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常文居士 男  40岁
  • 注册日期:2012-05-12
  • 最近登录:2024-03-15
  • 粉丝人数:16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毛泽东诗词赏析

常文居士 发布于2017-12-26 15:16   点击:8165   评论:4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战术家的统一体)、理论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统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历史贡献
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学者:应该对恶毒丑化毛泽东的人追究刑事责任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创立者和精神支柱。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丑化毛泽东的民族英雄形象和抛弃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来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道路的政治目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政治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形式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及其方法
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抹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否定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事件的错误延续,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否定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丑化毛泽东的民族英雄形象。诬蔑毛泽东是“独裁者”、“暴君”、“希特勒”;是“五千年文明的最大最凶恶最疯狂最卑鄙最龌龊的亵渎者、破坏者、毁灭者”;抹黑毛泽东在中共领导集体中的地位,挑拨其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之间的关系。
三是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把毛泽东思想歪曲为斗争哲学;丑化毛泽东的精神体系,诬蔑中共搞的是痞子文化运动;割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采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伪造史料、史论存疑等方法,由此得出所谓“客观结论”,是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他们用唯心论代替唯物论,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用不可知论代替唯物主义可知论。这是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也反映了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和实质
抹黑毛泽东、党和新中国的历史,其目的是否定立国之本,否定国体和政体,走西方道路。如果中国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背离人间正道,颠覆优越制度,自毁精神体系,那样,什么中国梦都将成为噩梦。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将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同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是重大思想与政治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沆瀣一气。前者否定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后者用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来代替。丑化毛泽东,包藏着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体系上控制中国,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既定战略。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夷人之祖宗”、“湮塞人之教”、“败人之纲纪”、“灭人之国”,这种赤裸裸的思想侵略、精神侵略和文化侵略,难道不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吗?反击丑化毛泽东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四项基本原则保卫战,国家安全保卫战,民族英雄保卫战,中华民族保卫战,人民根本利益保卫战,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保卫战。
反对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措施
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毫不动摇地进行理论斗争、舆论斗争和宣传斗争,是须臾不可松懈的任务。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坚持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
把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纳入依法治国轨道。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明确载入了《宪法》。对于恶毒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丑化毛泽东形象的侵权言行,依照《宪法》和法律,根据情节状况,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对于党内诬蔑毛泽东者,根据《党章》规定,按照情节轻重,给予政治教育、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在学术研究领域,坚持学术批评、思想教育和行政审查相结合,对于不适合担任资政育人岗位的,调动其职位。
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管理和引导。对于恶意散布、传播侮辱毛泽东形象、歪曲毛泽东思想的媒体平台,应对其进行检查和处罚。建立微信等网络舆情队伍,及时发现违反党纪、国法的有害信息,根据性质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推送宣传毛泽东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信息。整合有关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机构和队伍,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做学术准备、力量准备。坚持“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建立学术品质和学术规范,不得散布丑化领袖人物、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谣言。
(作者刘仓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9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词句注释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龙华喋血不眠夜:19372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共二十三人一事。喋血,血流遍地。

3.犹制小诗赋管弦:犹制小诗,指鲁迅作《七律·无题》诗。赋管弦,指配上音乐。

4.鉴湖越台名士乡: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亦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为招贤士而建。本句是说,鲁迅的故乡绍兴是古今名人荟萃之地。

5.剑南歌接秋风吟: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接秋风吟,与秋风吟一起。

6.一例氤氲入诗囊:一例,意即一律、一样。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写作背景

1937年,当鲁迅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延安举办了纪念会,毛泽东发表了专门的演说,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精神,称赞了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后来毛泽东多次提到鲁迅。

1961925日,是鲁迅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鲁迅,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写下这首诗。


文学鉴赏

第一首以20世纪30年代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这一充满刀光血影的尖锐斗争场景为背景,反衬出鲁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气概。称颂鲁迅先生在阴森恐怖的环境里,毫无畏惧地以笔作刀枪,与敌人鏖战。

第二首从精神文化渊源上发掘鲁迅先生与他家乡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秋瑾一脉相承的关系,赞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鲁迅精神得以升华。

《七绝二首》第一首的起句盛赞鲁迅的广阔襟怀,远见卓识,以及坚如磐石的原则立场。大气包举,笼罩全篇。次句承转。"刀光剑影"一词形象地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白色恐怖的严酷。"任翔旋"生动描写了鲁迅在文化"围剿"下英勇无畏、机动灵活的战斗英姿。鲁迅后期娴熟地掌握了辩证法,不但高瞻远瞩,爱憎分明,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钻网战术""壕堑战术",使一时其势汹汹的文氓、文探、文化刽子手们终于一败涂地。鲁迅在反文化"围剿"战役中建树的不朽功勋,鲁迅后期杂文所取得的辉煌思想艺术成就,都是辩证法的胜利。第三句宕开一层,具体点出了轰动中外文坛的左联五烈士遇难事件,内容由虚而实。"龙华喋血",系指国民党政府于193127日秘密杀害二十余位革命志士其中包括左联五烈士的骇人听闻的暴行。现已查明,这批革命者是在集会抵制王明在六届四中全会上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时而分头被捕的。左联五烈士的牺牲,使鲁迅经历了继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之后的又一次巨大震动。他因自己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彻夜不眠。先前,鲁迅阅读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一书的"地狱篇",曾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目睹革命者淤积的凝血,鲁迅感到但丁还是仁厚的:"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

末句统摄全诗。一个""字,突出了鲁迅在黑暗暴力的进袭面前不避风险,挺然屹立,顽强抗争的韧的战斗精神。"小诗",指鲁迅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亦称《无题》或《悼柔石诗》。这首诗慷慨悲怆,气壮情真,表达了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坚强斗志。毛泽东爱读鲁迅诗,尤欣赏鲁迅那些激情澎湃、笔挟风雷的诗句,并常予援引,用以教育党内外同志。毛泽东显然对鲁迅的这首千古绝唱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并把这首诗视为体现鲁迅革命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七绝二首》第二首虽然字面上未提鲁迅,但却深刻揭示了鲁迅赖以植根、成长的文化沃土和给鲁迅以丰富精神滋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第一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

七绝之二的首句,寓情于景,由物及人,景、情、人融为一体。"鉴湖""越台"是鲁迅故乡浙江绍兴的代表性景物,象征着萌生于于越部族时代的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名士"一词在这里泛指在中国历史上为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作出过不同贡献的仁人志士。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写道:"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善生俊异",意思与此相同。在绍兴辈出的"名士"中,鲁迅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七绝之二次句的"忧忡",即忧心忡忡,形容绍兴历代先贤具有为国为民忧虑不安并舍身相报的美德。"痛断肠",形容这些优秀人物在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痛心疾首,力挽狂澜于既倒。从"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到临刑前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唯一供词的反清志士、鉴湖女侠秋瑾,就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他们的优秀诗作,连同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年代制作的小诗,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中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全都融入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血脉。

毛泽东《七绝二首》遣词造句都是从内容出发,随意挥写,有的诗句并不完全为格律所拘。全诗风格雄浑,气势挺拔,充满阳刚之美。诗中的议论与形象相结合,与史实相结合,运用了一些并不生僻的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概括力,激起了读者的无尽联想。毛泽东这两首七绝的成功,既取决于他对古典诗词的深厚造诣,又取决于他对鲁迅作品和精神的深刻理解。他虽然运用的是旧体诗的形式,但描写的是新的人物,渗透的是新的感情,闪耀着的是时代精神的光芒。鲁迅《七绝·赠人二首》中有"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之句。毛泽东《七绝二首》中诗句,音量之宏,音力之厚。 


名家点评

蔡清福:灵犀相通,知音可贵。
陈漱渝:毛泽东与鲁迅是现代中国的两位巨人,这两位巨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⑴,手中握有刀⑵。

艾萧太盛椒兰少⑶,一跃冲向万里涛⑷。


注释

屈子:指屈原。屈原(前234——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爱国主义诗人。曾辅佐楚怀王,官至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因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晚年投汨罗江而死。楚骚:指的是《楚辞·离骚》,开了我国浪漫主义诗词的先河。赋:赋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

⑵手中握有: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

⑶艾萧太盛椒兰少:艾萧,即艾蒿,臭草,出自《离骚》。这里比喻奸佞小人。椒兰,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出自《离骚》。这里比喻贤德之士。

⑷一跃冲向万里涛:指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创作背景

屈原是毛泽东非常喜爱的诗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是毛泽东终身最爱读的书籍之一。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笔记《讲堂录》曾经工工整整地抄录了《离骚》全文,晚年更是将《离骚》置于床头。这首诗是他1961年读完《楚辞》时所作。


文学欣赏

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62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山鼻祖。屈原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仁人志士。毛泽东在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全诗语言精练简洁,笔锋犀利,比喻浅显明白,诗意深邃

诗人生前特别爱读《离骚》,曾多次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著作。诗人运用诗句的艺术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诉说屈原能赋骚是因为手中有一支战斗之笔,用来捍卫自己和国家,同时歌颂了屈原强国抱负,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刀。直接称颂屈原的人品和诗品。屈原倾其一生的心血所作的《离骚》,是一部自传体的政治抒情诗,他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怆的人生轨迹,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态度,痛斥了楚怀王身边那些奸佞小人,表达了高尚的人格理想。毛泽东非常喜欢屈原的才华和他的战斗勇气,所以诗句以咏屈子起兴,称屈原手中握有。既用它书写和捍卫自己的爱国思想、强国抱负、忧民感情和高尚人格,还用它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对屈原所处的环境的描述,抨击了贵族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且对屈原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给以肯定。在毛泽东笔下,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诗人,而是一个坚强勇猛的战士,是一个坚守正道忠贞,不屈服于恶势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从而从政治的高度对屈原的性格进行了深层的挖掘。既暗含了对屈原的赞美之意,又暗含了对屈原的凭吊之情。

历史评价

屈原的死是令人哀伤的,可在毛泽东大气度的笔下,则变哀伤为悲壮,气势宏大,气象开阔,发前人所未发,一改历史上的屈原形象。体现了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⑵,哭泣情怀吊屈文⑶。

梁王坠马寻常事⑷,何用哀伤付一生⑸。


注释

贾生:指贾谊(公元前200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想任其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靖王吴著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

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唐代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更无伦成句。才调:指才气、才能。无伦:无与伦比,即无人能相提并论。

⑶哭泣情怀:指贾谊《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治安策》开篇就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情怀:犹言心境,心情。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

⑷梁王堕马:梁王指汉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一作刘揖)。堕马事发生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夏六月。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梁怀王刘胜堕马死去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深为惋惜。

⑸何用:何必,不用。

创作背景

此诗是毛泽东于共和国成立后所作,毛泽东很赞赏贾谊非凡的才能和政治理想,写了两首关于贾谊的诗,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表达自己对贾谊壮志未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他因自责而哀伤至死的惋惜之情,毛泽东爱才、惜才的心理展露无遗。1915年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罗章龙交友初次见面时就谈到对屈原、贾谊的评价。并在送给罗章龙的诗中,曾这样说道:年少峥嵘屈贾才。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


文学鉴赏

诗题直用人名,不曰,不曰,不曰,纯以中性形态出之,此为藏锋之法。情在诗中,不假诗题以张扬。

首句开门见山,高度赞扬了贾谊杰出的才华,并下了一个世无伦的定位。在这里作者化用了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成句,只改动一字,易,就使境界拓宽了许多,为比较说法,为历史品评,议论入诗,一言九鼎,更加实在地肯定了贾谊无与伦比的才华。

次句猛转为贾谊遭贬,概写贾谊被贬至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了愤世伤时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一句诗,追怀两个历史人物。贾谊被贬,与屈原被逐,势不同而运同。贾谊吊屈原,这叫同命相怜。故《汉书·贾谊传》亦说:“追伤之,因以自谕”。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将二人并写并论,是体认到历史的不公正性和正人君子的命运多舛。

第三句作者平静讲述梁王堕马而死不是稀奇的事情。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很看重他的才学及品德,任命他为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后来梁王堕马而死,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贾谊有责,仅为护理不周。文帝不责,贾谊自责,或性格中“认真”的成分太重,或律己的“压力”太大,一遇变故,万念成灰。这是贾谊深受儒家“忠恕仁义”思想影响,实践其舍生取忠取义的愚忠信条。本来梁王坠马而死不是什么特别不得了的事情,竟然令贾谊哀伤致死。

尾句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惜贾谊宏才不用,惜贾谊因“寻常事”而死,归结为惜人才。“付一生”与“寻常事”对照鲜明而强烈,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才华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才调世无伦”的贾生竟然因此哀伤而死,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结尾一句有诗意未尽之效,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同时也是作者发动“反右”的一种“自我坦白”。

但历史经常给有才者与求才者开玩笑,所以怀才不遇者众,求才若渴者寡,以至于一方面雄才毁弃,另一方面空椟空置。贾谊的英年早逝,梁王堕马仅一近因;早在贬遣长沙时,其作《鵩鸟赋》已露不祥之音:其生兮若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语言明白流畅,化用前人诗句,洒脱自如,韵味深长。


名家点评

诗人似乎想在字里行间凝聚贾谊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同时又不由自主地做出了自己的情感判断。——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孙东升

附:《七律-咏贾谊》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情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⑴,又踏层峰⑵望眼开。风起绿洲⑶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⑷。

尊前⑸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⑹。莫叹韶华⑺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⑻。


词句注释

⑴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

⑵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⑶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

⑷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⑸尊前:即宴席上。尊,同,酒杯。

⑹域外鸡虫事可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缚鸡行》的诗句。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⑺韶(sháo)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

⑻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创作背景

1955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19556月,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陪同毛泽东游览长沙岳麓山,写了一首《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随信件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信件后于1955104日回信,信中就附有这首和周世钊的七律诗。这首诗也是为了鼓励农村运动而作。


文学赏析

首联: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此处春江,非常美丽,生机盎然。诗人喜游泳,故地重游,能跃入湘江,再显当年的豪情,再享欢乐,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字,上接游湘江,下连登岳麓,还含久别岳麓今又来之意。而一个字,则使诗人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望眼开指诗人登上重重叠叠的岳麓山,登高远望,俯览湘江从衡岳而来,直奔洞庭而去的壮观,眼界开阔,心旷神怡。

颔联: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绿洲青野,通过"四个动词,把登高望远、极目所见的原野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两句诗也可看作诗人对当时全国形势的形象概括。1955年是形势发展喜人的一年,朝鲜战争早已结束,第一个五年计划已进入第三年,国家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就,而诗人尤为关心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发展迅速。这样的形势下,诗人故地重游,眼见满目春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舒畅,情绪兴奋而高昂,使所写的景色呈现出明快的格调。

颈联: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人依旧,诗人与周世钊是同学、朋友,依然意气相投,性格相合,还与过去一样,足见两人友谊深厚。

尾联: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回想三十年前都是风华正茂、正当同学少年,莫叹二字,体现诗人乐观、高昂的情绪,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韶华易逝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诗人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仍到,与前这种乐观高昂、奋斗不息的精神,与前面描绘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浑然一体。

此诗上半首写景,格调明快,用春江绿洲臂野等描绘了诗人久别的故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下半首写情,平易、亲切,感情真挚。情随景至,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名家点评

周振甫:这首诗景中含义,意景结合,用词精炼,供人回味无穷。

公木:这是一首酬和诗,从结构上说,对仗工整。一般读来,极其平顺。诗人与周世钊可谓深交。

何永康:诗人呼吸到了一种朦胧无边、充满生机的青春气息,并很好地表达了。



七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⑴,故园三十二年前⑵。红旗卷起农奴戟⑶,黑手高悬霸主鞭⑷。

为有牺牲多壮志⑸,敢教日月换新天⑹。喜看稻菽千重浪⑺,遍地英雄下夕烟⑻。


词语注解

⑴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张泌《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⑵故园:故乡,指韶山。

⑶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⑷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高悬:高高举起。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⑸为有:因为有。多:增强激励。敢教:能令、能使。

⑹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⑺喜看:高兴地看到。菽:豆类的总称。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⑻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创作背景

韶山,一名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90里,是毛泽东的故乡。1925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有组织人民协会。1927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这次回到故乡,忙了三天三夜,向群众作了讲演,组织了几次农民运动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党支部的汇报。他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这之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了。三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湖南反动军阀也于5月11日在长沙突然袭击总工会、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逮捕屠杀革命党人,这就是血腥的“马日事变”。这个事变激起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成革命武装。当时韶山也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宁边区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队伍,三百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这个革命计划没有成功。农民武装力量反而被反动派各个击破。后来反对派的军队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失败了。接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农民都壮烈牺牲了。

从此,经过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在建国后的第十年,毛泽东才得于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抚今追昔、感而赋诗。毛泽东在这次返乡,一共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此时忧心忡忡,但作为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革命东奔西忙,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韶山也像中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一方面是韶山的人民高举起红旗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一方面是反动派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对革命的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韶山人民与反动派的斗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是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的。他们从不气馁,从不退让,从不妥协,心里坚信一个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何等伟大的贡献啊!过去了,旧社会的苦难的生活终于过去了,蒋介石的黑暗统治过去了,一切封建剥削制度都过去了,都成了历史的陈迹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象,韶山的人民从清早起就在田地里紧张地劳动着,在夕阳之下,万物都将休息了,鸟儿也要归巢了,这时候看到了什么呢?他欢喜地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类作物,被风一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这种非常优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农田里劳动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趁着夕阳的美景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工回家了。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事实上中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中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历史评价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山东科技大学出版社评价)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①。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②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③。过眼滔滔云共雾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⑤

今朝霜重东门路⑥,照横塘⑦半天残月,凄清如许⑧。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⑨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⑩。

诗词注释

①去:离开。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②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

③书语:信中的话语。季世昌先生说他所见手迹:书语又作诗句,证明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误会由赠诗引起。

④云雾:比喻前句的误会。

⑤人有病,天知否:前版本为重感慨,泪如雨。(病:也指误会。)

⑥东门路:古诗词中指离别之路,也指斗争之路。这里又双关通往长沙东门之小吴门火车站的道路。

⑦横塘:长沙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长于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⑧如许:这样。

⑨凭:意思是借以,包含两方,非单请求彼方。

创作背景

本词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

19234月,毛泽东从长沙调到上海党中央工作。6月到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会上批判了倾机会错误的观点,使大会解决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9月,他从广州回长沙展开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192311月,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泽东奉命要到外地工作,因此他们自然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还是毅然分别。于是,他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作者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99日《人民日报》。

诗词鉴赏

《贺新郎·别友》一词从挥手告别踏上火车起笔,写到汽笛一声,把丰富的内容压缩到短暂的瞬间,又用很慢的镜头把这瞬间的丰富内容徐徐展现出来。

整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妻子的离别之情和革命志士的远大抱负,既有缠绵的儿女情长,更有为革命事业的义无反顾,将青年毛泽东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描绘的淋漓尽致,整首诗巧妙的古诗词的或诗句或文意或意境,感情表达得情真意切,实属佳作。

词的上阕,首句“挥手从兹去”引用唐代诗人李白《送友人》诗句:“挥手从兹去”点化而成!这五个字,独成一句,不但总括全词,而且引出下文许多动人情节。。作者为读者展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惜别图。请看临别之前,夫妻情意绵绵跃然纸上:“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形象地表达了这对为祖国献身、志同道合的夫妻,即将分别难于割舍离愁别绪之态。“更那堪”三个字,增强了爱侣内心悲戚苦痛之情。“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情深意切,传神之笔!“似恨”从“眼角眉梢”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饱含着多少人间的爱侣柔情?“热泪欲零”情泪欲滴,是以何等的毅力强忍悲痛的心情,没有流下来。“还住”?不!泪向心里流,心在滴血!多么坚强的性格。善良的读者禁不住也会对这真情的伴侣潸潸泪下。此时读者会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句。与其意境、其境界之高远乃天壤之别。 “知误会前翻书语”。“书语”书信中的话,作者知道从前写给夫人杨开慧的书信,产生了误会。为革命献出全部智慧、才能和精力的杨开慧,怎会区区计较呢?“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过去的往事如云涛雾涌一件件从眼前而过,但算起来人间的知己惟有“我和你”,这是对杨开慧情深意切的安慰和崇高的评价。毛泽东在白色恐怖艰险的岁月,杨开慧全身心地支持他从事伟大事业,可谓难得的红颜知己,革命的伴侣! “人有病,天知否?” 不仅把不忍离别炙热的情感推向高峰,而且暗喻对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劳苦大众疾苦关注。“ 天知否?”敢问苍天你知道吗?作者如伟大诗人屈原《离骚》、《天问》一样,向浩渺的苍穹发出警世的慨叹!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故而他义无反顾地要远离恩爱的妻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投入砸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革命洪流中。以设问句结束上阕,不但干净利落,而且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下阕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如临其境:时间是清晨,地点是东门、横塘,环境半天残月”“霜重”“凄清。在送别的路上,这对患难与共的伴侣,足踏凝霜,头顶半天残月,穿过东门(吴门)外的清水塘,紧紧相依……作者移情于景,描写与妻子分别时感人的情景。其情,其景,令人感慨万千。柳永《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虽然与作者描绘的情景有相似之处,寓情于景,表达离别之情;但前者烘托了这对为革命献身于民众的分别依恋之情;而后者只不过是个人小天地罢了。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汽笛一声,恩爱夫妻分手,天涯孤旅,真叫人肝肠寸断!似乎唐代诗人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之句化作词人离别情思,令人伤痛!征途漫漫,黑暗必将过去,阳光一定普照人间。. “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如此恩爱的革命伴侣,要割断情意缠绵的愁思恨缕实为不易。为实现伟大事业要有昆仑崩绝壁”“台风扫环宇决心和气魄。同时也烘托了未来大革命的声威。重比翼,和云翥形象的比喻年轻伴侣像飞入云霄鸟儿比翼双飞,作者以戏剧大团圆手法作结尾,表达了期盼夫妻早日团圆美好的希望。此词,惜字如金,既刻画了人物表情,又表达了人物内心境界。将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与人间的缠绵的儿女柔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意境之深邃,其境界之高远,是亘古以来离别诗词之玫瑰,如爱情昆仑之峰巅。

《贺新郎·别友》一词最后两句重比翼,和云翥是毛泽东给杨开慧的一句美好的承诺,他说等我和你在将来的革命斗争中会晤时再在云霄中比翼双飞,是一个充满革命人情味的希望。词以婉约收结,婉约中仍带有豪放。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⑴莽⑵昆仑⑶阅尽人间春色⑷。飞起玉龙三百万⑸搅得⑹周天寒彻。夏日消溶⑺江河横溢⑻人或为鱼鳖⑼。千秋⑽功罪谁人⑾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⑿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⒀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⒁。太平世界环球⒂同此凉热。

注释

⑴横空出世:横在空中,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⑵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⑶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⑷阅尽人间春色:阅尽即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⑸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指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⑹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⑺消熔:积雪消融、融化。

⑻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⑼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左传·昭公元年》没有禹吾其鱼乎!”

⑽千秋:千年。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⑾谁人:何人。曾与:曾给、曾为。《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⑿安得:怎得、哪得。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⒀遗wèi:赠与。

⒁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⒂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创作背景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整体赏析

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叫人惊异。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是否使人信服,而是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词不是政治学说的论文,它也不可能向我们介绍大同理想的细节,所以通过昆仑这个意象传达的大同理想其实还是个两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适合《礼记》那个本土的型号,也适合马克思那个舶来的型号。我们得参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给这个理想贴上特别的标签——这是文艺写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同时也是读者具有理解主动性的一个例子。

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 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名家点评

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说《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磅礴。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写成。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2)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3)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4)人寰:人世间。

5)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6)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揽月,摘取月亮。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同揽。

7)捉鳖(biē):喻擒拿敌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创作背景

1927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艺术特色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赏析

上阕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自从1927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从坐待时机自主张少年,到风华正茂上学时期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灭老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

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新颜"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 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名家点评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的这首词不单单是对往事的怀念和岁月如梭的感叹,而是要迎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候。——《毛泽东传》


浪淘沙·北戴河⑴

大雨落幽燕⑵,白浪滔天⑶,秦皇岛外打鱼船⑷。一片汪洋都不见⑸,知向谁边⑹?

往事越千年⑺,魏武挥鞭⑻,东临碣石有遗篇⑼。萧瑟秋风今又是⑽,换了人间⑾。


作品注释

⑴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⑵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⑶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⑸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⑹谁边:何处,哪里。

⑺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越:越过;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⑻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⑼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⑽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⑾人间:社会制度。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作品鉴赏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阕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采桑子·重阳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⑵重阳,今又重阳⑶,战地⑷黄花⑸分外⑹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⑺,不似⑻春光。胜似春光⑼,寥廓⑽江天⑾万里霜。


词语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⑷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⑸黄花:指菊花。

⑹分外:格外。

⑺劲:强劲。

⑻不似:不类似,不像。

⑼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⑽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⑾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创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10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诗词鉴赏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评析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注释

1:郭老,指郭沫若

2:祖龙,秦政,皆指秦始皇帝。

3:秕糠,秕子和糠,均属糟粕。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4:十批,《十批判书》,郭沫若从1943年中至1945年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韩非子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后分别结集为《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这些观点自发表以来,在历史和思想史、哲学史等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争鸣。作者特别声明,他反对不加分析而笼统地表示反对或赞扬的主观主义或公式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道理历史地进行批判的,"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作者说他之所以比较推崇孔子和孟子,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没有达到后代儒者那样下流无耻的地步。作者对初期法家也是肯定的,而对韩非的"法术""君主本位"思想和秦始皇的"极权主义"则持否定态度,并进行了尖锐的贬斥。书中对一些具体人物的思想、历史作用的大胆评论未必精当,学术界至今争论不已。

5:子厚,柳宗元,字子厚;文王,周文王。


作品鉴赏

这首诗之所以写给郭沫若,是因为郭老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写的《十批判书》里面,称赞孔子"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毛泽东不赞同这个观点。对秦始皇历来遭受非议的"焚书坑儒"之事,毛泽东也多有辩护。这些,他都写进了诗中。

在他看来,孔儒们常常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则不尽然。除了在文化教育上有些建树外,在事功上却常常说些空话。历朝历代的王公国戚个个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义道德"旗号,而真正为民谋福利和与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这样,在封建社会竟被捧为"圣人",那些读了点"圣人"书籍的学子们,竟可以摇头晃脑,把尾巴翘到天上去。毛泽东的义愤,除五四以来的反孔思潮外,在其性格底色上,也是自有其源。

诗里说得明显:"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谓"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也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唐代的柳宗元为此专门写了篇《封建论》,称赞秦始皇的这个改革。

从根源上讲,秦始皇的形象,则是那些儒生们弄坏的。原因是他发动过"焚书""坑儒"的事件。这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正是儒生们的言论,让秦始皇成了"暴君"的典型。

对此,毛泽东认为是件值得"商量"的事情。怎样商量,诗里没有说。想其理由,不外一些儒生咎由自取,因为战国末期,方士吃香,不少儒生干起了方士的活儿,竟把秦始皇也骗了几回。而事实上,坑了几百个儒生后,秦始皇的政府机构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儒生。所谓"焚书",因涉及中国统一后的"思想去向",主要烧的是六国官书之类,汉兴之后,学统并未中断。这些,近世史家多有辨析。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毛泽东如是说。

毛泽东是革命家,是强调厚今薄古、创造新事物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处,倾向法家一些 。但他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他经常说些批判儒家的话,或许同他着意要"除旧布新"的现实考虑有关。他毕竟不是一位纯粹的历史学家。写《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的时候,毛泽东已经80岁了。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咏史诗,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诉衷肠(赠周恩来)  [ 现代 ] 毛泽东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