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路村竹影 男  73岁
  • 注册日期:2013-02-15
  • 最近登录:2022-12-12
  • 粉丝人数: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张采庵“采律”初探——兼论“采律”完善“唐律”和王力诗律

路村竹影 发布于2018-03-24 15:20   点击:1645   评论:2  
我因缘接触并研究广东番禺张采庵的“采律”,一发而不可收拾,买书、搜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形成了一万五千余字的诗论。全文分为五部分,另外撰写了近千字的“本文提要”。拟分六次上传交流,已经发了三次。结果今天发现:第一第二次发的内容把全文一次性上传,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今天索性将全文一次性上传,祈请专家和诸位诗友赐教。

张采庵“采律” 初探

——兼论“采律”完善“唐律”和王力诗律 

 

本 文 提 要

张采庵精于诗词,早年即有诗集印行。改革开放后成为推动广东诗词发展的突出人物之一,有《春树人家诗词钞》传世,其律诗和诗律在晚年被尊称为“采律”,惜无论著传世。采老的入室弟子劳力先生经过20年的研究、3年的笔耕,

2014年推出新著《采律传习录》,基本解开了采律的谜团。

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张采庵的诗作和劳力先生的《采律传习录》,归纳采律的最大特色或贡献是完善了唐律以来律诗中二联的“法度”:以严遵诗律、富蕴诗味为宗旨,以研究唐诗潜规则为突破口,以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的平头、内外同科、断腰、合脚等四病为靶标,以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知识为武器,系统地提出了符合唐律但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呆板的判别和解决之法,形成了采律的精粹或最大特色。

本文作者将劳力先生阐述张采庵解决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之病的四种方法,归并为两大类:第一类,通过调整或改变词性加以解决,简称为“改性法”;第二类,通过调整或改变词序结构加以解决,简称为“改序法”。进而依据张采庵的基本理论,合符逻辑地推导出第三类方法:“断腰”、“合脚”在词序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字、词组的词性,也可在相当程度上避免雷同与呆板,可简称为“稳序改性法”,并细分为“稳序双改法”和“稳序单改法”。   

本文作者还以“采律”检视了张采庵自身的诗作,得出了正向结论。还分析了诗词格律权威王力的诗律,未涉及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之法,并以 “采律”检视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诗集》,也得出了正向结论。

总之,通过上述“三法”,可防止或克服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之病,既补充和完善了“唐律”,也补充和完善了王力的诗律。

本文最后指出,中华诗歌格律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格律宽严演变史。诗歌格律的变革,源于社会生活和语言、语音的变化,贵在因时适势,宽严适度。指出张采庵的“采律”,看似趋严,但严之有据,势所必然:自清末至至建国以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汉语建立了近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体系,为完善格律诗的字、词、句之“格”,提供了识别和判断的科学依据;也为有效快速准确地选字遣词造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我退休后随子女寓居广州番禺。爱好文史与诗词。亲家谢有为转赠了一本劳力先生的新书《采律传习录》。拜读之后方得知番禺有一位在中国诗词界颇有名望的张采庵,其诗律及其律诗,被诗坛尊为“采律”。随后又从网上搜研了张采庵相关研究资料,网购了相关研究资料,越研究兴趣越浓。今年清明后,应邀专程登门拜访,当面请教劳力先生,受益匪浅。经反复修改而成的的这篇学习心得,但愿对弘扬“采律”有所裨益,也有益于自己提高诗艺。

 

一 对采律的初步认识 

 

    张采庵及其采律,是岭南诗坛的一枝奇葩。作为“采律”的原产地,理当需要搞清楚何为采律,主要特色是什么,以及采律的来龙去脉、形成时间,等等。

    张采庵1904~1991年,名建白,广州番禺人。张采庵蒙学条件较好,早年国学基础深厚。少时读书聪颖,对古文、诗词尤着力钻研,长期从事诗词研究和诗词创作活动。其诗宗唐汲宋而不泥古,严于韵律而有创新,格调高雅醇正,善于体现时代气息。据资料介绍,张采庵人生可分为四个阶段:1.八岁到廿一岁是学生;2.廿一至五十岁是教师;3.五十至七十岁为工人;4.七十岁至八十七岁为诗人。但纵观张采庵的一生,是一个标准的“布衣诗人”,可以称之为诗人的一生,或者一生是诗人:少年时代学诗、写诗;年青时有油印本《牛后集》和《菊天凉吹》,并《待焚集》刊行。在香港与文化名流雅集唱酬,其《白燕赋》蜚声海外,有“张白燕”之美誉。《秋燕六章》寄寓忧国忧民的哀思,感人殊深,柳亚子为之和诗四首,名重一时。抗战时期写了不少抗日诗篇,如“髑髅灯下如虹剑,试计倭头有几何?”等,激励着抗日民众的士气。新中国成立后,主张诗歌“应随时代播芳馨”。试验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他热情洋溢地赋诗赞道:“塞外铀花依重水,云间仙乐渡飞星。”其名作《江楼秋思》八首七律,写于1971年秋,可谓“最不宜诗偏得句”,尤为远近传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诗坛逢春。张采庵是推动广东诗词发展的突出人物之一。应荔湾区政协之邀,参与筹建广州荔苑诗社,于1982年1月14日挂牌成立,系广东首个、全国第二个经注册的民间诗词组织。张采庵名望所归地被推举担任了近十年社长。天时地利人和,荔湾诗坛成为一支奇葩,饮誉羊城、南粤,乃至全国。张采庵儿子张凯帆坦陈:“尤为最後在荔苑诗社的十年,乃是其父采庵先生一生最写意最开心的十年,可尽情地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并得到业界的推崇。”张采庵律诗因有其自身特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人称为采律,其人被尊称为“采老”。报人、学者、诗家刘逸生评论釆庵诗曰:采庵古近体均所擅长,而近体尤为特出。一韵之立, 腾挪变化而不知其所起止,一章既成,而严谨整密如大将御军。夫挟堂堂之阵而变化无端,取古人之法而出新技,自非智勇不能。读春树人家诗者,当于此等处细味之。”        

    但是,张采庵先生没有留下论述诗律的专著。其《釆律》的具体特色多在坊间传流,未形成文字论述。 究竟“采律”有什么特色?据岭南诗社龚伯洪著文写道,在采老逝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诗词界好手及采老门下弟子,也说不出“采律”独具一格之所以然来。令人欣喜的是,采老的入室弟子劳力先生经过20年的研究、3年的笔耕,于2014年推出新著《采律传习录》,基本解开了此谜团。

       劳力先生在总结“采律”的理论时说:“张建白(采庵)老师对律诗的贡献在于:第一,在律诗的形式方面,既继承了我国律诗格律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我国近代、现代语法修辞学的知识,对律诗格律上的各种毛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创作出当代格律完美的律诗;第二,在律诗内容方面,他既坚持我国诗论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近代、现代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创出具有高境界和富有诗味的律诗。”

拜读劳力先生大作,我感到:采律的最大特色或贡献是完善了唐律以来律诗中二联的“法度”:以严遵诗律、富蕴诗味为宗旨,以研究唐诗潜规则为突破口,以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的平头、内外同科、断腰、合脚等四病为靶标,以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知识为武器,系统地提出了符合唐律但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呆板的判别和解决之法,形成了采律的精粹或最大特色。即如刘逸生先生所言:“取古人之法而出新技”。采老诗教曰:律诗“突破中间两联,便登彼岸矣。”

至于张采庵先生在诗律和诗味方面的许多高见,与前人所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己的特色,但总体属于继承和发扬的范畴。这委实是很不容易的,体现了一代宗师的学养和功底。有些在表述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如“起承转合”,张采庵提出绝句第三句要“撑得开”,就是将“转”通俗化、形象化。

张采庵的特出的长处是:既能自己写出好诗,又有诗律理论,教人写出好诗。“春树人家”桃李满门,在当地培养了不少诗词名人和高手,必将长存于岭南诗坛。

    我掩卷而思:劳力先生作为张采庵晚年的一名入室弟子,积二十多年之功,以一本“传习录”成功诠释恩师一生的主要学术成果,解决了当地诗坛困惑不解的难题,其功莫大矣。

 

二 采律是研究唐诗潜规则的结晶

 

张采庵的采律与唐诗潜规则的关系,是我研读劳力先生《采律传习录》,进一步探索后的一大收获。

劳力先生在《采律传习录》中,反复阐明采律是张采庵研究唐代以来诗律的成果,也是运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知识的结果。这是毫无疑义的。此书并未涉及到张采庵与潜规则相关之事。但细读《采律传习录》,顺藤摸瓜,还是能找到萃取潜规则,从而完善律诗中二联“法度”的踪迹。研究采律,需要从唐诗潜规则说起:此乃是采律精粹之源。

我国的近体诗滥觞于唐初,至晚唐已成熟。五律七律的定式:章有定句(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超八句的双数),句有定字(五字、七字),字有定声(平仄规则,粘对规则、押韵规则);中间两联对仗;全篇布局规则:起承转合;诗律总体要求:既强调诗律,更强调诗味。但限于历史条件,唐律还有些未曾解决的问题,突出的是中间两联在符合唐律前提下句式雷同呆板,尚未有明确规则予以解决。对此,明清以来一些诗词专家先后指出唐律中的不足,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但各方意见又不尽一致。因有别于唐律规则,故称这些补充完善性但认可度不一的意见为潜规则。

早期涉及潜规则的代表性著作应是明朝王世懋的《藝圃擷餘》。张采庵先生的诗教及其研究潜规则的最终成果,可以从中找到明显的痕迹。

王世懋系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弟,好学,善诗文。其诗学论集《藝圃擷餘》对诗歌创作所提的见解颇为中肯,影响甚广。指出:“詩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為病者。摘瑕者因而酷病之,將併古人無所容,非也。然今古寬嚴不同,作詩者既知是瑕,不妨并去。王世懋还指出:“至于失严之句,摩诘(王维)、嘉州(岑参)特多,殊不妨其美。然就至美中亦觉有微缺陷,如我人不能运,便自诵不流畅,不为可也。

张采庵在给门人讲授诗律时,推荐阅读前人论诗的著作多达十几部,其中包括涉及潜规则的著作。宋末元初方回的《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五言七言律诗逾三千首,以大家为主,兼顾各种流派,清显唐宋七百年间诗歌创作和律诗流变的轮廓,评点各种流派之特点。此书对后世影响甚大,“学诗者,颇奉为经典。”评论也历代不绝。如《瀛奎律髓刊误》,作者系清《四库全书》总纂纪昀(纪晓岚是学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对唐诗及诗律有诸多高见。

    唐诗潜规则的具体名称、问题归纳、判别标准、解决办法等等,自明至清直至近代,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多散见于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未有明确而严谨的文字定义。至清朝中期后才逐渐趋于一致。如四病的名称,“平头”源之于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词性雷同之病。后人说的“合脚”,原先说成“相重” 。原先说的“重位”、“摞眼”,后来则归入“断腰”。先关注首节的“平头”,后延伸出七律第二节的“内外同科”。点评四病的评语,往往比较含蓄乃至含糊,如“碍格”、“犯复”、“犯重”、“夹杂”、“四言一法”、“究非律诗所宜”,等等 。潜规则内容很宽泛,既包括律诗中间两联,还包括首联尾联,包括全诗结构等;解决的意见不统一,具体内容认可度不一。如南朝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之说,延续到唐宋之后,前四病得到一些赞同声,而后四病支持者甚少,即潜规则尚未形成共识。同时,明清以来诗坛也有另一种声音,主张“诗重自然”,不赞成诗律过严。如北宋蔡宽夫(蔡启)针对晚唐五代以来诗风颓靡,崇尚诗格、诗法的形式主义倾向,力主自然,反对用事过多。推崇写诗贵“天然自在”,注重意境的“浑然天成”,以此为诗的最高境界。

顺便指出,张采庵之后还有诗家在研究潜规则。如台湾林正三先生的《诗学概要》涉及到唐诗格律的不足与完善。他是从“修辞”(字句锻炼法中之代字法)的角度讲的。在第十三条“以别义字代同义字”,举杜甫的《又呈吴郎》为例:“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衣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祇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是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指出:“颔联、颈联、尾联顶节‘不为’、‘祇缘’、‘即防’、‘便插’、‘已诉’、‘正思’,上字同为副词,下字同为动词。皆属字法之犯重”。并加注曰:如同在字尾则称为“并脚”,如同在字中,则称为“腰斩”或“断腰”,皆属字法之犯重。

    张采庵先生提出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之“四病”——“平头”、“内外同科”、“断腰”、“合脚”,首先就四个名词而言,均非其自创,而是取之于研究潜规则的文论。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研究,导致最终提出了律诗中二联的新法度。从中可以窥见张采庵研究潜规则的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承前启后,完善诗律的宗旨。张采庵接受了前贤的诗教。在点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时指出:此诗中间两联的第5个字,分别为“沉”、“出”、“伤”、“枕”,都是动词,即属“折腰”;此诗第1、第7句的第5字“下”、“为”,均为动词。进而指出:“此诗呆滞之至,而被称作压倒元白之作,可见古人漫不顾此。今我看来,是不足为法的。”

二是明确完善唐律的靶标:律诗中二联及其向上向下直接相连存在的雷同之病,且是词序相同情况下出现的雷同之病,细分为“平头”、“内外同科”、“断腰”、“合脚”。对于非中二联词性雷同之病,则不列入靶标。即使是中二联之内但非相同词序出现的雷同之病,如王世懋所举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颔联第四词序与颈联第一词序的雷同,也不列入中二联“四病”的范畴。

三是明了句式雷同的原因,鼓励学会和运用中二联四病的武器。张采庵在回复门人劳力的信中说:“我指出陈合、柳宗元、刘禹锡、刘筠等人的诗作例子,并不是特地去抓古人的‘痛脚’,而是说明古人‘漫不顾此’而已。他们那时是不会去计较这些的。因为在那时,中国还没有语法修辞这门科学。” 他在诗教中推荐学习书目,鼓励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

四是把握宽严适度。张采庵在构建采律过程中,注意把握宽严适度,坚持严己宽人。如押韵方面的阴平阳平相间。张采庵平静地说:“我是必阴阳相间的(除一二句),不少人学我,但我绝不叫人学此。不必太拘泥于阴阳平相间。否则又多了一套镣铐,惹人咒骂。”而此论本质,即是把握宽严适度。

五是采律对诗律总体要求比较严,但并非一味苛严,也允许网开一面。张采庵多次强调:“偶然好意好句,则不妨因之,不以格害意,心中明澈,则群魔远避,大丹遂成矣。”

唐宋之后,研究潜规则的人,前赴后继,缕缕不绝。而像张采庵这样研究出一大成果者,可谓凤毛麟角。

 

  运用汉语语法修辞学点评“四病”

 

张采庵运用近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知识,识别和判断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之病。

张采庵对我国近代、现代语法修辞学的产生和形成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说:我国古人虽然有“修辞立其诚”之说,但偏重于修身和应世,语法修辞比较笼统,只是分“虚”“实”而已。清代盛行的“小学”,亦只局限于研究“文字”,至于语法修辞,尚未见有专门的著作。清代战争以后,我国的一些学者,结合我国语文的实际,吸收了外国语法修辞的知识,逐步创立和发展了我国的‘语法修辞学’。从严复的《英文汉沽》、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开始,中经王力著、梁启超赵元任评的《中国古文法》等,直到解放后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等等,使我国的语法修辞学蔚成大观。

张采庵诗教曰:“写诗的人,要学点语法修辞学,起码要懂得字、词分类,知道有‘九品词’:即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介词、连词、助词;还要懂得词组的种类,知道有联合词组、偏正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也要懂得句子的构成。最好还学点修辞学的知识。”

现将劳力先生《采律传习录》一书中张采庵讲解律诗中二联“平头”、“内外同科”、“断腰”、“合脚”的经典诗例,摘要如下:

    第一、关于“平头”

所谓“平头”,又叫“四平头”、“四屏风”。即律诗中间两联第一、二字,忌用词性相同或相近的词组。

例诗:杭州喜江南梅度支至  陈文惠
    公望当年最得君,画图城郭喜同群;
    门前碧浪家家海,楼上青山寺寺云;
    松下玉琴邀鹤听,溪边台石供僧分;
    情多景好知难尽,且倒金樽任半醺。

    张采庵指出:此诗中间两联开头第1、2字,“门前”、“楼上”、“松下”、“溪边”,系词性相同的名词词组(名词+方位词),即属于“平头”。

    第二、关于“内外同科”

    所谓“内外同科”,又叫“同科”、“四同科”。即七律中间两联的第3、4二字,都是使用词性相同或相近的词组

例诗:汉武  刘筠

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张采庵和他的诗友陈竹东共同指出:此诗中间两联的第3、4两字,即“欲看”、“先成、“几迁”、“未就”,都是“副词+动词”组成的动词词组,犯了“内外同科”的毛病。

第三、关于“断腰”

    所谓“断腰”,又叫“折腰”、“四折腰”。即五言律诗中间两联的第三字,七言律诗中间两联的第五字,都用动词或名词、虚词,其词序排列均为“1-2”、“1-2”;“1-2”、“1-2”。

例诗: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江底,一片降幡石头。  1-2
    
人世几回往事,山形依旧寒流。  1-2
从今四海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张采庵指出:此诗中间两联的第5个字,分别为“沉”、“出”、“伤”、“枕”,都是动词,即属“折腰”。还指出:此诗第1、第7句的第5字“下”、“为”,亦是动词。据此进一步指出:“此诗呆滞之至,而被称作压倒元白之作,可见古人漫不顾此。今我看来,是不足为法的。”

第四、关于“合脚”

    所谓“合脚”,又叫“四枱脚”。即五律中间两联的第3、4、5三字,七律中间两联的第5、6、7三字,其词序排列均为“2-1”、“2-1”;“2-1”、“2-1”。

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2-1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2-1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张采庵指出:此诗中间两联犯了“合脚”的毛病: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其词序排列均为“2-1”式。同时指出此诗还犯有“平头”的毛病,即指“惊风”、“密雨”、“岭树”、“江流”,都是副词+名词的名词词组。

    张采庵和他的诗友陈竹东共同认为:此诗中间两联的第3、4两字,即“乱飐”、“斜侵”、“重遮”、“曲似”都是由副词+动词组成的动词词组,犯了“内外同科”之病。

因此张采庵进一步指出:这是一首很多人称赞是充满感情的好诗,但在诗艺上,句式雷同,十分呆板,中间两联就是平头、内外同科、合脚。

我细研之后感到:“合脚”之病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五律中间两联的第3、4两字,七律中间两联的第5、6两字本身并未雷同,但五律第3、4两字与第5字相连后,七律第5、6两字与第7字相连后,组成了词性相同的词组,形成了雷同之病。如上述柳宗元诗。另一种是五律中间两联的第3、4两字,七律中间两联的第5、6两字本身雷同,而五律的第5字,七律的第7字并不雷同。详见后文劳力的合脚诗。这两种的共同点是五律中间两联的第3、4、5三字,七律中间两联的第5、6、7三字,词序都是2-1、2-1。这是判别“合脚”的关键。

张采庵遵循与时俱进的法则,运用近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学知识,为识别和判断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之病,开启了一条便捷之门。

 

四 “三法”解决中二联“四病”

 

劳力先生在《采律传习录》一书中,十分详尽地记录并阐述了张采庵运用近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和近现代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系统地解决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的“四病”。在文字阐述的同时,书中附有几十幅劳力原稿和采老的朱批,既有利于诗教图文并茂,也有利于保存张采庵的诗教资料。

    经反复研读《采律传习录》,我认为张采庵提出的避免律诗中二联“四病”的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并进而延伸出第三类方法。可简称为“三法”解决中二联句式雷同的“四病”。

第一类,通过调整或改变词性加以解决,可简称为“改性法”。即七言律诗中二联出现“平头”和“内外同科”,五言诗律中二联出现“平头”,都可通过调整或改变词组词性,使之两联有别。

张采庵指出:七言律诗中间两联的第一二字,第三四字,切不可同时用并列词组、或偏正词组、或主谓词组、或动宾词组,否则就出现“平头”或“内外同科”。解决的方法是,选择保留一联,改变另一联的词性。如二联都是主谓词组,则将其中一联调整为动宾词组,或联合词组、偏正词组。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少了2个字,减少了一节词序,就没有“内外同科”一说,此处只有“平头”,解决方法同上。

改性法例诗一:修改“平头”

          《丹霞山印象》劳力

鼎鼎丹霞海宇闻,果然脱拔见精神。

烟云聚敛朦胧美,色彩斑斓景象新。

玉女横江眠独榻,石壶载醉酒千人。

【载酒石壶邀醉客,横江玉女待情人。】

惭吾不是丹青手,只赋诗来不写真。

    张采庵认为:中二联开头烟云、色彩和玉女、石壶,都是名词词组,犯了“四平头”之病。通过保留颔联,将颈联由“玉女横江眠独榻,石壶载醉酒千人”,改为“载酒石壶邀醉客,横江玉女待情人”,即第一二两字由名词词组改为动宾词组,解决了原诗存在的“平头”之病。并诗教曰:“中间两联的第一、二字的词组不相同,有变化,才有活泼跳跃美。”

改性法例诗二:修改“内外同科”

《番禺大石大桥暨怀乡亭落成剪彩》  劳力

浩浩江波跨彩虹,艰难创业建奇功。

大桥亘岸千年固,石路连天万里通。

大桥炜丽千年固,石路逶迤万里通。

怀抱如春春不老,乡情似酒酒常丰。

番禺古郡添新景,盛况空前盛世中。

此诗当年发表于《番禺报》,三十年后劳力根据张采庵老师的诗教,认识到中二联“亘岸”、“连天”、“如春”、“似酒”都是动宾词组,犯了内外同科之病。采取保留颈联,将颔联上下句第三四字修改为“炜丽”、“逶迤”两个连绵形容词组,与颈联的两个动宾词组相对,克服了雷同呆板之病。

第二类,通过调整或改变词序结构加以解决,可简称为“改序法”。即律诗中二联出现“断腰”、“合脚”,都可通过调整或改变词序排列结构加以解决。

张采庵指出:七言律诗的基本词序是4-3,可细化2-2-3,直至细化为为2-2-1-2或2-2-2-1。为了叙述方便,我将2-2-1-2称为甲类,2-2-2-1称为乙类。依照张采庵诗教,甲类第三个词序须防“断腰”,乙类第三个词序须防“合脚”。五言律诗的基本词序是2-3或3-2,可细化为为2-1-2,为2-2-1。同理,我将2-1-2称为甲类,将2-2-1称为乙类。中间两联甲类须避免出现“断腰”,乙类须避免出现“合脚”。七言和五言律诗中间两联出现“断腰”、“合脚”,解决的方法是都调整其中一联的词序排列结构。张采庵指出:“要特别留意中间两联最后三个字的词序排列,颔联为2-1式,颈联必1-2式,切勿相同。”

    改序法例诗一:修改“断腰”

             《峨眉山雨后行》  劳力 

          雨后峨眉更青,山光树色新晴。

淙淙泉水人过,嘎嘎蝉声涧鸣。

【淙淙泉水人前过,嘒嘒蝉声涧外鸣。】

问壑寻幽路转,披云拨雾寒生。

登峰百里虽云远,金顶抬头尚未明。

    张采庵批示:“诗忌折腰,中二联尤忌。而这首诗竟全体折腰(即第五字全是虚、动词),所以第三四句要改成不折,宜细心玩味。”又指出:流人二字不达意,也易发生误解。因此将“人过”改为“人前过”;将“涧鸣”改为“涧外鸣”。这样词序也由1-2、1-2改为2-1、2-1;与颈联最后三字的词序1-2、1-2形成相对局面。

张采庵还顺便指出:嘎嘎二字不是蝉声,改为嘒嘒才是蝉声。

     改序法例诗二:修改“合脚”

《西安雁塔路》  劳力

行经雁塔路,仿佛临长安。

酒帜迎风展,店堂复旧观。

【酒帜迎游子慈恩在感官。】

橱陈工艺品,檐饰汉唐砖。

古肆今游览,怡情畅览还。

            (古意今重现)

张采庵指出:此诗格律犯了“合脚”之病,中二联词序排列都是2-1、2-1。诗教批示曰:“解决合脚的办法,必须从词序排列着手,将两联其中的一联末尾的三个字,改为不相同的词序排列。如两联末的三个字其中有一联的词序为1-2、1-2式的,而另一联的词序必须是2-1、2-1式。总之不要让他雷同。按这个办法去改动,才能把合脚的毛病克服过来。”这样修改还捎带解决了孤平和“览”字重复。

第三类,依据张采庵对于前两类的阐述,可得出如下延伸之法:“断腰”、“合脚”在词序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字、词组的词性,也可在相当程度上避免雷同与呆板。此可简称为“稳序改性法”。七律和五律尾三字基本词序均有两节:或1-21-2,或2-12-1。无论是“断腰”或“合脚”,两节词序的词性均改变的,可简称为“稳序双改法”;只有其中一节词序的词性改变的,可简称为“稳序单改法”。

诚然,对于律诗中二联的“断腰”、“合脚”之病,通过调整词序排列结构加以解决,不失为最佳的方法。调整或改变词序排列结构,实际上往往同时调整或改变了字或词组的词性。至于律诗中二联“断腰”、“合脚”,在词序结构不变动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字、词组的词性,使中二联每个词序的词性相异,我依稀感到:在唐诗中应不难找到这类诗例。即以采律检视杜甫、李商隐二位“七律圣手”的诗作,结果发现了一些经典诗例,依照采律判为“断腰”、“合脚”,经稳序双改,不仅改变了雷同之貌,而且成为千古名诗。为节约篇幅,这里仅选李商隐的一首诗略作分析:
    《七律 锦瑟》 断腰稳序双改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蝴蝶,望帝春心杜鹃。

沧海月明有泪,蓝田日暖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简析:中二联词序均是1-2,属断腰,稳序双改。第五字“迷、托”与“珠、玉”,系动词对名词;第六七字“蝴蝶、杜鹃”与“有泪、生烟”,系名词对动宾词组。

但同时发现杜李二位“七律圣手”还有一些“断腰”、“合脚”的诗作,中二联尾三字词性部分改变甚至全部未改的诗例。我在猜想,这种情况也许与唐律未将上述诗律处置方法,上升至唐律之中,只能沦为“潜规则”之列,有一定的关系。进一步扩大检视范围还发现: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但不能反过来绝对地说,凡是中二联句式雷同的律诗,就无好诗。历史上确有一些诗,尽管存在“断腰”、“合脚”之病,但诗意甚佳,读者好评不绝。这说明,诗意还是第一位的。

诚然,解决中二联雷同四病的第三类方法能否成立,关键在于以采律理论检视张采庵自身的诗作。去年,我在广州未购买到劳力参与编辑的书,只下载到周燕婷选编的《春树人家诗词选》,就开始进行检视,发现有少量“断腰”和“合脚”的情况,但毕竟是选集,很难窥见全貌。今年从异地高价购得《春树人家诗词钞》(广大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即陆续对全书的七律五律做了比较认真的检视。张采庵的诗作,有些比较深奥,用典较多,需要反复斟酌;全书未注明诗体,有些诗作需要仔细阅读,判明是律诗还是古风。目录上标明的诗作数量,与正文实际数量,多处发生差错,从统计上说,也是需要留意的。全书诗作统计结果如下:

《春树人家诗词钞》共有诗1320首(我手头的这本书因装订差错,重复195至202页,缺漏187至194页,据目录这8页约有39首诗)

《火浣集》四卷(1936-1974),有诗395首,其中七律135首,五律26首。

《银字集》七卷(1974-1991),有诗797首,其中七律352首,五律29首,计381首。

《春树人家诗词钞》出版后收集到《待焚集》(1935年前),从网上下载,有诗78首,其中七律36首,五律2首。

以上合计,共有诗1400首,其中七律523首,五律57首,合计580首。依照采律检视,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是,全书均未发现“平头”、“内外同科”。这说明张采庵年轻时对律诗的研究就已经相当深入,深谙规避“平头”、“同科”的道理,并付诸于创作实践。真是令人惊叹!

二是张采庵诗作三集十二卷(《待焚集》未分卷,视为一卷)发现“断腰”105首,“合脚”21首。按不同时期统计:

《待焚集》(1935年前),七律、五律38首,其中断腰14首,合脚3首,小计17首,占44.7%。

《火浣集》四卷(1936-1974),七律、五律161首,其中断腰37首,合脚5首,小计42首,占26.7%。

《银字集》七卷(1974-1991),七律、五律381首,其中断腰54首,合脚13首,小计67首,占17.6%。

以上三集十三卷,七律、五律580首,其中断腰105首,合脚21首,小计126首,占21.72%。

该统计说明,在张采庵整个律诗创作生涯中,始终存在“断腰”和“合脚”的情况。同时也说明,“断腰”和“合脚”发生的占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三是对于“断腰”和“合脚”的律诗,张采庵有一个处置或演变的过程。先是出现“断腰”和“合脚”的情况,然后出现部分改性和全部改性,即本文所说的稳序单改和稳序双改,直至从“银字集”卷六、卷七开始,再也没有发生“断腰”和“合脚”的律诗全部或部分不改性的情况。现将最晚出现的“断腰”稳序部分直至全部未改性的诗作,摘录如下:

    1断腰、稳序部分未改性的诗作

    《七律●  华侨晓日》中二联:《银字集》(卷五)

七宝楼台弹指现,十香花草及时开。

天浮壮采朱轮涌,山沐新阳紫气回。

    简评:此诗属“合脚”。中二联四个尾字全部是动词,第五六两字“弹指”、“及时”与“朱轮”、“紫气”,系动宾词组对偏正名词。

    2、断腰、稳序全部未改性的诗作

     《七律●  春晚即事》中二联:银字集》(卷五)

薄暮昏昏倦日,远山殷殷轻雷。

郊翁邀我紫蟹,曲径滑人绿苔。

    简评:中二联第五字都是动词及相近词性(有、尚;擘,损),第六七字“倦日”、“轻雷”与“紫蟹”、“绿苔”都是偏正名词。

简要小结: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由上述第一类改性法和第二类改序法推导而来的第三类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而且也符合张采庵的律诗创作实践。

——在张采庵整个律诗创作生涯中,始终存在“断腰”和“合脚”的情况。其“断腰”和“合脚”占比,平均达到21.72%,但最后五年下降到7.6%。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断腰”和“合脚”在词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性降低雷同呆滞的占比,呈现逐步提高。从“银字集”卷六起,为数不多的“断腰”和“合脚”的诗作,全部实现了稳序双改性。这种变化,客观上展示了张采庵不断进取所取得的成效。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采庵获得“采律”之誉,但具体时间及内涵不甚了了。从技术上说,“银字集”卷六(1987-1988),可视作为采律成熟的标志性时间。并可予以明确:律诗中二联“断腰”、“合脚”之病,经上述稳序单改法特别是稳序双改法补救之后,就不应视作为雷同呆板之“病”。

  弘扬“采律”任重道远

 

在搞清楚何谓采律、来源及其特色之后,这里有必要拓宽视野与思路,思考弘扬“采律”的相关问题。

第一、放眼中国诗歌格律宽严演变史,认识采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中华诗歌的一部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诗歌格律宽严演变史。其强大生命力和不朽魅力,既缘于其不变,独特品性不变,世代传承不变;也缘于其变,与时俱进,因势而变,不断突破旧框框,创造诗的新样式,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表现能力。诗歌的“格律”,“格”与“律”紧密相连,但细究内容有别。“格”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格式”,就是“字数、节数、行数、对仗”;“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声韵,也就是声、韵、调、音乐。格,是外在之形,律是外在之音。这种变革,源于社会生活和语言、语音的变化,贵在因时适势,宽严适度。

  当今中国诗歌,已经和即将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趋势,一曰趋宽,一曰趋严。只要从动因分析入手,即可洞察其势所必然。

    先说趋宽趋势,即格律之“律”,已经出现了趋宽趋势。标志是: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倡古知今,双轨并行”的用韵方针,大力推广新声韵,于2004年推出《中华新韵》(十四韵)。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而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诗韵由《平水韵》的106韵部,简化为《中华新韵》的14韵部,趋宽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因时因势而变的依据,就是1957年国家颁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持久普及基础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形成了雄厚的社会基础。现在全国有70%的人口会讲普通话,汉语拼音使用广泛。这种趋势必将继续下去。

再说趋严趋势,即在格律之“格”方面,正在或即将出现一种趋严趋势,“采律”即是极具代表的可喜成果。严格来说,现在南粤诗坛习惯上说的“采律”,实际上本身不是“律”,不涉及到声律,而是“格”!本文从俗,也称“采格”为“采律”。“采律”的核心是,针对五七言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的“平头”、“同科”、“断腰”、“合脚”等四病,提出通过调整或改变词组的词性,调整词序结构,以及尾三字在词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调整字、词的词性,达到避免或降低雷同,克服呆滞的目的。这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一种因势而变的产物。其“势”就是自清末至至建国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汉语建立了近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体系,成为旷古未有的里程碑。这就为完善格律诗的字、词、句之“格”,提供了识别和判断的科学依据;也为有效快速准确地选字遣词造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张采庵以宽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慎密的思维,洞察其变,顺势而为研究提出了“采律”。

总之,从诗歌格律宽严史来说,不能简单地说,凡是趋宽就是改革,趋严就不是改革。“采律”是趋严,但严之有据,势所必然。采律之精粹,恰好弥补了唐律的不足。弘扬采律,既有利于同中求异的美学心理:在整齐里求参差,变化中寻规范;也有利于惜字如金的诗艺要求:力戒雷同呆板,力求诗意最大化。从而有利于律诗的词语美、音律美、意境美。

第二、放眼王力诗律大构架,认识采律是对王力诗律的补充和完善。

我国当代诗坛,至少是建国后的诗坛,近体诗的格律大多是依据王力的诗词格律。王力(1900.8.10-1986.5.3)是百年来最卓越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早年即著有《汉语诗律学》,意图建立汉语诗歌诗律体系。鼎革以来,又陆续出版《诗词格律》及《诗词格律十讲》诸书,形成了大中小配套的系列专著,特别是后两本普及型的小册子更是风靡于世,对普及诗律起了重大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本系列配套专著,奠定了王力先生中国古典诗歌评论家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奠定了诗词格律权威的历史地位。

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未涉及律诗中二联雷同的问题。王力在《诗词格律》中写道:“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以上四个特点,即四个基本要求。对于符合上述四个基本要求,但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呆板的问题,王力未曾涉及,自然也谈不上提出规范性意见。从王力自身的诗词创作来说,也可以看出对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特别是对断腰、合脚并未有意识地作导引性的处置。王力晚年有《龙虫并雕斋诗集》传世,收集了从1921年开始到1982年六十一年创作的诗词共111首,文革前的作品不过1/10。其中:七律72首,五律1首。如依照张采庵“采律”检视,五七言律诗中二联断腰25首,合脚6首,断腰、合脚占比高达42.46%。在31首断腰、合脚诗作中,约有半数作了稳序双改的处理。但还有超过10%的未作任何处理。现选两组断腰和合脚的中二联,以便对照体会:

    第一组例一:稳序双改【断腰】

    《七律中国语言学会在武昌召开》中二联

锲刻定教可镂,切磋长以相濡。  1-2

旧知端以新学,同趣何妨异途。  1-2

    简析:此诗尾三字词序均为1-2,属断腰。第五字“金、沫”与“添、有”,系名词对动词;尾二字“可镂、相濡”与“新学、异途”,系动词对偏正名词。

    第一组例二:稳序双改 【合脚】

    《七律古潜山油田》中二联

钻锐深穿十八地,塔高直指卅三天。  2-1

百龙注水千寻入,一管输油万里连。  2-1

简析:此诗尾三字词序均为2-1,属“合脚”。第五六字“十八、卅三”与“千寻、万里”,系数字对数量词;四个尾字“地、天”与“入、连”,系名词对动词。

    第二组例一:【断腰】稳序未改

    《七律● 登长城最高处》1978年夏中二联

历井扪参碧眼,拿云挹翠高岗。  2-1

秦皇雄略墙堞,李广威名朔方。  2-1

    简析:此诗尾三字词序均为1-2,属断腰。第五字“惊、俯”与“留、震”均为动词;尾二字“碧眼、高岗”与“墙堞、朔方”均为偏正名词及相近词性的词组。

    第二组例二:【合脚】稳序未改

    《七律 题“大学生”》中二联1980.11

九畹芝兰滋雨润,千章楠槲倚云裁。 2-1 

端端锦绣从心出,朵朵英华入卷来。 2-1 

简析:此诗尾三字词序均为2-1,属“合脚”。第五六字“滋雨、倚云”与“从心、入卷”均为动宾结构词组,四个尾字“润、裁”与“出、来”均为动词。

以上对比,对于判别“断腰”、“合脚”经过稳序双改与未作改性处理的差异,体会对于降低雷同与呆滞所带来的效果,不知是否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权威,是长时期内形成的,赢得广为认同和众相呼应。帮助权威完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张采庵生前可能未曾想过为王力诗律提供补充与完善。但如上事实表明,“采律”对王力的律诗格律,必将起到有益的补充与完善。通过深入分析和广为宣传,或将赢得广大诗家和诗词爱好者的认同和支持。

    第三、加强采律自身理论建设,亟需挖掘、补充和完善,强化“弘采”宣传。

经研究,大凡诗词名家的诗教,一般与其诗词创作实践相适应、相一致。现今最新最全诠释张采庵诗律的学术成果,即是劳力先生的《采律传习录》。美中不足之处是部分诗教甚至是部分重要诗教,还未能同张采庵的诗歌创作实践相吻相符。对于律诗中二联“断腰”和“合脚”的问题,“传习录”阐述张采庵的观点是:“必须从词序排列着手”,“调整其中一联的词序排列结构”,使二联词序结构“切勿相同”。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把断腰、合脚的毛病克服过来”。这与张采庵诗歌创作实践及其统计结果,存在难以诠释的矛盾。另外,张采庵对唐诗自然是非常熟悉,很难想像张采庵对唐诗中中二联句式雷同,尾三字改性后诗意甚佳的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尽符合张采庵诗律上注意宽严适度、严己宽人的诗德。鉴此,建议劳力先生和张采庵的其他门人以及有关诗友,进一步搜集整理,提供更为周详的诗教。在此建议开展“张采庵‘下一课’诗教征集活动”。要点如下:上一课已经讲授:五七言律诗中二联“平头”、“同科”、“断腰”、“合脚”的识别方法和通过调整词性或调整词序结构解决雷同之法。下一节课讲授要点:(1)五七言律诗中二联“断腰”、“合脚”在词序不变的情况下,对尾三字两节词序的词性采取保留一联,改变另一联,以使两联词性相异。(2)五七言律诗中二联“断腰”、“合脚”在词序不变的情况下,如尾三字两节词序的词性都调整有难度,则退而求其次,只调整其中一节词序的词性,努力降低句式雷同的程度。期盼南粤诗坛能够将张采庵“下一节课”的诗教挖掘出来,这对于补充和完善张采庵的诗教,将有重要意义;对补充与完善王力诗律,也将有重要意义。

张采庵作为番禺人,诗词创作活动主要在广州。这是番禺、广州、广东诗词界的荣耀。研究采律、弘扬采律,乃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其身前任职的荔园诗社、广州诗社、翁山诗社以及南粤久负盛名岭南诗社等,更是责无旁贷。我这次研究采律,感到《春树人家诗词炒》很难买到,异地高价买到的书,还没有包括早期的《待焚集》,更没有包括1925年的油印本《牛后集》和《菊天凉吹。网上宣传采律的资料比较少(周燕婷选编的《春树人家诗词选》网宣比较多);中华诗词网张采庵专页,建议适时调整充实宣介内容。建议适时推出一本全集,添加一些必要的注释。还需组织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地上网宣传,包括劳力先生的《采律传习录》。

今年6月适逢劳力先生米寿,我写了一副对联:“传律书成同贺米,弘采道远共期茶。”弘采,任重道远,当需共同努力。

由于本人学疏才浅,退休十年后后精力有点不济,这次不意啃了一个大难题。对于潜规则的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解决律诗中二联句式雷同四病的第三类方法,纯属个人探讨。以采律检视张采庵、王力的诗作,自感力不从心,差错、疏漏难免。敬请诗坛高手和同好者不惜教正。

 

                        2017年4月  初稿

                        2018年1月  修改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