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什么是好的诗词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4-20 21:20   点击:2899   评论:9  
五绝 以诗代序
一天无笔事,三日失心思。意懒徒寻字,挠搔道不宜。
旧作充新数,本文原址:http://blog.niwota.com/a/3109231.htm 2011-9-18 21:47
或此网旧版:http://www.52shici.com/member_blog_detail.php?mem_id=5584&id=1329 2012-03-17 19:02:47


什么是好的诗词

什么是好的诗词?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从技巧上分析,诗词也许能分出好与不好,但什么技巧可以用、不可以用、怎么用,又是见仁见智的事,没有固定的标准。诗词除了技巧,更主要的是表达作者的意思,作者的意思也许有健康不健康之别,但却不能以此来判断一首诗词在艺术性上的好与不好。

什么是好的诗词?这个问题又是可以有答案的,那就是在诗词的价值上达成一个相对普遍的共识。当然这个共识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约束,而是人通过某种主观上的有倾向的认识,所做出的相对合乎情理的判断。

这样,关于什么是好的诗词,这个问题就好说了。诗词是文学形式,是人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它首先要有文学性,即诗词的形式美。其次是文学的承载功能,即要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再者便是这种思想情感的感染力和与读者的共鸣。

我们可以通过鉴赏古代优秀诗词,来获得对好诗词的认识经验,从而提高对什么是好诗词的判断和鉴赏能力。

一、诗词的品质

诗词的品质,即诗词独有的内在特征,如格律、节奏、意境、意趣以及手法等,是构成诗词独特魅力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

1、诗的特点

如李白《观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巨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五律和七律相比,由于每句字数少而更显急促、顿挫,力度感多于悠扬感,更适于表达悲愤、峭丽等富于跳动的心怀。此词以选择五律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看到胡人吹笛时的难以抑制的感伤情绪,这是此词在形式上的品质。

同时,作者通过对笛声的感受引发联想,并以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描画出了一个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报国难酬的苦闷情怀。这又是此词在意境处理和手法运用方面的品质。

再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短短四句,却容纳了听、问、联想、立意等内容,结合七绝明快、悠扬、即起即结的形式特点,把作者的思乡之情推到了呼之欲出的境界。

2、诗的承转

诗由于空间狭小,又讲究对称,所以对起承转合的运用最吃力气,故能成为诗的重点品质所在。因此手法的运用往往比意境营造更重要,甚至有时无须营造意境,只要把起承转合各个部分以一个强大的思辩力连接起来,也能显现诗的良好品质。如以说理为主的诗,

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尔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此词开篇两句就指出了的历史地位特征,以说明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引起激烈的阶级矛盾。颔联继续指出国共双方所代表的不同利益,并且已经达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颈联点明我方的积极对策,即面对民族命运问题是绝不妥协的。尾联申明共 产党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改变国家满目疮痍的命运,把劳苦大众解放出来。

可以看出,这首诗对起承转合的运用是合理的,诗句间紧密关联、层层推进。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又有对局势的清醒判断,既提出了明确的态度,又以委婉的方式申明了作者认为决策者应持有的民族责任感和坚定信念,从而让此词具有了无可争辩的逻辑力量和强大的号召力,也必然能够赢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诗对意境依赖性的减少,使它更容易把作者的胸臆直接抒发出来,这也是所谓诗言志的原因之一。

3、词的特点

下面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诗和词是有区别的。在语言上诗重凝练和词善婉转,在结构上诗重意理衔接而词多于意趣,但是这首《鹧鸪天》却兼具了诗和词的双重特点,有一种破七律而得的奇妙效果。当然这与词牌本身不无关系。

但是,此词却没有像诗那样起承转合似的步步为营、一层层推进,其中换头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也没有多少的意味。虽然使用了七个诗句,仍然是按照词的规律结构全篇。上片写景作为铺陈,构成意境,下片由景及人并通过联想到城乡不同的感受,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景象的热爱,因而词的意趣盎然可掬,词的感染力真实可信。这非词的品质而不能属。

4、词的起伏

词有丰富的长短句格式,结构富于变化,兼诗、赋、文等诸多特点,因而手法的运用要比诗更加活跃,空间游刃余地也更大,所以词比诗更充满起伏和跌宕。

再看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上片写灯节景象,构置了一种热闹非凡的场景,下片开头两句转而对众女的刻画,到这里词的意境营造合理而自然,也有意趣,唯独手法略显一般,但已使词的品质不失。可是作者手法一转,将前面重墨写意和声情刻画全都不管,而推出一个大特写:灯火阑珊处的她!这种扬中含抑、于淡中求味的极具个性的创作手法,展示了词的独特魅力。

二、诗风和词风

诗(词)风,即诗词作品的风尚,是代表诗词作品个性倾向的东西。诗(词)风不可简单理解为作品的风格,因为作品的风格是可以类化的,和作品的个性有关却非具体指代。诗(词)风是透过诗词作品表面而代表作者个人的创作习气、习惯的心理或行为现象。

一首诗或词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少,不是由诗词形式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其创作风尚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好的诗(词)风可以顺利的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出去,并令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受,不好的风尚则会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局限。那么怎样才能看出作品的诗(词)风呢?

1、看题材选择

题材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选不好题材文学不免会流于文字游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诗词也是一样。题材可大可小、可远可近,但必须是作者最熟悉、最能引起感觉的东西。否则,便是无病呻吟了。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作者游武侯祠时的真实心情。作者怀着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深深缅怀之情,称颂其作为一代老臣的治国方策和丰功伟绩,以无穷的感叹,抒发了以英雄自喻的作者既惋惜又崇拜的复杂心理。

再如姜夔《江梅引》: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此词属追忆佳人之作,这类题材屡见不鲜。但姜词手法细腻,意趣独到,虽暧昧却不轻浮,睹梅怀人又是其真实写照。

2、看意象选择

意象就是诗词里寄托情感或有说明作用的事物,也称形象,没有意象的诗词是不存在的。

1)意象的作用。意象是构成意境的要素,但有意象不一定为意境服务,即不一定为了构成意境。因为意象不仅可以寄托情感,它还可以用于说明或说理。如前面毛泽东那首《七律·忆重庆谈判》,墨吏黄金哀鸿都是意象,都在起着说明和论证作用。下面看苏轼《临江仙》: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作者黄州之贬的第三年。作者以自己东坡为意象,与另一意象家童形成对比,构置了一幅屋内鼻息如雷、屋外倚杖听江的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夜景画面。透过家童的不解以及作者的倚杖听江,结合作者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胸臆抒发,让人不得不与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遁世念头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

2)真实合理。真实合理的意象选择可以保证诗词的品质,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增强诗词的感染力。如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里作者用红酥手黄滕酒宫墙柳为意象,恰当而真实的营造出了一个往日极富温情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然后借东风这一意象来比喻某种破坏力量,形成现实与过去的对比,抒发自己的愁思和无奈。

下片主要写现实。鲛绡桃花闲池阁也都是真实的意象。作者将这些意象合理的交织,表达了更加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思恋之情。

诗词意象的选择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精心筛选的结果。意象必须有利于作者的表达,不能游离于作者控制之外。否则便是东拉西扯,意境会遭到破坏,意趣会变得不完整,诗词的魅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正常的诗(词)风,在意象的选择上是因每首诗或词而制宜,如同按照题材、情感、意趣等量体裁衣,没有一定之规,所谓情景交融是也。那些由于对某些事物的偏好,总喜欢拉来做自己词里的意象的做法,一两篇过后诗词就变得雷同而无新意,欣赏性就会大大降低。

3、看选字用词

选字用词是所有以文字为基础的艺术都必须面临的课题。诗词因篇幅相对较小,选字用词的地位更加突出。

1)不用生僻字。刘勰《文心雕龙》(第三十九章练字)上说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后世同晓者,虽难斯易;时所共废,虽易斯难:取舍之间,不可不察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自晋代以后,用字讲求简明易懂,习惯用简易字,没人采用难字。而到了今天,过去的字很多人看不懂了,如果文中出现一个怪异的字,很多句子就要受到影响。若是这个字三个人都不认识,那就变成字妖了。后人都认识的字,难也变得不难了。用已废弃不用的字,不难也变得难了。创作中总面对文字的取舍问题,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所以,诗词的选字用词应以不用生僻字为宜,要尽量让大多数人认识。有人好用已作古的成语或词藻,甚至使用很少人知道的典故,以显示作者的学问,这个现象是不好的。

2)要有时代感。观察以上诗词举例,有哪一首是晦涩难懂的呢?根本没有。若有疑问,也是因为时代相隔较远或对具体环境不太熟悉所造成的。这恰恰说明,诗词是要有时代感的,并且要与作者所在的环境氛围相融合。

如李白《观胡人吹笛》中胡人秦声出塞曲,这些词语是当时真实情形,此外如地名吴山敬亭,也是具体地点,再如李白《七绝·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折柳,也是当时人人皆晓的一首曲子。

还如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的情形,至今熟悉旧农村景象的人,仍可历历在目,若数家珍,但对于80后的孩子而言,却又生疏难以理解了。至于青旗沽酒,早已成遥远之事,如今的店面已不再挂任何幌子,而改做招牌,字指,今天的普通话里也不再用。

再如辛弃疾《青玉案》,其中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蛾儿雪柳黄金缕的情景,今天也已换成现代的交通工具和五光十色的电子效果,姑娘们更是千姿百态,非旧日可比,也不仅仅添一点头饰那么简单。甚至后面的阑珊一词虽还在用,也常常被人误解为相反的意思,就是由于时代的隔距而造成的。

综上,现代人写诗填词应按现代人的审美选择诗词用字,既不可倒退去与古人握手,又不可故弄玄虚以卖弄学问。比如我可以用陌上家书丝帕等字眼,因为我熟悉这些,假如一个8090后的孩子还喜欢用这些字眼,那我就得怀疑了。

再比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那个时候可能是美女的特征,现在生活发生了巨变,哪个女孩子不是红酥手?这个词在今天就不属于美女的专有特征了。谁还用这个词的话,一不会有新意,二不会给人以特指的印象,无外乎让人想到女人而已,弄不好还会流于暧昧和轻佻。黄滕酒,这个词不好说,我没见过也没喝过,也不知道这个酒的牌子和工艺是否留传下来。鲛绡指手帕,读到时往往给人以芳香美好的联想,但仅限于联想,因为今人已不再这么称呼,或者根本就被更科学的纸巾代替了。

三、立意

立意,就是把作者最终的意思树立起来。立意是作者心怀的体现,是对作者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概括。好的立意不因题材的大小和主题的深浅而受到约束。好的立意也不因作品艺术性的高低而有所改变。但是好的立意要能被读者解读、接受和欣赏,却要依赖作品的题材、主题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来做支撑。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立意呢?

1、健康而不轻佻

一切文字都具有传播功能,诗词也不例外。所以好的诗词不仅要真情实感,还要保证健康无害。如上面姜夔《江梅引》,写的虽是对往日佳人的追忆,但却将主题集中于绵长的回忆和细细的愁思,深沉而迫切,让人感受到的只是男女间那份细腻、美好的真情,而无其他。再如南唐李后主《菩萨蛮》词: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亦写的是男欢女爱,词句也很大胆,心理和动作描写细致生动,颇如现代之男女,有很高的艺术性,但最终作者仅限于此,而以一种含蓄美更增添了艺术魅力。再看苏轼《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说理多余抒情,写于作者谪居以后,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抉择。作者当时虽有过愤懑不平之作,但并非常有心态,而更多的是抒发奔放旷达的处世观念。此词就潇洒的展示了作者在受到重大挫折以后,不曾颓废潦倒的内心世界,立意健康而不浮躁,超然而不弃世,表现了作者疏朗大度的生活态度。

这样的作品对人才有百利而无一害。

2、积极而不消极

在诗词史上很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词留传了下来,但往往由于古代作者的局限,其表达消极情绪的不在少数,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如是。甚至上面他那首《临江仙·一饮东坡醒复醉》所传达的遁世思想,也是不可取的。这一方面是作者的原因,然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原因。所以我们今天欣赏这样的词或诗,不得不把他们的作品和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起来。

但是苏轼毕竟是豪放派的鼻祖,他的很多作品还是极具积极的感召力的。除了上面那首《满庭芳》,再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亦作于贬居黄州之后,但作者仍不以逆境所累,反以泰然乐观的姿态处之,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宣示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这无疑会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力,是一首催人奋进之作。

今天,作为现代人,一个诗词作者是更有能力摆脱个人局限,而写出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来的。

3、出于心怀而达心怀之外

好的诗词出于真情实感,但并非囿于个人的小圈子,而应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和借鉴,乃至激励。也就是说,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怀。

在这方面,古代很多作品是值得推敲的。如上面姜夔的《江梅引》和陆游的《钗头凤》,除了艺术性还可以欣赏外,那种只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情绪,在今天看来还有多少可值得借鉴的呢?

比较起来,辛弃疾做的最好,他的词或豪放或婉约,总能给人以从里及外的反思和期冀。如上面他的《鹧鸪天·代人赋》,虽然创作于被罢官后,却能给人带来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美好和希望。这首《鹧鸪天》的立意不仅体现在结尾两句上,其实作者早有准备,如等字,完全像是作者在召唤着春天的到来。尤其一个字,让暮鸦也变得生动起来,一点不似马致远笔下的昏鸦

再如《青玉案》,虽然写的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柔情和痛苦,却能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姿态,让人浮想联翩,不禁顿然觉悟:尽管灯火阑珊,却蕴含着不尽的可以追求的美好。一股力量由然而生。再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全词一别前面的清新豪迈风格。上片写的是居宿环境破败不堪的景象,不乏哀婉凄怆。下片也因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再也乐观不起来,而且是布被秋宵梦觉,作者此时该是多么的凄凉啊。

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眼前万里江山,又从精神上回到了他塞北江南的戎马生涯,完全不计较当时的荣辱、不计较华发苍颜,不计较布被秋宵梦觉,这是何等的境界?唯以虚怀和大度不可以解释,因而全词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并有较强的教益。

从对辛词的分析可以知道,所谓好的心怀,应是由人的乐观态度和进步思想决定的。一个古人尚能如此,那么今人呢? 

附本人拙作以供指摘:

画堂春 老家

窗花作旧雨阶前,老家故地重还。柴扉久让铁门扇,上做矛杆。

问过东坑水影,才知故事多年。小康路上有波澜,不碍新篇。

我写的东西大部分归于即兴,很少有机会琢磨,来了情感便寻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词牌,把想到的句子填进去。这首词就得来于此。好不好暂且不管。通常的习惯是大牌子要对照词谱,几句话的小令仅凭记忆,以为这更有利于记录情感。

对于创作而言,好的诗词只是个方向,可遇而不可求,可能偶得却非必然,所以真实的情感记录才是必须的过程。尽管历来有人认为诗词要尽推敲之功,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每首必有妙句并以此为追求,我不以为然,只管心抒我意。

此阕是我回老家时的真实写照。当时赶上了一阵零星小雨,觉得很有氛围,就里外转了转,然后把当时的所见、所想、所感就这么写了下来。

看花回 初冬某夜

对月依稀半夜时,寒冷如期。万千灰色秋无迹,看蜡颜、面老还垂。星光添寂寞,气宇危颓。

休把曾经往事提。乱了心扉。一生荣辱随风去,信将来、冬去春回。掩门归处是,好梦葳蕤。

人没有坎坷是不可能的,更免不了出现坏心情。当夜酒醉,很不舒服,醒来后出去透凉,见月夜里天空灰蒙蒙的,西边的月亮也是黄色的,我由此想到了自己近半百的光阴和终日糟糕的应酬,便有了一点想法。记得当时好像想到米戈先生写过这个词牌,就借来填了进去。

虽然想让自己做一个好梦,但其实并没有入睡,酒烧得差不多时醒来是不好再睡的,只是我的愿望而已,况人生不也是如此吗?这便是填此词时的背景。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6) 查看   收藏(1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