中华新韵》、《词林正韵》等等这些韵书著作、术语在52诗词网的诗论文章中经常出现,也有诗友解读的非常详尽,因此拙文不再解读。

一般情况下写作诗文使用《平水韵》,如果使用《中华新韵》须在诗作后面加以注释:写作词一般情况下使用《词林正韵》,可能作者会注明运用的是哪一个韵部,如果使用《中华新韵》必须标明。这就是诗词作品的“小尾巴”。

为什么出现“小尾巴”?是韵书存续时间的长短问题。《平水韵》存续从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开始至目前,《佩文诗韵》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开始至目前,它们全部采用中古音编篡,影响深远自不待言!《中华新韵》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编篡,简称“新韵”,也有一定受众。

根据笔者观察,中古音音韵系统的粉丝对新韵系统的粉丝,不屑一顾。因为中古音字韵少,写作难度大,更能体现古典诗词“吟唱”的意趣。是因为越窄的路越难走!故有宽韵、窄韵、险韵的说法。

中古音、现代汉语,两个音韵系统的支持者、粉丝,经常在网络中打架、论战,孰优孰劣另当别论。

3.2.2中古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是中古音并没有消亡。虽然,新韵运用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韵律基础,是目前的标准语音,是“官话”。但是,中古音的语音基础在民间广泛存在,现在河南南部、江苏西部、广西、福建、湖北、江西大部、四川东部地区,在老百姓中间仍然存续部分中古音。比如,普通话的“街jie”在这些地区仍然读“该gai”,普通话的“白bai”仍然读“伯bo”,普通话的“斜xie”仍然读“侠xia”。如果照此读法,任何人也不觉得小杜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押韵了;如果照此读法,任何人也多觉得,刘禹锡的“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韵律和谐了。这也是许多读者,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的一部分名篇时,感觉不押韵的原因。其实,人家是押韵的,而且写得好。只是读者按照现代汉语去阅读古典诗词罢了。

中古音之平上去入在汉语拼音方案给阉割了。消灭了入声,并入平声或者去声。但是,现实是存在的,如前述。这些地区入声仍然存在啊!

二是群众基础存在。在传统的京剧、昆曲、歌仔戏等戏曲之中,仍然使用中古音进行演唱、对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试问,如果传统昆曲、京剧不按照中古音进行演唱,观众还认可这是昆曲吗?同样,如果写作古典诗词不使用中古音,不能够按照唐之魂、宋之韵进行吟唱,那还叫古典诗词吗?同时,还有文脉的依存。姜夔《十七谱》还在,开封相国寺古谱还在,它们的乐谱从北宋就有、今天还有生命力,当时《忆江南》乐谱(词谱)今天仍然可以演唱!北京西山鼓乐、纳西古乐生命力依然“小强”。所谓“新韵使者”是不是听一听宋诗的声音,是不是挑起传承的担子,弘扬民俗文化,喊起“文化自信”的号子!

文化的背后是底蕴!

三是古典诗词写作限制。古典诗词是歌词,和仄押韵、平上去入分明,大部分代表了音律(旋律)。即使是歌(旋律)、词(文字)分开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还是要遵循传统;即使是苏辛一族“以诗写词”、“以文入词”,开创豪放一派,仍然是“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齐辈”(宋《碧鸡漫志》)。古典诗词写作就是带着镣铐舞蹈,受限制可必须坚持。不然写作的作品就是“四不像”,苏辛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词谱标准诗篇了。

写作有限制、边界。韵律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就是限制。正是限制才有高下之分,不是谁写作20个字、四句话就叫“五绝”的,这是“文化”、传统的制约。可以不遵守,但是不能够叫“五绝”。

“五绝”的背后是文化、传统、传承!不是吗?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8) 查看   收藏(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