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闲话写诗十六:关于诗词的语句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4-28 17:59   点击:2349   评论:3  
五绝 以诗代序
午酒至氤氲,心身无意勤。挥毫才试墨,笔下不知云。
—— 一时没有心情写新文章,拿来旧作。原写于:http://blog.niwota.com/a/3015261.htm 2011-3-4 14:23

 

闲话写诗十六  关于诗词的语句

 

 

语句是构成诗或词的基本意义单位,除了要受格律控制外,还要受作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左右。所以写诗填词不仅要钻研格律形式及韵法,还应在遣词造句和结构篇章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一、语句的作用与任务

1、语句的作用。诗词是让人读得懂的艺术。诗词让人读懂无外乎两个方面:语句和核心意思。其他可以由读者任意去判断。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四个语句,皆为朴实无华之语,因为语句的通俗易懂,诗的核心意思便明白无误了。

再如王之涣《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将两首诗比较一下,不难发现,除了格律上有所区别外,它们在语句上的风格极其一致,平实、直白却透人肺腑,不仅让所有人能懂,其丰富的表达力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由高深语句结构出来的东西。

所以,就表达而言,一首诗或词要让人读懂,语句首先要担起责任。

2、语句的任务。语句是诗词品质上的功力。所谓诗品或词品,是作者按照诗词格式遣词造句与结构篇章的能力和方法。

例如,选不选哪个词、用不用哪个字、怎样摆布,对一首诗词能否被读懂,具有极大的制约力。语句要想被人看懂,首先要做好词语选择和词语摆布这两个工作,也就是说,先把语句自身搞好。

1)词语选择。比如上面两首诗中“床”和“白”的选字效果。假如将“床”改为“窗”也是说的通的。可是“床”字,更能突出“地上霜”的视觉效果和“举头”这一动作,并使“低头”动作的来由变得自自然然,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作者因“思故乡”而难以入睡这一情结的强烈共鸣(关于古“床”字的争议,在此不涉)。

“白”字,也可改若其他可以修饰太阳的字眼,但哪个字眼能比“白”字更符合作者此刻心情的想象?所以一个“白”字,不仅打消了读者对作者是否真的有“更上一层楼”的胸怀的疑虑,也使这一句充满了动人心脾的人生哲理,显而易见“白”字此时此刻有很强的移情作用。

很多人认为王诗“白日”写的是夕阳黄昏,其实未必正确。应为黄昏前的那一刻,太阳淡而不昏,尤其有山比衬。这样,“白”不仅指实景,而且可自比,又有“趁”的意思,与末句“更上一层楼”就呼应上了。一般登高者都会有这体验,否则,“更上一层楼”也是白搭,这才是“白”字的妙义。

2)词语摆布。再如陈亮《虞美人·春愁》:

东风荡飏轻云楼,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此词虽不属于平实无华之作,但语句仍属于通俗易懂,因语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常见字,尽管略带一些炼语如“轻云楼”、“香泥”、“湿带”、“糁径”、“春瘦”、“和月”,但都好理解,是那时常见的行文现象。

此词写的是春景,作者选择的字词都与春天有关,这是诗词要与环境融合所必须做到的,但是如何把这些字眼合理的摆布,却要看作者语言上的功夫。

如,“荡飏”、“送”、“归”、“带”、“铺”、“成”、“啼”、“和”等字,不仅控制了语句内部字词的分布,也极恰当的把语句内部的关系紧密起来,这时就是作者对选择好的词语所进行的摆布。

二、语句与核心意思的关系。

1、语句的摆布。上面这首《虞美人·春愁》,不仅对语句中的字词进行了有效的摆布,同时也对语句与语句间的关系,即语句的顺序进行了巧妙的摆布。

例如,作者以“东风”起兴,先说楼在风轻云淡之间,然后写开去:不时的雨、归来的新燕和“一口香泥”,这就让一幅春天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同时,也为作者通过对比“春之兴”而抒发“人之愁”,做好了铺垫。

语句的摆布和词语的摆布是一个道理,都要符合语言内在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是不可以随意打破的。

换句话说,语句也好、词语也好,它们可以按正常的顺序排列,也可以到装,但是不可以倒置。如上面《虞美人·春愁》“柳啼鸦”就是“柳鸦啼”的倒装句,就意思看还可以说成“啼柳鸦”,但不可以说成“鸦柳啼”。“鸦柳啼”就属于倒置,令人费解。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里“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其正常顺序应为“去年天气旧亭台,一曲新词酒一杯”。语句经过倒装后,词的起首更有一种凌空而来的意味,也使下一句多出了联想和追忆的艺术效果。如果将上片改为“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去年天气旧亭台”,其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大乱,这首词的意思也就不好懂了。

词语摆布得当,语句就好懂。语句摆布得当,全篇就好懂。全篇好懂,核心意思当然就容易被有效的解读出来。当一首诗词不能被有效读懂时,就出了诗德词德问题。这是诗品词品与诗德词德的关系。

2、语句上的学问。所谓诗德词德,是作者对待读者的态度,即读者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作者对待诗词功能的态度,即用什么方法来对待读者,后一点也可以称作诗风词风。还来看傅璧园的《高阳台·过开封》:

缓带角巾,青琴绿剑,豪情不减少年。走马大梁,垂杨挂住吟鞭。慨今吊古情何限,指夷门人在那边?记当时,威却暴秦,力息烽烟。

我来已是千年后,但莺声啭暖,花影弄妍。紫陌红尘,春风满路悠然。汉周梁宋皆陈迹,莽乾坤万里山川。试凭高,指点黄河,晴日正圆。

傅璧园先生生于1923年,在他的年代里哪来的“缓带角巾,青琴绿剑”?既然没有,那么“走马大梁,垂杨挂住吟鞭”就不真实,“慨今吊古情何限,指夷门人在那边”也就变得无病呻吟了。此词表面看来很有气魄,尤以后片书怀令人振奋,但因为语句承载的内容不实,便导致全词的核心意思已经不可信了。那么这又与诗德词德有何呢?

首先是此词未把读者放在时代上来考虑,且以不实的意象误导读者,这是假托情感的行为,无异于欺骗读者。其次,作者忽略了诗词的功能,以仿古和“冒古气”来对待诗词创作,视酸腐为好,这不是诗德词德问题,又是什么?

3、语句上的功力。诗词的核心意思也属于作者诗德词德上的功力,是诗词的终极展示,因为诗词作者最终展示给读者的不是诗词语句之美、结构之妙,而是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词气势宏大,结构雄伟,语句苍健有力,可是这并非是作者展示此词目的,而是要向读者表明一种笑傲江湖的态度和不可战胜的胸怀。但是这个胸怀(核心意思),是要通过读者一层层揭开语句的涵义才能求得的。

诗词的核心意思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探知。一是读懂词句以后能否知道核心意思,一是从观察作者立意角度能否知道核心意思,亦需语句的帮助。

从这首《沁园春·雪》看,作者首先选择一系列开放豪迈的语句以建立一种气势,然后又以如数家珍似的评判语句来与读者说理,这些语句读懂以后,作者的意思当然就一览无余了。

再从立意角度说,下片作者把语句排列成总、分、总的格式,如第一个“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读者可以问:都有哪些英雄、后来怎样了?似乎一问一答之间,作者再来“总”的时候,意思就表达了出来。

当核心意思被合乎逻辑的而非由读者猜谜似的读出来,且能以小见大、推而远之、意味无穷,才是上乘之作,这首《沁园春·雪》无疑是绝佳的一例,首功当推语句上的功力实在了得。

三、语句与全篇的关系

1、遣词造句的原则。一切文字的东西都离不开遣词造句,都是对词语的摆布。对文字写出来的东西只有认识不认识,无所谓懂与不懂。摆布好了,人就能懂,摆布不好,人就不懂。如上面几首诗词举例。

精妙的摆布,可以使读者跳过不认识的字眼也能懂得其要害之大概,这才是一个人的文字能力。即所谓遣词造句之功。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里“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什么样子?“彩笺”和“尺素”又是什么?这些读者可以不解,但其中的“愁”、“泣”以及“寄”字,恐怕是没有人不认识的,起来,两个句子的大体的意思就都清楚了。

再从全词看,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么直白的伤感写照、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这么通俗而深情的感叹,对“山长水阔知何处”这一核心抒怀的理解,还有困难吗?

所以,遣词造句的原则应是通俗易懂,即便有些难处,也要让读者猜得到,至少要让读者能够读下去。

2、关于炼字。“推敲”的典故历来被人当作“炼字”之典范,纷纷引后人倾倒而仿效,很多人由此便走上了弯路。殊不知其炼字之意在“绝”而非在“高”。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诗词表达能力,其文法能力和逻辑能力才是首要的,即,先要符合一切文学形式的最起码的语言要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努力。

再如上面陈亮《虞美人·春愁》。其中“轻云楼”、“香泥”、“湿带”、“糁径”、“春瘦”、“和月”等,都可见诸作者有炼字的倾向,但不管怎么“炼”,都是在常见字基础上的连接和组合,经得起语法、逻辑乃至诗词意境上的“推敲”。这就是炼字的绝妙所在,而非自造出什么高深的语汇。

特别是“和月折梨花”一语,把“月”和“梨花”相互融合,给人以折月即折梨花、折梨花即折月的无限遐想,让人既能与“愁”之共鸣,又能得艺术之享受。刘熙载《艺概·诗概》也说:“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此话当值一瞥。

程垓《卜算子》: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炼字”不一定就是创造新的说法或新的组合,更多的情况是“炼用”。首先看这首词对“独”、“远”、“望”三个字的用法,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急切盼望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再看“独自”一词的两度使用,“上层楼”与“下层楼”、“楼外”与“楼下”的重复叠加,未用任何新词高语,便把人物从盼望到失望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更主要的是,这种炼字方法不仅增强了这首词的表现力,也使全词的意趣变得不可多得。

但是炼字,何为“往活处炼”?何为“往死处炼”?前面刘氏虽未说,可早于他的刘勰却说过这样的话: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文心雕龙·练字》)。

我们还可以从上面傅璧园词的教训中找到答案。即,弃旧而从新。不用已经变死的字,用今天鲜活的字。除非传统成语,凡可用今字代替的死旧字皆应用今字。

如,用“书信”代替“尺素”、“白雪”代替“六出”,“时间”代替“钟漏”,“垂”代替“亸”、“袖”代替“袂”等,但如“白絮”,“联袂”是可以的。同时,慎用单音节炼字,如上面“槛菊愁烟兰泣露”,因为这已不符合今人的欣赏习惯。再者,结合程垓这首《卜算子》的经验,坚持“炼字”以“炼用”为主,摒弃自造紧缩语、自造字词现象。

3、语句与立意。立意是指通过语句把核心意思树立起来的过程,但是核心意思就不仅是词语摆布这么简单的问题了。能使核心意思被读懂,是诗词向其作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能让读者有所感深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激励,才是诗词的根本意义。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被人称作千古绝唱,其气势雄强,视界开阔,语句铿锵跌宕,为东坡豪放之代表作。单从语句的描景状物和人物牵带上看,是这样,而且除结尾两句,所有的语句都是正面抒发,乐观大气而无一丝矫柔造作之情。

这样的一系列语句,该让读者读出什么来呢?然而作者竟笔锋一转,改说“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而把此词的立意归结为一个“梦”字,这样的收篇不是读者能料到的,也不是语句“读懂”后的必然,只能说作者当时的胸怀受到了局限,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从诗词“读懂”的意义上说,这首词的语句和作者的立意是矛盾的,没有达到一大片语句在词中应该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说全篇没有导出合理的核心意思。

换个思路,从作者的角度来猜测,作者把“千古风流人物”和“多少豪杰”都看作了过眼云烟,如同“樯橹灰飞烟灭”,而非“谈笑间”的“雄姿英发”,这样作者“人间如梦”的态度不又变得自然了吗?

所以说,一首词的核心意思,并非词语或语句摆布那样简单,而是与作者的心怀紧密相连的。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从语句的气势及其摆布上看,这首词与上面《念奴娇》由异曲同工之妙,但作者却能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豪迈气魄,一直保持到结尾,每个语句犹如长河之奔浪,自自然然的咆哮奔涌,自自然然入海,似乎作者的情感和心怀一点没有受到阻碍,也无可阻碍,因而能给人以无比震撼的回响。

诗词的立意是作者的主动行为,核心意思是读者的发现和领悟,当二者相互统一的时候,诗词才更有艺术魅力。相比之下,上面的苏词就显得有些逊色。

4、语句的风格。即语句选择的倾向。语句选择是通过选择词语和语言结构方式来完成的。语句的选择及其倾向关乎诗词的价值,所以应区别诗词与诗词艺术的关系。

是艺术的低级阶段,但艺术又可推动发展并使其不断升华。诗词唯有给人带来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感受,才是好的诗词。

朱敦儒《念奴娇》: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谁信有药长生,素娥新炼就,飞霜凝雪。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

这是一首咏月词。通篇语句用词奇丽,想象奇特,也塑造了一个尘间无有、上界少得的“干净”世界,但是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难道一句“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便可了得?

显然,是作者的倦世思想把此词推向了消极的单纯自娱自乐的境地。再看作者的另一首词,《临江仙》: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同样是朱敦儒的作品,与前词大相径庭。此词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来结构语句和摆布语句,手法轻松自如,格调通俗如曲,词间气息也清新隽永,表达了作者后期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并且还能以“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的虚怀大度,授人以益。

总之,诗词的语句既是写诗填词的重要基础,又是表现诗词欣赏性的关键,还要符合不脱离于作者时代的人的共同审美,而这一切都是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展示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最后,附本人拙作以供摘正:

临江仙 黄河(时间201097日)

九曲黄河十八转,奔腾入海千年。未临壶口已诗篇。沧桑添浊色,海阔是情缘。

天令黄河成大器,洗船东海机关。浪涛滚滚当炊烟。钓翁依旧在,却在最高舷。

摸鱼儿 九州(时间201010月)

放眼量、九州威武,沧桑道尽千古。开天盘古遥无寄,秦国始皇成土。皆已去,忆汉宋元明清史传忠举。逸仙出路,始四海更途,泱泱华夏,从此乱中固。

驱强侮,又八年歼日鼠,民心群起如雨。长征万里宣亡蒋,三役瞬间寒暑。擂战鼓,再引九州狂,建设新国度。更垂千古,看改革洪流,携来盛世,一淌九州富。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