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05-20
  • 最近登录:2023-05-15
  •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科举试诗与格律定型

北山钓者 发布于2018-05-20 13:55   点击:3548   评论:4  
研究唐诗格律,有个尴尬的现象,律诗之神品大都产生在盛唐,其时名家辈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五律格调天才纵逸,不同凡响。然而这些律诗平仄很多不合后人推断的平仄格式,尤其崔颢写《黄鹤楼》,好像根本没有一套平仄格式在束缚他,清代以往,对此现象并无二语,习以为常。然而今人由于只读过王力《诗词格律》,便觉得这种现象匪夷所思,于是作出各种猜测,有的说当时格律还没有成熟,有的说是齐梁以来过度讲究声病而出现的逆反,有的说李白才大不为律缚,孟浩然久居乡野不知律严,杜甫合格律诗做的厌倦了故意搞些拗律。其中较流行的观点是说盛唐时格律还没有成熟,到中唐以后才成熟。
     对于这种荒诞不经的“格律成熟观”,也不能嗤之以鼻,需要找些材料来批驳。
     一个材料是古来都认为格律为沈宋制定,《新唐书·文艺·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按金筑子先生的说法(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就是沈宋之前格律一直定不了型(诗律屡变),到沈宋才发现了象竹节虫一样的世间之妙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沈宋是初唐人,何以初唐制定的格律,到中唐才成熟?
     另一个材料说明,格律的定型和科举考试是密切相关的,沈宋做考官时,把当时流行的调声法作为试帖诗判卷规则,并把这种调声的新体诗定名为“律诗”,律是法律的意思,也就是国家规定的诗,唐代法律名称有律、令、格、式四种。要在世间找到一种最完美的音乐是不可能的,军队天天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不是说这歌是最美的,而是国家规定的。齐梁到初唐是诗格声律探讨的一个黄金时期,对当时盛况的描述是:“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帙满车”,“颙、约已降,兢、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累”。面对如此风起云涌,百家争鸣的声律探讨风气,如果没有国家法令的规定,要想把各家的调声法则统一下来,何其难也!沈宋就是利用科举考试的威力做到了这一点,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
     虽然沈宋制定了律诗考试,但是初盛唐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考试帖诗,文献记载:开元年间只有二年(714)、十三年(725)、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二十六(738)、二十七(739)有关于试诗题及写作内容的记载,天宝年间则是四载(745)、十载(751)、十五载(756)有相关记载,大历以后的试诗题及诗作便有较常态性的记录了。可见初盛唐由于科举考试中考试帖诗不经常性,所以诗人平时作诗并没有这种格律拘束,大历以后,年年考试帖诗,科举功名的导引作用,影响到士子平常作诗的习惯,便老老实实守起科举格律来,盛唐超逸的律诗便消失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