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我的诗评观:谈谈怎样评诗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1-02 21:21   点击:9840   评论:8  
折腰 以诗代序
闲来思信笔,走马赏花枝,意绪飘摇处,心扉跌宕时。
中有虫千个,外无伤一丝。人居秦岭上,马站泰山姿。

我的诗评观:谈谈怎样评诗

 

日前,在拙文《诗评:兼议意境、意象与真情实感》里,写过这样一首诗,《七律·以诗代序》:

平生不喜议人诗,除是良朋有约时。探底究根须问古,察言观色怎求知。

关三涉四无标准,说足评头有差池。但愿开腔君有会,不惭两处费心思。

这首诗,基本道出了我日常对待评诗的认识、态度、习惯和意愿。

诗评,即评诗,是对诗以评价为核心的言论或论述。日常诗评可以面对面进行,无需大量行文,也无需讲究说话的顺序和太多的语言逻辑。若是熟友间则更简单,因为平时有充分沟通,具体到一首诗,直奔主题的几句话或一两个符号,便可心领神会。离开了这些,做诗评便是一种繁重的劳动。

一般来讲,如果不是出于研究和推介的必要,是不做诗评的,诗评离开了具体的研究做基础,或没有推介意义,也是不好进行下去的。

写诗者知道,诗好看,不好写。诗评则更不好做。诗评不仅要“看”诗,还要尽量把诗里的方方面面全部读出来,包括作者相应的情感、态度、创作环境和心理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在被动里进行,可想难度之大。

但是,诗评又的确有必要。除了诗评者的研究和推介需要,写诗者的需要则更迫切。前者,诗评者可以自主为之,后者,要是没点奉献精神,是什么人都不会轻易为之的。

当然,对一首诗泛泛的说上几句话,如果再加上什么居心,不叫诗评,与这里说的无关。

一、为什么评诗?

评诗的必要性和意义就不说了,以下只谈一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观点。

1、诗评是感受、学习和欣赏。

为什么是感受?简单讲,诗评就是诗的读后感。这个什么人都可以做。但是,可以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一回事。

作者没有诚意,什么人都不愿意为他写读后感,除非遇到的是同样好炫弄的人。相反,遇到没有诚意的“读者”,也无法期望有什么真的读后感。其次,即便是真的读者,因为读后感用文字写出来,必定是个“小作文”,也不见得都乐意为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都是写诗的人,都期望听到他人的意见,尽管预期心理不一样,都期望得到反响是不能否认的。

为什么是学习?一首诗,写来恐怕仅仅几句话,表面看似简单,其实好的诗作总是会跟着作者大量言语背后的积淀,由于有这个积淀做源泉,这几句话才可能像泉眼一样喷薄而出,单凭这一点,学习就有必要。学习的过程,焉不是诗评的过程?

况且,很多写诗的人刚刚涉略进来,需要相互交流。交流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人与人交往最起码的姿态,那么怎样反映出这种学习和交流呢?至少应该留下一点读得进去,谈得出来的感想,才看得见、摸得着,这便促成了诗评,哪怕浅显一些。

为什么是欣赏?评诗不是简单的“改作业”。这样的话,叫“改诗”不是更好?即便改诗,也离不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分析和具体情况的判断,否则改诗就没了根基。

这就说明,改诗的背后是跟着欣赏的。欣赏因学习和感受美的需求才有必要,不然欣赏也没了根基。这又说明,评诗首先是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感受美与不美,进而实现欣赏,反过来,通过欣赏才能真正感受美,并在深入感受美的过程中使学习和欣赏进行下去。

美是创作的核心,也是欣赏的核心。一首诗只有给予人美的传递这种直接感受,才能引人欣赏。同样,读者只有从美的心灵里迸发出美的需要,才有可能主动去感受一首诗,并形成欣赏。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是两个“巴掌”才能拍响的问题。

2、诗评是发现、价值判断和标准的沟通。

做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动机和目的的,评诗也是做事情,岂无动机和目的?评诗有了学习或欣赏做基础,就必然与具体作品间发生主动感受联 系,这样就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关系让评诗对它的劳动对象必须有所发现,才有意义,也就意味着只有一定程度的发现,才能让学习和欣赏成为可能。

在发现与感受、学习、欣赏的关系中,它们有着互相依存的联 系,受各自量变和质变的制约,任一方面的深入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深入。其中,感受代表了主体与客体的所有联 系,学习代表了这种联 系的姿态,欣赏代表了这种联 系中人对美的感受程度,发现则代表了这种联 系的最终结果。是这些共同构成了诗评的动因,哪怕诗评是在约请的情况下发生的。

诗评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举“斧头”,即便像“改作业”,也是要跟着事后课堂讲评或个别沟通的。说到底,如果不是肤浅的发言,深入的诗评总是要“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的,这就含有了一个价值取舍的问题,例如在一篇诗评中,评哪些,不评哪些,就属于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评价。评价是诗评的核心,也是重点且有形的工作,其实更是诗评最关键、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感受、学习、欣赏和发现的最终成果样式。

标准是评价的依据,没有标准则没有评价。具体的诗评是一项认真细致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复杂程度远非 “东拉西扯”和“漫天侃山”可以想象的。

沟通是交流认识的过程。有些标准是共识的,比如约定俗成。写诗是实践性很强的精神劳动,并非有了共识就不会在实践中出现偏差,故共识的东西也需要沟通。对共识的东西通过评价以实现主客体的沟通,是诗评的重要任务。也有些标准是特定的,比如因不同的创作需要而形成的特定的要求,也是诗评重要的内容。

还有些“标准”既非共识,亦非特定,而是以一定的理念的形式存在着,或认同或否定,仍需要通过诗评来沟通。

3、诗评是建议和导向。

评价不光是选择评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诗评,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指出经验教训,形成有益的切磋,进而达到取长补短,互相提高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建议是不可少的。合理的建议不仅能够引起相应关注,而且更能体现诗评者的真诚,避免“裁判式”、“考官式”冷冰冰的评价心态和作风。

有建议的诗评是最有价值的。提出建议总是要有依据的,这种依据不仅仅在于诗评者对一首诗的感受和发现,更在于诗评者对平时自我实践体会和经验教训的反思,里面深含着不可多得的得失方面的积淀和珍贵的个性见地,犹如一个宝藏的打开,诗评者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敢轻易示人的。

当然,那些泛泛的,没头没脑的,“挥尺子”、“舞棒子”似的所谓“建议”,或出于个人主观好恶,或出于窠臼意识,都是不足取的。

标准是评价的核心依据,导向是评价的核心功能。标准本身就意味着导向,离开了这个导向,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不管从哪个侧面做诗评,都要有很清晰的一套标准做支撑,通过标准来引导人向一定方向思考。故此,诗评要有很好的态度感,不善表达态度是做不好诗评的。

标准是诗评中亮明态度的客观基础,没有客观基础支持而以主观倾向随意论之,赶上什么态度就是什么态度的诗评,是毫无必要的。也许这很过瘾,殊不知这也是自我蔑视和对他人的不负责任,除了混淆视听则别无用处。

二、诗评的内容

诗评的内容,即评什么,应该说无所不含,凡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进入诗评。以下选取一些相对重要的内容,来谈一谈本人的看法。

1、诗的形式和语言。

诗的形式是诗独有的整体语言特色。诗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它本身赋予语言的色彩,尤其从整体上看,是别的语言形式所不具备的,一旦这种色彩被别的语言形式所借用,也会立马给人以诗的感觉,至少会是这样的假象。

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即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如何切割的问题,也就是“诗与非诗”的问题。诗的语言在听觉上有节奏铿锵的韵律感,尤其传统诗还特别重视句子末尾在韵上的呼应,然而是不是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就是诗呢?恐怕至今也没有定论。

其次,就传统诗讲,有定式、变式、古风式等形式区别,又有诗、词、曲,格律与非格律,绝句、律诗,五言、七言等概念的划分,每个区别,每种划分都关系到形式问题。诗评在涉及诗的形式时,是无法躲开这些内容的。

诗的语言不是专属的,而是对日常语言的变通运用,和诗的形式一样,都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语言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主要体现在意义和色彩两个方面。在意义上有简洁与拖沓之分,亦有通俗与晦涩之别,在色彩上有口头语与书面语,浅显与高深,亲切与疏远,今味与古气,平和与卖弄的感受不同,这些都是诗评重要的内容。

2、诗的内容和手法。

如果说诗的形式只是个壳子,那么这个壳子里包裹的实际内容,就是诗的物质基础。没有壳子是不是诗,可以争议,没有内容则完全属于没有了意义,恐怕连争议的可能都不存在了。

诗的内容是对现实的反映,既是其内涵之所在,也是作者抽取意涵并寄托情感和赋予色彩的直接素材,体现着一首诗最基础的价值。

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包罗万象,一首诗的空间有限,不可能将这些统统网括进来。写诗因此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提炼和加工素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无不透出着作者对待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看法、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这就给了诗评在作者视角、视野、好恶、修养、胸怀、人格等方面的窥视机会,并从中发现诗的美和欣赏价值。

诗的手法是诗的所有创作手段,是一首诗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的关键。即便一个作者有好的视角,能够捕捉和选取好的素材,也不意味着就是一首好诗,乃至是不是诗也可能存在争议。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诗是创作出来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搬家或直接复制,必须经过一个艺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作。

一首诗的美,是通过各种创作手法有选择的运用,才得以从现实生活中升华出来的,没有升华的诗是不值得欣赏的。如何升华?无疑创作手段既是不可或缺的媒介,也是写诗这种创作行为赖以维持的工具。

手法运用得合理不合理,成功与失败,正是诗评的主要关切处。

3、诗的态度和格调。

诗是因人对艺术的需要而存在的,但它还不至于纯粹到脱离语言固有的功能,即表情达意,哪怕是暂时用于语言游戏,也无法抛开语言本来的交际色彩而实现,因此就不存在纯粹的诗歌,所谓“就诗论诗”。

诗总是要有态度的,即使假借“美”,假借“游戏”而不言它,这本身也是态度。再比如那些所谓“脱离现实”的创作行为,又何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表态?

诗的态度是诗的思想性的反映,就体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捕捉,选取、情感控制和抽取意涵的一系列过程中。我把这称为“关注点”。从一首诗的关注点,就可以发现这首诗对生活的态度如何,做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具体则可以看诗中的视角,视野、情趣,以及最终所欲求得的寄托。

态度决定了一首诗的人性方面,背离人性的诗不符合写诗的正确方向。

诗的格调,也称情调,如果没有特别限定的话。格调是作者生活色彩、风格、作风、好恶、心理倾向等,在诗中自觉不自觉的流露。

格调是态度的附着品和衍生物。一首诗或词可能不以态度感见长,格调总是掩盖不住的。

格调,在一首诗中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从形式、语言、内容、手法等都可能有所见诸,每一个地方无不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的流露。

一首诗的格调与这首诗的美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美无法单独呈现,需要方方面面的衬托,格调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又因为格调是诗中除了语言本身,最显著的色彩信息,所以也是关乎一首诗成败的关键因素。

4、诗的价值和意义。

诗的价值,这里指诗作为精神食粮的可存在性。写诗和其它艺术形式创作一样,都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创造者和维护者,这尽管不一定是一个人写诗的目的,却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任何人都是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如果他的诗逾越了这方面的操守,显然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那么,诗评因具有很强的标准维护性、态度感和导向功能,对此就有了极大的优势。

诗的意义,即一首诗带给人的思考、启迪和借鉴价值。诗评不论出于推介还是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以这个方面为第一考量的。

诗作为诗评的对象,它本身的意义决定了诗评的意义。也不论诗评一次评多首诗,还是一首诗,都必须以发现其对象的意义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诗评便成了无的放矢的空洞评价,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5、诗的背后和诗的作者。

诗的背后,指写诗的初衷、目的、氛围、环境和作者的心理与情感基础一类。诗的背后藏着作者所有成诗的动因,以及他如何处理一首诗的本来面目。

诗评只囿于以诗本身为对象,是浅显的,避免不了被诗的表面的东西掩盖和误导,再深入也不过是摸到了纸上的脉络,而隐含在纸背的东西,没有广泛深入研究和大量观察与实践体会做根基,是不可能准确发现的。与其说这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水到渠成般的洞察意识在起作用。

探究诗的背后有多种方法,除了从诗里读出来,还包括调查,访谈和查阅资料等。这里主要指从诗里读出来。

诗的作者也在诗的背后。读一首能否读出它的作者怎么样,是诗评能否做得深入的保证,与读出诗的背后一样,都是诗评不可忽视的环节。

现实生活是诗的背后的主要观察点,既是文化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作者既是文化创作的执行者,也是文化的载体,一首诗既是文化的反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这种不同的面貌同样的功能,决定了三者的实际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形成这样那样的联 系,都是客观自然的现象,透过这些现象就必然能够找到与诗评息息相关的评价内容。如果诗评中能够读出诗背后的作者,那么诗评也就变得难而易之了。

三、诗评的方法和方式

即怎么评,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方式做诗评。当然诗评的方法不一而足,诗评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尽枚举。

只要清楚为什么评,评什么,到了思考采取什么方法做诗评,就不成困难。比如,把准有的放矢,揪住针对性,深入重点,举一反三,辩证分析,选择一两个切入点,抓住一两个侧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都是很好的诗评方法,人人会干。

这些无非是有“来龙”,就有“去脉”的问题,除非根本就不知道“来龙”是怎么回事。又如何?只要想干,搞清楚就是了。

以下仅就网上诗评的常见方式,做些阐述。

(一)一般的评论

1、问候式和指摘式。

问候式,其实不是诗评,是徒占位置,连一般的评论都算不上。说好听一点,是诗友间交往的礼节。如果初次打交道,互相不熟悉,以此作为以后接触的信号,无可厚非。但是,来来往往多了,还以这种形式占着评论栏,就是往明眼人眼里抛沙子,不厚道。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撒“小广告”,为了推销自己而作践人家的墙面。

指摘式,也叫龃龉式、挑剔式。应该说正常的诗评也有“挑剔”的成分,这是因为它有严谨、严格、严肃的一面。但是,正常诗评的“挑剔”都是围绕解决问题来的,并同时给出合理的建议,而“挑剔式”则与此相反,不仅给不出合理的建议,也不能解决问题。

这种“诗评”是主观选择心态作祟,也是一个人主观选择心态的见证,是最应该鄙视的。

不过,要知道能被挑剔必有被人挑剔的理由。如果分辨力不深,就可能被这种挑剔现象拐跑,是防不胜防的。见到这样的文字,最好既不要出于礼貌而忙着应对,也不要觉得有“内容”而抱任何幻想,明智的选择是闭目不看,置之不理,除非你真的自信有造诣。

打个比方,有人说你家鸡蛋里有根骨头,你可能不信,但如果说你头发上爬了个虱子,恐怕情形就不一样了,有的人会毫不迟疑地一笑了之,有的人则真的稀里糊涂地回家洗澡去了。

2、泛泛式,简单式和口头式。

少则三言两语,多则滔滔不绝,只要不切中要害,都属于泛泛式。这种评论比“小广告”似的问候式表面看好些,其实多有过之。比如,那些“假把式”,就是有意无意地来忽悠人的。

事实,除了那些有深厚造诣,能够去伪存真,一张嘴就能彻查一个人内心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因见惯不怪,而在这样的人面前不知所措。真正有能力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不在大多数人行列,应远离这种所谓“评论”。

简单式,是一种开门见山似的评论,或应约,或主动评价,都直奔主题而去,因而化复杂感受为简洁明了的沟通,是这种评论最显著的特征。这样的评论,一般用于朋友间,或对待有默契的人,通常不宜于对待陌生作者。

当然,那些与主题不着边际,或懒得陈述理由的“简单式”,不在其列。

口头式,是指不以行文为主,而是以日常言语的方式陈述所发现的内容,并提出见解和相应建议。这种诗评,有价值与否,要因人而论,现实中指面对面的交流,在这里指篇幅短小,且不以语言见长的评论。

口头式评论,因多流露出见者不得不说之感,仿佛碰撞出的火花,值得重视。

综合以上,其中“泛泛式”和“指摘式”属于两种所谓的“评论”,不管是发在评论栏里,还是以其它形式贴出,都是不堪以对的。长期接触这些,尤其是初学写诗的人,恐怕绝对逃不出“守啥人学啥人”的命运,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二)特殊的评论

1、评价式和建议式。

评价式,通常以先人一步学而知之的姿态,对所闻所见评头论足,多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流于主观判断和经验论、学识论,甚至窠臼思维。这种评论有可借鉴之处,毕竟后学有所不知之,不过要能读得进取,走得出来,否则便不好说。

建议式,往往以提出建议为主,很少陈述理由,给人以主观和“有能”的印象。其实,这个方式里的建议与诗评之建议相差甚远,尽管可能有其合理性,因不能提 供充分依据,缺少真诚沟通过程,基本不足取。

2、讨论式和交心式。

讨论式,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以达成共识为目的,多次交流,反复沟通一种评论方式。这样的讨论,尽管有时不一定局限于评诗,但因相对有默契,哪怕最终不能达成共识,也是诗友间值得珍惜的一种交往方式。

交心式,也讨论式的一种,特点是以真诚讨论问题为主,并旨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所谓“交心”必“语重心长”,没有多年曲曲折折的实践体会和丰富的成功与失败的阅历,是不可能话出“语重心长”的。

这种方式中,有不可多得的宝藏的流露,是最可信的一种评论姿态。

3、唱和式。

即以唱和为主,言语交流为辅的一种评论方式,最具独特性和互动感,也最能体现“诗友”二字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它的评论意义在于日常认同和交往默契。不认同的人,不感兴趣的诗作,是很难引起唱和之欲的,故唱和的同时,已经内含了评论和评价的意味。

诗友唱和每每富含多种信息,能否读出来还是需要一定悟性的,但把乐于唱和的诗友推跑,这样的信息唯有“可悲”才能解释。

(三)较正式的诗评

1、行文式。

相对于现实中的口头式,行文式就是书面式。这里是指以文章形式写成的诗评。

行文式是正式的诗评样式,代表着诗评者的劳动结晶。如果诗评中能够客观地提出有理有据,且详尽深入的评价和建议,不论观点如何,对诗的作者而言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当然,要排除那些没有针对性的,或有奉承意味,或带有偏见窠臼意味的诗评文章。

2、详尽式和深入式。

前者,对想表达的意见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详尽的陈述,且不厌其烦。这样的诗评,哪怕与作者的观点相左,哪怕不深刻,或完全摸不着问题的关键,都是值得尊敬的,是态度决定了这个诗评者没有恶意。

后者,也是另一种“详尽式”。特点是不以面面俱到为主,而是从一点、一个侧面抓住主题线索,进行深入且细致详尽的沟通和探讨。这种诗评是最有价值的。

3、讲座式和漫谈式。

讲座式,即以一定的主题,一定的顺序,且注重文章的条理和结构,进而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法,做诗评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最适宜初学者。

漫谈式,是引申开去的一种诗评方式。它的特点是以散文的写法来写学术文章,属于学术文章里较难写的一种。漫谈式诗评,是信息量最丰富的一种诗评方式。尽管诗评不是诗论,但这种诗评是最接近诗论的一种方式。

诗评是诗论的一种样式。诗评以评为主,强调标准的维护,诗论以论为主,强调尊重规律,二者有相辅相成的联 系。能做诗评,不一定搞得好诗论,能写得好诗论,必定写得好诗评,这是因为“规律”的概念大于“标准”的概念,任何标准必须通过规律来验证,必须符合和适应规律的走向。

诗论写得好的人,总是关注事物发展的全貌,重视本质联 系和对规律的探索,故很难以单纯的观点看待标准,也就不容易堕入窠臼思维,一般较那些单一的诗评者想得更远、更全面、更科学,也就更有价值。

四、几点切身体会和建议

怕有牵强附会,这部分不好用揣度别人的思维来举例,仅以在这里,特别是近几日,本人与诗友的互动来说明几个见解。

1、珍惜作者的诗意和灵感

  诗评必定是以具体的评价为主的,有时还要结合着改诗进行,这就要求诗评除了有极强的针对性,还要有很好的可靠性。

例如,酬笔道诗友在拙文《谈谈诗的欣赏、技能与写诗》下留诗:

但向岁月觅华章,枯荣皆于情理藏。茅屋寒蔽士子心,温酒一壶祛苍凉。

高山不言有季节,江海自在见路长。骤雨恰逢好胸怀,艳阳飒爽行远方。

本人觉得这首诗诗意很好,又有灵感气,当时做了如是说:

这首思考了好久,觉得诗意很好,但创作上还是有些问题。就齐言诗讲,不论有无格律,对称除了字数,有否词义、意群、节奏、重点、重音、理解,以及风格等方面对应的考虑,至少是大体的考虑,这些都很关键。除此,内在还应形成条理,即有否承接迎带与扣合呼应。说到底,这些关乎读者的欣赏,比如是否读得懂,是否感受到诗的美。

可是,如何帮助改一下(具体情况可点击拙文)?从声调上看,作者要写格律诗,但一味帮助调整格律,便会打破作者的诗意,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兼顾:

要从岁月觅华章,先晓个中情理藏。居安不忘茅庐暖,酒好能思粬子香。

山高难反常时令,海大也凭江水长。胸怀行得风和雨,何患人生无远方。

同时,进一步说出了我的建议:

同样的诗意,尽管这样表达,也仅属于七言近律,还不是严格上的律诗。成律诗则还要向前推进一步,比如用上律诗知识,让各联改变一下不的状况。

改诗不是代劳,不能变成代人写诗,否则尽管有针对性,却是不可靠的。反过来,只顾诗意和灵感这一边,针对性也会缺失。

2、关注作者的优势、潜力和瓶颈

例如,廖清茗诗友在拙文《即兴逾百首》下留诗:

夜阅先生即兴诗,风云百首我心思。也曾这样寻灵感,中断三年又见伊。

这是廖诗友写的即兴诗,给我以很深的震撼,于是就针对这首诗的即兴特点,写出了拙文《与诗友谈诗:即兴、灵感与碰撞》,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廖诗友有这样的优势和潜力,自然就不会有这篇拙文。

接下来在与廖诗友的互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恰好廖诗友也有同样的困惑,他在此篇拙文下留诗曰:

灵感相寻几载呢,又来撞我我思依。芳踪最是难捉住,辛苦多时才半诗。

实际上廖诗友的困惑,就是他写诗的瓶颈,如何帮他度过这个瓶颈?于是促成了拙文《写诗的十二个问题:从“辛苦多时才半诗”说起》

3、重视作者文化底蕴和人诗合一

例如,雄匈201706诗友在拙文《诗的闲话》下约本人评诗,诗如下。

《高阳台又一年》:

雾满京华,叶飞石径,枝条萧索疏单。枯草戚戚,苍茫冬意无边。万里长空无飞雁,蓦然惊、梦转江南。晚霞中,鸡倦回窝,犬吠声残。

平生尽数知天命, 忍风吹雨打,夏热冬寒。关外几度,浑然不觉阑珊。无声爱卧书香侧,夜长消,体胖心宽。又一年,漕运河头,冰镜正圆。

这首诗从诗意和内涵看都是不错的,作者写得也很有美感,应该说修改这首诗是很容易的。正如我说:

朋友诗中,首韵置的是一个萧索的景,想想是静的,是动的,这里要么有什么,要么没什么?可以,开篇置境便是不合理的。

可是,并没有选择这么轻描淡写地忙着改诗,而是首先出于与人为善,以小见大的考虑,形成长篇回复《诗评:兼议意境、意象与真情实感》,指出违反“人诗合一”的问题,即真情实感的缺失,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感受,详细阐述了真情实感与意境营造的联 系,同时也提出了具体建议。

这首诗并没有在这次互动中帮助修改,而是将这样的空间留给作者,期望作者能有新的认知。

接下来,作者修改如下:

蝉隐孤身,草移暮色,梧桐叶落枝单。舞榭歌台,亦非旧日容颜。万里长空无飞雁,蓦然惊、梦里江南。是黄昏,鸡倦回笼,犬吠声残。

平生尽数知天命, 忍风吹雨打,夏热冬寒。关外几度,浑然不觉阑珊。无声爱卧书香侧,夜长消,体胖心宽。又一年,漕运河头,冰镜正圆。

到这里,不知是否有诗评者发现了问题。我做了如下说:

通过修改,前后比照,看得出来,朋友个中之用心,准确地说是用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看出来朋友真的在用功。但是,朋友用的是什么功呢?

对一首诗,如果发现有诗意很好,灵感却无以附着或迷茫的现象,我首先想到的是作者的文化底蕴基于何,养于何的问题,必定要问一问写诗是在什么作用下开始的,于是又写了长篇回复:《诗评:兼议人格、胸怀与诗的真功夫》

尽管我这个人,很少以严肃的语风说话,在这篇里还是出于对诗友的珍惜,这样说了:

本来用一个字,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反让朋友改出了大问题,说明什么?说明朋友要改的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作者自身的问题。所以,我前次就写诗的真情实感提出了建议,此次又往更深一层提出了建议,希望朋友能有所思考。这方面才是写诗词的真的功夫”。

同时,为诗友提出了修改建议:

风满京华,叶飞石径,枝条冷落疏单。枯草戚戚,苍茫萧索无边。万里长空行孤雁,蓦然惊、梦里江南。晚霞中,鸡倦回窝,犬吠声残。

流年数到知天命, 忍风吹雨打,夏热冬寒。关外几度,浑然不觉阑珊。无声爱卧书香侧,夜长消,体胖心宽。又一年,漕运河头,冰镜正圆。

比较可知,这样修改尊重了作者本来的诗意,反倒是作者自己没有尊重原有的诗意,对自己做了不可靠的事,又一次了我的发现和判断。

再接下来,雄匈诗友谈了他的看法和一些生活思想上的困惑,并转向新的约评:

老师好,您说的“胸怀里本就磕磕绊绊,矛盾重重,认识混乱,诗词也会写得没着没落,便前后跳跃,左右扭曲,上下不通畅,直至晦涩难懂”这段话,道理上好像我是很认可的,但具体到我个人,还是有点困惑。自己年近知命,自认有些人世阅历,价值观指导生活中诸多事宜也算是一以贯之。如一直认为,中国自秦已降的所有愚昧,都来自于专权,没有之一,故对以专权为后盾的所有言行,都抱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厌而远之,不论其变种为巧言令色还是赤裸裸的暴力。

在写诗词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以逻辑的内在规律展示在作品里,应该是对文词与意境相关联度不熟悉,是学识力不足的表现。如雾字改成风字,老师一改,我马上看到了整句的连贯性。看似小学生都能懂的意思,我却没看到,不能不说是自己在诗词方面的能力不足。当然,也有填词少的缘故,这是我填的第三首,老师说我填词比写诗好些,实际上我不明白老师说的意思。下面是以前填的两首词,请老师点拨。

显然,雄匈诗友存在的问题不在写诗本身,也不在他的聪明才智里,这些地方都是很好的,而在诗的背后,即如何拥有合理的文化积淀,如何处理“人诗合一”的问题。这又促成了本人另一篇长复:《诗评:兼议认识、心态、个性与写诗》

但是在这篇互动中,并没有就新约的两首诗谈下去,我说道:

朋友这两首诗先收藏这里,待朋友思考一段时间以后,再来谈一谈。我想已经有了这几次的谈话和建议,朋友过一过会自有定夺。如果那时还没有多少想法,今天怎么议似乎也帮助不大,所以还是不要过急的好。

4、洞悉作者的心理、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这个题目和上面的题目是一致的,从我和雄匈诗友的互动中,就可以看出我在这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再拿我的良师益友,马姐,题在拙作《高阳台•与马姐一组和诗》下,一首《烛影摇红》为例:

鸽子飞啊,捎封信件君先看。香兰素雅玉无瑕,纯洁人人赞。窗外春风扑面,羡王维,鹿柴乐遣。怎生得见,班女含愁,题诗纨扇。

柳影庭阶,竹摇露滴忧心弹。情牵执子可怜兮,挥泪柔肠断。风雨人生百炼。折千回,残枝芽焕。地平线上,夕照黄昏,余年谁算?

在诗里言愁,是正常的,但正因为马姐是人诗合一的,我就得从另一面来看作者的人生,并透过这种人生,看作者如何让诗走向升华。我的回复和诗如下:

有一点,还真得允许老弟,与马姐切磋一下。这就是,写诗不能让自己自成小屋,相反是要走出小屋。这恰恰是多少人应该思考的,马姐看来也在其内。不应该因为家里人或别人不理解,而独守一隅,恰恰是要把这一隅,变成容纳一切的崭新世界,比谁的世界都大,都有包容性。

也就是说,非是站在这一隅倾诉不满,而是站在这一隅让自己看开,更因为这一隅,可能是别人没有的,所以就要比别人看得更开,更深、更高和更远才行。做不到也得做到,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写诗。

写诗不是不要倾诉,因为个人的生活不算真正的生活,只有关系到社会的生活才是诗里要的生活,这时的倾诉才是正确的。陆游《钗头凤》就是很好的例子。相信马姐是能够明白的。记得老弟在哪篇诗论里,说过脱胎换骨这个观点,也是这个意思。----

写诗外看似言愁,其实中藏是忘忧。拆解人生多少事,无非借怨以知周。

5、挖掘写诗的得失

写诗的得失,不在于平平仄仄怎么样,也不在于语言够不够文雅,这些都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至多是浅层得失的问题。写诗的得失,应该往深层,即往人的灵魂深处思考更合适。

人的灵魂深处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有一个人所有的秘密,包括可见和不可见的所有精神品质和行为动因,是打开这个人各方面素质的钥匙。

只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就不能认为写诗仅仅是个人之事。人一切的情感和情绪,纵然以个性见诸,却无不是与周围世界的联 系。人不能让自己与社会分开,至少写出的诗是要考虑社会影响的,不考虑社会影响就一定是自私的,且一定是出于某种程度的选择心态的。

这里需要一个例子,如:

思今世道何其似,满眼乌云拨未开。老虎苍蝇齐作势,惊天动地究成哀。

这首诗的诗意,应该说是很好的,也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后两句更是对社会腐败现象一直难以遏制,直至严重泛滥,危及社会主义颜色这一现状的生动写照,也暗含着在反腐高压下腐败现象的必然命运。那么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把“世道”和“满眼乌云”画了等号。

这说明,是认识上出了问题。以一己心态和个人感受绑架了社会性质,正确的认识是不允许这样的。在正确的认识里,“困难面前永远看到光明”是基本的态度。例如,只要党的的“枪 杆子”还在,五星红旗还在,毛主席像还挂在天安门城楼,腐败现象就只能是现象,就一定是邪不压正,不能因为有这个现象,就把现象当本质地否定一切。

如果修改如下,则另当别论:

思今世道何其似,几处乌云拨未开。老虎苍蝇齐作势,惊天动地究成哀。

这样一改,就把个人感受和严谨的思考,清醒的认识有机结合了起来,反映了真正的客观现实,从给人以误导变成了给人以启迪。

所以,写诗不仅仅是几个声调、几个韵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而化之”的修养问题,是思想认识和世界观的问题。写诗真正的得失,就反映在这些地方。做诗评,如果不能从这些地方见诸得失,就不是像样得视界大开的诗评,也就不能给人以更远的导向。

以诗作结,题《七律·作诗》:

劳神费力写诗词,莫忘言何三且思。头上愁云非白发,怀中丽日乃明知。

哭天骂地诚欣兴,问过扪心须守持。君子莫将文字戏,笔锋一乱救时迟。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1)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