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06-15
  • 最近登录:2024-02-28
  • 粉丝人数: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与楚共存以死抗争——读屈原《九章·怀沙》一得

笑破红尘 发布于2018-06-16 17:11   点击:5228   评论:1  
(本文系2015年4月25日在武汉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上的 讲稿)
【纪念屈原/旧作重贴】
与楚共存 以死抗争 ——读屈原《九章·怀沙》一得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创/笑破红尘日志】            与楚共存  以死抗争 

      ——读屈原《九章·怀沙》一得       
                        
                         主讲人:笑破红尘

 

图片                图片
 
 

  分四个问题讲解:

一、屈原的生平

二、《怀沙》诗解读

三、《怀沙》的写作特点

(一)语言民歌化

(二)比兴象征化

(三)虚字口语化

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和楚国王室同姓一族,芈(mǐ)姓屈氏①,名平,字原②,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父亲叫伯庸。据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教授《屈赋新探》揭示: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卒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享年65岁。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

屈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据《史记·屈原列传》,他青年时,“为楚怀王左徒(相当副相或副总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这是说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除左徒外,屈原还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三闾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闾大夫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鲁等国的公族大夫,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相当于汉代的宗正(官名)。故离骚》有云:“余既滋兰之九畹(wǎn)兮,又树蕙之百亩,畦qí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芳芷,冀jì枝叶之峻茂兮,愿竢sì时乎吾将刈。”他为培养后备人材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他辛勤培育的一批人,竟变成了反对自己的敌对力量,使他感到极大的苦痛。

屈原生活在七国争雄的战国(前475-前221)后期,也是楚国由强转弱的时期。楚国和秦国原是当时最强的两个国家。苏秦曾说:“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故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赵策》)楚怀王十一年(前318),“苏秦约纵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纵长。”(《史记·楚世家》)但是,在怀王后期,由于他的昏庸,朝政被宠妻郑袖佞(nìng)臣上官大夫、靳尚之流把持,屈原和贤臣遭到排斥。他们对内搜刮无厌,政治腐败;对外贪图小利,受骗于秦,和齐绝交,破坏“合纵”。由于失去外援,因而屡次被秦打败。最后怀王被骗入秦,死在秦国。顷襄王继位,情况更糟,排斥贤臣,重用“党人”。内政上,政治更加腐败,社会更加黑暗;外交上,对秦一味妥协。                                        公元前 311 年(楚怀王十八年),屈原曾两度使齐、竭力救楚。面对七国争雄的政治局面,楚国上层贵族产生两条路线:一派是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投降路线;另一派是以屈原等一些策士为首的反投降路线,主张楚国与齐国要联合魏、赵、韩、燕等结成一个“合纵” ③的阵营,以抗拒强秦。两条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但是由于楚怀王目光短浅,昏庸无能,使亲秦派占了上风。

屈原一生经历了一次被疏,两次被放,属于仕途坎坷的一个悲剧性人物。

被疏约在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楚怀王听了非常生气,从而疏远了屈原,后来又罢免了他的左徒职务,任命他为三闾大夫。其实屈原被疏,根本的原因是屈原的政治改革实践,触犯了旧贵族集团的利益,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变法革新的思想与怀王的权力意志之间的矛盾!

第一次被放,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楚与秦联姻,又一次背齐合秦,次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竭力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④,遭怀王罢黜,并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湖北襄阳一带)。“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抽思》)

第二次被放, 自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至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整整九年。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秦国终于给楚国以致命的打击。这时楚国上下都抱怨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这伙小人,屈原当然也不会放过他们。屈原说,楚怀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听忠良之言,而轻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这伙小人。所以内被郑袖所迷惑,外被张仪所欺骗。军队溃败,国土被占,连自己也死在秦国。令尹子兰这伙小人听了之后,怒火中烧。在倾襄王面前编造谎言,谗毁屈原。倾襄王听了非常生气,将屈原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荒野之地。此江南非今天的江南,当时指今湖南北部、中部一带。即所谓沅湘之间九年,屈原披发行吟泽畔,辗转流离。

流放中他十分想家,探视过一次郢都,正赶上国都被秦兵攻占,洞庭、五湖、江南先后陷落,顷襄王仓惶出逃,不得不到陈(今河南睢[suī]阳)避难。眼望大好河山被强秦所占,楚国人民将倍受奴役之苦。他思绪万端,奋笔疾书,写下最后的《哀郢》、《怀沙》等不朽诗篇。在行吟泽畔,诗人进入无序的自语,比喻,辩解,反复阐明自己失意、创痛、自杀的原因和道理;表达了诗人对于庸俗溷浊的现实极度不满,和对“党人”的无比愤恨。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光辉的诗篇。诗人的不幸,正是文学史的万幸,人生的悲剧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残酷的现实,诗人极度悲哀。再度流亡,经夏浦(汉口)、辰阳、溆浦等地,在赴长沙途中,行至汨罗江时,一种报国无望的悲愤,使他不愿继续蒙受亡国奴的耻辱,而苟且偷生;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要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决意追寻远古先贤而去,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以死抗争。结束了他伟大光辉的一生。那年他 65 岁。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的人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他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等作品,都印记着他的生命的轨迹。

屈原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九章·怀沙》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诞生的。

注释:

姓氏

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② 名字《屈原列传》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含义是正直、正派,恪守做人的原则(正则);聪颖、智慧(灵)、公平、公正(均)。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魏国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合纵”,地理上六国呈南北纵行之状。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地理上秦国在六国之西,以各个击破“连横”六国,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黄棘之盟

秦昭襄王的母亲是楚国芈姓公族的后裔,楚宫称她芈八子,入秦后称楚公主,昭襄王继位后尊为宣太后,在她的促成下,秦、楚两国关系出现和解迹象。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楚两国互为婚姻,秦迎妇于楚,楚迎妇于秦,结为昆弟之国。次年,怀王与昭襄王在楚国黄棘(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会晤,签订“黄棘之盟”。再次年,齐、韩、魏三国以楚背弃列国与秦和亲为由联合攻楚,楚以太子熊横入秦作人质,请求秦国出兵相救,三国军队撤走。

 

二、《九章·怀沙》诗解读

 (参见附页:《怀沙》原诗、译诗对照)

    屈原的作品,集中地表现出他坚持真理、恪守情操、忠贞不渝、宁死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了忧国忧民,和自己遭谗被流放的痛苦;并对楚怀王为首的腐朽贵族集团的无情揭露。充分表现出诗人对胸怀理想的追求和对楚国黑暗腐朽势力无情的批判。

  屈原 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司马迁谓之, “与日月争光可也。”《怀沙》是离骚九章中第五篇。作品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怀沙是屈原用泪血凝结的心诗;也是他在临终前所作的绝命词何其芳先生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 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

 

《史记》所载屈原的身世经历,诗章本身内容情感,“怀沙”全诗可分为四个大段即,从“滔滔孟夏兮,”至“冤屈而自抑。”为第一段,写作者心灵之伤痛及其坚定的志向;从“刓(wán方以为圜兮,”至“羌不知余之所臧。”为第二段,写作者的志向与现实的冲突;从“任重载盛兮,”至“限之以大故。”为第三段,写作者表白胸怀,矢志不改;最后,“乱曰”为”为第四段,是全诗的概括,诗人总结自己一生之经历,在绝望中准备一死了之。

先说第一段

诗篇开首描写夏日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天气,辽阔的原野和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象。但此刻诗人之“触景”,没有“生出”灿烂的心情。而是用“伤怀永哀兮,汩徂(gǔ cú)南土。[我独不息地悲伤,远远走向南方]。”两个反衬的诗句,表述极度忧郁、哀伤的心理,更加突出了诗人出行流放时悲愤的情绪,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虽然诗人无心赏景,但诗人之情已自然地融于眼前景物之中。“眴兮杳杳,孔静幽默[眼前一片苍茫,听不出丝毫声响。],唯此“杳杳”之苍茫、“静默”之哑然,才更能显出寂静无声、心绪纷乱的情景。就是“岑僻之境,昏瞀( mào )之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这种典型的客观环境对典型的悲剧人物的心绪起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诗人的伟大,在于其胸怀的开阔:“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反省我的志向,遭受委屈何妨?他没有将笔墨仅仅诉诸于个人遭遇的不幸与感伤上,而是始终同理想抱负的实现与否相,企望以自身肉体的死亡和灵魂的升华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唤起国民、国君精神上的觉醒!

诗的第二段

首先以“刓(wán方以为圜兮”、“章画志墨兮”的形象比喻,诗人表示不要砍掉棱角变成圆滑;要按墨绳的画线坚守规矩。以标明自己坚持直道的品质、不随波逐流的气节。继而以“玄文处幽”比喻自己的理想被埋蒙,崇高的志向与追求,以及风清玉洁的品质也不被世人所认同,从而揭示了诗人的人格与“党人之鄙固”现实的矛盾冲突。暴露了现实的昏暗,批判了党人的无聊可耻的行径。

诗的第三段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责任大,担子重。使我担任不起。]”诗人深知身兼重担,合纵抗秦,兴楚救国,只是孤掌难鸣,苦于没有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诗人即使是“鸿才博学”,“仁义忠诚”,那又能怎么样呢?仍然是生不逢时,谁能赏识他从容大方的人品呢!“重华不可遌(è兮[舜帝已死,不可遇见了。]”这就是心灵的呐喊,无助的孤独!。“重华”就是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孤独的诗人没有圣贤知遇,也无知己倾吐,而是陷入现实的泥潭中挣扎;残酷的现实并未摧毁诗人坚强的意志,他极力抑制着心中的怒火,即使“离愍而不迁兮[就遭祸我也不悔改]”,定要为后人留下一个好的榜样!这就是诗人临终前伟大的自白!

最后一段为第四段

乱辞”,是全诗的总结,诗人概括了一生坎坷的经历,也是诗人心声的集中倾诉。再现了诗人对流放途中沅水湘江的印像和怀念之情。“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我为人诚心诚意,世间上既没有知己,有何人可以商量。)诗人深感政治上的孤独,感叹尘世的凄凉、强忍心中的悲伤,发出无奈的呐喊:“伯乐既没,骥焉程兮。[伯乐呵已经死了,千里马有谁品评?]”但诗人并没有倒下,决不会因为自己行将死去而悲痛至放弃毕生追求的理想,表示要“定心广志[我要坚定我的志趣,]”,决不会怕死贪生。宁可玉碎,不求瓦全。只是厌倦了“世溷浊”,决心要“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式!]”诗人的情感气势把全诗推向了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唯有舍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保持自己风清玉洁的品格,完成心灵的净化和人格气质的升华,这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作品具有深厚的内在蕴含力,一路读来,使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于屈子忠魂的凄楚,我们更觉悲慨而泫然了。

 

三、《怀沙》的写作特点

这里主要介绍三个方面:

(一)语言民歌化

 在语言形式上,《怀沙》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每句五、六、七、八字不等,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 现力。更便于淋漓酣畅地抒发感情,而不受字数约束,这是民歌一个显著的特点。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 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例如:

1)“重华不可遌(è兮,孰知余之从容”;

2)“离娄(鲁班)微睇兮瞽(gǔ以为无明”;

3)“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4)“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二)比兴象征化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借眼前景物起兴,烘托欢乐祥和的气氛。首二句乃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三、四句则是所咏之本体,诗中的“兴”句,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桃”和“花”,“此物”则是“之子”和“室家”。用桃树的花比喻新娘年轻貌美;用桃树的果实比喻多子孙;用桃树的茂盛比喻家族兴旺。女子出嫁,祝贺她得到美满的姻缘。

钟嵘《诗品序》云:“因物喻志,比也” ;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的比兴手法 是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屈原继承《诗经》比兴传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怀沙》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 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一体,大量运用“怀瑾握瑜”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例如:

1)“刓(wán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以“物可变方圆”,比兴“自己气节不变”。)
2)“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用“木匠按墨线,照规矩施工”,比兴“自己的志向不改”。)
3)“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用“自己的文采被埋没”,比兴“遭庸人的误解”。)
4)“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用“玉与石混杂共生”,比兴“世道溷浊,不辨真伪”。)
5)“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把“自己的才华智慧被冷落”,比兴“报国无门”。)

6)“伯乐既没,骥焉程兮。”(以“相马人死了”,比兴“自己的才干,再没有人赏识了”。)
  
(三)虚字口语化

在语言形式上,《怀沙》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其”、“所”、“以”、“而”、“也”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如 “兮”:

“兮”是比较特殊的语气词,有较浓的方言色彩,多用于韵文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甲、用在句中:

1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2“伤怀永哀兮,汩徂(gǔ c ú)南土”;

3 “眴shun兮杳杳,孔静幽默”;

4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乙、用在句末:

1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2 “ 修路幽薮,道远忽兮”;
3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4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例二,如“之”:

“之”是一个多类词,主要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用于代词,是用来指代人、事、物,常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1 “玄文处幽兮蒙瞍不章”(人称代词:五彩而被人暗藏,瞎子说不漂亮。);

2 “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人称代词:就遭祸我也不悔改,要为后人留下榜样)。
第二种用于助词:主要作结构助词,但也有一些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1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村里的狗子成群,不常见的便要狂吠。)

2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定语标志:我文质彬彬,表里通达,谁都不知道我的出众。

3 “重华不可遌(è兮,孰知余之从容”(定语标志:舜帝已死,不可再生,谁都不知道我雍容的气度。)

4“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定语标志:我鸿才博学,可为栋梁,谁都不知道我的内容。

5)“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调节语气:各人的禀赋有一定,各人的生命有所凭。)
第三种用于动词:相当于“去”、“往”、“到……去”等。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作谓语: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例三,如“其”:

代词,表示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作定语。

1 “巧倕不斫(zhuó兮,孰察其拨正。”(人称代词:工垂巧而不动斧头,谁知他合乎正轨?)
2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指示代词:自古来,贤圣不必同时,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3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指示代词:像贪路赶掉了站口,已到了日落黄昏时候。)

例四,如 “所”:

“所”字有指代作用,但它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所以它不是代词而是结构助词。

 1)“易初本迪(道理)兮,君子所鄙。”(“所+动词”:随流俗而易转移,有志者之所卑鄙。)

2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所+形容词”是那些人们的无聊,不知道我所爱好。)

3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所+形容词”村里的狗子成群,不常见的便要狂。)

4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所+动词”我鸿才博学,可为栋梁,谁都不知道我的内容。)


例五,如“以”:

它和名词、代词等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可放在动词之前,也可放在动词之后,可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方式、条件、发生时间和凭借的工具等;还可用作顺序,有时可以和“而”互换。被连接的两项,或表目的,或表结果,或表方式。《怀沙》中的“以”常与“为”连用成“以为”或“以……为……”

1       “刓(wán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我坚持我的故常,不能圆滑而不方。)

2 “离娄(鲁班)微睇兮瞽(gǔ以为无明。”(动词:离娄微闭着眼睛,盲者说他的目盲。)

 3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动词:白的要说成黑,高的要说成低。)

4 “重仁兮,谨厚以为丰。” (动词:我仁之又仁,义之又义,忠诚老实以充实自己。)

5)“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动词: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例六,如“而”:

连词,古文中连词很多,使用得很广泛,用法灵活,能表示多种关系。

(1)顺接关系。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就”、“才”、“又”、“并且”、“而且”等。

1)“郁结纡轸兮,离愍(mǐn而长鞠。”(心里的忧思难忘,何时能恢复健康?)

2)“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反省我的志向,遭受委屈又何妨?)

3)“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责任大,担子重。才使我担任不起。)

4)“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抑制着心中的愤恨,并且求得自己的坚强。)
(2)表示假设关系。常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相当于“如果”。

如:“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如果遭祸我也不悔改,要为后人留下榜样。)

 

例七,如:“也”:

“也”字用在句末,主要表示判断、解释、确定等语气,相当于“了”、“啊”等,或不译出;“也”字用在句末,还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呢”、“呀”等。

1)“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村里的狗子成群,不常见的便要狂吠啊!)
2)“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把豪杰说成怪物,是庸人们的口胃了!)
3)“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自古来,贤圣不必同时,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4)“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夏禹和商汤已经远隔,就追慕也不能再世了!)
 

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是一个有着坚定的政治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诗人,他事事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不避乎死生之祸,用毕生的精力全身心投入他向往的“美政”,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严峻的挑战的政治家,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面对他所痛斥的“党人”则是以死相搏,无情揭露,是个毫不妥协,毫不退缩的英勇斗士。

屈原与溷世抗争的斗争经历告诉我们:爱国精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必须具备的素质。爱国就是要时时把祖国的安危放在心上,国家的耻辱就是个人的耻辱。屈原能够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就是因为,他能用泪血凝结的诗句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怀;就是因为,他能在关键时刻用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国家是我们生存之根,是我们生命之源。国富则民强,国衰则民弱。没有能脱离国家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国家。因此,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信念。

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光辉的爱国诗篇,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他那“帝高阳之苗裔”(古代高阳氏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必将永远激励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本文系2015年4月25日在武汉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上的 讲稿)

 

                     附诗作交流:吊屈原 五首(新声韵)

                                                                               苦理左徒贤楚臣①,民忧国患楚心焚!

庸人皆醉平独醒,乱世尤浊日半沦。

宁葬江鱼吞扁腹,不容树蠖噬洁身。

精忠自古谁惜死,当咒怀王不辨金!

 

彭咸风骨与君俦②,鞿口羁头只为修③。

乌鹊谗言言亦御④,大鹏鸣志志犹究。

惛君遗臭千秋罪,傲骨留芳万代讴。

世溷报国何所寄,丹心化作汨罗流!

 

跋山涉水径多荆,激励骚魂为楚兴。

雪漫切云求索路⑤,霜残董道好修情⑥。

                      “初服”诚抱强国志⑦,暮岁频遭恶鬼坑!

风雨一生心亦碎,谁识“怀信⑧”乃孤忠!

 

榴花五月炽如烘,难比屈平国恋情!

念阙思乡乡不复,嗔君忧楚楚犹崩。

一腔血热陶胸志,满腹心酸泣“郢”声。

义胆忠肝昭日月,年年端午拜湘灵。

 

楚天楚地楚江呻,总有哀歌祭子魂。

忠字报国君慷慨,乌云蔽日鬼氤氲。

木兰皮剐芳香在,三闾神殇精髓存!

气贯中华二千载,骚风撕碎后人心!


注:

 ①左徒,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官名。议国事出号令,相当副总理职务。②彭咸,殷大夫,谏君不用,投水死者。③修,治理,亦指直言谏君。④御,进用。⑤屈原头戴高高的切云冠。⑥董道即屈原人生之正道。⑦“初服”,为入仕前的服饰,喻指屈原原来的理想、志趣。⑧“怀信侘傺”(chà chì),怀抱忠心的人反而失意彷徨。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附页:《怀沙》原诗、译诗对照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原诗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gǔ cú南土。
shu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愍mǐn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1心灵伤痛,志向坚定)
wán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道理)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斫zhuó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离娄(鲁班)微睇兮gǔ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2志向与现实的冲突)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è,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3表白胸怀,矢志不改)

              

乱曰:

浩浩沅湘,分流汩gǔ)兮。
 修路幽薮sǒu,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曾伤爰(yuán哀,永叹喟兮。
 
 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4孤独绝望殉国尽忠)

 译诗

初夏的天气盛阳,百草万木茂畅。

我独不息地悲伤,远远走向南方

眼前一片苍茫,听不出丝毫声响。

心里的忧思难忘,何能恢复健康?

反省我的志向,遭受委屈何妨? (1)

 

我坚持我的故常,不能圆滑而不方。

随流俗而易转移,有志者之所卑鄙。

守绳墨而不变易,照旧地按着规矩。

内心充实而端正,有志者之所赞美。

 

工垂巧而不动斧头,谁知他合乎正轨?

五彩而被人暗藏,瞎子说它不漂亮。

离娄微闭着眼睛,盲者说他的目盲。

 

白的要说成黑,高的要说成低。

凤凰关进罩里,鸡鸭说是会飞。

玉与石混在一道,好与坏不分多少。

是那些人们的无聊,不知道我所爱好。2

 

责任大,担子重。使我担任不起。

掌握着一些珍宝。不知向谁表示。   

村里的狗子成群,不常见的便要狂吠。

把豪杰说成怪物,是庸人们的口胃。

 

我文质彬彬,表里通达,谁都不知道我的出众。

我鸿才博学,可为栋梁,谁都不知道我的内容。

我仁之又仁,义之又义,忠诚老实以充实自己。

舜帝已死,不可再生,谁都不知道我雍容的气度。

 

自古来,贤圣不必同时,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夏禹和商汤已经远隔,就追慕也不能再世。

抑制着心中的愤恨,须求得自己的坚强。

就遭祸我也不悔改,要为后人留下榜样。

 

贪路赶掉了站口,已到了日落黄昏时候。

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3

尾声:

浩荡的沅水湘水呵,咕咕地翻波涌浪。

长远的路程阴晦,前途是渺渺茫茫。

不断地呕吟悲伤,永远地叹息凄凉。

世间上既没有知己,有何人可以商量。

我为人诚心诚意,但有谁为我佐证。

伯乐呵已经死了,千里马有谁品评?

 

各人的禀赋有一定,各人的生命有所凭。

我要坚定我的志趣,决不会怕死贪生。;

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

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和别人没什么可说。

 

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

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式! 4)

       

郭沫若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