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和词的创作区别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5-23 19:14   点击:1608   评论:2  
五绝 以诗代序
寻常好读诗,赏玩两同时。费解教人惜,缘何不自知。
——以下仍以旧作搁此,供写诗的人见仁见智。
本文原址:http://blog.niwota.com/a/3068767.htm 2011-6-9 19:36
此网旧版:http://www.52shici.com/member_blog_detail.php?mem_id=5584&id=1340

诗和词的创作区别


清刘熙载说“诗之局势非前张后歙,则前歙后张,古体律绝无以异也”(《艺概·诗概》),又说“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去来无迹,斯为入妙”(《艺概·词曲概》)。

这些都是从观察和欣赏诗词的角度,从鉴赏的意义出发来区分诗和词的。但从创作角度来谈,其实诗和词的区别要复杂得多,但若抓住要领,又似乎再简单不过。

之所以诗词给人以总是“诗言志、词言情”的印象,说实话还是由于它们的形式。诗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节奏规律一致,虽铿锵有力,却不乏单调。尤其像喊着口令举手表决的队伍。因此对于那些错综复杂且极具个性的人的情感内容,诗是很难包容的。而词是长短句,句子结构形式千变万化,篇幅可大可小,静时可以娓娓道来,动时可若山洪暴发,正适应人的情感生发之势。

其实诗和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只是它们之间有太多的渊源,所以才常常被人相提并论。人们常常区分小说、散文、论文,为什么不可以把诗和词明确的区分开呢?这样可以减少人们心理上的好多混沌。

既然是不同的文学形式,当然就可以分开来谈,因为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


一、关于诗的创作

总的要领是“合其节拍,起承转合,我说我意”。

1、合其节拍。诗由于句子长短一样,而且两两相出,这决定了它若长于以句子为单位的节奏形式,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它是以什么单位为节奏的呢?是语汇。

“语汇”一词,常用来指语言中词或短语的总合,也称“词汇”,实不确。用于语言的语法分析尚可,这里借作它义。

语汇是句子的配量单位,它可以是一个词(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或一段意思。语汇又可分成独立性语汇和非独立性语汇,如:“你们今天早上都吃饭了吗?”这句话按语汇可以分为:“你们︱今天︱早上︱都︱吃饭了吗?”其中“们”、“了”和“吗”都是非独立性语汇。

再如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可以分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但是诗句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因为诗有其内在的吟咏习惯。这样,上面诗句又可以划分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或“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总之,不管怎么划分,以吟咏时节奏清晰,声音和谐为主。从这一点看,语气词和助词是不宜出现在诗里的,因为它们不是独立的语汇。如杜甫《望岳》开头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夫”和“了”都是助词,但都没有用于律法有严格要求的近体诗创作。

2、起承转合。这是诗的创作章法,一般要遵循。即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起承转合的运用,必须要完成诗的整体结构。以律诗为例,第一句起,第二句兴,第三句承,第四句接(续),第五句转,第六句顺(应),第七句合,第八句结。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然这只是一般结构规律,特别是第七、八两句的合与结是很难分开的,甚至是一回事。

关于“转”,也是有出入的。如毛泽东《七律·长征》,“转”换到了第七句,而且“更喜岷山千里雪”也只是表面上的转,为了行文方便,实际上还是承接前面几句,真正的转与合(结)都落在了第八句。

总之,起承转合这个结构规律还是很好领会的。但下面的话也应记住。

刘勰《文心雕龙》:“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第六章明诗)。这也适用于下面所谈关于诗词的创作。

3、我说我意。诗不管如何起承,最终都要转到自己的真实看法、判断、态度、认识上来,是不可人云亦云的。如上面“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喜”字,表明了对待千难万险的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诠释了作者对“有情”和“正道”的独特理解和个人的号召力。

附拙诗以供龃龉:

七绝 京东香河

2010-3-16 22:44

长堤嫩柳香神酒,绿水春风北运河。三月桃花红两岸,船家醉唱打渔歌。

七绝 赠米戈

2010-3-18 18:41

兄台送我花雕酒,我送兄台以运河。三月不贪桃柳色,踅来贵府对情歌。

七绝 314日春雪两首

2010-3-16 21:11

春来飘雪几成寒?树上北风归不还。路遇行人相告与,观花还是到桃园。

如今世界多奇景,冷暖难由四季更。飘向春分惊蛰雪,洒寒冬外弄移情。

七律 山中幽景

平湖秋日一桥横,岸上人家各自行。你去我来相约客,东邻西住总含情。

荫凉不问谁家主,童叟无分几寿龄。下水还须舟上过,只留水印不留声。


二、关于词的创作

总的要领是“取其形式,谐其意趣,我写我情”。

1、取其形式。词是长短句,因而更接近平时说话的言语,所以普通话的语汇都可以用于诗词创作。节奏上虽也重视语汇的选择,但大体上总以语句节奏为主。以语句为单位,足以让词产生区别于诗的,独特的节奏效果。如姜夔《杏花天影》: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这首词,句子的长短有较大的悬殊,因而可以把各式各样的言语装进去,节奏上也以句子的长短为单位,语汇节奏则归于第二位。

再如刘克庄《满江红》:

金甲琱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天无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这首词除了与上一首词有相同之妙外,像“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这样的口语,以及“叹臣之壮也不如人”这样含有“之乎者也”如寻常古文的句子,在诗里是不可能见到的。

诗如果过于通俗,有时会流于顺口溜,而缺乏诗本来的美感,但对词来说,却不必有这样的担心。词即便通篇用俗语、口语,只要长短句特征明显,就一定是词,而不会是别的。

当然,对于那些在形式上较接近于诗的词,由于长短句特征受到约束,其内部的语汇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词中大多数需要对偶的句子更如是。如晏几道《鹧鸪天》: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这里“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和“云渺渺,水茫茫”,都是对偶句,“征人归路许多长”和“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也是诗句,其节奏特点就又与诗很相似了。

除了这一点,大多数情况下,词不像诗那样因过于凝练而显得紧张和铿锵,因而也就更舒缓、洒脱和富于情致,所以通俗的口语常常被用于词的创作。但词中的口语是经过选择和进一步整合的,这种选择或整合是为了配合词的形式,因此词的格律形式也就似乎比语言本身更吃功夫。但这应反过来看,那就是,用词的形式来说平时的话。这样一来,平时的话要经得起格式的筛漏,反倒更有难度。如范成大《水调歌头》: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全词通篇口语,未见用任何高深词语,但每句话又非轻易而得,字字珠玑,既体现了格式的严谨,又看不出被格式所累,颇见功力。

词以通俗语见长,是词的创作规律使然,因而词的雅,应表现在词的创作深度上和技法的运用上,而不是词汇上。当然以所谓的“高雅”之语入词,也并非不可,正如交响乐伴奏下的评戏《秦香莲》,也是有人欣赏的。

词以语句为节奏,是词这个文学形式的一大特点。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段和情感的驰骋空间,几乎任何形式的句子都可以出现在词的创作中,通过上面几首词可以得到充分求证。再如周邦彦《风流子》: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绣阁里,风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咽,愁近清觞。

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此词中兼用词句(领字句式)和诗句(对偶句式),如“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以及口语句式“绣阁里,风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还有“知新妆了”这样独特的词化口语。可见词的创作之灵活。

再如本人拙作《望海潮·雨后》:

东风如意,阴晴有序,高霞尽上长空。杨青柳绿,花红水碧,神州美景交融。云朵挂苍穹。彩虹几千里,犹若开弓。可射天雕,敢降鸥鹭,力无穷。

昆仑脚下收绒。送北极保暖,南极温胸。欧亚两分,拉丁共有,环球彼此雍容。同享此情浓。待复阴雨时,淹死蛆虫。丽日横空盖世,千万只鸽鸿。

此词末句,有人提出应以二三句法,建议改为“千万舞鸽鸿”。我也有过将最后两句改为“抬眼神州,漫天飞舞尽鸽鸿”的想法,但还是保留了当初的面貌,就是因为词的句式灵活而不受语句内部节奏约束的原因。

2、谐其意趣。词因其格式的丰富多彩,充满了难以预料的趣味、风格、情调及其个性化的文风,所以词的意趣才是创作时作者最应该抓住的核心内容。但是词的意趣,在一首词里却是最不直观的东西,那么该怎样抓住这个意趣呢?

一是运用语言的风格来表现。如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此词作者运用风趣、诙谐、敢于傲视群雄的语言风格,通过巧置形象、巧设对比,一首轻松大气而富于哲理的词作便呼之而出了。

二是通过意境来表现。如吴文英《齐天乐》:

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古柳重攀,轻鸥骤别,陈迹危亭独倚。凉颸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

此词除起首一二句和结尾一二句,都在营造意境。只是上片是对离别的追思,下片因怀人而追忆,两段情形相互呼应、珠联璧合。作者以这样的方法营造意境,让此词具有了很好的欣赏性和感染力。

吴词结构缜密,多丽字和炼语,善用典,引很多人效仿。今天看来,有很多已变得奥涩难懂,是后人学词应注意的地方。

三是合理制造空间矛盾。如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此词以鲲鹏展翅翱翔的形象和动作、以鲲鹏鸟瞰天下的大无畏精神来比喻神州大国的高瞻远瞩,营造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充满着“鲲鹏”与“蓬间雀”的对比,以及相互间尖锐的矛盾关系,从而使下片以对话形式来描述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政治志向和存在的分歧水到渠成。

和上面那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样,运用诙谐且嘲讽般的语言也是此词一个明显特色。

四是别出心裁。如宋无名氏《御街行》: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此词写相思,题材并非新奇,但其手法却能独占风骚。其特点是语言通俗新颖,浅显而精致、对话朴实又鲜明,生动而不拖泥带水。尤其主人公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直逼小说中的对话,情真而急切,语促却不失细腻,其俏令人忍俊不禁,其趣则妙不可言。

话说回来,词的意趣是自然存在的东西,没有哪一首词是绝对没有意趣的,只是要区分意趣是由作者自主营造的,还是游离于作者能力之外的。我们需要的是,作者通过主动的营造意趣来表达词的丰富内涵。这才是我们谈的“意趣”二字。

如段成己《江城子》: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作者在这首词里虽只是客观地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无外乎是居所环境和日常活动之类,但作者通过一些关键字眼的嵌入,将自得其乐与感伤无奈、“闲”与“倦”,的矛盾很自然的托了出来。如上片的“爱”、“惬”、“喜”与“空”、“老”、“欲”,下片的“闲”和“倦”。因而表现了沉着中富含张扬、轻松中埋有紧张、愉快中私藏无奈、矛盾中缜于思辨的复杂意趣。

意趣又不等同于风格,它虽依赖于作者的风格和技巧,但却是使词本身能给人带来独有的感受和印象的东西,如沉着、轻松、诙谐、跳跃、矛盾、恢宏、旷达、细致、思辨等等。好的诗词,会以各式各样的意趣美感染人、打动人。这些在上面的选例中都可瞥见。

3、我写我情。词和诗一样,都要有感而发,不可随便找一个假托来空置情感,要即景即情,而非以情问景。眼有景而心无情,无法成词。心有情,而眼无景,倒可以借助引发其情感的空间和事物来起兴成词。但唯独不可用情去找景物,或用景物假托根本不存在的情感。

附拙作以供指正:

洞仙歌 秋菊 ——赠米戈

2010-10-13 15:51

心花怒放,任秋风长举。曼影丰姿对天舞。正妖娆,昂首红靥飘摇,添妩媚,百皱裙携轻羽。

园中谁最好?君子身边,何敢应声出狂语。欲问看园人,又恐金英,凋零去,不曾媒与。念天气寒凉勿伤身,却又见霓裳,顾轻盈去。

洞仙歌 菊思 ——赠方琪

2010-10-13 15:54

尘心未了,又见丰姿俏。情到深时是多少?问秋风,不语还说堪销,朝佛面,千手观音来到。

看千般窈窕,金蕊滔滔,本欲归山复飘渺。这等事谁曾,经历如潮?惟有我,此般心躁。但不妄寒菊几相知,又却是卿卿,世间难找。

贺新郎 秋末晨起观渠并白居易《长恨歌》之杂想

2010-9-13 15:54

天远三分雾。看长渠,凉风袅袅,卷烟带露。谁见此情心无动,唯有昆虫知顾。见水面,鸭群来渡。有喜有忧才识恨,况禽食蚕蝇天能护。代恨里,盩厔府。

贵妃当伴钟馗舞。怎生生、清泉圣殿,一人独睹。人恨有情非成属,梦里乐天鸣苦。待料是、蛮腰作古。地北天南多情事,更恩恩怨怨相残虏。秋末了,可相助。

  注:代恨里,盩厔府,据说《长恨歌》是钟馗托梦给盩厔县尉白居才写出的。杨贵妃因长期膜拜《钟馗赐福镇宅图》,便日久生情,贵妃死后,钟馗遂托梦于白居易代写离恨,故有此《长恨歌》,实为传说。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