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评:日常思维与创作思维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3-27 18:57   点击:1588   评论:8  
七绝 以诗代序
天下阴晴凭日月,世间冷暖看心声。常年四季轮流转,人不铿锵不动情。

诗评:日常思维与创作思维

——给廖清茗诗友的再次回复兼录与酬笔道诗友议诗

 

这一部分为续前文《诗评:细节、取舍和咬文嚼字》而来,是得到廖清茗诗友新的反馈后的再次回复。透彻起见,稍加改动,转录搁此。

廖清茗朋友好,朋友辛苦了,谢谢朋友对拙作的评析。我才浅,难以写出好诗,但愿日后有进步。谢谢! 2018-03-22 21:34

廖清茗朋友好,说说我的看法。朋友感觉:常忆新娘爱细怜,红妆劝试镜灯前,中间似乎隔了一层。我的感觉是没有隔的,如果和题目联系起来,还能看出丈夫浪漫的一面。

朋友认为转子女是硬转,我真的没有这样认识。在我的思想感情里,子女是爱情结晶,沒有子女的婚姻不是完美的婚姻。此情此景,丈夫的心里可能想起当年结婚,这样他是幸福的,也可能先想到婚姻然后想到子女,这样在幸福后然还可以加上满足了。

在此情此景,我认为丈夫想到子女和婚姻都真实,但想到子女则更适合中国这样讲究传宗接代的社会。2018-03-22 23:30

拙复】看到朋友的反馈还是想了一会,怎么说呢?好多事情,时间会给出答案,也非时间不可。

实际上,朋友先前说的和这回说的,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且入情入理。唯写诗是创作行为,如何把日常思维和创作思维加以区分并有机联 系起来,又非一言两语能说清。

先说一下感受。看到朋友说:“难以写出好诗”,并非以为是好的反馈。这几个字显得似乎有些沮怀,好像不期望等的是我这一瓢冷水,其实不必。还记得朋友先前在拙文《与诗谈诗:即兴、灵感与碰撞》下面留的一首诗,再次录来:

灵感相寻几载呢,又来撞我我思依。芳踪最是难捉住,辛苦多时才半诗。

这首诗就很能说明问题。它既道出了灵感与写诗的生动关系,又证明了朋友不可多得的天赋,恰所谓“道人之未道,说人之想说”,我看这首诗是可以千古的。

有这样的基础,完全没有闻言生沮的理由,除非自己不重视,或不知道怎么重视。

朋友这首诗不仅促成了当时拙文《写诗的十二个问题:从“苦多时才半诗”说起》,我上次回复中所挂“题外”,也是想到了这首诗的。

当初在读了朋友这首诗后,也跟了一首,题《七律·灵感》,一并录来:

灵感火花尤可贵,只于生活见其根。寻常顿悟最无价,偶尔来思应有尊。

但欲磨成三寸艺,还须铸就一条魂。不经坎坷在人世,那得心声出撞痕。

很明显,回复中所说的,与这首拙作仍一脉相承,核心还是其中的一句话:“功底是杠杆,写什么诗不过是找个支点,然后才是写什么精于什么。”这不单是我一贯的主张,也是我长期以来对写诗规律的认识。

朋友改诗中“常忆新娘爱细怜,红妆劝试镜灯前”,是对前稿“早已新娘爱细怜,红妆劝试镜灯前”的反转,应该理解为人物主客体有了变化。

这时,一是灵感发生了改变,表明原来的诗意已被替换,这必然影响到诗的整个结构关系。改诗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形,其实不知道最不该改变的是灵感。灵感改变,意味创作天然感的扭曲,自觉不自觉会让改诗成为远离真正创作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行为。

灵感是冥冥中的一种现象,是诗的最原始基因。诗既然始于灵感,后来什么都可以调整,唯灵感要尊重。正如人的整容,整什么都不能整掉基因。如果以为基因不好,一切都没有意义,就不若待新的灵感使之重生。当然,灵感的重复性是很弱的,亦只能如此。

二是人物关系的变化。由男方为主反转为女方为主,给人感受是前二联男方处于被动回应,于是颈联由自然生发而转为作者直接评价,这种处理不仅使“芳腮赧”难以立住,也很难与尾联形成美合。或者说,作者无意间露出了某种下意识思想。这就不如原来的意涵美了,若想保持原来意涵,该怎么处理?

这是关于回复中“隔”这个字。此外,看“九载柔勤欢子女,十分明慧照云天”中的“子女”二字。“子女”的出现是人物的又一条线,比如副线。即使不把这当做一条线,它的出现也不是无关的意象,已经意味着全诗是站在整个家庭这个角度上的,并非完全聚焦于从这之中抽出的单纯夫妻感情。这样,前二联是一个维度,后二联则该转为其它维度,也已不同于仅仅围绕夫妻二人间的分层展开了。

那么,“子女”当做单单提到的人物而不做跟进,行不行?没什么不可以,只是从“经得起玩味”这个艺术观来考量,严格说是不好的,是艺术创作的特点使然,

艺术的考量,是按创作的规律及其需要行事,不管多么美好的想法,多么忍不住想说的,不给出相应的语境,也就是“上下文”,就没有出场的权利。

尽管朋友说:‘在我的思想感情里,“子女是爱情结晶,沒有子女的婚姻不是完美的婚姻。此情此景,丈夫的心里可能想起当年结婚,这样他是幸福的,也可能先想到婚姻然后想到子女,这样在幸福后然还可以加上满足了。’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却还是日常思维,不是严谨的艺术考量。

记得在《诗评:诗意、形式与内在》诗评:兼议意境、意象与真情实感》两篇拙文中,评雄匈诗友的诗,就曾涉及于此。前几日,与酬笔道诗友也有过关于写诗与日常思维方面的沟通。我们是在后台留言里谈的,回头看以什么方式分享给朋友好。

什么事总是辩证的。如果说成:“九载柔勤欢子女,十分明慧育(或得,重,入)承传。”因后一句由虚写改成了实写,为“子女”提 供了实实在在的上下文,意思也就能随之沉实下来。这样,有后一句的跟进,前一句才好接受,有前一句做引,后一句才顺理成章。当然,就全诗讲也当同理。

因为是帮朋友斟酌修改,也包括评价,接下来不妨就结合朋友围绕这首《结婚九周年夜》的想法,再谈一些有关具体创作实践方面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仅供朋友参考。

写诗是感性的,却离不开理性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对艺术的理性理解和对创作的合理把握。

写诗仅有日常思维这套系统是不够的,还得有诗上的一套系统,反过来说也可以,但改诗和评诗不仅要有这两套系统,还要加上鉴赏这套系统。写诗如果常和鉴赏结合进行,实践中遇到问题就好明白得多,单一的写诗摸索会让很多问题积累下来,形成这样那样的冲突,遇到问题要弄清楚就很困难。

如何把日常思维和创作思维有效联 系起来?创作因受篇幅空间限制,有主线不可干扰性和欣赏不可左右的客观性的特点,主题越精湛,越深入,就越易懂和越容易运用技巧,给人的感受就越美。这是创作的本质特点,不好打破。

理论上讲,副线因对主线有支撑作用,且能够丰富内涵,可至无限,实际上却是因而制宜的,要根据篇幅大小、结构需要和回旋余地来定。

一般而言,篇幅容量总是有限的,副线必须尊重主线的唯一性,一旦喧宾夺主,它便是主线的一部分,比如将主线增加为两条或三条。这意味着它此时必须具有主线的地位而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非但起不到丰富的作用,反而是坏作用。比如,或画蛇添足,或清水浮屑。

写诗如同说话。任何情况下,要坚持一事一议,多了就要分层议,仍如是。平常看到,如“跑题”、“偏题”、“离题”等,虽然满足了说话者,却不足以找到听众,除非是磨时光的“聊天”,赶到哪算哪,有没有层次,落实不落实都无所谓。写诗绝对不能这样。

诗的空间相对狭窄,没有跑龙套的地方,也不允许。哪怕是副线,也不可一带而过,这又是诗与其它文学不同的地方。诗要增加副线,就要给予实际落实。诗有故事,却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要生成内涵的美,就不允许把故事当没故事地带过而不深入,诗也没有这样可奢侈的空间。

副线犹如书法的牵丝,可以有,也可以无,虽受制于作者对形式的选择和章法的处理,独不允许破坏章法和不明不白地出现其中。

诗有硬转,即明转,也有暗转,即藏转,是章法的需要,也是章法的有的放矢。亦如书法的转折或过渡,是带出牵丝,还是只转不带而以意相连,表面看是作者的处理,其实是创作规律的反映。

对作者而言,这既体现着日常思维的美感习惯和需要,又超越着日常思维中的泛泛审美,包括相应的观念和观点,因为不同艺术有各自不同的艺术审美规律。这又涉及到了,如何处理一般生活想法和具体艺术实践中美的独特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

想法、观念、观点,人人都有,唯某种艺术的独特经验,非在具体且有明确指向的磨练中不可以生成。例如,写诗写什么内容,多少,大小,这些都是观念想法问题,怎样写却是经验问题,是具体的而非一般的经验问题,与日常一般的想法相关却不由其决定。

写诗主要是怎么写的问题。过了初学,怎么写都能游刃有余和随机应变。例如,对素材取能有慎,舍不心疼,规律自在心中,对字词也备选多多,如影随形。初学写诗的人,在这方面才尤其应该注意。

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成为判断写诗实践在一段时间以后进步多少的一个宝贵参考,毕竟能否得心应手地写诗,能否驾驭各种形式的容量,人人在这方面或多或少都是有感觉的。

创作虽反映日常生活,却不等于生活真实,而属于艺术真实,尽管不违背生活真实。固然创作思维是日常思维的提炼二者又终归是两套系统受各种制约,观念想法与具体经验有时是匹配的,有时就不一定总是匹配的,这就会造成矛盾。
 解决矛盾最终不是靠观念想法,而是靠实事求是被证明了的经验,也就是对规律的把握。正常情况下,什么规律必然会产生什么经验,离开规律,经验也不再可靠。

诗的经验是千古形成的,所谓“诗道”。也好比书法的“法度”,是规律的反映。写诗就是对诗的规律的学习和深入的过程,更是运用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让一个个写诗的人有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或完善,或不完善,也包括真经验和假经验。

写诗也离不开一点天赋。人人都有天赋。天赋需要挖掘、保持和积累。生活是天赋的源泉,灵感是天赋的集中表现。灵感加经验是写诗的必备条件。

经验让人把诗写得熟练而易懂,且简洁自然而不忸怩,既不画蛇添足也不短斤少两,但也容易皮条,如凑字和过度运用技巧。但是,最终真正让人把诗写好的是灵感。

灵感是人的创造能力的基础,有即时性、敏锐性、顿悟性、不可解释性等特点,也具有天生的多维性和筛选功能,瞬间便能完成对内容的把握,如对内涵的提炼和语言的组织。无论对素材还是语言,灵感都既能体现很好的包容,也能及时合理地排它,比如排除干扰,排除不必要的东西。

灵感也有两面性。善于调动灵感,很多问题基本无须解决,不善于调动灵感,灵感来了反容易成为人的拖累,特点是让人觉得什么都是灵感,也就是让人想的多,倒造成经验不好使,不敢取舍,不善分辨,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抓不住关键。

任何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写诗基础,都要坚持多实践,勤思考,反复印证,所以“好诗”才总给人以“可遇不可求”的感受。

用这首《结婚九周年夜》,与上面说到的朋友即兴诗比较,个中所经历的实践感受,恐怕非朋友莫有,如果朋友能够上升一下理性认识,或许就是个“芝麻开门”。

有一首这么好的,且冲口而出的即兴诗做底,“难以写出好诗”,朋友实在不该有此消极情绪,不能小看自己。有些人恐怕真情实感不缺,但到老也写不出这么干净利落,富于真知灼见的一首诗,包括我自己。好诗总是人的追求,可向往,可以此为要求,却不可因之有无而自寻拖累。

在我的见识里,自寻拖累,必急功近利。浮躁与虚荣都是假经验的朋友,真灵感的敌人。

以上是从规律上来说写诗,这样便于与朋友沟通,进而益于在诗上的相互理解,因为有些问题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只有尊重再尊重,才能去接近写诗的真谛。

也是相信朋友的才能,包括悟性,故又跟朋友说了这么多。不满意,请笑纳,有不到,请海涵,期望这些尽力而为,能够帮到朋友。

以诗作结,题《五律·述怀》:

春来诗也来,情绪伴花开。纵有无心处,安无有意才。

草青居院角,梅艳在阳台。柳挂墙边雾,咏吟何费猜。

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168427   2018-03-23 22:51

 

这一部分是与酬笔道诗友在后台留言栏里的谈话摘录,未想到两位朋友有基本相似的想法,很有价值,以为有互补之益,故拿来搁此。

酬笔道】(2018-03-14 11:42非常感谢老师对我几首诗的鼓励,也知道老师是大度的人,老师的文字平易近人,自然亲切,网络学习交流最知心的,真实质朴。我的一点小心思也不必掖着,见到老师的鼓励非常开心。老师的文字理论长篇,还请一定保重身体!

再一点问题,老师说的我的诗前后连贯与主题明确问题,为什么在我当时吟出的时候,感觉就是要讲的话必须讲来,是人脑思维的差异?老师的更加系统,我的碎片太多?被老师一夸,我的疑惑却来了。

思虑随时达,情景怎生发?文字心上事,理念情一家。

师言每有新,蕴育见无涯。慷慨文章里,莽莽读天下。

向老师问好,祝福老师吉祥快乐!

拙复】(2018-03-14 17:24)这首诗(还是很好的,起承转合层次明确,条理清晰),唯第四句似应为“情意理一家”,整首因未用平仄,也就不必追求声调,内容总是大于形式的。这一句显然是回答第一二句的,可是答问不统一,也就不能作答,之间一定有个跳跃,指的是办法,在脑子里,却没有说出来。

“情意理一家”是秉持,是理念,不等于办法。若改为“取舍莫分家”,恐好些,意思是取舍要相互联 系,实际恰是“取舍似分家”,却不适合这里的上下句。

这也回答了朋友说的“为什么在我当时吟出的时候,感觉就是要讲的话必须讲来”这个问题。

好多事情可以说成“人脑差异”,也可以不这样说。人的思维、心理,总是有惯性的,这个惯性不克服,就变成了忍不住的东西,是不好的现象。克服了惯性,思维和心理才会灵活,所谓因而制宜,随机应变。写文章,说话,做事都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取与舍,舍与得。

写文章主要是取舍问题,都想说,就成“忍不住”了。真忍不住,可以分题解决,一个个来,个个有主题,或成一篇大脉络,或成几篇各自小脉络,就是不能无连续,无层次,无条理,无主副的交织一块,还要保证有铺垫,有收结,有重点,有过度,有照应,所谓“一环套一环”。

这些是学习和练习的问题,得有个过程。取舍是写文章、写诗最关键的第一步。以诗代话:

取舍似刀枪,砍剜心上双。十斤留二两,七寸岂无伤。

涌海于怀腹,穿丝在脑腔。龙蛇非嗜血,不见好文章。

 

朋友反馈:

廖清茗】(2018-03-25 20:10)朋友好,谢谢鼓励,读来真是感动又心生惭愧。蓦然想起中学时期喜欢上唐诗并且首次萌发了练写古诗的意念当然沒有写成,不知不觉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其间断断续,有几段时间都认真地练习,说是魂牵梦绕也不为过,但终因不得要领,没有学入,直到近几年网络普及,才初晓门径。面对朋友的回复不禁心生感触,忽然动了诗思。写拙诗一首,朋友见笑。

我与唐诗有个约会

唐诗弃我易于水,我弃唐诗苦过山。梦里思君廿余载,似痴乐醉对红颜。

拙复】(2018-03-25 22:19)得朋友实感,知所言能与人为善,已然足慰。倒是朋友此诗,觉得很好,把写诗的一点小感受凝成了大体会,比喻得当,情感真实,意味清晰,如娓娓道来,又言简意赅,句句在情在理。从咬文嚼字看,“弃”改“远”恐怕好些,“似痴乐醉”说成“似痴似醉”或“乐痴乐醉”,也仿佛更符合欣赏。----

中有灵犀者,安无智慧心。惜为浮世上,不缺乱弹琴。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