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评:兼议意境、意象与真情实感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7-12-27 23:29   点击:2142   评论:6  
七律 以诗代序
平生不喜议人诗,除是良朋有约时。探底究根须问古,察言观色怎求知。
关三涉四无标准,说足评头有差池。但愿开腔君有会,不惭两处费心思。

雄匈201706诗友在拙文《诗的闲话》下,约本人评诗,承蒙抬看,不敢不劳,故又促成此文。将原处录下搁此,谨表诗谊,以飨大方。

 

雄匈201706】老师好,看到一位诗友《高阳台》前面两句叶坠吴江,霜铺石径,感觉很美,又近新年,也尝试填了一首,起名《高阳台又一年》,请老师点拨。

雾满京华,叶飞石径,枝条萧索疏单。枯草戚戚,苍茫冬意无边。万里长空无飞雁,蓦然惊、梦转江南。晚霞中,鸡倦回窝,犬吠声残。

平生尽数知天命, 忍风吹雨打,夏热冬寒。关外几度,浑然不觉阑珊。无声爱卧书香侧,夜长消,体胖心宽。又一年,漕运河头,冰镜正圆。

 

拙复】朋友热衷讨论,可以到这里《诗的通知》中看看章程,加入锄禾诗友,好多话以开诚布公,才更得说。像上篇《诗评:兼议艳格问题》,如果廖清茗诗友没有加入,他要我说,恐怕有些真话我就得选择着来,也就不利于交流。我说话直言快语,不爱绕弯子,但也得分个情况不是?下面的话,就当朋友已经加入了。

朋友这首“高阳台”,因喜“叶坠乌江,霜铺石径”语,便类景而来,这种写诗情况很正常,是诗意相通所致,但是作者主观和信马由缰的习惯,依然未有实质改观。

被别人诗里的意境启发与自己营造意境,是一个道理,都要建立在真情实感上。就从这说起,有不妥,仍请海涵。

“真情”就是平时惯常情怀的自然流露,也是写诗时真正的诗意所在。诗意是在特定的外界触发下,产生了强烈的美好感受,进而促成的写诗意愿。这个意愿,也就必然以惯常情感为根基,才称得上从无到有的一种诗意凸起,直至形成灵感,即在外界碰撞下,通过情感、思维、语言交织而成的火花,进而激发写诗的冲动,即诗兴。可见,有损真情,其它就不可靠了。

“实感”是写诗时感官对外界现时和切实的感受,也就是见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就感受什么,感受什么就说什么。“实感”和“真情”是不可分割的,分割就是扭曲的表现。比如,平时不爱花,一写诗就花花草草一大片,或者做人没有理想,一“触景生情”就大谈理想,这些都不是真情,也就不是实感,因为其情是虚伪的,所感也就是不真实的。

有真情实感,才能一下子把写诗的意愿和冲动,变成具体的写诗意图并见诸写诗行为。意图和行为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缺少意图,诗不知言何,缺少行为,则无法称为创作。

诗的真情实感,不是作者诗意的主观赋予,也就不是作者可随便决定的,必须遵从从主观到客观的规律,通过作者营造的具体意境,以虚拟客观的面目让读者去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诗的真情实感,永远是艺术的真情实感,其有无,多少,真假,不是作者能够解释的,而是要由读者的感受才能说清的。也就是,读者说怎么样才怎么样,作者在这上面没有发言权。

营造意境,也就是置境,或曰置景,就是想方设法交给读者一个亲身感受的环境,是作者的情感、意图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媒介。意境的本质是特定时空关系,尽管是虚拟的,也不能破坏它的自然存在法则,即内在联 系。内在联 系是由内在事物属性和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的,这些一旦不符合自然存在法则,整个意境便随之倾覆。

简单讲,诗的意境就是由意象决定的。意象之所以称作意象,是作者有意营造出来的事物,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对意境起着支点作用,故而意境与意象又是不可分割的。意象和意象间的联 系,代表了一个意境的具体质量、品质和特色,意境是不可能抛开意象来谈的。

如果把这些和写诗的手法联 系起来,意象的属性反映为意象与意象,及与整个意境的关联程度,即色彩。因为是虚拟的,所以要从关联上判断意象的属性,而非像科学研究那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来定性。比如把“神州”当做意境,黄河、长江、秦岭、昆仑,北京、上海,以及熊猫,就是它的意象,这些意象和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具有感情色彩,它们的命运就等同于中国的命运,如歌曲《保卫黄河》与《大黄河》,赋予黄河的属性以及与国家的命运的联 系就是不同的。显然,在科学家眼里,它们不具有这么浓的感情色彩。

意象需要什么样的关联程度,就需要作者赋予写诗以什么手法,如怎样呼应、相扣、映带,以及寄托什么样的情感,寓以什么样的意涵等。

写诗中,意象与意象及与整个意境的关联程度确定以后,便已经决定了具体创作过程中谋篇布局的条理和语言运用的逻辑关系。因为意象和意境都是特定的,是必须恪守的局限,所以就不允许在特定之外去寻求额外的帮助。任何额外的寻求都是无理的,站不住的,不合逻辑的。比如这样三句话:“我爱中国”,“我爱黄河”,“我爱旧金山”,不管如何排列,都是没有条理,不合逻辑的。

写诗,表面看是抒情言志,本质却是对美的追求。美感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写诗的过程里就总有不甘、不肯收笔的感觉,可见写诗的实质何在。

把上面三句话排起来,不管怎么朗读,是不是总有跑偏的感觉?抑或是不是总想补充点什么?所以,写诗要时刻想着接受意境和意象的限定,这是写诗的最大逻辑。

再如,我顺口诌来这么个例子,以便说得清楚些:

春风吹树上,春雪挂寒梅。冬去人欢喜,心贪月下杯。

(最好在此驻思一下,先琢磨琢磨再接着讨论。)这个形式,是可以题上“五绝”的,恐也不怕检测。应该说,每个句子也不无美感,似乎皆立得住,可这是诗吗?不见得。

首先从意境看,前两句说的是白天,怎么后两句就到了“月下”?也许这个人不懂得“信手拈来”,四句话就用了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也难怪,对古人诗早就不乏这样的解释。又或许,这个人在白天忽然想到了晚上呢?那么这个人的思路也实在够跳跃的,因为从“月下”可知,这个白天一定是晴空万里的,“春雪挂寒梅”这个景象必定在午前,是什么人才会这样大跳跃着说话?

其实最不可思议的,是“吹”与“挂”的逻辑不合。尽管“春风”、“春雪”都是春天这个意境美好的意象,可它们的关联程度因处理不适当,便导致意象立不住,整个意境没有合理的支点,这样的诗也就变得华而不实了。

一般来讲,在真情实感里,出现这样的跑偏是不太可能的。关键是,很多情况下的写诗,作者并不在实景里。不在实景里写诗,就需要主观虚拟出相应的意境,就有可能因为过度关注思路,而让时空制约退居脑后。退居脑后的结果,便是一切“跟着感觉走”, 这时的写诗行为里,信马由缰还能避免吗?

到此,应该算我已经从侧面,谈了对朋友这首“高阳台”的读后感,也提了建议,更做了一些交流,却不知朋友读出了几成。

但分时间允许,我很少以急功近利的方式谈诗。经验和经历告诉我,这于事无补。表面看似乎与人有教益,实践证明,这十之八九都是“瞎耽误功夫”。做事情不懂得来龙去脉,是不好长进的,学习永远是实践的支撑,只有学习才能翘起写诗这片天地。

跟我学书法的学生,曾这样问我:一个字您到底有多少种处理方法,怎么回回看您写字都是新的?我说:字不在我的手上,在我的血液里,是我呼吸的一部分,想想前一口气跟后一口是一样的吗?我不是机器做的。

写诗焉不是如此?不是重复地写,而是有生命地写,有进步地写,要带着来龙去脉,学会活生生地写诗。

活生生写诗的秘诀,就是“真情实感”。把虚拟意境当做真实意境来审视,不要被自己的主观思路牵着走。意境是个氛围场,有了合理的氛围场,意象才担得起寄托,才能借其把作者的话说出来。否则,像上面我诌出的例子一样,说出的话哪怕再好听,有何意义?

大千世界是一切存在的家园,写诗也不能抛“家”而去,走得再远也要记住这个根。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可以给它披上这样那样的色彩,却不能违背其存在的本来面目。披上色彩是艺术真实的一面,本来面目是现实真实的一面,艺术真实不能违反现实真实,现实真实不等同于艺术真实,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

恐怕还是要来点急功近利的。也知道不这样,对我上面的话仍是不利的。

朋友诗中,首韵置的是一个萧索的景,想想“雾”是静的,“飞”是动的,这里要么有什么,要么没什么?可以证明,开篇置境便是不合理的。如果说主观,从“叶飞石径,枝条萧索疏单”这个情调看,作者一开头就从限定之外寻求帮助。如果说信马由缰,首句就已经交代了时空关系,自第二句作者便跑偏开去。

其下,作者为了将视界引申,借“飞雁”这个意象是可以的,可是“雾满京华”与“万里长空”怎么联 系?以下说好的方面。

“晚霞中”,与“梦转江南”呼应,是立得住的,是由实到虚的写法。从现实转入联想,可能需要新的置景,只要转得合理,两个置景间是不需要必然联 系的,唯不突破置景的规律即可。

下片转入抒怀,因为有“鸡倦回窝,犬吠声残”的铺垫,作者开始回首人生,手法上自然且富于美感。

说到具体感受,整首词看来,作者到了知天命的岁月,应该说是有资格做这个回首的,合情合理,并无挠态。过片句轻轻一带,就进入了悉数人生的过程,毫不拖泥带水,非有经历不可写来如此轻松。领字引“风吹雨打,夏热冬寒”,很有概括力,其后“关外几度,浑然不觉阑珊”,亦以虚写相接,具有很好的烘托作用。

最后两韵进入写实,先是特写,以点带面,紧接以借代暗指人生态度和生活状况,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意涵魅力。到此意味着作者已基本完成了此调的创作,这就给最后一韵降低了压力,增大了表现的空间,故朋友对结尾一韵的处理,特给人以手法轻松,气质上扬之感,凸显了词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总的说,朋友这首词格调是很好的。给我的感觉,朋友填词要比写诗来得顺手,更适应词易于展开的特点,然而通病却是一样的。

尽管如此,朋友这首词也不能以“瑕不掩瑜”来论之。意境处理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的缺失,是客观存在的,无法辩驳的,并非一时顾及不到所致,故存在有为抒怀而抒怀的典型功利倾向,与触景生情之天然妙笔无法相提并论。

也许,修改以后,读者再也发现不了这些,但朋友作为作者,总不能自己给自己开后门吧?开了,又如何?相信朋友自己会有答案。

顺填此调,以共诗谊。这几日,总是想念夫人,由此道来。

高阳台  记今日回来路上

向晚风徐,临街树倚,翻开兜里荧屏。尚早还家,忍难短信声声。行行绿字频敲出,共远端,香语和鸣。莫相争、嘱你温寒,说也无听。

夫人在外些些日,便时伤孤独,总感伶仃。况那龟儿,一忙忘了亲生。老来还是糟糠好,笑周围、聚散无情。这年龄、宁舍丰财,不舍佳盟。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