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7-12-19
  • 最近登录:2018-03-14
  • 粉丝人数: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好诗必备的三要素

娥眉豆根 发布于2018-01-31 18:00   点击:1919   评论:4  

       

  好诗必备的三要素


        朋友,假如你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当你读到一首好诗,那愉悦之情如何呢?是否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惊喜?

       朋友,假如你是一位诗人,当你写出一首众人称赞的好诗,那兴奋之情又将如何呢?是否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激动?

      好诗啊好诗,多少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读者期盼好诗,诗人求索好诗。什么样的诗堪称好诗呢?换句话说,好诗必备的要素有哪些呢?本文愿与朋友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

  我认为,好诗必备的要素有三个:一是真实宜人的感情,二是贴切新奇的形象,三是铿锵清新的语言。有人说,好诗还具有“深层隽永的托意”;因此,托意应列为第四要素。笔者认为此说欠妥。有不少的好诗是有寄托的,但也有不少好诗是看不出寄托的。例如诗仙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他的情意是说穿了的,看不出有什么寄托。因此,本文只论述前面提到的三要素。下面逐一讨论。

 

 

一、真实宜人的感情

 

  爱诗的人喜欢读诗,犹如爱酒的人喜欢饮酒,是为了寻求美的刺激,收获精神的愉悦。这就需要一个前提,酒必须是真酒,不能是假酒;诗必须是真诗,不能是假诗。所谓真诗,指的是诗中抒发的感情是真实的、宜人的(所谓宜人,指的是诗歌抒发的感情是让人愉悦的,或者能激励人向上为善的)。所谓假诗,指的是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虚假的、让人厌恶的。下面这首歌词(诗的一种)是笔者年幼时经常听到的:

 

公社是棵长青藤,

社员就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

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越甜,

藤儿越壮瓜越大……

 

  这首歌词,要形象有形象,要寄托有寄托,语言贴切新奇,唯独缺少真实的感情!当年高唱这首歌的时候,农民普遍穷困,许多人被活活饿死!今天,这首歌知道的人不多了,愿意唱这首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它是假歌(诗)!

  相反,诞生在同一时期的一首民谣(诗歌的一种)《我为人民鼓与呼》却时有人提起,写入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它的内容是: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铁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我为人民鼓与呼!

 

  这首民谣,与前者相比,形象较差,有的句子还是直说,语言也显得平常,但是它却被人们传诵,而且知名度很高,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感情是真实的!由此可见,感情真实的另一层含义是敢于讲真话,敢于做人民的代言人,诗歌敢于“中当时之过”(宋人苏洵语)。

  古往今来的史实证明,假诗有时依仗权势风行一时,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最终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真诗有时遭到打压,但最终活在人民的心中,永葆艺术青春。愿诗友们努力创作感情真实宜人的“为人民鼓与呼”的真诗。

  作诗怎样才能确保感情是真实的呢?

  首先,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是真切的感受。换句话说,是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只有感动过自已的,才能感动读者。苏东坡有一首《食荔枝》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果苏东坡没有被罢官发配到岭南,没有吃过当地的鲜荔枝,他能写出这首传世佳作吗?

  第二,自己的真切感受若能与老百姓的感受合拍,并能推己及人,那么这样的诗歌就更能打动读者。不少人读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具体描述屋破雨淋夜难眠的苦境和感受后,在诗的结尾唱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眼前何时突兀现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个感人肺腑的结尾,将个人的感受与天下人的感受挂上了钩(由“小我”之情上升到“大我”之情)——使诗歌的社会意义产生了质的飞跃。这种大真大美之情,千载以来依然动人心魄,暖人心窝。如果没有结尾的推己及人,“小我”融入“大我”,这首诗不可能有如此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凡是身边大多数亲朋好友,推而广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欢迎的满意的事情,我们赞扬它歌颂它,这样的感情一定是真实的宜人的。反之亦然。元代诗人张养浩有一曲著名的曲子《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曲揭示了封建社会更替变化的规律(暴力夺取政权,专制残害人民),说尽了几千年社会的本质——专制社会是人民群众痛苦的根源。读了这样的诗歌,你能怀疑它的感情不真实吗?                  二、贴切新奇的形象

 

  有了真实宜人的感情,是不是肯定能写出好诗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传教士劝人向善的演讲,很难说是一首诗)。因为好诗还要取决于另外两个要素(贴切新颕的形象和悦耳优美的语言)。下面先讨论“贴切新颕的形象”这一要素。

  形象,写进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材料,它们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意有若干契合点。诗人运用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写作过程被称为形象思维活动。

  什么叫形象思维呢?就是通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的形象(人、事、景、物等),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来把握事物本质意义的思维活动。同理,诗歌必须借助形象来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意。

  为什么作诗离不开形象思维呢?人的大脑有两个思维区域,一个是理智区 (抽象思维区),一个是情感区(形象思维区)。理智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事理。情感区通过生动可感的形象,辅以想象、联想等方法感知世界。前者重理,后者重情。

诗歌的专职在于抒情,目的在于感染读者。因此,作诗的人,总是千方百计用生动可感的形象去刺激读者头脑中的感情区,让读者产生感情的波澜。若用判断推理去感动读者,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作诗怎样确保使用形象思维呢?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诗歌爱好者参考。

  1、写人为主的诗歌应通过一组画面展现人物的特点,或展现人物的外貌、言行、情感、动作等,让读者根据画面认识人物的品质、情趣。请看诗仙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李白通过四幅画面展现了孟夫子的特点,塑造了一个品格清高、才华卓越的风流隐士的形象。诗人笔下的孟夫子,千载以来仍然令人无限向往崇敬,足见艺术感染力之强。

  白居易的《卖炭翁》也是写人为主的名篇。诗人用十几幅画面展现了卖炭翁的职业(“伐薪烧炭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心理活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动作(“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以及他卖炭被皇家抢掠的经过和结局,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抒发了痛恨皇家暴行之情。诗人用形象思维手法塑造人物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叙事为主的诗歌应通过一组画面展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让读者根据画面认识事件的意义。诗圣杜甫的《石壕吏》可作范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这组画面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人物)。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两男新战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组画面叙述了事件的经过、发展,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巨大牺牲。)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组画面道出事件的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老翁回到家中。)

  诗人没有站出来直说——战争把人民害苦了,我们要坚决反对战争,而是让读者观看一部连环画、一个独幕剧,让他们自己得出上述结论。这正是诗家的高明之处,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3、描述景物为主的诗歌,应通过一组画面展现景物的特色从而暗示或象征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这些画图时受到感染。请看唐人骆宾王年幼时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两幅画面围绕鹅的特色依次展开。第一幅描绘鹅鸣叫的特点——弯着长颈脖对着青天发出优美而嘹亮的声音(不同于鸡叫也不同于鸭叫)。第二幅描画鹅在水面浮动的特点——雪白的羽毛在碧绿的河面上飘浮,红红的脚掌在清亮的河水中悠闲地划动。两幅画面从上到下依次展现,有声有色有动作,是一曲生命的赞歌,读之令人赏心悦目。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热爱生命之情,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态。此论深得个中三味。

  最后还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应是贴切的、新颖的。贴切,指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最能表现人事、景、物的特色,并与诗人的情意有若干契合点。

  情人节那天,一位男青年给他的女朋友送花,写道“献上我的心意”,觉得不妥,改为“献上一束花”;再一想,又改为“献上一束红玫瑰”。这三句话,最贴切的是第三句。第一句太抽象,画家都画不出来。第二句太宽泛,花太多,不好画。第三句最好。“玫瑰”,象征爱情;“红”,暗示热情。这句话最能体现男青年当时的感情。

  新奇,指的是新鲜的奇特的;具体地说,诗歌中的形象应是首创性的,即使是已有的形象,也应有新的角度,新的发现。“愁”是不好表述的,许多大诗人巧用新奇的形象描述之。

 

  李白用的形象: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用的形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用的形象: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李白是从“愁”对身体的危害角度着眼,李煜是从“愁”的数量多着笔,李清照是从“愁”之重着墨。三位大家笔下的“愁”都给人以新鲜奇特的感觉。

  让我们的诗篇中多些贴切新奇的东西,少些陈旧空泛的形象。

  

                   三、铿锵清新的语言

      笔者曾对散文语言与诗歌语言的区别作过一个比较——散文像散步,诗歌则像跳舞;散步跟平时走路差不多,而跳舞则是走路的变型(如探戈、华尔兹、芭蕾舞等)。散步的步子不讲究好不好看,因为不是给人欣赏的,而跳舞的步子则要讲究姿势,讲究节奏(音乐美的要素),因为是给人观赏的,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个比方想说明诗歌的语言是要讲究音乐美的,应是铿锵(响亮而有节奏)悦耳的。唐诗宋词元曲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就在于它们的语言是铿锵悦耳的。有的诗立意不错,但是念起来不响亮,节奏感不强,难以卒读,失去不少读者,实在可惜。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铿锵悦耳呢?

  第一,继承传统诗词音韵优美的灵魂——平仄交替律。平,平声字的简称(相当于普通话的一声字和二声字);仄,仄声字的简称(相当于普通话的三声字和四声字)。平仄交替律,指的是平声字和仄声字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字音平仄交替,诵读时自然节奏分明,铿锵悦耳,具有音乐美。唐代近体诗(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完美的体式,其显著的标志就在于确立了平仄交替律。宋词将唐代律诗变为长短句,但保留了律诗的平仄交替律;元曲又对宋词进行革新,但仍然保留了律诗的平仄交替律。因此,宋词、元曲具有音乐美的基因,诵读起来,自然响亮而有节奏。请读一读下面两首作品:

 

  莫听穿林打叶声(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妨吟啸且徐行(平平平仄仄平平)。

  竹杖芒鞋轻胜马(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怕(仄仄)?

  一蓑烟雨任平生(仄平平仄仄平平)。

                ——苏试《定风波》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仄仄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仄平平仄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仄仄平平仄仄)。

夕阳西下(仄平平仄),

断肠人在天涯(仄平平仄平平)。

                 ——马致远《天净沙》

      细心的读者己经发现,上面两首词曲都是遵循了平仄交替律的(平平后面是仄仄,仄仄后面是平平——处于一三五字位置的平仄可以变通)。

  由于遵守了平仄交替律,造出的语句就具有音乐美;反之,则难以产生美感。

  第二,句子最末一字按规定押韵(押韵,就是使用韵母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字与前句最末一字相对应)。押韵,是中华诗歌确保音乐美的重要措施。请看宋人杨万里的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中”、“同”、“红”三字押韵,韵毌都是“ong”。读这首诗,我们感到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是一种艺术享受。

  押韵,是确保中国诗歌铿锵悦耳的重要的因素,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因素。

  当代著名的诗论家袁行霈对此有专门的论述:

  押韵是字音中韵毌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120至121页)

  前苏联的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作诗》说:“韵律(节奏、拍子)是诗的基本力量,基本动力”、“没有韵脚(广义的韵)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维持在一块儿。”是的,韵律能够使诗成为一个整体,不然就会散架子的。

  此外,讲究音步,讲究半逗,也是确保铿锵悦耳的重要措施,请参看拙作《漫话诗家语》。

  许多外国诗歌也讲究节奏和押韵(有的名篇押韵的要求比中国律绝还严),只是翻译成中文后大多看不出节奏和押韵了;于是有人误解为外国诗歌不讲究节奏和押韵,他们在写诗时根本不考虑节奏和押韵。

  中华传统诗歌深受中华民族喜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她插上了两只翅膀,一个是讲究字音平仄交替,另一个是讲究节奏、押韵,具有悦耳动听、易记易诵的音乐美。有的诗不讲究字音平仄交替,不讲究节奏、押韵,失去了飞翔的两只翅膀,难记难诵,行之不远,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中华诗歌吸引读者眼球的另一秘密武器,在于它的语言的清新。

  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次发明创造,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笔者推而论之——语言清新是好诗的一项重要的标志。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清新呢?

  一要努力做到“陈言之务去”。前人已经用滥了的词句,或当前使用频率很高的标语口号,切忌原封不动照搬。更不能用已经死去的词汇、共知率很低的典故装潢门面,那样只有拒读者于千里之外。

  二要努力学习人民群众的生动、形象、新鲜的口头语言,并提炼成优美的文学语言入诗。请看当代诗人徐中秋的《山村女教师》:

 

  涉流携幼过溪东,遍地山花映面红。

  拜拜一声人去也,凝眸犹自望顽童。

 

  “遍地山花”、“拜拜一声”,属口头语言;“涉流携幼”、“山花映面红”、“凝眸犹自望顽童”,是优美的文学语言。品读如此清新美妙的诗句,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同时具备以上三要素的作品,当之无愧是好诗,是精品。初学者一般达不到这个要求,但也不能望而却步,因为还有中品诗和上品诗可为。一首诗歌如果情感不是虚假的、不是有害的,即使只具备形象好或语言好一个要素,也享有诗的资格,只是名曰中品而已。例如张打油咏雪景的诗,因其形象贴切新颖而得以流传。如果一首诗具备了其中两个要素,或感情好且形象好,或感情好且语言好,那就是不错的诗,可称为上品诗。我们先攻克中品诗,进而攻克上品诗,最后登上精品诗的高峰,不亦宜乎?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2) 查看   收藏(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