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华夏戎狄 男  53岁
  • 注册日期:2011-01-21
  • 最近登录:2024-04-24
  • 粉丝人数:145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坎曼尔诗签》辨伪

华夏戎狄 发布于2018-01-16 19:47   点击:5184   评论:2  

《坎曼尔诗签》辨伪

 

狄言:杨镰《西域史地研究与〈坎曼尔诗笺〉的真伪》太长了,不录。且杨文有一“硬伤”,就是向可能的作伪者求证,因为人是可以“翻供”的,可以死的,“死无对证”。录一杂文,短且犀利且有新发现。

 

如何辨别一个人在说谎?

 

作者:李天飞

 

今天,我们只谈学问。

 

1971年,北京故宫举办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两件珍贵的文书,一件是唐代白居易《卖炭翁》诗,署“坎曼尔元和十五年(820)抄”;另一件是也是署名坎曼尔、写于元和十年的三首唐诗:

 

《忆学字》: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

 

《教子》: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招明灯念五更。

 

《诉豺狼》:东家豺狼恶,食吾馕饣食,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

 

这两件“文物”,郭沫若一看大喜过望,亲自起名为《坎曼尔诗签》。因为这东西出现得太太太太及时了!当时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又在批“苏修”,涉及到很多边疆问题。《坎曼尔诗签》的出现,正可以据此大作一笔文章。

 

郭沫若在《坎曼尔诗签试探》的最后,写了这样的话:“在坎曼尔看来,他一定要大声地斥骂:‘超过了老沙皇的豺狼们!你们听着!我坚决相信: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被你们诱拐去了的我的亲爱的后辈们,终会云开复见天的!’”这大致可以看出郭沫若先生的政治立场了。

 

然而,这两件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一出来就有学者表示怀疑。第一个怀疑的,是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

 

张先生说:“咦?这里面有几个事不对呀!这里面有50年代中期才推行的简化字!“诗坛”的“坛”,应该是“壇”(祭祀用)或“壜”、“罎”(容器)才对。况且,唐代根本没有“诗坛”的说法!“五谷”的谷,也应该是“穀”,而不是“山谷”的谷。文书的那种字体不会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这明明是一个现代会点书法的人硬拗出来的。有些词语,根本不是唐代所能有的。比如“东家”指地主,这是很晚的事。”

 

张政烺先生并不是唯一的质疑者,之外还有考古学家夏鼐、民族史家萧之兴、著名学者杨镰。各家学者都以自己的角度发出了质疑,比如关于其诗思想性的质疑:一千多年前的坎曼尔又是“诉豺狼”,痛斥恶霸地主;又是表示“古来汉人为吾师”,怎么这么和当今主旋律一致?这也太寸了吧?“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着现代意识,打着阶级斗争的烙印。”(杨镰)

 

比如关于坎曼尔民族的质疑:坎曼尔这个名字,是伊斯 兰教传入西域之后才常用的,伊斯 兰教于10世纪后半叶才开始传入新疆。820年这个地方怎么会有人叫坎曼尔?(萧之兴)

 

比如关于“李杜诗坛”的质疑:以李(白)杜(甫)作为唐诗最高水准的代表,在唐代的元和年间并不是常识。而且当时新疆东部早已为吐蕃占据,中原与西域交通阻断数十年,连改换年号的消息都不能及时传到西域,坎曼尔是怎么有如此惊人的远见卓识,就以李杜作为唐代诗坛代称了呢?(杨镰)

 

然而,这些质疑,并没有驳倒辩护者。既然有郭沫若为之打call,自然就有一堆辩护者来洗地。坎曼尔诗签,政治正确,体现了民族的大融合,体现了一千年前进步诗人的斗争精神,怎么可能是假的!怎么会是假的!

 

这些辩护词,辩护得不遗余力,比如说:

简化字怎么了?今天的简化字多数是从古代民间俗字变来。人家碰巧用了个俗字,有啥问题?这正说明“民间简化汉字的生命力于此可见”(郭沫若语)。

“李杜诗坛”怎么了?这几十年就不兴有个把诗人穿过敌占区去西域,然后碰巧让坎曼尔遇见了,向他传播辉煌的大唐文化?

“坎曼尔”这个名字怎么了?传入新疆前,就不兴碰巧取了这个名字?我爱取啥名字,就是叫希曼、奥特曼,你管得着?

字体怎么了?我就碰巧喜欢写这种字不行啊。谁规定唐朝人写字都得一个风格啊?

 

当然,这些都可以解释为碰巧。但是,一件事碰巧,我们可以相信为碰巧,两件事碰巧,还可以相信为碰巧。总不能次次都碰巧吧?然而质疑是没有用的,《坎曼尔诗签》因为“政治正确”,长久以来被收入各种唐诗的选本和文学教科书中,谁也不敢说个不字。这件事的遗毒,到现在还在网上传播着。。。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些辩护者的逻辑是没有错的。就是有千万分之一的可能,你也不能咬定没有坎曼尔这个人,他就不会写出这些诗。只是这件事太多不可信罢了!

 

然而,杨镰先生并没有终止,他经过多年的调查,几入新疆,先后走访当事人,终于从当事人口中问出了实情,并取得了亲笔签名的供词。这件事的前后经过是这样的(许多涉事人已物故,按杨先生原文,隐去当事人名字):

 

新疆自治博物馆从西大桥到现址以后,L同志就曾叫我抄过诗篇。大约是1961年到1962年上半年之间,一次L来找,让我把一些诗句抄在两张残纸上,他还把要抄的内容用另外一张纸写好给我看。抄这个做什么用,我并不知情。抄完后不久,我就到南疆“社教”,离开博物馆。两张纸怎么被当成唐代文物送到北京等情况,我毫不知情。大约十年后,想不到它竟成了“文物”,印在书的封面上。他当年写诗的纸也没有保存下来。为了不继续贻误后人,我便把上述情况告诉了杨镰同志。所谓“坎曼尔诗笺”是我应L之求,无意中书写的。(签名)“至此,一切关于诗笺的疑问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杨镰先生语)。这就是LS合谋,伪造的文物。伪造的动机,是不是迎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好说。(狄言:这个没用。左派会说,S是受了杨氏的逼迫,才违心承认的。或者说,“签名”是伪造的。)

 

那些辩护者,自然是出来洗地的。当然,也许连郭沫若都是洗地的(如果他不是出于更主动的意愿的话),因为他是洗地的大师。这个人学问是大大的好,学问上的事情,不可能不明白。如果说起胡话,只可能是洗地。

 

这个事件的最后一声余响,应该是贫道本人。因为我在中华书局做编辑的时候,偶尔读到司马光的文集里有这样的句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乞省览农民封事劄子》)这句话还见于《宋史·食货志》:“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对比《坎曼尔诗签》,就可以知道,坎曼尔那句“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实在是从这句话抄来的了!

 

那么,为什么“坎曼尔”喜欢抄这句呢?这也不能说这个人多有学问,而是在六七十年代,天天讲“阶级斗争史学”,很多史学文章都引过这句。比如下面这篇,1964年杨荣国发表的于《学术研究》上的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是阶級矛盾的产物》:(图片。)

 

这种话,就像我小时候作文里天天写的“曾几何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亮丽的风景线”等套话,他看也看熟了。我立即致电杨镰先生,告诉他这个发现。杨先生很高兴,说:“想不到这么漫长的时间过去了,这件事还有人关心,还有回响。”承杨先生不弃,他将这个发现写进了他的论文集《元代文学及文献研究》中。

 

当然,也许仍然有人说:这只是巧合。然而面对杨先生找出来的实锤,恐怕再怎么巧合也说不过去了。这件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个辨别真伪的办法:一处两处,可以说是巧合;然而,如果事事都巧合,我们便不认为这是巧合,而是很可能是一个真正的谎言!然而,遗憾的是,这只是促使我们怀疑而已,只是辨别真伪的第一步,更艰难的调查取证在后面。大概只有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将真相洗脱。然而那个时候,大家也许都不关心了!

 

狄言: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最后一段,作者犯糊涂了。所谓文史之辨伪,不可能达到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就已有的证据来看,足够断定为伪造了。不过反方的论据,也有一点儿“价值”:

 

1】李杜:元稹:“时人谓之李杜。”白居易:“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2】欣赏:孟浩然:“故园欣赏竹。”陶渊明《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3】东家: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1】和【2】或许说得通,可是【3】,这句杜诗中的“东家”,明显不是“地主老财”或“巴依老爷”的意思。且“坎曼尔”、“诗坛”、“馕饣食”、“谷”、“ 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皆无“合理”解释。

 

末了,是我的“发现”:“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啊?“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特么不是宋真宗说的吗?《坎曼尔诗签》若是真的,则不但宋代的名臣“化用”他的诗句,宋代的皇帝也“化用”他的诗句,这位“坎曼尔”也太牛叉了!

 

2018.1.16.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